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破茧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读经研修--《相应部》有偈篇 诸天相应 苇品

[本贴链接]
51#
发表于 2008-2-5 11: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5 11:14 发表


虚空华的求真精神值得赞叹!研修就应该这样。
对于经文中“五”的所指,只要不影响整个经文的意思,都可以作为理解经文的一种方式。比如,“五断与五弃”理解为去五盖、五欲,或者理解为去五欲功德,或者理解为去五取蕴;五和合理解为五结(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或理解为五上分结,或理解为五取蕴、五蕴。

“无学五分身”的含义不清楚,五无漏根的解释好些。

对于“无学五分身”,在下理解是(戒.定.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52#
发表于 2008-2-5 12: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5 11:45 发表

对于“无学五分身”,在下理解是(戒.定.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有经文的解释最好。
慧身不是知见身吗?
53#
发表于 2008-2-5 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我觉得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称老师不敢当。请问您有《別譯雜阿含》的相关链接吗?

能解我惑者,皆我师也!抱歉,没有。学生是从“佛光电子大藏经---杂阿含”中查到的!
54#
发表于 2008-2-5 1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5 12:18 发表

有经文的解释最好。
慧身不是知见身吗?

世尊告曰:“云何,阿难,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阿难对曰:“非也,世尊。”世尊告曰:“云何,阿难,用定身、慧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乎?”阿难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说法无厌足,与诸比丘教诫,亦无厌足。我今忆此舍利弗深恩过多,是以愁悒耳。”世尊告曰:“止,止,阿难,莫怀愁忧,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云何,阿难,过去诸佛尽非灭度乎?譬如灯炷,油尽即灭,如从宝藏、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众,尽非般涅槃乎?如是辟支佛审谛、高称、远闻、尼嗟优尼般嗟伽罗,优般伽罗,尔许辟支佛尽非灭度乎?贤劫之初,大国圣王名曰善悦摩诃提婆,如是转轮圣王今为所在,岂非尽非般涅槃乎?”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当有死

  不生不复灭  此灭最第一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
55#
发表于 2008-2-5 21: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5 19:30 发表

世尊告曰:“云何,阿难,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阿难对曰:“非也,世尊。”世尊告曰:“云何,阿难,用定身、慧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乎?”阿难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说法无厌足,与诸比丘教诫,亦无厌足。我今忆此舍利弗深恩过多,是以愁悒耳。”世尊告曰:“止,止,阿难,莫怀愁忧,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云何,阿难,过去诸佛尽非灭度乎?譬如灯炷,油尽即灭,如从宝藏、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众,尽非般涅槃乎?如是辟支佛审谛、高称、远闻、尼嗟优尼般嗟伽罗,优般伽罗,尔许辟支佛尽非灭度乎?贤劫之初,大国圣王名曰善悦摩诃提婆,如是转轮圣王今为所在,岂非尽非般涅槃乎?”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当有死

  不生不复灭  此灭最第一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

惭愧!是在下搞错了,多谢空谷回音兄指正。
何等为成就五支?谓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成就),是名成就五支。
56#
发表于 2008-2-10 17: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1-31 12:53 发表

1、受意解脱身作证是灭尽定。退转的是禅定而不是果位。
2、一般来说,心解脱指四果的情况都有上下文的限定,比如无漏心解脱、正智心解脱等等都是四果。再如心解脱和慧解脱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指四果。你出示的经文,前面还提到五蕴了吧?于五蕴、五取蕴心解脱就是四果。但经文中也说,只要证得三果就可说是心解脱了。
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心解脱不等于心善(智。正)解脱,有时确实指三果。如佛陀在杂(二00)经中说;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2.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3.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4.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5.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6.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7.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从这篇经文中可以看出心解脱有时是指三果阿罗汉。请教:1.慧与智有何不同?2. “ 尼陀那法”如何理解?
57#
发表于 2008-2-10 1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1-29 11:50 发表

请教空谷回音:
谁的五蕴是有漏的五蕴,谁的五蕴是无漏的五蕴?

在下又找到一段经文关于有漏与无漏,对照前面的杂(五十六),一个是从五阴来讲,一个是从六入处来讲.
(二二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云何有漏法?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8#
发表于 2008-2-11 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0 17:14 发表

心解脱不等于心善(智。正)解脱,有时确实指三果。如佛陀在杂(二00)经中说;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2.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3.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4.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5.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6.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7.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从这篇经文中可以看出心解脱有时是指三果阿罗汉。请教:1.慧与智有何不同?2. “ 尼陀那法”如何理解?

1、在下认为慧体现出来的就是智。此外,无为也是智,字典的解释“达于有为之事相为智,达于无为之空理为慧”是有问题的,比如经中有法住智和涅槃智的区别。
【慧】
 (术语)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于有为之事相为智,达于无为之空理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于缘决定为缘。’同十曰:‘观达为慧。’同二十本曰:‘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智】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2、“ 尼陀那法”就是因缘法。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8 , Processed in 0.1089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