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仁、义、礼、智、信"何容误解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9 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看到法轮功网站上一文章中提到“在中华民族崇尚‘仁、义、礼、智、信’道德基础的背后,是‘信神敬神,尊天道道’的‘神传文化’。”真是“无知者无畏",我就此请教了许多朋友,也没发现“仁、义、礼、智、信”与信神敬神何干,倒是了解了“仁、义、礼、智、信”的渊源,现将朋友们不吝赐教的情况予以公布,以正视听。
    “仁、义、礼、智、信”通称“五常”,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的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
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上我们可知“仁、义、礼、智、信”的提出和使用目的是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可这跟“信神敬神”何干。 至于“尊天遵道”附会于“信神敬神",不过是拿些似是而非的词句糊弄不知其意的人罢了,让人误以为所尊的天,应遵的道就是尊神信神,其实尊天遵道的真实所指应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对此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行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道家,刨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 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遭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衡的。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26 22:23 , Processed in 0.0899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