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8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二---七---(二五)至(三○)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7 2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五)尔时,一比丘至乡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受〔汝〕托而告汝之檀越。」彼比丘至〔其檀越家传是言〕而其檀越令彼持一衣,却由己受用。另一比丘知之而呵责彼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说:『我欲转述传语。』若说者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至乡村。另一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友!请汝将我所言,转述我檀越。「其比丘至已,〔檀越〕令彼持来两件衣,一以自用,一与其比丘。其比丘知之,呵责彼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说:『他人欲我转述。』若说者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至乡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将受托之言转述汝之檀越。」
彼亦作如是言:「汝应转述受托之言。」彼比丘至已,而〔其檀越〕令彼持来阿罗迦量之酥、多罗量之砂糖、陀那量之米,由彼自食用。其比丘知之而呵责彼比丘:
「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说:『我欲转述受托之言。』亦不应说:『汝应转述受托之言。』若说者突吉罗。」

(二六)尔时,有持高贵宝石者与一比丘同于旅途行路?时,其人见至税处,以宝石入比丘之袋中,其比丘不知而行,过税处后取之。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有持高贵宝石者……至税处,假作有病,以己荷物给其比丘,如是,其人行过税处而言比丘曰:「尊者!还我宝石,我非有病。」「汝何故而作此事耶?」
尔时,其人以此事言比丘。彼生悔心……「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与行商者长途同行。有人以饮食慰劳比丘,行至税处,以高贵之宝石托比丘,「尊者!请将此宝石通过税处。「如是,比丘将宝石通过税处。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七)尔时,一比丘将桎缚之野猪,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慈悲心也。」「比丘!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将桎缚之野猪,〔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见桎缚之鹿,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桎缚之鹿,〔思:〕「于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放之……乃至……将被网之鱼,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网之鱼,〔思:〕「于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放之。彼生侮心……「……波罗夷。」

(二八)尔时,一比丘见车上物,〔思:〕「由此取者波罗夷。」故使〔车〕超过,转而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九)尔时,一比丘见被鹰啄起之一肉片,取之,〔思:〕「将还与所有主。」所有主呵责比丘:「汝非沙门!」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无盗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见被鹰啄起之一肉片,〔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取之,所有主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波罗夷。」

(三○)尔时,诸人结筏并放于阿致罗筏底河,〔筏之〕绳结断而木材散乱流去。
诸比丘以为弃物而取上岸,所有主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丘!作弃物想者不犯也。」
尔时,诸人结筏并放于阿致罗筏底河,绳结断而木材散乱流去。诸比丘〔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取上岸,所有主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0:00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二五)尔时,一比库至乡村,如是言另一比库曰:「友!我受〔汝〕托而告汝之檀越。」彼比库至〔其檀越家传是言〕而其檀越令彼持一衣,却由己受用。另一比库知之而呵责彼比库:「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库!非巴拉基嘎(他胜)。然,诸比库!不可说:『我欲转述传语。』若说者恶作。」

尔时,一比库至乡村。另一比库对彼比库如是言:「友!请汝将我所言,转述我檀越。「其比库至已,〔檀越〕令彼持来两件衣,一以自用,一与其比库。其比库知之,呵责彼比库:「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库!非巴拉基嘎(他胜)。然,诸比库!不可说:『他人欲我转述。』若说者恶作。」

尔时,一比库至乡村,如是言另一比库曰:「友!我将受托之言转述汝之檀越。」

彼亦作如是言:「汝应转述受托之言。」彼比库至已,而〔其檀越〕令彼持来阿罗迦量之酥、多罗量之砂糖、陀那量之米,由彼自食用。其比库知之而呵责彼比库:

「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库!非巴拉基嘎(他胜)。然,诸比库!不可说:『我欲转述受托之言。』亦不应说:『汝应转述受托之言。』若说者恶作。」

(二六)尔时,有持高贵宝石者与一比库同于旅途行路?时,其人见至税处,以宝石入比库之袋中,其比库不知而行,过税处后取之。其比库生悔心……乃至……「比库!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库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有持高贵宝石者……至税处,假作有病,以己荷物给其比库,如是,其人行过税处而言比库曰:「尊者!还我宝石,我非有病。」「汝何故而作此事耶?」

尔时,其人以此事言比库。彼生悔心……「比库!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库与行商者长途同行。有人以饮食慰劳比库,行至税处,以高贵之宝石托比库,「尊者!请将此宝石通过税处。「如是,比库将宝石通过税处。彼生悔心……「……巴拉基嘎(他胜)。」

(二七)尔时,一比库将桎缚之野猪,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比库!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慈悲心也。」「比库!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库将桎缚之野猪,〔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放之。彼生悔心……「……巴拉基嘎(他胜)。」

尔时,一比库见桎缚之鹿,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桎缚之鹿,〔思:〕「于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放之……乃至……将被网之鱼,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网之鱼,〔思:〕「于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放之。彼生侮心……「……巴拉基嘎(他胜)。」

(二八)尔时,一比库见车上物,〔思:〕「由此取者巴拉基嘎(他胜)。」故使〔车〕超过,转而取之。彼生悔心……「……巴拉基嘎(他胜)。」

(二九)尔时,一比库见被鹰啄起之一肉片,取之,〔思:〕「将还与所有主。」所有主呵责比库:「汝非沙门!」其比库生悔心……乃至……「比库!无盗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库见被鹰啄起之一肉片,〔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取之,所有主呵责其比库:「汝非沙门!」彼生悔心……「……巴拉基嘎(他胜)。」

(三○)尔时,诸人结筏并放于阿致罗筏底河,〔筏之〕绳结断而木材散乱流去。

诸比库以为弃物而取上岸,所有主呵责诸比库:「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库!作弃物想者不犯也。」

尔时,诸人结筏并放于阿致罗筏底河,绳结断而木材散乱流去。诸比库〔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取上岸,所有主呵责诸比库:「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库!汝等犯巴拉基嘎(他胜)。」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0:01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0: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十四种行仪 之一
客住者的行仪
(âgantukavatta)

诸比库,客比库“将进入此僧园”时,应脱掉鞋放下,拍打后拿着,除去伞,露出头部,衣置肩上,善缓而进入僧园。
进入僧园时应观察原住比库回到哪里。前往原住比库所回到的集会堂、茅蓬或树下,应把钵放到一边,把衣放到一边。应取适当的座位坐。应问饮用水,应问洗用水:“哪里有饮用水?哪里有洗用水?”。如果需要喝水,则可取水来喝。如果需要水洗,则可取水来洗脚。洗脚时应一只手倒水一只手洗脚,不应以倒水的那一只手来洗脚。应问擦鞋布后擦鞋。擦鞋时应先以干布擦然后再用湿布。洗了擦鞋布之后应于一边晾开。如果原住比库为上座,他应礼敬;若是下座应使礼敬。应问坐卧处:“我分得哪一处坐卧处呢?”应问已住人或未住人的;应问行处,应问非行处;应问认定学家;应问大便处,应问小便处;应问饮用水,应问洗用水;应问手杖。应问僧团规约:“何时应进入?何时应回去?”
如果有未住人的住所,敲门后稍待一会儿,打开门栓,开门后应站在外边观察。如果其住所肮脏,则以床叠床,或以椅叠椅,把坐卧具堆在上面。若有能力则应清洁。在清洁住所时,应先把地毡取出放到一边,再把床脚垫取出放到一边,把褥垫和枕头取出放到一边,把坐垫取出放到一边。把床放低后,妥善地不磨损、不撞到门框而取出放到一边;把椅子放低后,妥善地不磨损、不撞到门框而取出放到一边。把痰盂取出放到一边;把枕板取出放到一边。如果住所有蜘蛛网,先应观察然后除掉。应清洁窗户的角落处。如果由红土所涂抹的墙壁有污垢,应弄湿布扭干后再擦拭。如果黑色的地面有污垢,应弄湿布扭干后再擦拭。若是未经处理过的地面,应撒水后“不让住所被尘垢所污”而打扫。把垃圾收集到一边再倒掉。
把地毡晾晒、清洁、拍打后,搬进来铺设于原处;把床脚垫晾晒、擦拭后,搬进来摆设于原处;把床晾晒、清洁、拍打后,再放低,妥善地不磨损、不撞到门框而搬进来摆设于原处;把椅子晾晒、清洁、拍打后,再放低,妥善地不磨损、不撞到门框而搬进来摆设于原处;把褥垫和枕头晾晒、清洁、拍打后,搬进来摆设于原处;把坐垫晾晒、清洁、拍打后,搬进来摆设于原处;把痰盂晾晒、擦拭后,搬进来摆设于原处;把枕板晾晒、擦拭后,搬进来摆设于原处。
应收藏钵和衣。收藏钵时,以一手持钵,一手摸探床底或椅底而收藏,但不应将钵直接放置在地上。收藏衣时,以一手持衣,一手摸衣竿或衣绳,边向外、褶向内地折叠衣而收藏。
如果带有尘之风从东边吹来,则应关闭东边之窗;如果带有尘之风从西边吹来,则应关闭西边之窗;如果带有尘之风从北边吹来,则应关闭北边之窗;如果带有尘之风从南边吹来,则应关闭南边之窗。如果天冷时白天应打开窗而晚上应关;如果天热时则白天应关窗而晚上应打开。
如果房间肮脏,应清扫房间;如果门廊肮脏,应清扫门廊;如果集会堂肮脏,应清扫集会堂;如果火堂肮脏,应清扫火堂;如果厕所肮脏,应清扫厕所。如果饮用水没有了,应准备饮用水;如果洗用水没有了,应准备洗用水;如果洗水罐之水没有了,应把水灌进洗水罐。
诸比库,此乃客比库们应遵行的客比库之行仪。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0: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

印顺法师 著

自 序

  三十三年秋,我在北碚汉藏教理院,讲「阿含讲要」,十三讲而止。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得到读者不少的同情,但这还是没有完成的残稿。今春讲学厦岛,才将原稿的十三讲,除去第一讲「阿含经的判摄」,把其余的修正补充而重编为九章,即今第三章到十二章。其中第七章,是采用旧作「行为的价值与生命」而改写的。前面又补写绪言与初二章,略论佛法的根本──三宝。又写了十三章到二十章──八章,说明学佛者浅深不等的行证。

  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当然,阿含经义,是不能照着偏执者──否认大乘的小乘者,离开小乘的大乘者的见地来解说的。从佛法一味,大小异解的观点去观察,对于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积极性等,也有所理会。深深的觉得: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大乘的应运而盛行,虽带来新的方便适应。「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确有他独到的长处!佛法的流行人间,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但不能刻舟求剑而停滞于古代的。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教,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教,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于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于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代的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今日的中国,多少无上妙方便,已失却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物了!所以宏通佛法,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蔽,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开展,这才能使佛光普照这现代的黑暗人间。我从这样的立场来讲阿含经,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着重于旧有的抉发,希望能刺透两边,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为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经为小乘的误解,所以改题为『佛法概论』。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从来都称为佛法,近代才有称为佛学的。佛法流行在人间,可能作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使他学术化;但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决不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决非离开「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为佛法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所以本论虽是说明的,可说是佛法而学的,但仍旧称为佛法概论,保持这佛法的根本立场。

  我愿意读者,本着这样的见地去读他!
  旧稿积压了四五年,由于厦岛讲学因缘,才续写完成,得以印行流通。这一切,都得到学友妙钦法师的助力,特附此致谢!
              民国三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校毕序。
6#
发表于 2010-9-1 21:3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律藏真可以收敛身心、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遥思佛陀及其弟子古道行持之时,每每惭愧心起,自愧不如。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0:49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关于惭愧,后学刚好读到一段开示,与洪帮主及大家分享

摘自班迪达大师《就在今生》,为文句通顺,后学略做文字修改。

…………
有益的惭与愧
……
惭与愧这两个字,通常分别翻译为“羞耻(moral shame)”与“畏惧(moral fear)”,不幸的,这些字都是负面的,因而并不精确。在英文中,并无适合表达这些意义的语词,最好的权宜说法是“道德良心”。如果有时间,我会试着解释巴利语的意思。
请谨记,有惭和有愧完全与生气或嗔恚无关,不像习惯所说的羞耻与畏惧那般,而只是以非常特别的方式,让人对不善行为感到羞耻与畏惧。它们一同创造一种纯净无染的道德良心---自我的正直。正直的人,确实不会做任何令自己羞耻的事,在道德上也是无惧的。
“有惭”是种厌恶烦恼障的感受。试图努力保持正念时,你会发现有被烦恼突击的空档,你也因而成为他们的受害者。回复理智时,你对自己因为松懈而被烦恼障所掳获,而感到某种厌恶或羞耻,这种面对烦恼障的态度称为“有惭”。
“有愧”是畏惧不善行的果报。如果正式禅修时,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不善思想上,就会使进步迟缓。只要是在烦恼障的影响下,所做出的不善行,便会因其后果而受苦。畏惧这结果的发生,便会对总是伺机攻击的烦恼障更加注意、警觉。在禅坐时,你会坚定地专注观照于主要目标。
……
有惭以各种方式展现。假设有个教养良好的男子或女子,不论其经济状况如何,他们的父母以人性的价值来教育他们。如此的绅士、淑女会在做出杀生的不善行前三思。他们会想:“我的父母教多要慈爱,难道我要屈服于之些破坏性的想法与感受,而损害我的自尊吗?我要在自己缺乏悲悯与体谅的脆弱时刻,杀害其他众生吗?我要牺牲自己的美德吗?”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反思,而决定避免杀生,“有惭”便发挥了作用。
……
有惭,也会因为有勇气的信念而生起。行者可以反思:不道德行为,是怯懦、胆小、无节操者的行为领域。有勇气与信念的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坚守原则。这是英勇的美德,拒绝让自己的正直受到破坏。
有愧---良心中畏惧层面。在思及父母、朋友、家人,会因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蒙羞时生起。它同时也是一种不辜负人性至善的期望。
一旦做了不道德的行为,便无法隐藏,你自己知道,同时也有其他能读出他人的心念---能看到、听到别人发生了什么事的众生。如果你意识到有意识到有这样的众生存在,在做不善行时,便会犹豫,以免被人发现。
……
有惭与有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些,父母与兄弟姐妹可以过着相当清净的生活。如果人类无惭无愧,家庭成员的连系不受血缘关系的限制,那么就如猫狗一般了。
现今世界,深受人们缺乏这些特质的困扰。事实上,有惭与有愧,可称为“世间的守护者”。想像一个人人都拥有充分有惭有愧的世界吧!
有惭与有愧,也称为“白法”---纯净之法,因为必须有它们,这星球上的众生才能维持行为的纯净。……
经典举两粒铁球为例,一粒为粪便所污染,另一粒则火红炽热。有个人受到他人赠送的这两颗球,他拒绝了第一个,因为它令人厌恶;他也拒绝了第二个,因为怕被烫伤。不取被粪便污染的球,就如他心中“有惭”的特质,当他将其与正直相比时,会发现不道德令人厌恶。不取炽热的球,就如恐惧业力果报,而害怕犯下不善行的“有愧”,他知道结果会导致堕落地狱或恶趣,因此避免十种不善行。就如它们是两颗铁球一般。

无益的惭与愧
有些惭与愧是无益的,我将之称为“假的”惭与愧。有人会对自己持守五戒、听闻佛法,或向值得尊敬的人表示敬意,感到羞耻、难堪;……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有惭与有愧,真的有惭与有愧,只和做不善行有关。人应该畏惧恶业与烦恼障,要知道在烦恼障攻击时,很难说它们会操纵一个人到什么程度,而使那人做出不善行。
思维有惭与有愧是件好事,行者的这两项特质愈强,便愈能发动精进来保持正念。一个害怕修习持续性中断的行者,就会努力地增长警觉。
因此,佛陀在对比比丘天人说:“庄严的八正道马车,以有惭有愧为靠背。”如果你有了有惭有愧的靠背,马车驶向涅槃寂乐的旅程中,就会有倚靠和依赖……
愿充足的有惭有愧,引领你激发热切的精进,以便能持续地修行正念。愿你因此顺利、快速地沿着八正道前进,直到最后体悟涅槃。


最后,后学引两段《杂阿含经》经文,与大家共勉:
 “何等为惭力是学力?谓羞耻,耻于起恶不善法、诸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惭力是学力。
 “何等为愧力是学力?谓诸可愧事而愧,愧起诸恶不善法、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愧力是学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
“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6 , Processed in 0.0815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