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3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三---一---(一)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波罗夷三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如是,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我欲静坐半月,除送食者,谁皆不得来我处!」「诺!世尊!」诸比丘应诺世尊,除送食者,谁皆不得至世尊之住处。
诸比丘因「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彼等专念住于诸身分之无利益观、不净观行,彼等惭羞、困恼、厌恶己身,恰如善好严饰之少年男女,头已洗净,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缠系其颈,则惭羞、困恼、厌恶。如是,诸比丘惭羞、困恼、厌恶己身,以自断其命或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①处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
如是,鹿杖沙门为衣钵,多断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时,鹿杖沙门边洗其血刀,边如是生疑悔:「我真实无利无益,我真实有恶利而无益利,我多作无功德行,我夺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尔时,一魔神履于水面而来,言鹿杖沙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与度之。」其时,鹿杖沙门〔思:〕「据云,我实有利益,我有善利。据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与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谁未度者,我与度之。」因此,诸比丘中之未离欲者,于是时心中惊惶恐怖,身毛皆竖。然而,诸比丘中之离欲者,于是时心无恐怖惊惶,泰然身毛不竖。如是,鹿杖沙门于一日夺一比丘之命,一日夺二比丘之命,一日夺三比丘之命,一日夺四比丘之命,一日夺五比丘之命,夺十比丘之命,夺二十比丘之命,夺三十比丘之命,夺四十比丘之命,夺五十比丘之命,于一日夺六十比丘之命。

注:①鹿杖沙门(Migalandika samanakuttaka),虽言沙门而非沙门,着袈裟入寺中,拾比丘之残食为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09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巴拉基嘎(他胜,Parajika,古译:波罗夷) 三 〔人体戒〕

—(一)尔时,佛世尊在韦沙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为诸比库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摩地。如是,世尊告诸比库:「诸比库!我欲静坐半月,除送食者,谁皆不得来我处!」「诺!世尊!」诸比库应诺世尊,除送食者,谁皆不得至世尊之住处。

诸比库因「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摩地,」彼等专念住于诸身分之无利益观、不净观行,彼等惭羞、困恼、厌恶己身,恰如善好严饰之少年男女,头已洗净,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缠系其颈,则惭羞、困恼、厌恶。如是,诸比库惭羞、困恼、厌恶己身,以自断其命或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①处而作是言:「萨度(善哉)!好友!汝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

如是,鹿杖沙门为衣钵,多断比库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时,鹿杖沙门边洗其血刀,边如是生疑悔:「我真实无利无益,我真实有恶利而无益利,我多作无功德行,我夺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库命。」

尔时,一魔神履于水面而来,言鹿杖沙门曰:「萨度(善哉)!萨度(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与度之。」其时,鹿杖沙门〔思:〕

「据云,我实有利益,我有善利。据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与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谁未度者,我与度之。」因此,诸比库中之未离欲者,于是时心中惊惶恐怖,身毛皆竖。然而,诸比库中之离欲者,于是时心无恐怖惊惶,泰然身毛不竖。如是,鹿杖沙门于一日夺一比库之命,一日夺二比库之命,一日夺三比库之命,一日夺四比库之命,一日夺五比库之命,夺十比库之命,夺二十比库之命,夺三十比库之命,夺四十比库之命,夺五十比库之命,于一日夺六十比库之命。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09 | 只看该作者

四分律对照内容

  尔时世尊。游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以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诸比丘作是念。今世尊为我等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时诸比丘即无数方便习不净观。从定觉已厌患身命愁忧不乐。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死蛇死狗死人系其颈甚厌患臭秽。诸比丘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愁忧不乐。便求刀欲自杀。叹死赞死劝死。诸比丘在婆裘河边园中住。作是念。世尊无数方便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彼以无数方便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愁忧不乐求刀欲自杀叹死赞死劝死。时有比丘字勿力伽难提。是沙门种出家(言沙门种是姓)手执利刀入婆裘园中。见有一比丘厌患身命秽污不净。遥见勿力伽难提比丘来语言。大德。断我命来我以衣钵与汝波即受其雇衣钵已便断其命。于彼河边洗刀心生悔恨言。我今无利非善。彼比丘无罪过。而我受雇断他命根。时有一天魔知彼比丘心念。即以神足而来在勿力伽难提比丘前。于水上立而不陷没劝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时难提比丘闻魔赞已悔恨即灭。便作是念。我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即复持刀入园中而问言。谁未度者我今欲度之。时有未离欲比丘。见勿力伽难提比丘甚大怖惧毛竖。勿力伽难提见已语诸比丘言。汝等勿惧诸根未熟未任受化。须待成熟当来相化。其中比丘欲爱尽者。见勿力伽难提心不怖惧身毛不竖。时勿力伽难提比丘或日杀一比丘或杀二三四五乃至六十人。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10 | 只看该作者

五分律对照内容

  佛在毗舍离。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不净观得大果利。时诸比丘即皆修习。深入厌恶耻愧此身。譬如少年好喜净洁澡浴涂身着新净衣。忽以三尸婴加其颈。脓血逼身虫流满体。其人苦毒无复余想。但念何当脱此耻辱。诸比丘厌恶此身亦复如是。其中或有自杀展转相害。或索刀绳。或服毒药。有一比丘厌恶身已。便往弥邻旃陀罗所语言。为我断命衣钵相与。时旃陀罗。为衣钵故。即以利刀而断其命。有血污刀。持至婆求末河洗之。寻生悔心作是念。我今不善。云何为小利故。而断持戒沙门性命得无量罪。时自在天魔知其心念。譬如壮士屈伸臂顷。来至其前。从水踊出立于水上。赞言善哉。汝得大利。断持戒沙门命。未度者度福庆无量。天神记录。故来告汝。时旃陀罗便生恶邪见。心大欢喜。我今当更度未度者。彼旃陀罗。善知厌身未厌身相。若凡夫比丘未离于欲。举刀向时心恐怖者是未厌身。我若杀之得福甚少。我今当求已得道果无恐怖者。于是手执长刀。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高声唱言。欲灭度者我当度之。时诸比丘厌恶身者皆出就之。寻断其命。于一日中杀十二十乃至六十。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10 | 只看该作者

十诵律对照内容

  佛在跋耆国跋求摩河上。是时佛语诸比丘。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诸比丘作是念。世尊教我等。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我等当勤修习。诸比丘作是念已。勤修习不净观。深怀厌恶惭愧是身。譬如年少自喜严饰洗浴身体剪爪治须发着好衣服以香涂身。若以死蛇若以死狗。或以死人臭烂青瘀鸟兽所食脓血虫出以系其颈厌恶。臭尸深怀惭愧。是诸比丘深修不净观故惭愧厌恶亦复如是。尔时或有比丘发心。欲死叹死求刀自杀。或服毒药。或有自系。或投高崖。或有比丘转相害命。有一比丘勤修不净观。深得厌恶惭愧臭身。便往鹿杖梵志所赞言。善人。汝能杀我与汝衣钵。时彼梵志即以利刀而断其命。有血污刀。持至跋求摩河上洗之。有魔天神。从水中出住水上赞梵志言。善人汝得大福德。是沙门释子未度者度未脱者脱兼得衣钵。时彼梵志生恶邪见自谓审尔。便挟刀去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唱言。谁未度者我当度之。谁未脱者我当脱之。时诸比丘勤修不净观故厌恶臭身。从住处出至梵志所赞言。善人可断我命。时彼梵志寻断其命如是二三乃至六十。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11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十四种行仪之六
乞食者的行仪
(Piõóacàrikavatta)

诸比库,乞食的比库“将进入此村”时,应遮盖住三轮而齐整地着下衣,绑好腰带,重叠好而披着桑喀帝,系好纽结,洗好钵而拿着。应善缓而进入村落。
应善披覆而行于俗家间,应善摄护而行于俗家间,应眼垂视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拉高衣而行于俗家间,不应高声嬉笑而行于俗家间,应低声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摇身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摇臂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摇头而行于俗家间,不应叉腰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覆头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踮脚而行于俗家间。
进入住家时,应观察“我将由此进入,我将由此离开。”不应太快进入,不应太快离开;不应站得太远,不应站得太近;不应站得太久,不应太急返回。站立时应观察“有意还是无意给食物?”如果放下工作(注1),从座而起,碰触汤匙,碰触或放置器皿,“像是有意给”而应站立。施食物时以左手举起桑喀帝,以右手打开钵,以双手持钵接受食物。不应观看施食者之脸(注2)。应观察“有意还是无意给菜肴?”如果碰触汤匙,碰触或放置器皿,“像是有意给”而应站立。给与食物后应以桑喀帝遮盖住钵,善缓而返回。
应善披覆而行于俗家间,应善摄护而行于俗家间,应眼垂视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拉高衣而行于俗家间,不应高声嬉笑而行于俗家间,应低声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摇身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摇臂而行于俗家间,不应摇头而行于俗家间,不应叉腰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覆头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踮脚而行于俗家间。
先从村中乞食回来者,应敷设座位,近置洗脚水、擦脚台和擦脚布,洗好并准备弃食器,准备饮用水和洗用水。从村中乞食后回来者,如果有剩余的食物,若想要则可以吃;假如不想要,则应丢在少草之处或倒进无生物的水中。他应收起座位,收好洗脚水、擦脚台和擦脚布,洗净并收好弃食器,收好饮用水和洗用水,打扫食堂。若见到饮用水罐、洗用水罐或厕所水罐空无,则应准备。假如他没能力,则以手势招呼同伴,以手势动作而准备之,不以此为由而打开话题。
诸比库,此乃乞食的比库们应遵行的乞食比库之行仪。


1、放下工作 (kammaü và nikkhipati):如果她正拿着棉花、簸箕或磨杵等站着或坐着工作,见到她放下这些。
2、不应观看施食者之脸 (na ca bhikkhàdàyikàya mukhaü ulloketabbaü):无论布施食物者是女人或者是男人,在给食物时都不应观看其脸。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1: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06

第二章 教 法

第一节 能诠的教法

  能诠与所诠
  三宝的综合融贯,成一完善健全的佛教。从佛法的流行人间来说,法是释尊所开示的,僧是秉承释尊的指导而和合的;三宝综贯的佛教,实等于释尊三业大用的流行。释尊本着自觉的达磨,适应当时、当地、当机者的性格、智能与希求,加以正确的教导,佛法才成为流行于人间的。释尊的教导,不只是言教,还有身教。释尊的日常生活,处人处事,一切的语默动静,来去出入,无不以智慧为前导,无不与实相相应。这以身作则的身教,训诲的言教,是释尊所用以表诠达磨的。所以身教与语教,实有综合理解的必要。释尊教化的流行,构成缘起和合的人间佛教。缘起的佛教,是相应相成的、综合融贯的,是整体的。但为了所诠事相的种种性,能诠佛法也就流为不碍和合的种种。这可以略分为二类:一、能诠以言教为主,所诠以个人的身心修养为重心,开示事理的真实谛如;这种种言教,由弟子口口相传的受持,称为教授,也称为(狭义的)达磨。在后代编集的圣典中,就称为展转传来的阿含。二、能诠,经释尊言教的指导,身教的示范;所诠以群众的生活行为为重心,开示道德的戒法,以及有关和合大众与适应社会的法制。这除了「波罗提木叉」的成交法而外,一切法制、礼仪,都推行在僧团中,称为教诫,也称为毗奈耶──律。这所诠的--法与毗奈耶两大教流,要从综合融贯的立场,观察团体与个人,环境与内心,事行与理行,法制与义理,理解彼此相应相成的综贯性。惟有这样,才能完善的了解全体佛教。

  佛教是人间的,能诠的身教、语教,所诠的法、毗奈耶,不仅是释尊的三业大用,也是实际存在于个人、僧伽、社会的。所以在人间佛教的开展中,不应忽略佛弟子的活动。在家、出家的佛弟子,见佛闻法,受到佛法的陶冶,在语言与身行中,表现为佛化的新人。其中,出家众在僧伽的和乐清净中,表达佛法;僧伽的威力,推动佛教的前进。在家众也在社会上表现佛法,起着显化或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大弟子们的分化一方,或彼此论道,或向社会宣传,「如灯传照,光光无尽」。这样的开展,虽受到时、地、人的影响,而有不同的适应,但释尊的及门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有高度的直接性。从达磨而有释尊的自证化他;因佛的化他而有僧伽的内修外宏,释尊时代的三宝住世,是人间佛教的本源;后代佛教的扩展与延续,都从此流出。

  诠 表
  能诠表的教法,即佛与弟子的身教、语教,也即是表达佛法的「身表」与「语表」。身表是身形动作,语表是音韵屈曲。这不仅形色的扬眉瞬目,举手低头,不离根身而存在;语言的音韵屈曲,也是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等而引发。所以身表与语表,是依有情的根身而起的。但又不仅是根身的活动,是在根身、境界、意识的因缘和合时,为了意境的要求表现,发动根身而引起形色与音声的流变。这样的身表、语表,是意境的符号,是意境的的表诠者,有指向对象的缘起用。从身表的依根身而现起,经眼识而了解说,说他是色法,也即物质的。这是缘起的色法,并不能离心识与境界而存在。有人执著「身表色」、忽略了他意识、境界的相依不离。有的重视他的诠表意境,于是乎说这是识所变现的色相,,不是真实的色法。有人见语表能表达具体的[自相],普遍的[共相],又误会语言为实在。不了解缘起依存的诠表,难怪有偏于有情的色法,或偏于意识与境界了。

  身语二者,虽同样的能诠表佛法,但身表多表示内心的情意,在知识的事理方面,语言的开示解说,比身表要明确精密得多。记忆对方的教说,能照样的说出来,每能不失原意,甚至不变原来的语法,所以语言的传授,成为教化的主要工具。语言的传诵,久之不免会多少失真。好在印度人养成相当强的记忆力,每有熟诵数百万言的。佛教的原始教典,经展转传诵到记录出来,虽因部派分化,有了相当大的差异,但还可说大体是相近的。音声的表诠,除了语言,还有音乐,歌颂。根本佛法,是淳朴而质实,是相对的「非乐」论者。不许以诗颂表达佛说(巴利小品);于大众中歌舞戏笑的伎儿,释尊也不以为是正当的职业(『杂含』卷三二·九○七经);出家的弟子,更不许过往观听。但佛弟子中,「能造偈颂叹如来德,鹏耆舍比丘是」(『增含弟子品』)。「有比丘名跋提,于呗中第一」(『十诵律』卷三七)。赞叹三宝功德的偈颂梵呗,释尊也是许可的,只是不许为音韵节奏所沈醉吧了。身表与语表,好在表义的亲切,可惜缺乏固定性。人类的心力,能利用身外的东西,使他适合自己的意思,间接的表达出情意与思想,如雕刻、图画、建筑、文字等。其中,文字是语言思想的符号,有思想语言的精密,又有安定性的特长(缺点也在这里),人类文化的扩展,佛法能一直流传下来,文字是有重要贡献的。释尊的时代,虽已有书写的文字,也传有抄录经文的故事,但至少当时并没有用(书写的)文字来表诠佛法,作为弘扬佛法的工具。所以佛经中所说的文字,还是语言的文字,不是书写的文字。这些间接的表诠物,仍以色、声为主。他所以能表达情意与思想,须经过人类意识的陶铸,否则就无所谓表诠,也不成其为教了。

  依正觉者看来,事事物物的实相,一切明白的呈露于我们之前,只是我们不能认识。语言文字的教法,是先觉者用来表达觉境,引导人去体认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法要在一切中去体会,不能老在空虚的名句文身中过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3 , Processed in 0.0781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