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2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三---一---(二)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尔时,世尊过半月从静坐而起,告长老阿难曰:「阿难!何以僧众如是之少?」「世尊!实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世尊!彼诸比丘思:『 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 彼等一心住于诸身分之无利益观、不净观行,彼等惭羞、困恼、厌恶己身,恰如善好严饰之少年男女,头已洗净,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缠系其颈,则惭羞、困恼、厌恶。如是,诸比丘惭羞、困恼、厌恶己身,以自断其命或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处而作是言:『 善哉!好友!汝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 如是,鹿杖沙门为衣钵,多断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时,鹿杖沙门边洗其血刀,边如是生疑悔,『 我真实无利无益,我真实有恶利而无益利,我多作无功德行,我夺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尔时,一魔神履于水面而来,言鹿杖沙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与度之。』其时,鹿杖沙门〔思:〕

『 据云,我实有利益,我有善利。据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与度之。』 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 谁未度者,我与度之。』 因此,诸比丘中之未离欲者,于是时心中惊惶恐怖,身毛皆竖。然而,诸比丘中之离欲者,于是时心无恐怖惊惶,泰然身毛不竖。世尊!如是,鹿杖沙门于一日夺一比丘之命,〔……乃至… … 〕 一日夺六十比丘之命。愿世尊演说其他之方便,此比丘僧可得如此修行安住于其余〔观法〕。」「然!阿难!将住毘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

「诺!世尊!· 」长老阿难应诺,将住毘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阿难〕至世尊处,白是言:「世尊!比丘僧已集。世尊!若然时宜,即请说法。〕时,世尊至讲堂,坐于已设之座位。世尊坐已,言诸比丘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0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二)尔时,世尊过半月从静坐而起,告长老阿难达曰:「阿难达!何以僧众如是之少?」「世尊!实世尊为诸比库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摩地。世尊!彼诸比库思:『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摩地。』彼等一心住于诸身分之无利益观、不净观行,彼等惭羞、困恼、厌恶己身,恰如善好严饰之少年男女,头已洗净,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缠系其颈,则惭羞、困恼、厌恶。如是,诸比库惭羞、困恼、厌恶己身,以自断其命或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处而作是言:『萨度(善哉)!好友!汝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如是,鹿杖沙门为衣钵,多断比库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时,鹿杖沙门边洗其血刀,边如是生疑悔,『我真实无利无益,我真实有恶利而无益利,我多作无功德行,我夺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库命。』

尔时,一魔神履于水面而来,言鹿杖沙门曰:『萨度(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与度之。』其时,鹿杖沙门〔思:〕

『据云,我实有利益,我有善利。据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与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谁未度者,我与度之。』因此,诸比库中之未离欲者,于是时心中惊惶恐怖,身毛皆竖。然而,诸比库中之离欲者,于是时心无恐怖惊惶,泰然身毛不竖。世尊!如是,鹿杖沙门于一日夺一比库之命,〔……乃至……〕一日夺六十比库之命。愿世尊演说其他之方便,此比库僧可得如此修行安住于其余〔观法〕。」「然!阿难达!将住韦沙离附近之诸比库皆集于讲堂!」

「诺!世尊!」长老阿难达应诺,将住韦沙离附近之诸比库皆集于讲堂。〔阿难达〕至世尊处,白是言:「尊!比库僧已集。世尊!若然时宜,即请说法。」时,世尊至讲堂,坐于已设之座位。世尊坐已,言诸比库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1 | 只看该作者

四分律对照内容

时彼园中死尸狼藉臭处不净状如冢间。时有诸居士礼拜诸寺。渐次至彼园中见已皆共惊怪讥嫌言。此园中乃有是变。沙门释子无有慈愍共相杀害。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共相杀害。此诸比丘犹自相杀况于余人。我等自今勿复敬奉承事供养沙门释子。即告诸村邑勿复容止往来。时诸居士见此园中如是秽恶便不复往返。尔时毗舍离比丘以小因缘集在一处。尔时世尊观诸比丘众减少。诸大德比丘有名闻者皆不复见。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众僧何故减少。诸名闻大德者。今为所在皆不见耶。尔时阿难以先因缘具白佛言。世尊先以无数方便广为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时诸比丘闻已厌患身命求人断命是以少耳。唯愿世尊。与诸比丘更作方便说法。使心开解永无疑惑。

  佛告阿难。今可集诸比丘会讲堂。时阿难受佛教。即集诸比丘会讲堂集比丘僧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众僧已集。愿圣知时。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1 | 只看该作者

五分律对照内容

以是因缘僧数减少。大德声闻悉不复现。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在露处坐大众围绕。观视僧众告阿难言。今日僧众何故减少。阿难白佛。世尊一时为诸比丘说不净观。比丘修习。厌恶身苦转相残杀。乃至弥邻一日之中伤害梵行六十人命。是故今日僧众减少。善哉世尊。唯愿更说余善道法。令诸比丘得安乐住。佛告阿难。汝今宣令依止毗舍离比丘。皆使来集普会讲堂。阿难受教。即呼来集。集已白言。唯圣知时。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1 | 只看该作者

十诵律对照内容

以是因缘僧遂减少。月十五日说戒时至众僧减少。佛知故问阿难言。今说戒日众僧都集。何故减少。阿难白言。世尊一时教诸比丘。深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是诸比丘即勤修不净观。厌恶臭身。譬如年少自喜严饰。洗浴身体剪爪。治须发着好衣服以香涂身。若以死蛇若以死狗。或以死人臭烂青瘀鸟兽所食脓血虫出以系其颈。是人厌恶深怀惭愧。是诸比丘修不净观厌恶惭愧亦复如是。尔时或有发心欲死叹死求刀自杀。或服毒药或有自系。或投高崖或有比丘转相害命。有一比丘。勤修不净观故。深得厌恶惭愧臭身。便往鹿杖梵志所赞言。善人。汝能杀我。与汝衣钵。时彼梵志寻以利刀断是比丘命。有血污刀。持至跋求摩河上洗之。有魔天神。从水中出住水上赞梵志言。汝得大福德。是持戒沙门释子未度者度未脱者脱兼得衣钵。时彼梵志即生恶邪见自谓审尔。便挟刀去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即大唱言。谁未度者我当度之谁未脱者我当脱之。时诸比丘勤修不净观故深得厌恶惭愧臭身。从住处出至梵志所赞言。善人可断我命。时彼梵志寻断其命。如是二三乃至六十。故僧减少。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余善道。安乐住法无有厌恶。诸恶法生即能除灭。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4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十四种行仪之七
林野住者的行仪
(âra¤¤ikavatta)

诸比库,林野(注1)比库清晨起来,把钵装进袋中,挂于肩上,衣披在肩上,穿上鞋后,应收好木器、陶器,关好门窗,从坐卧处下来 (注2)。“我将进入此村”时,应脱掉鞋,放下拍打后装进袋中,挂于肩上。应遮盖住三轮而齐整地着下衣,绑好腰带,重叠好而披着桑喀帝,系好纽结,洗好钵而拿着。应善缓进入村落。应善披覆而行于俗家间……不应叉腰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覆头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踮脚而行于俗家间。
进入住家时,应观察“我将由此进入,我将由此离开。”不应太快进入,不应太快离开;不应站得太远,不应站得太近;不应站得太久,不应太急返回。站立时应观察“有意还是无意给食物?”如果放下工作、从座而起,碰触汤匙,碰触或放置器皿,“像是有意给”而应站立。施食物时以左手举起桑喀帝,以右手打开钵,以双手持钵接受食物。不应观看施食者之脸。应观察“有意还是无意给菜肴?”如果碰触汤匙,碰触或放置器皿,“像是有意给”而应站立。给与食物后应以桑喀帝遮盖住钵,善缓而返回。
应善披覆而行于俗家间……不应踮脚而行于俗家间。离开村落后把钵装进袋中 ,挂于肩上,衣折叠后顶在头上,穿上鞋而行。
诸比库,林野比库应准备饮用水,应准备洗用水,应准备火,应准备钻火木,应准备手杖。应掌握全部或部分星宿,应能善巧于方位。
诸比库,此乃住在林野的比库们应遵行的林野比库之行仪。

1、 林野 (ara¤¤a):即远离村庄市镇的山林、荒郊、野外。古音译为阿兰若、阿练若等。
有住林野习惯的比库则称为“林野住者”(àra¤¤ika)。

2、从坐卧处下来 (senàsanà otaritabbaü):即离开其居住的地方。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07

第二章 教 法
第二节 教典略说
  圣典的编集
  释尊时代的佛法,有法与毗奈耶二者。法是展转传诵的,律是半月半月诵说的,即『波罗提木叉戒经』。为了诵习的便利,专用当时流行的,名为「修多罗」(契经)的短文体;如从他的内容说,即法与律。「修多罗相应,不越毗奈耶,不违法相」的佛法,起初是如此的。释尊灭后的第一年夏天,尊者摩诃迦叶发起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召开结集圣典的大会。结集的方式,是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诵出经律,经大众的共同审定,加以编集。这原始结集的圣典,依佛法内容,分为经典律,即义理(定慧修持)与戒行的;近于现存的『杂阿含经』,及『戒经』与『杂跋渠』。佛灭百年,佛教的东方与西方系,为了戒行的见地不同,又在毗舍离召开第二次结集会议。结果,分为东方的大众系与西方的上座系两部。第二结集前后,教典己有过重编了。经典以『杂阿含经』──相应修多罗为本,加入佛及弟子的遗言景行,更为通俗的编集。依经文的长短,分为『中部』、『长部』;又依增一法编集为『增一部』。这三部,加上原有的『相应』(杂)教,总名为四部阿含经。这如『瑜伽师地论』(卷八五)说:「即此相应教,更以馀相说为中、长、增一。」戒律中的“杂跋渠”,上座部的律师们,依他的内容分类,又编集为「七法」、「八法」,或作「小品」、「大品」;剩余的杂碎部份,称为「杂事」。戒律的改组更张,大体上与契经采取同一方式。当时所有的分别解说,也编入新编定的圣典中。这样的经律,为佛教共同信任的圣典。专为哲理思考而成立的论典,或许还没有;但在师资传授中,可以有舍利弗的「阿毗昙」,摩诃迦旃延的「蜫勒」,但这已是彼此不能完全同意的了。阿恕迦王时代,经典律渐勒成定典,开始文字记录,这是佛教的初期圣典。

  佛教的广大发展,引起了学派的分裂。东方系是是大众部,西方系成为上座部。上座系中,阿恕迦王时取得佛教领导权的分别说系,向东南印发展,与大众系的亲涉很深。还有拘睒弥地方的犊子族比丘,成立犊子部。从摩偷罗而向北印发展的,成立说一切有系。这四大派,为佛教学派的大纲。犊子系与说一切有系,推重舍利弗的[阿毗昙],尤其是说一切有系。一切有系从佛灭三百年起,作『发智论』、『甘露味论』等大量的论典;迦腻色迦王时代及略后,造『大毗婆沙论』,『杂心论』等,完成这一系的严密理论。东方的大众系分别说系,虽也有论典,但他们继承编集四阿含的作风,又依据旧说而加上新成分。起初,在四阿含以外,别立第五部,名『杂藏』,这杂藏「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分别功德论』)。菩萨本生谈,佛与弟子的传记,奇迹,都收集在内。本来大众部所特重的『增一阿含』,分别说系所重的『长阿含』,已透露出大乘思想。所以从他们所编集的『杂藏』中,孕育大乘思想,终于有了空相应大乘经的编集出来。初期大乘的代表作,如『华严经』的「入法界品」,『般若经』的‘小品’,『大集经』的‘陀罗尼自在王品’,『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还有『诸法无行』、『持世』、『思益经』等。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同样是则重理智的。此第二期教典的成立,即是大乘与小乘的分宗。大乘佛教着重融贯、直觉,重在赞仰佛陀的行果;小乘佛教注重精密、思辨,重在生死的事理。小乘论渊源于释尊的言教;大乘经却从释尊的本生、本行,进窥佛陀的精神。大乘经是艺术化的,小乘论是科学化的。大乘经保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论却不免流于枯燥与烦琐。但他保存作者的的名字,体裁与经律不同,这比大乘经的融摄世俗,题为佛说,使经本与义说不分,也自有他的长处。这两者,一是菩提道中心的,一是声闻道中心的;一重缘起的寂灭,一重缘起的生灭。从释尊的本教看,可说各得佛法的一体。这是第二期的教典。

  佛教在不断的发展中,大乘佛教的高扬,普遍到全印。佛教界思想的交流,渐倾向于综贯折中。但经式与论式的文体,还是存在的。起初,立足于缘起法性空的南方学者龙树,深入『阿含经』与古典『阿毗昙』。作『中观论』等,发挥缘起性空说。肯定的说一切法空是『阿含经』本义,即释尊缘起法的深义。在三乘共空的立埸,贯通了大乘与小乘,说有与说空。略迟一些,立足于缘起法相有的北方学者弥勒,也同样的尊重『阿含经』。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无著,编集为『瑜伽师地论』。从说一切有系的思想中,接受大乘空义而综贯他。龙树、弥勒都受有北方佛教的影响,所以都编集为论典。当时继承空相应大乘经学风的学者,思想转入真常不空的唯心论,形而上的佛性本有论,又传出多少经典,如『胜鬘经』、『涅槃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无著与弟子们,在这真常唯心的思潮中,着有大量的唯识论,与真常唯心的经义多少差别,所以古人称之为「唯心」与「唯识」,或「真心」与「妄心」。这第三期的佛教圣典,是笈多王朝(龙树在笈多王朝以前)梵文复兴时代的作品。有南北佛教的特长,所以宏伟而精严。不过真常唯心的契经,融摄世俗的方便更多,与印度教更接近。再下去,佛教要演变为巫术化的密教了。

  教典的语文
  佛教的学派分化,与区域文化有关。不同地方的信徒,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在这区域文化的熏染中,引起学派的分裂。释尊的教化,适应不同民族,一切种姓,可能是采用多种语言的。释尊曾受过雅利安式的教育,他到恒河上流的拘罗地方去弘法,使用雅语,是很有可能的。但佛教为东方新兴的宗教,释迦族从东方来,与恒河北岸的民族为友族,多用近于巴利语的东方流行语。如锡兰佛教徒所说:佛用摩竭陀的方言,即流传于海南佛教国的巴利语,依近代的考究,是不可信的。说到雅语──梵语,印欧族的雅利安人,深入到各地,他们的原始用语──吠陀语,随时、随地,为了与非雅利安人杂处等原因,有多少变化。佛世前后,婆罗门教学者,根据吠陀以来的语法,整理出一种雅利安人的标准语言,称为雅语,这是经过人工精制成的。这正在整理完成中的雅语,难于相信是释尊常用说法的语言。属于雅利安族的比丘们,确乎想把佛法一律雅语化,然而被释尊拒绝了。巴利律『小品』(五)说:「有婆罗门兄弟二人出家,本习善语(雅语)。白世尊曰:今此比丘众,异名,异姓,异生,异族而来出家,各以俗语污损佛说,愿听我等以阐陀(合于韵律的雅语)达佛说。佛呵曰:不应以阐陀达佛说,听随国俗言音诵习佛说」。『五分律』(卷二六),『四分律』(卷五二),也有此记载。一律雅语化,显然是释尊所反对的。但随国俗言音诵经,雅利安族的信众,也不妨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总之,释尊时代的佛教界,使用的语言,并不一律。如南方阿槃提国的亿耳来见佛,他用阿槃提语诵『义品』,释尊称赞他「不增不减,不坏经法,音声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四分律卷三九)。阿槃提是摩诃迦旃延的教化区,他用阿槃提语「细声诵法」,释尊的时代已如此了。

  第一结集在王舍城,第二结集在毗舍离,地点都在东方,结集的成文圣典,有以为是采用东方流行语的;阿恕迦王时代,传到锡兰的巴利语圣典,就是出于这一语系的。然而结集的用语,并没有使佛教的用语统一,还是随国俗方言诵习佛说的。阿恕迦王时,佛教的「大众破散,凡有四种」(部执异论)。依调伏天等解说:当时佛弟子用四种语言诵戒,所以分为四派:一切有部用雅语,大众部用俗语,正量部即犊子系的盛行学派用杂语,上座部用鬼语。因语言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学派,其中即有大乘佛教所从出的。大乘佛教的开拓者,并非使用纯正的雅语,是一种仿雅语的俗语,称为阿布兰迦语的。纯正的雅语学者,并不把它当作雅语。阿布兰迦语,与雅语的文法有许多不同,也有古吠陀语,巴利语语法的语尾变化等交杂。此种语言,本为大众系所用的。尼泊尔发现的──大众系的说出世部的『大事』,即是此种语言的散文体,尼泊尔发现的『法华经』,『悲华经』,『华严经』的「十地品」,「入法界品」等大乘经的偈颂部分,也是用这种语写的。西藏传说:南印度大众系的案达罗学派,用方言记录经文,其中有大乘经,应该就是这种文字。如『法华』、『华严』、『悲华』等大乘经的散文,也是俗语的,但混杂有雅语;雅语部分,或许是补充的。大乘经中本来传说一种四十二字母的文字,第一是阿字,最后是荼字,与摩多体文的雅语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说:达罗毗荼(南印的非雅利安人)的弥伽医师,传授此种文字。『般若经』的「摩诃衍品」,『大集经』的「陀罗尼自在王品」,都说到这种字母。这是东方系的佛教,向南发展后所用的南方流行语。上面说到亿耳细声诵的阿槃地语,应该就是此种语。传说摩诃迦旃延到摩诃刺陀──阿槃地以南,开创多闻分别部。摩诃迦旃延的蜫勒论,即大众系所用的,龙树还说他盛行南天竺。分别说系中的昙无德部,也是发展到阿槃提──即阿波兰多迦的。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卷一一)说:「字义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阿罗波遮那」。阿罗波遮那,即四十二字的前五字。这可见分别说系发展在南方大陆的,也采用这种语。所以知道,佛教的用语,本来不一致,摩竭陀王朝时代,以巴利语的声闻佛教为主。大众系与上座的分别说系发展到南方的,使用南方流行的阿布兰迦语;比较巴利语要接近雅语一点,实在还是方言的一种。初期空相应的大乘经,本从大众分别说系的『杂藏』(亿耳所诵的『义品』也属于杂藏)中孕育出来,所以也采取阿布兰迦语。这是案达罗王朝盛行的佛教,以菩萨道为主的。西北方的说一切有系,是用雅语的;犊子系的用语待考。笈多王朝前后,婆罗门教复兴,西方流行的雅语,广泛的使用到各方。真常唯心与秘密经轨,后代论师的作品,才多使用纯正的雅语,但也有用各地方言的,这是佛灭五六世纪以后的事了。欧美学者,依现在情形,分佛教为南传巴利语的小乘,北传梵语的大乘。在印度佛教史上看,大乘佛教,实从南印的俗语中出来。

  代表三个时代的三大语系的佛教,都是印度本土的佛教。佛教宏传到各地,转译的文字更多。到现在,完整而起着重大作用的,也有三大系:一、流行于锡兰、缅甸、暹罗的巴利文系:这是上座分别说系所传的,称为铜鍱部的圣典,属于声闻三藏。二、流行于中国康、藏、青、蒙的藏文系:十二世纪时才开始翻译,正当印度后期的雅语佛教时代,所以偏重大乘,特别是密教的经轨。初期的声闻藏,译得最少;译出的,也是雅语系的。三、流行于中国内地及朝鲜、日本的汉文系:从东汉末到汴宋初(以后还有少许),经九百年的长期翻译,成为五千卷的大藏。初由西域的介绍而来,所以早期的译典,与西域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属于声闻藏的,虽没有完整的某一派的三藏,但各学派的都译出一部分,总合起来,比巴利三藏的内容更丰富;在学派的比较上,有他的价值。第二期的大乘经,传译得很完备,这十九是汉、魏、两晋的译品。南北朝以下,雅语后期佛教的佛典,也有丰富的传译。比起藏文系来,十二世纪以后的大乘论,密教经轨,缺得不少。现存三大文系的佛教,巴利文系代表初期,藏文系代表后期,汉文系的特色在中期。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3 , Processed in 0.0751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