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四---八---(九)至(一○)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8 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法依精进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惧。」「友!我对死不惧。」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惧。」「友!若有疑悔者,彼可能惧。」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法依正修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友!法依精进而得。」彼心生悔恨……「言之无意者不犯波罗夷也。〕

尔时,一比丘……「友!法依专念修持而成就。」彼心生悔恨……「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一○)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堪忍否?得过否?」「友!谁亦难忍〔,唯我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友!非凡人所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言之。」「比丘!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0:44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九) 尔时,有一病比库,诸比库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依法精进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库!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库,诸比库如是言彼曰:「友!勿惧。」「友!我对死不惧。」彼心生悔恨……乃至……「比库!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库,诸比库如是言彼曰:「友!勿惧。」「友!若有疑悔者,彼可能惧。」彼心生悔恨……乃至……「比库!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库,诸比库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法依正修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比库!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库……「友!法依精进而得。」彼心生悔恨……「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库……「友!法依专念修持而成就。」彼心生悔恨……「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十) 尔时,有一病比库,诸比库如是言彼曰:「友!堪苦否?得过否?」「友!谁亦难忍〔,唯我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库!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库……「友!非凡人所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库!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言之。」「比库!非巴拉基嘎(他胜),是土喇吒亚(粗罪)。」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0:45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0: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摘自《沙马内拉学处》之
常用作持文
…………
四、随喜功德与请求原谅
在下座比库礼敬上座比库,沙马内拉礼敬比库,或在家人礼敬出家众时,皆可念诵此文。在斯里兰卡的Shrã kalyàõã yogàshrama saüsthà (室利·咖离阿尼修行园派),礼敬上座成为僧众们的日常功课之一。

礼敬者:Okàsa vandàmi, bhante.
请让我礼敬尊者。(顶礼一拜)
尊者: Sukhi hotu, nibbànapaccayo hotu.
祝你快乐,愿成为涅槃的助缘。
礼敬者:Mayà kataü pu¤¤aü Sàminà anumoditabbaü.
愿您随喜我所作的功德。
尊者: Sàdhu! Sàdhu! anumodàmi.
萨度!萨度!我随喜。
礼敬者:Sàminà kataü pu¤¤aü mayhaü dàtabbaü.
愿您所作的功德也与我[分享]。
尊者: Sàdhu! anumoditabbaü.
萨度![你]应随喜。
礼敬者:Sàdhu Sàdhu anumodàmi. Okàsa, dvàrattayena kataü sabbaü accayaü, khamatha me, Bhante.
萨度!萨度!我随喜。尊者,若我由[身、语、意]三门所作的一切过失,请原谅我。
尊者: Khamàmi, khamitabbaü.
我原谅[你],[你也]应原谅[我]。
礼敬者:Sàdhu! Okàsa, khamàmi, Bhante.
萨度!尊者,我原谅[您]。(顶礼三拜)
尊者: Sukhi hotu, nibbànapaccayo hotu.
祝你快乐,愿成为涅槃的助缘。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0: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38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第一节 戒
  忏悔与持戒
  八正道的内容,即戒、定、慧三增上学,今再分别的略为论说。厌倦一般生活,感到私欲占有的家庭罪恶,痛切有情的自相残杀,一切是无常与苦迫。发心出家的,必对于这样的人生有所警觉,对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满。对于生死有厌离心,即对于自己有忏悔心,这才能生活于出家的僧团而得佛化的新生。在家的信众,也要有「住非家想」的见地,才能成解脱分善根,或者现身证觉。所以在受戒时,举行真诚的忏悔,是非常重要的。释尊初期的弟子,都有过人生的深切警觉与痛悔。动机的纯正与真切,没有什么戒条,也能自然的合律。等到佛法风行,动机不纯的出家者多起来,佛这才因事制戒。但在外人看起来,似乎制戒一多,僧品反而卑杂了。『中含』『伤歌罗经』即这样说:「何因何缘,昔沙门瞿昙施设少戒,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瞿昙施设多戒,然诸比丘少得道耶」?依释尊以法摄僧的意义说,需要激发为法的真诚;依僧团律制的陶冶,也能使学者逐渐的入律。所以说:「我正法律,渐作渐学,渐尽渐教。……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施设禁戒」(中含瞻波经)。就是发心纯正的出家者,有时也会烦恼冲动起来,不能节制自己而犯了戒。这对于佛法的修习,是极大的障碍,这需要给以戒律的限制;已经犯戒的,即责令忏悔,使他回复清净。经中常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因为一度的烦恼冲动,铸成大错,即印下深刻的创痕,成为进修德行的大障碍,不能得定,不能发慧。如引发定慧,必是邪定,恶慧。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回复清净,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涤乾净,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净,先要以灰皂等洗净,然后可以染色。所以惟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合律。忏悔与持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不在乎不犯──事实上每不能不犯,在乎犯者能忏悔清净。学者应追踪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
  持戒与慈悲
  戒律的广义,包含一切正行。但依狭义说,重在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善。出家众的四根本戒,比在家五戒更严格。淫戒,连夫妇的正淫也禁止;妄语,重在未证谓证等大妄语,这都与定学有关。不杀、盗、淫、妄为根本的戒善,出家众多从消极的禁止恶行说。但在家众持戒,即富有积极的同情感。要知戒善是合法则的,也是由于同情──慈悲喜舍的流露而表现于行为的。如『杂含』(卷三七·一0四四经)佛为鞞纽多罗聚落长者说:「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淫盗等同。释尊称这是「自通之法」,即以己心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近于儒家的恕道。所以身语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他律的不可作,也是自律的觉得不应该作。这例如不杀,不使一切有情受杀生苦,也是给一切有情以安全感。进一步,更要爱护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实践吗?『杂含』(卷三二·九一六经)佛为刀师氏聚落主说:「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心与慈俱。……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淫对以喜心,妄语对以舍心」。这以四无量心别对四戒,不过约他的偏重说,其实是相通的。如『中含』『波罗牢经』佛为波罗牢伽弥尼说:「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多闻圣弟子得一心已,则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悲喜舍同。依五戒、八戒、十善业而说到四无量心,这是经中常见的教说。尤其是『增一含』「三宝品」,以施为「施福业」,五戒四无量为「平等福业」,七觉支为「思维□业」,这即是施、戒、定三福业,而佛称戒与四无量为平等福业,属于戒善,这是极有意义的。平等即彼此的同一,大乘所说的平等慈,同体悲,即是这一深义的发挥。慈悲喜舍与定心相应而扩充他,即称为四无量。这本是戒的根源;由于戒业清净,同情众生的苦迫,即引发慈悲喜舍的「无上人上」法。戒与四无量的相关性,可证明佛法──止恶、行善、净心的一切德行,本出于对人类──有情的同情,而求合于和乐善生的准则。戒与慈悲,是侧重于「无瞋」善根的。但这在限于时机的声闻法中,还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8 , Processed in 0.0850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