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僧残三---三---(一) 至(六)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 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一) 语二道,说好、说恶、乞、求、问、反问、解说、教诫、或恶骂。
「说好」者,称说赞叹二道。
「说恶」者,诋毁非难二道。
「乞」者,说:「与我,应与我。」
「求」者,说:「汝母何时与〔汝〕耶?汝父何时与耶?汝之天神何时与耶?何时有好事?何时汝得淫欲法?」
「问」者,说:「汝如何与汝夫耶?如何与爱人耶?」
「反问」者,说:「汝实如是与汝夫,如是与汝爱人。」
「解说」者,被问而言:「当如是与,若如是与者,当得汝夫之宠爱也。」
「教诫」者,不被问而言:「如是与,如是与者,汝夫当宠爱汝也。」
「骂」者,说;「汝无形、汝不全形、无血者、恒出血者、恒布者、漏出者、汝长崛、汝黄门、汝出两边者、汝破根者、汝二根者。」
(二)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大便道、小便道,言其好恶…… 骂者,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大便道…… 二僧残。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有女想而起欲念,于两人之大便道……一僧残、一突吉罗。
(三)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除女人之大小便道外,就其颈以下,由膝盖以上,言其好恶……乃至‥…骂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四)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就其女人之颈以上、膝盖以下,说好恶……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五)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服,言其好恶……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六) 为义而说、为法而说、为教而说,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本帖最后由 悠扬 于 2011-12-2 23:3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3:37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三(一)语二道,说好、说恶、乞、求、问、反问、解说、教诫、或恶骂。「说好」者,称说赞叹二道。「说恶」者,诋毁非难二道。「乞」者,说:「与我,应与我。」「求」者,说:「汝母何时与〔汝〕耶?汝父何时与耶?汝之天神何时与耶?何时有好事?何时汝得淫欲法?」

「问」者,说:「汝如何与汝夫耶?如何与爱人耶?」

「反问」者,说:「汝实如是与汝夫,如是与汝爱人。」

「解说」者,被问而言:「 当如是与,若如是与者,当得汝夫之宠爱也。」

「教诫」 者,不被问而言:「如是与,如是与者,汝夫当宠爱汝也。」

「骂」 者,说;「汝无形、汝不全形、无血者、恒出血者、恒布者、漏出者、汝长崛、汝黄门、汝出两边者、汝破根者、汝二根者。」

(二) 有女人,若比库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大便道、小便道,言其好恶……骂者,桑喀地谢沙(僧始终)。有二女人,若比库于二女人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大便道……二桑喀地谢沙(僧始终)。有女人与黄门,若比库于两者有女想而起欲念,于两人之大便道……一桑喀地谢沙(僧始终)、一恶作(dukkata,古译:突吉罗)。

(三) 有女人,若比库作女想而起欲念,除女人之大小便道外,就其颈以下,由膝盖以上,言其好恶……乃至……骂者,土喇吒亚(粗罪)。二女人……二土喇吒亚(粗罪)。女人与黄门……一土喇吒亚(粗罪)、一恶作。

(四) 有女人,若比库作女想而起欲念,就其女人之颈以上、膝盖以下,说好恶……恶作。二女人……二恶作。女人与黄门……二恶作。

(五) 有女人,若比库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服,言其好恶……恶作。二女人……二恶作。女人与黄门……二恶作。

(六) 为义而说、为法而说、为教而说,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3:3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3: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静止的流水
阿姜 查

…………


为了平定心和清楚知道领受法尘的人, 我们必须去观察,追随「觉知者」,训练心直到它清净为止。 你应该使它清净到什么程度呢?假如是真正清狰的话,心应该超越善与恶,甚至超越清净,这就结束了,这就是修行结束的时候。

人们所谓的坐禅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平静。 可是,即使在这种的平静之中仍是会有经验产生的。 如果一个经验生起,就必须要有人去觉知它,有人去洞查它、质问它和审视它;如果心只是空白一片,那是没什么用处的。 你也许会见到有些人看起来非常严谨,以至于会认为他们很平静, 但是,真正的平静并不只是心平静而已,也并不是说:「愿我快乐而绝不经验任何痛苦」的那种平静。 这种的平静,最后连达到的喜悦都会变成不满足───苦的结果。 唯有当你能够使你的心超越乐与苦时,才会寻找到真实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 这是绝大多数的人所不学习的学科,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看到这一点。

训练心的正确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长智慧。 别认为只是静静地坐著就是训练心,那就有如石头压住草一般。 人们迷醉在这里面,认为「三摩地」就是坐。那只是「三摩地」的一个名词, 但实际上,假使心有「三摩地」,那么行就是三摩地,坐也是三摩地......。坐有三摩地、行有三摩地、住有三摩地、卧也有三摩地,这些都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说:「我无法禅坐, 因为我太烦躁了, 我只要一坐下来, 就想这想那......,我办不到。我的恶业太重了,应该先消完我的恶业后,再回来禅坐。」没问题,去试试看,去试图消完你的恶业......。

这是一般人的想法。 他们为何这么认为呢?这些所谓障碍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研究的。 只要我们一坐下来,心就立即向外跑。我们也去追随它,试图将它带回来,再做审察......,然而,它又跑走了;这才是你们应该学习的。 绝大多数人都拒绝从自然中去学习......,就如同一位拒绝作功课的顽皮学生。 他们不希望看到心的变迁,这样你怎能增长智慧呢?你必须和变迁同住。 当我们知道心就是如此──不断地变迁,一旦认识这是它的本性,我们就会明了。 我们必须知道那时后心在想善和那时后在想恶,它一直在变迁,我们必须认识这些事情。 假如我们了解这点,那么,即使我们在想的时后,一样能安住于平静中。

譬如说:假设你家有只小宠物──猴子。 猴子无法长时间静止不动,它们喜欢到处乱跑乱跳、抓东抓西的,猴子就是这样的。 现在,你到寺院里来,看见这里的猴子,这只猴子一样静不下来,一样到处乱跑。 可是它干扰不到你,对不对?它为何干扰不到你呢?因为你以前也养过猴子,所以了解猴子是什么样子的。 假使你认识一只猴子,无论你走过多少省分、看过多少猴子, 都不会被它们所干扰,对不对?这就是一位了解猴子的人。

如果你了解猴子,那么,你就不会变成一只猴子; 假使你不了解猴子,你自己可能就会变成一只猴子!了解吗? 当你看到它伸手抓这抓那时, 会喊: 「嘿!」你很生气......,「那只该死的猴子!」这是一位不了解猴子的人,知道家里的猴子和寺院里的猴子都是一样的,你为何要受它们干扰呢?一旦认识猴子是如何的时候,那就够了, 你便可以安住于平静。

平静就像这样。 我们必须去认识感觉,有些感觉是愉快的,有是不愉快的,但那样不重要,那是它们的事,就如猴子一样,所有的猴子都是一样的。 我们明了感觉有时是愉快的,有时则否──那是它们的本然。 我们应该了解它们,并知道如何放下它们。感觉是不稳定的,它们是变异(无常)、不圆满(苦)和无主(无我)的。 一切我们所知觉的,都是如此。 当眼、耳、鼻、舌、身和意(心)领受感觉时,我们知道它们,亦如认识猴子一般。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安住于平静。

当感觉生起时,觉知它们。 你为何去追逐它们呢?感觉是不稳定的,一下子这样,ㄧ下子那样,它们是依赖变异而存在的。 我们这里所有的人,一样都是依赖变异而存在。 气呼出之后就必然会再吸进,它势必要有这样的改变。试著只吸,你做得到吗?或者只试著呼出而没有吸进......, 你办得到吗?假使没有这样的变更,你可以活多久?吸进与呼出必须一定都有。

感觉也是一样。这些东西都必定要有。 如果没有感觉,你就无法增长智慧;如果没有错,也就没有对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见什么是错的时候,你必须要先看见正确的; 你要正确之前,必须先了解错,事情就是如此。

对一位真诚修行的学生而言,感觉越多越好。 但有很多禅修者却逃避感觉,不想要解决它们,这就好像不去上学、不听老师的话的顽皮学生。 这些感觉正在教导我们,当我们认识感觉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在修习佛法。 在感觉中能保持平静就如同了解这里的猴子一样──一旦你了解猴子是如何时,你便不会再被它们所烦恼了。

佛法的修习也是如此。 佛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同在的。佛法不是关于天上的天使或这类东西,而只是很单纯地关系著我们,关系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 观照你自己, 有时快乐,有时痛苦,有时舒适,有时悲痛,有时爱,有时恨......,这就是佛法。你看到了吗?你应该认识这个「法」,你们必须阅读自己的经验。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悠扬 于 2011-12-3 04:22 编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9 , Processed in 0.1042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