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陀所教的法是「定中修观」而非「出定后...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18-2-3 10:39 编辑





佛陀所教的法是「定中修观」而非「出定后修观」

接着讲另一个话题,之前有同修问:台湾许多南传佛教的老师讲「修观必须出定之后才能修」,尤其在缅甸的佛教是很通俗的讲法。绝大部分南传的老师会说「修观」是先入定之后再退出来,到「未到地定」再修观。

这样的讲法不符合佛陀所说,不符合历史上的原始佛法。太多的原始经典可以证明,仅以下列两段经文来说明就非常清楚。若看巴利文或英文,它的「时态」特别清楚,而中文是“nonintegrated language",它的文字不会因为时态而改变。然而英文就会,例如「过去式的动词」一般而言状态会改变、拚法就不同,所以阅读英文时态就比较清楚。

第一段《增支部 9.36经》的英文:

“[One] enters and dwells in the first jhāna…whatever states are included there comprised by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volitional formations, or consciousness: he views those states as impermanent, as unsatisfactory…as empty, as not self.”

这段经文的时态是「现在式」,巴利文更清楚是「进行式」,讲的是「要怎样观五蕴、怎样观五蕴的无常、苦、非我」。当你「正在」初禅时、当你「正在」二禅时、当初禅「正在」进行中的时候、当二禅「正在」进行中的时候…。中文的翻译意思就没那么清楚:

「比丘们!我说:依止初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什么而说呢?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无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

「依止初禅后」有个「后」,英文则没有,而是讲「当你正在初禅时」。中文、英文、巴利文一对照就看出不一样的地方。理解佛经时很容易望文生义而误会,实际上这些都是关键。原本的经典不是这样写的,若不了解经文就会误认为「依止初禅后」是退出了初禅以后。

另一段经文《中部 111经》讲得更清楚:

“And the states in the first jhāna: directed thought, evaluative thought, rapture, bliss, and the unification of mind; the sense contact, the feeling, the perception, the volition, the mind, the intention, the determination, the energy, the mindfulness, the equanimity, and the attention—each of these states were continuously determined by him; those states were known to him as they arose, as they were present, and as they disappeared.”

“He understood: ‘Truly, these states, not having existed, come into existence; having existed, they disappear.’ Regarding those states, he remained unattached, unrepelled, free, detached…in the second jhāna…in the third…and the states in the fourth…each of these states were continuously determined by him; those states were known to him as they arose, as they were present, and as they disappeared… “Furthermore…he enters & remains in the dimension of neither perception nor non-perception. He emerges mindful from that attainment. On emerging...he regards the past qualities that have ceased & changed: ‘So this is how these qualities, not having been, come into play. Having been, they vanish.’”

我们重点解说经文: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二禅等等不同的禅定时,他观察这个定境里的「色、受、想、行、识」是什么状态,观察「触」、「动机」、「注意力」是什么状态,要怎么观呢?请参考英文划线的部分 “Each of these states were continuously determined by him; those states were known to him as they arose,as they were present,and as they disappeared”。

这一句讲的是「在定中修观」,而且很清楚谈到每一个状态是:「在定中是如此生起的、你要如此看它,它是如此安住的、你要如此看它,它是如此消灭的、你要如此看它」。是「在定中」~当它现行的时候。另一段英文划线部分“ not having existed coming to existence ,have coming to exist as they disappeared”

之前本来还没架构起来的,现在它形成了;形成之后又被瓦解、消灭了,这些是观的内容。每一个内在的活动,本来没有形成的现在形成了,形成之后是这样的状态,你了解它;消灭之后是那样的状态,你了解它。这篇经文往下,每一个定都是这样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是,唯一的例外是「非想非非想处定」。经典讲,这个定的观照力太薄弱,心的活动稀薄到没有能力在定中作分析、判断,无法逐一作法的择析,必须出定才能修观。从定退出来后回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那些状态是由什么活动造成的…。所以经典讲得很清楚,每一个定都是「定中修观」,唯一的例外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出定修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讲「出定修观」呢?平常讲课我不太讲与历史、学术有关的东西。可是现在佛法真的是很衰微了,一大堆相似法、似是而非的观念在流传着。为了要驳斥、说明,有的时候不得已必须据理力争。在此就简短说明「出定修观」的历史是怎么来的。

「出定修观」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经论流传的历史上,愈变愈远离原本经典所说的。若从「论典」来看该不该「出定修观」,大致而言,愈晚出来、离佛陀愈久的论典所讲的内容,就跟原典的经论内容出入愈大。举例而言,《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是部派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论典,是《阿毗达摩》论最重要的一本注释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是相对早一点形成的论典,对这个问题的讲法符合原始佛经讲的,里面谈到四种禅那中,「止」跟「观」是同等力道、同时运行的。二、三、四禅之所以叫「现法乐住」,是因为它有「止」有「观」,而观是在定中进行的。这是公元150年左右所编辑的论典,它对这个问题的讲法与原典没有出入。

另一部《阿毗达摩俱舍论》(Abhidharmakośabhāṣya),差不出是公元第四世纪编辑的,对这个问题同样还是讲禅那中是「有止有观」、「止跟观是并行的」。但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其他论典,开始出现不同的讲法,好比《瑜伽师地论》(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说:初禅到四禅可以在定中修观,但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则不能修观。这种说法已经开始偏离原始经典所讲的:四个无色定只有一个不能修观。也就是到了第四世纪左右,《瑜伽师地论》的讲法已经偏离经文,说四个无色界定通通不能修观,只有色界的定可以修观。

更晚期的经典如《大智度论》(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成实论》(Satyasiddhi-śāstra)、《显扬圣教论》(Prakaranāryavācā-śāstra),这些论典都开始讲「无色界定不能修观」。再演变到更后来,离佛灭后一千年出现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说:不只无色界不能修观,就连色界的禅那都不能修观,只能退到「未到地定」,也就是出定后才能修观。以上只是以简短的历史来说明,研究历史的人,这个问题老早就解决了。佛陀教的是「定中修观」。「出定修观」的说法是慢慢演变的。


判断「真正佛法」与「相似佛法」的重要特征:是否忽略禅那、轻视禅那!

佛陀曾经讲过,要判断「真正佛法」跟「相似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有没有忽略禅那、轻视禅那」。如果有人说「禅那是可有可无的」、「你可以直接修观(直观)」,根据佛陀的定义,那叫「相似佛法」。因为佛陀说,他的法的特质一定是以禅那做基础,尊重禅那、推崇禅那,禅那是愈多愈好。绝不会有像后代奇怪的讲法,说禅那会增加执着,让你执着定力,那是不了解禅那的原理和内容才会有的讹传。


注:本文摘自朱倍贤教授2015.10.18skype开示文章《知如实,见如实》
沙发
发表于 2018-2-10 1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草友 于 2018-2-10 15:13 编辑

增支部9集36经/禅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我说:依止初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第二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第三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第四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虚空无边处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识无边处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无所有处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后,有诸烦恼的灭尽;比丘们!我说:依止想受灭后,有诸烦恼的灭尽。
  『比丘们!我说:依止初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什么而说呢?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后,心集中于不死界:『这是寂静的,这是胜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着的断念、渴爱的灭尽、离贪、灭、涅槃。』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
  比丘们!犹如弓箭手或弓箭手的徒弟在[稻]草人形或泥堆上作训练后,过些时候,他成为远距离的看守者、闪电般的射手、巨大身体的破坏者。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从离欲、……(中略)初禅,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后,心集中于不死界:『这是寂静的,这是胜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着的断念、渴爱的灭尽、离贪、灭、涅槃。』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比丘们!我说:依止初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此而说。
  『比丘们!我说:依止第二禅后,……(中略)比丘们!我说:依止第三禅后,……(中略)比丘们!我说:依止第四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什么而说呢?这里,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后,心集中于不死界:『这是寂静的,这是胜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着的断念、渴爱的灭尽、离贪、灭、涅槃。』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
  比丘们!犹如弓箭手或弓箭手的徒弟在[稻]草人形或泥堆上作训练后,过些时候,他成为远距离的看守者、闪电般的射手、巨大身体的破坏者。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中略)为不从彼世转回者。『比丘们!我说:依止第四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此而说。
  『比丘们!我说:依止虚空无边处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什么而说呢?这里,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后,心集中于不死界:『这是寂静的,这是胜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着的断念、渴爱的灭尽、离贪、灭、涅槃。』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
  比丘们!犹如弓箭手或弓箭手的徒弟在[稻]草人形或泥堆上作训练后,过些时候,他成为远距离的看守者、闪电般的射手、巨大身体的破坏者。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中略)为不从彼世转回者。『比丘们!我说:依止虚空无边处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此而说。
  『比丘们!我说:依止识无边处禅后,……(中略)比丘们!我说:依止无所有处处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什么而说呢?这里,比丘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后,心集中于不死界:『这是寂静的,这是胜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着的断念、渴爱的灭尽、离贪、灭、涅槃。』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
  比丘们!犹如弓箭手或弓箭手的徒弟在[稻]草人形或泥堆上作训练后,过些时候,他成为远距离的看守者、闪电般的射手、巨大身体的破坏者。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凡存在于那里的色的状态、受的状态、想的状态、行的状态、识的状态,那些法他看作是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他使心从那些法脱离后,心集中于不死界:『这是寂静的,这是胜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着的断念、渴爱的灭尽、离贪、灭、涅槃。』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比丘们!我说:依止无所有处禅后,有诸烦恼的灭尽。』当它被像这样说时,这是缘于此而说。
  像这样,所有想等至之所及,都有完全智的通达,比丘们!凡依止这二处:非想非非想处等至与想受灭等至,比丘们!我说:『这些应该以修禅者的等至善巧与出等至善巧进、出后正确地告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正确地告知」(sammā akkhātabbānīti),锡兰本作「说明」(sammā akkhātabbānīti)。
  「法贪」(dhammarāge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为了法而想要」(desire for the Dhamma)。
  「法喜」(dhammanandi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法中欢乐」(delight in the Dhamma)。


板凳
发表于 2018-2-10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草友 于 2018-2-10 16:10 编辑

增支部11集16经/八城人经(庄春江译)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毗舍离橡树村。
  当时,八城人屋主第十以某些必须作的事抵达华氏城。
  那时,八城人屋主第十到鸡园去见某位比丘。抵达后,对那位比丘这么说:
  「大德!尊者阿难现在住在哪里呢?因为我想要见那位尊者阿难。」
  「屋主!这位尊者阿难住在毗舍离橡树村。」
  那时,八城人屋主第十在华氏城完成必须作的事后,就往毗舍离橡树村去见尊者阿难。抵达后,向尊者阿难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八城人屋主第十对尊者阿难这么说:
  「阿难大德!有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吗?」
  「屋主!有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阿难大德!哪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呢?」
  「屋主!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他像这样深虑:『这初禅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中略)第三禅……(中略)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他像这样深虑:『这第四禅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他像这样深虑:『这慈心解脱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他像这样深虑:『这平静心解脱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他像这样深虑:『这虚空无边处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识无边处,……(中略)比丘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他像这样深虑:『这无所有处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当这么说时,八城人屋主第十对尊者阿难这么说:
  「阿难大德!犹如男子如果探求着一个宝藏入口,[却]一次获得十一个宝藏入口。同样的,大德!我探求着一个不死之门,[却]一次获得十一个不死之门。大德!犹如男子的房子有十一个入口,当那房子着火时,他能以任何一个门使自己平安。同样的,大德!我将能以这十一个不死之门的任何一个不死之门使自己平安。大德!这些其他外道将遍求老师的敬师费,而我将怎能不供养尊者阿难呢?」
  那时,八城人屋主第十使华氏城与毗舍离的比丘僧团集合后,亲手以胜妙的硬食与软食款待与使之满足,使每一位比丘穿一对衣服,以三衣使尊者阿难穿上,并为尊者阿难建造[值]五百[货币]的住处。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第十居士八城(MA.217)」,南传作「八城人屋主第十」(dasamo gahapati a??hakanāgaro),「第十」是那位屋主的名字。
  「一法」(ekadhamm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任一件事」(any one thing)。
  「欲法、爱法、乐法、靖法(MA.217)」,南传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teneva dhammarāgena tāya dhammanandi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因为为了法而想要,在法中欢乐」(because of that desire for the Dhamma, that delight in the Dhamma),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对「止、观」的欲贪(chandarāga)。
  「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abhisa?khata? abhisa?cetayit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意志所建构与生产」(is constructed and produced by volition, AN.11.16)。
  「穿一对衣服」(dussayugena acchādes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赠一对衣服」(presented a pair of cloths)。
  「[值]五百[货币]的住处」(pa?casatavihār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个值五百的住处」(a dwelling worth five hundred),并解说,这是指五百kahāpa?a(货币),kahāpa?a为当时货币标准单位。

地板
发表于 2018-2-10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草友 于 2018-2-10 16:11 编辑

增支部11集16经/八城人经(庄春江译)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毗舍离橡树村。
  当时,八城人屋主第十以某些必须作的事抵达华氏城。
  那时,八城人屋主第十到鸡园去见某位比丘。抵达后,对那位比丘这么说:
  「大德!尊者阿难现在住在哪里呢?因为我想要见那位尊者阿难。」
  「屋主!这位尊者阿难住在毗舍离橡树村。」
  那时,八城人屋主第十在华氏城完成必须作的事后,就往毗舍离橡树村去见尊者阿难。抵达后,向尊者阿难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八城人屋主第十对尊者阿难这么说:
  「阿难大德!有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吗?」
  「屋主!有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阿难大德!哪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呢?」
  「屋主!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他像这样深虑:『这初禅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中略)第三禅……(中略)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他像这样深虑:『这第四禅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他像这样深虑:『这慈心解脱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他像这样深虑:『这平静心解脱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他像这样深虑:『这虚空无边处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再者,屋主!比丘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识无边处,……(中略)比丘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他像这样深虑:『这无所有处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这是一法被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正确地讲说:当比丘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未解脱的心被解脱,未灭尽的烦恼来到遍尽,未达无上离轭安稳他到达。」
  当这么说时,八城人屋主第十对尊者阿难这么说:
  「阿难大德!犹如男子如果探求着一个宝藏入口,[却]一次获得十一个宝藏入口。同样的,大德!我探求着一个不死之门,[却]一次获得十一个不死之门。大德!犹如男子的房子有十一个入口,当那房子着火时,他能以任何一个门使自己平安。同样的,大德!我将能以这十一个不死之门的任何一个不死之门使自己平安。大德!这些其他外道将遍求老师的敬师费,而我将怎能不供养尊者阿难呢?」
  那时,八城人屋主第十使华氏城与毗舍离的比丘僧团集合后,亲手以胜妙的硬食与软食款待与使之满足,使每一位比丘穿一对衣服,以三衣使尊者阿难穿上,并为尊者阿难建造[值]五百[货币]的住处。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第十居士八城(MA.217)」,南传作「八城人屋主第十」(dasamo gahapati a??hakanāgaro),「第十」是那位屋主的名字。
  「一法」(ekadhamm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任一件事」(any one thing)。
  「欲法、爱法、乐法、靖法(MA.217)」,南传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teneva dhammarāgena tāya dhammanandi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因为为了法而想要,在法中欢乐」(because of that desire for the Dhamma, that delight in the Dhamma),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对「止、观」的欲贪(chandarāga)。
  「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abhisa?khata? abhisa?cetayit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意志所建构与生产」(is constructed and produced by volition, AN.11.16)。
  「穿一对衣服」(dussayugena acchādes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赠一对衣服」(presented a pair of cloths)。
  「[值]五百[货币]的住处」(pa?casatavihār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个值五百的住处」(a dwelling worth five hundred),并解说,这是指五百kahāpa?a(货币),kahāpa?a为当时货币标准单位。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0840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