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71|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三)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 20:28 编辑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三)

前面说了,楞严的七处征心。种种与经,律,阿毗达磨相违之处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二)

http://www.tianjian.org/forum.html?mod=viewthread&tid=16732

我们接着往 下看: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

“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这两人,是当时有名的六师外道 ,他们 的学说都 是什么 呢?
==================

百度百科;
迦旃延。。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毗罗胝。其人起邪见。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
===============
网页资料:
迦罗鸠驮•迦旃延,古印度“七元素说”的创立者。承认人身由七元素构成,是实在论者;
删阇夜•毗罗伲子,名毗罗伲子,字删阇夜,古印度“捕鳗论”(即诡辨论)的创始人。对果报说不作正面回答。是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
===========
《长阿含 。沙门果经》
浮陀伽旃延,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冤仇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
散若毗罗梨子言:‘大王,现有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有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非有非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
《大涅般经。卷18》
删阇耶毗罗胝子:‘一切众中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虽为众恶悉无有罪。如火烧物,无净不净;王亦如是,与火同性。譬如大地净秽普载,虽为是事初无瞋喜;王亦如是,与地同性。譬如水性,净秽俱洗,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水同性。譬如风性,净秽等吹,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风同性。如秋髡树,春则还生,虽复髡斫实无有罪;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此间命终,还此间生,以还生故,当有何罪?一切众生苦乐果报,悉皆不由现在世业,因在过去,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以现果故,众生持戒,勤修精进遮现恶果,以持戒故则得无漏,得无漏故尽有漏业,以尽业故众苦得尽,众苦尽故,故得解脱。’
迦罗鸠驮迦旃延:‘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云何当言人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机关木人,行住坐卧,唯不能言,众生亦尔。自在天者喻如工匠,木人者喻众生身,如是造化谁当有罪?’
==============

综合:虽诸说不同,但二人的观点,显然不一,哪里是“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30 | 只看该作者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
1,波斯匿王今年六十二岁。(与佛同岁)。

2,这一段,说得很好,通俗易懂。
不过,换个说法呢?
在佛法中,观修四大时,返观自身,无非四大,地水火风所成。这是色法,色法是无常的,变灭的,所以,身体要变坏。
还可以这样看:众生有生就有老死,这就叫无常,这是规律。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31 | 只看该作者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
能从所见变化,推出能见不变,再推出个能见的“见精”来,这个“见精”,是不生不灭的。
要出轮回生死,先知不生不死,目标找到了,多好。

不过,从前文所引,如《深密》等来说,这,是走入歧途的第一步。
为什么 ?
同样可证:既有见精,则听精,闻精。。。。存在不存在呢?它们,是不是也没有生灭之性呢?

这叫相似说法,没有深入思维,画蛇添足,当你对比经论时,会一步步发现,根本没有什么“见精”,也不需要有个“见精”来助你认识不生不死。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35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
“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这个“闻”字,来的突然。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
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
颠倒的是身?什么 是如来法身?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
理论 不错,细处先不说。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42 | 只看该作者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
===============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记好,识缘名色,识灭则名色灭。这在十二缘起。

六大:地,水,火,风,(前四是色)空,识。色与空,均是识所认知的。
修到四禅,出色界,再往上,即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正好说明,心识认知,从粗到细的变化,也是认知世间的途径。

你就不会认为: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莫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想能与色相杂?
你就不会相信: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谈到 实际修证,那个更好说,难道佛法中的东西,都 是推理得来的?

如果有人观察 到 缘起,再对比楞严所说,就会轻易发现,它错得多么明显 。

实际上,只要用经典中,佛说的,与楞严所说的,对比即知。

比如:
微细想和粗想都不生起的时候,就达到了最高定--灭尽定
http://www.bskk.com/thread-3038339-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楞严说,成九次第定,不成阿罗汉。
而灭尽定,阿含 系说,阿罗汉是能入的。
=========
你们支持楞严的,来解释一下,谁对谁错?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
这会儿又清醒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留个话头,以后再说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43 | 只看该作者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
估计"阿难"眼泪鼻涕擦不过来了。。。。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
心之难识,只因其变化太多,太快。。。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 20:55 编辑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
若要识得心,需内观已念,念念不住,犹如瀑流,逐于六境,不知其止。
且看楞严如何还心性。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
这个专利的“见精”,只因不识心的生起,作用次第,成了佛法中的“障眼法”。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
日轮升天,则有明耀。
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
阿难:此诸变化:
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
通还户牖。
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
顽虚还空。
郁孛还尘。
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
明,暗,通,壅,缘,虚,郁,清。这是“楞严八见”。
这几项,在阿含系中,归入哪一类呢?
复习一下:更详细点的,是《瑜伽师地论》,以眼为例:

“眼:谓四大种所造。”
这个眼,不但指肉眼,泛指众生的眼,包括天眼,由四大构成,眼根在眼内。

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
眼所攀缘的外境,外尘,由色法构成。能见,有隔碍的特点)
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

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
此例,是从颜色,明暗,来源等说的

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
此例,是从外形等 方面说的

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
此例,是从变化的角度说的

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
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

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
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
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
(详细 说明其分类
========================
原来,这楞严八见,只不过是眼所缘的外境:

明,暗,通,壅,虚,郁,清。属于“显色”!

缘,虚。属于“形色”!

郁,清,可算在“表色”!

改一下:
明,暗,通,壅。属于“显色”
缘,虚。属于“形色”
郁,清,可算在“表色”!

原来 ,这都 属于眼所缘的外境。
这些,只是外境的不同特征。哪里有什么还不还?

你把这些外缘一一舍去,根无对境(尘),眼识不起。哪找什么“见精”?
正如前面,闭上眼,“看”暗一样,还让盲人来说一说。

===============

又如前面链接中,一则公案:若明还日轮,则日轮还于何处?

===================
这里有一个误区:
因为眼皮的作用,让人误以为见暗(阿含不说这些,非其境故)时,有个能见的“见精”。
同理推一下时,就会明白:想找你的“听精”,还要把耳朵堵上?闭上嘴,去找“尝精”?把你严严地包起来,找找“触精”。。。
照这样,岂不是盲人,聋人。。。。反倒更容易找到“心精”?佛法八难都无所谓了,那还不成精啊?
=========================

这就是如理作意与非如理作意的区别
如理作意,能让人以简单的方法,找到正确的答案。
非如理作意,则能把人给绕进去,用不断的脑补,拼出似是而非的结果。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1:05 | 只看该作者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
对,谁来证明?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评:依初禅所得天眼通,至少上际初禅 三天(梵众,梵辅,大梵),而下文,只看到四天王天以下。
如:


【佛语诸比丘。莫说莎伽陀是事犯罪。何以故。若比丘依初禅,修如意足,得神通力。从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自在能满中火。

《十诵律。卷二》
====================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评:阿那律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
{阿那律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以天眼观阎浮里内而不见之。复以天眼观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而不见之。复观四天王、三十三天、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观梵天而不见之。复观千阎浮地、千瞿耶尼、千郁单曰、千弗于逮、千四天王、千艳天、千兜术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而不见如来。
复观三千大千刹土而复不见。
即从座起,语阿难曰:“我今已观三千大千刹土而不见之。”}
《增一。听法品》
==================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评:菩萨则见多佛世界。
{“云何诸佛菩萨,见死生智通?
谓佛菩萨,以超过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妙色恶色,若劣若胜。及于后际,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身诸所作,善恶无记,差别而转。
又现见知,诸光明色,诸微细色,诸变化色,诸净妙色。下至无间,上至色究竟宫。不由作意,皆能见知。
若作意时,能见上下无量无数,余世界色。亦能见傍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切诸色。乃至能见,彼彼佛土,彼彼如来,安坐彼彼异类大会,宣说正法。显然无乱.”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 威力品第五)


=========================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

总评:
楞严兄不知禅定所起神通之限,不知声闻,菩萨之境界,自谓佛说,虚画三乘,一入实证,马上“谦虚”得不得了了。
9#
发表于 2019-3-2 09:12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试着问一下。楞严归顺大梵,楼陀罗,毗湿奴,一干外道伪神,佛不做这事,这咒语不是佛说的楞严靠什么觉悟?这咒语不是佛说,用什么降魔?先不说咒语归顺外道,外道不存在,因陀罗,楼陀罗和那罗延也出自吠陀经,婆罗门编的。楞严降服谁?

http://www.tianjian.org/forum.ph ... &extra=page%3D1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1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2 20:52 编辑
呆不下去了 发表于 2019-3-2 09:12
你可以试着问一下。楞严归顺大梵,楼陀罗,毗湿奴,一干外道伪神,佛不做这事,这咒语不是佛说的楞严靠什么 ...


那位"随佛愿″,在楞严中,连"南无″是归依的意思都不敢承认了。
要不然,三归依变N归依。

楞严经究竟是佛陀所说,还是唐人伪托?(从87楼看 )
http://www.foyin.org/forum.html?m ... &fromuid=112503
(出处: 佛音论坛)

说,按他们历代祖师的传承,“南无″的意思,属"五不翻″。
哈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2 21:03 编辑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注:四天王天,只是欲界六天中,地居第一天,这初禅天眼,很不专业)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评:还是根,境,识之关系。你我不同根,当然你见不是我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评:这是作意与不作意的一个区别。)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
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这是眼所缘境不同,故有分别,非见有变)

【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同前,若依神通,则见甚狭,若依肉眼,在祇园能见恒河?

要知道,舍卫国的祇园,离恒河最近,也有一百八十公里!

楞严疑点整理
http://www.tianjian.org/forum.ph ... 4&fromuid=15171
(出处: 天鉴网)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06 | 只看该作者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
(“重阁讲堂”不是毗舍离的地标建筑,非阿含所用)

【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
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
(既然这事还没说清楚,那六师外道,都 有什么理论,也顾不上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07 | 只看该作者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
“声闻人”初闻此高深之理,当然,一定确定肯定,茫然不知所趣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这回,该文殊菩萨上场了(《维摩 诘经》里,也是这么安排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11 | 只看该作者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
(评:一切皆心之变现。)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
提出:不生不灭与自然的区别这个问题。
问题还在于,楞严说的,会与《楞伽》一样吗?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12 | 只看该作者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诣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评:阿难,只要抓住因缘二字,往往离真相不远。)


================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这一次,是你说跑题了,记住 :根,境,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15 | 只看该作者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这个对,什么是第一义?)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对)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18 | 只看该作者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评:你自己没说清楚,根境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被眼所缘的对立二境所惑,误为识不应于中对立,反诘阿难?

1,说不清道理,就说自己是大乘,声闻所不及,拿根器来说事
(这个,你的得意弟子们,倒是学得飞快)。

2,不但不知阿含所说缘起与空之关系(读一读阿含,你能知真假,后文补上内容),

3,如此知见,欲以大较小,连《净名》也未得皮毛)


(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大空法经?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
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无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知,所谓缘无明行。
“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生、生属谁,乃至谁是行、行属谁者,行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卷12。大空法经》)

(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养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335经。第一义空经》)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22 | 只看该作者
(三)
《中阿含经》第49卷 双品 小空经 第九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时游行释中,城名释都邑,我于尔时从世尊闻说如是义:‘阿难,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说,我善知、善受,为善持耶?”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
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
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
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
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
彼比丘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崄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
阿难,犹如牛皮,以百钉张,极张托已,无皱无缩。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崄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
彼如是知,空于人想,空无事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事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事想,莫念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彼如是知,空无事想,空于地想,然有不空,唯一无量空处想。若有疲劳,因无事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地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量空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地想,莫念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彼如是知,空于地想,空无量空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量识处想。若有疲劳,因地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量空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量识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量空处想,莫念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彼如是知,空无量空处想,空无量识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所有处想。若有疲劳,因无量空处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量识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所有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量识处想,莫念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彼如是知,空无量识处想,空无所有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想心定。若有疲劳,因无量识处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所有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想心定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若有疲劳,因欲漏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有漏、无明漏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
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阿难,若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一切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阿难,若当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一切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阿难,若今现在我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阿难,汝当如是学,我亦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是故,阿难,当学如是。”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24 | 只看该作者
(四)

《中阿含经》第49卷 双品大空经第十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释中迦维罗卫,在尼拘类园。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迦维罗卫而行乞食;食讫中后,往诣加罗差摩释精舍。尔时,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彼时,世尊从加罗差摩释精舍出,往诣加罗释精舍。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在加罗释精舍中集作衣业,尊者阿难遥见佛来,见已出迎,取佛衣钵,还敷床座,汲水洗足。
佛洗足已,于加罗释精舍坐尊者阿难所敷之座,告曰:“阿难,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世尊,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业。
时,世尊复告阿难曰:“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之处。若有比丘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终无是处。
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必有是处。
“阿难,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往远离之处。若有比丘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终无是处。
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
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
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阿难,我行此住处已,生欢悦,我此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
阿难,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共来诣我,我便为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于彼。
阿难,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阿难,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彼比丘大自疲劳。
“阿难,云何比丘持内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犹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浇和,和令作丸,渍、尽润渍,普遍充满,内外周密,无处有漏。如是,阿难,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如是比丘持内心住止令得一定。
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为内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彼比丘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彼比丘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彼比丘当念不移动。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不移动,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若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成就游。
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
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经行者,彼比丘从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经行,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后作前想。如是经行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从离经行,至经行道头,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当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说者,彼比丘若此论非圣论,无义相应,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论、不论如是种种畜生论。
若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论、不会论、少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宴坐论、缘起论,如是沙门所论,如是论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无前无后,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观无常、观衰耗、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是色、是色集、是色灭,是觉、想、行、识,是识、是识集、是识灭。若此五盛阴有我慢者,彼即灭也。阿难,若有比丘如是观时,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阿难,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无受,魔所不及,恶所不及,诸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谓成就此不放逸也。
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得觉,因不放逸根,生诸无量善法,若有随道品。
阿难,是故汝当如是学,我亦成就于不放逸,当学如是!
阿难,以何义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若其正经、歌咏、记说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但,阿难,或彼长夜数闻此法,诵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若此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论、不会论、小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宴坐论、缘起论,如是沙门所论,得、易不难得,因此义故,信第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
阿难,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
“阿难,云何为烦师?若师出世,有策虑思惟,住策虑地,有思惟观杂,凡人有辩才,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师,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师。
“阿难,云何为烦弟子?彼师弟子学彼远离,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弟子,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弟子。
“阿难,云何为烦梵行?若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阿难,如来以何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如来非为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阿难,如来但以二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一者、为自现法乐居故,
二者、慈愍后生人故。
或有后生人效如来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阿难,如来以此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已,便不贡高而不还家。阿难,若彼不移动心解脱作证,我不说彼有障碍也。若彼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本为精勤,无放逸游行故,此或可有失以弟子多集会故。
“复次,阿难,彼师弟子效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劝安隐,快乐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梵行,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梵行。阿难,于烦师、烦弟子,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念。
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犯师教,不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
“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26 | 只看该作者

(五)
合手声譬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瓢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此等诸法非我、非常;

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
“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杂阿含经》第十一卷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27 | 只看该作者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云何二见,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的阿难,“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
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
评: “捏”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29 | 只看该作者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
“ 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有的一拼:


佛教宇宙观浅述 卷一
http://www.bskk.com/thread-3024421-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1:3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

1,先说主要的,我们为何见到这个世界?这是业的作用。是大家的共业。而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别业。所以,同中又有不同。我们的眼之所见,也是业的景象。众生也复如是。
“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⑥。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楞伽。卷2 》)

2,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是无始以来,轮回中的无明,积累 所致。

3,众生分为十类,不知如何分的?又是随口说说?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19:49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
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
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
(评:只因多了个“见精”,又在见所缘的(明暗通塞等)对立之境上,绕了不少的圈子。画蛇添足)。


{【阿难。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
(评:说得好。)


(【阿难。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评:色阴,本来也是众生无始业力之妄见,如前文之说。哪里是眼睛对虚空“劳”“瞪”出来的?
你也“瞪”一个,看能“劳瞪”出个什么山河大地 之类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19:51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1,还是根,境,识。所有名相,是识中所积累的无始无明妄想。
2,其生起,还是依缘而而生。缘尽而灭,如何不是因缘?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缘起法甚深。可有人却以为很浅。
缘起处处在,何人能分别?
佛法,即是缘起法。
既误说色阴非缘生,余五亦例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1095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