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七)

[本贴链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6:37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有人信,那就接着吹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棋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阿难。
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掉地上的,还得捡起来)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保险公司学一学:)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
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中国神也在),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只,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无色界天能来?阿毗达磨,离我远点!},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大自在天,梵文Maheśvara的意译(Mahā为大,iśvara 表自在),音译为摩醯首罗。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称。 竟有此事?),终不可得。
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
要说,你楞严兄,真有这么一个咒子,念念诸大神的名号也不错。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6:39 | 只看该作者
只是,你这个咒子,同那个“月光童子”的事一样,也是抄来的,还不好好抄。

请看 :
《 楞严经第七卷经文出处考》

周永西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卷,主要内容是建立道场、楞严咒文和持诵功德等。
《楞严百伪》说,“建立道场一段,窃取《陀罗尼集经•佛顶法》之文,恣意改窜,纰缪尤多(日本另有《大佛顶别行法》伪书一种,即合《集经》《楞严》而一之)”。
这里提到的“大佛顶别行法”,全称为“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罗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咒品第一,又名大佛顶别行法,无畏出”,见于日本大正藏第十九册。
《楞严百伪》的意思,似乎是说大佛顶别行法乃日本所出,先是楞严抄袭陀罗尼集经,然后大佛顶别行法又再抄袭陀罗尼集经与楞严经,将两者杂而为一。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大佛顶别行法其实并非日本人所自出,在敦煌遗书当中就发现有它的写本,题名同为“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品”,其大部分文句,与大正藏中的大佛顶别行法一模一样,只有抄录笔误的小区别,它正是大佛顶别行法的异传本。
这表明,大佛顶别行法是从中国流入日本的。吕澂先生本人在作《百伪》时,应该还没能见到它的敦煌写本。既然如此,大佛顶别行法与楞严的关系,谁先谁后,究竟谁抄袭谁,便需再加考证。
(二)
大正藏中的大佛顶别行法,全书共分六品,各品的名称依次为: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罗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咒品第一,又名大佛顶别行法无畏出”,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罗诸菩萨万行品第二”,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诸金刚品第三”,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诸天品第四”,
“大佛顶如来信印召一切小天咒印法品第五”,
“如来口印召一切药叉将军品第六”。
大正藏的编撰者将第一品的品名当做全书的经题,应当是缘于录入者的误会。
全书实际上尚没有定型,还没有定型的名字,只是六品经文的汇编,
“大佛顶别行法无畏出”则是其第一品的异名。
这部大佛顶别行法,并非来自于翻译,而是国人对佛经的集录和改编,属于抄经一类,吕先生将其判为伪书,是完全成立的。
全书的来源很驳杂,可以确定的第一个源头,是陀罗尼集经。
该书第一品的前部分,由六师外道与佛斗法而引出佛顶法的宣扬,这部分与陀罗尼集经雷同,文句无有太大出入,连人名都几乎完全一样。
此外,第一品中的佛顶身印,佛顶心咒,破魔降伏印咒,奉请印咒等,也全部都是来自于陀罗尼集经,与陀罗尼集经的文句完全雷同。后面的马头观音一段,也是从陀罗尼集经抄录和改写而成。
(三)
大佛顶别行法的第二个源头,则是佛顶广聚陀罗尼经。
前面提到过,该书第一品有加注“又名大佛顶别行法,无畏出”,而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它的别名正好叫“大佛顶无畏宝广聚”,而且其中第十二品题名称:“无畏宝广聚如来佛顶秘密藏,亦名七族王,亦名大佛顶一切如光明聚悉怛多钵怛罗大神力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咒品第十二。白伞盖佛顶之经一卷,有如是我闻,后有受奉行,为时间之有不及写也”,可以看出,这一品经的经名与大佛顶别行法的全称完全一致。
所谓的“无畏出”,指的就是从大佛顶无畏宝广聚中抄录而出,而且抄录的正是它的第十二品。
但是很遗憾,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在中国已经遗失了,仅见于日本大正藏,翻译年代和译者都不可考。
而日本大正藏收录的是安元二年(1176)法传寺的手写本,里面说“为时间之有不及写也”,没有抄写该品经文。所以里面是什么内容,大佛顶别行法从中抄录了哪些部分,已很难搞清楚,只能旁敲侧击来推断了(后面将谈及)。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佛顶别行法第一品,是以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第十二品为底本而进行汇编的,里面的很多内容,肯定是从此品而出。
(四)

敦煌本“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品”, 是大佛顶别行法第一品,在敦煌遗书中共有两种写本,分成三个编号,是s3783、s0073和s3720,
其中s3783是一种写本,s0073和s3720则是另一写本的前后段。
s0073写本的经名为“大佛顶尊胜陀罗尼”,这是抄写者搞错了,佛顶尊胜陀罗尼是另外一种经,很常见,而s0073的内容,是属于“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品”。 对照来看,两个写本内容很一致,其中只有极少数抄录差异。
敦煌本与大正藏本的大佛顶别行法(第一品),相同的部分很多,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
以开始说咒为界,其前部分的经文,敦煌本与大正藏本是完全一样,只有抄写错误的小区别。
但敦煌本没有建立道场这一段,似乎是脱漏,或者是删除了。
咒语部分,大正藏本没有完整的楞严咒,即大佛顶白伞盖咒,但有多种其他咒心,如:大佛顶心咒,大佛顶灌顶咒,大佛顶结界咒,大佛顶心中心咒等,且每种咒均附有几种结印法。
敦煌本则没有这些咒心,而只具有完整的大佛顶白伞盖咒,与楞严经中的长咒相似,不过版本不同,是一种异译。
后部分的经文,述说持咒的威神功德,大正藏本较简短,敦煌本则篇幅很大。但大正藏本这部分的文句与敦煌本相同,它是从敦煌传本中加以摘要和改写而成的。
(五)

敦煌本与大正藏本属于同一部汇编书籍,两者前后详略不同,互有取舍,正说明这个汇集改编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全书并没有定型。无论如何,它们与楞严经都具有无法否认的关系,相互雷同的地方太多,下面先来就此作一简要说明。

楞严经第七卷,先是回答阿难的问题如何摄心,
然后是讲如何建立道场,
再就是楞严咒和述说持咒威神功德。
如何摄心这一段,与大佛顶别行法大部雷同,无论是在敦煌本还是大正藏本,均可以找到相关文句。
建立道场这一段,与大佛顶别行法则几乎完全雷同,在大正藏本中可以找到相关段落,但敦煌本里没有此段。
楞严咒文这一段,大正藏本中没有,在敦煌本中则有相似的别译版本。
持咒功德这一大段,在大正藏本里只能找到一部分,但在敦煌本中则几乎可以全部找到。

总的来说,楞严经第七卷就象综合了敦煌本与大正本的产物,除开楞严咒和十二类生两节,其余很大一部分,差不多无一句不可从敦煌本与大正藏本中找出。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6:43 | 只看该作者
(六)
如此多的内容雷同,究竟是谁在抄袭谁呢?我们来逐步分析。
先把目光放在持咒功德这部分经文上来,这部分经文最长,大量的文句,大佛顶别行法与楞严经都完全雷同或者相似。
这部分经文会出于何处?
上面已经说过,该书是以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第十二品为底本而进行汇编的,这部分经文会不会出于此处呢?
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第十二品的具体内容我们是无法确知了,但幸好抄写者还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线索,使我们可以推测它的大致内容。他在第十二品简短说明的最后处,写着“白伞盖佛顶之经一卷”,可知它是和白伞盖佛顶陀罗尼有关的。
在大正藏中,有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的两种单译本,为“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和“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分别是元朝沙啰巴和真智所译。在敦煌遗书中,则有应当是更早的异译本,题名“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神咒经”,编号为s4637,不录译者年代,亦不见于诸藏。
此写本内容和元朝两译无有差别,大致都是说佛在三十三天说此白伞盖陀罗尼与及持咒功德,三本所翻白伞盖陀罗尼,与所谓的楞严咒应该出于同样的梵文本,但均是将其中大部分翻咒为文。
为了将它们与大佛顶别行法作对比,这里将元译两本持咒功德相关内容录出来(敦煌s4637略不录,有兴趣者可以寻读),不占用正文版面计,列之于附录一、二。
至于大佛顶别行法的相关部分,由于敦煌本篇幅太大,大正藏版的这部分则比较简短,可以看做是从敦煌传本中精简抄出,所以这里以大正藏本的相关部分为基础,用敦煌本s3720的内容对其做补足,按s3720原文顺序编排,列之于附录三。

将四者作对读之后,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们这部分持咒威神功德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连秩序也相差无几,只是译文风格和详略有不同而已,应当具有相同的梵文原本来源,不过其梵文原本或许有繁简之别。

我们由几种单译本知道原本中是包含有这样的持咒威神功德之经文,很自然地,我们就可以判断,大佛顶无畏广聚第十二品名为“白伞盖佛顶之经一卷”,肯定也具有这样的经文。
那么,大佛顶别行法,既然明确说是“无畏出”,其相应的持咒功德经文,无疑就是从此大佛顶无畏广聚变化而出了。所以很清楚,这部分的出处就应该是大佛顶无畏广聚,而不会是楞严经。
由此可知并非大佛顶别行法抄袭楞严,而是楞严抄袭大佛顶别行法;楞严这处经文绝大部分都与大佛顶别行法雷同,原是从大佛顶别行法抄袭而来。

楞严在抄袭时对其中经文加以了精简和小的改写,拼凑成为四字句的风格,这种拼凑常常会损害原文文义,留下一些拼凑痕迹,下面就来看看这些拼凑痕迹。

(七)

楞严经长咒之后“十方如来……”一段,敦煌本中篇幅大,楞严的篇幅小,楞严简除了不少文字,在有一处便造成了语义的不通。
楞严中有这样一句,“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主语是“十方如来”,既是如来,“自果未成”一句,便显得颠三倒四,因为如来已经觉证圆满,已在果地,更无“蒙佛授记”的道理,所以这里的文义是不通顺的。
敦煌本的文句其实是这样的:“十方如来持此陀罗尼,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安慰人天,断诸结使,若诸菩萨,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证大菩提”,“自果未成”的主语是“诸菩萨”,这在文义上才通畅。这里是讲如来为众生摩顶授记的,于十方人天之中,诸菩萨是被摩顶授记的对象之一,而楞严在抄袭这段经文时,胡乱略去中间的文字,语意上便十分混乱可笑了。

楞严中有“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而敦煌本为“若诸有情,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系执持者,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药叉龙神,咸来随逐”,
大正藏本为“若人散乱心,非三摩地心,暂忆持是咒,一切菩萨金刚声闻缘觉仙人龙神八部,常来营卫”。
在敦煌本和大正藏本中,“非三摩地心”五字都应当是连在一起成句的,也就是“非定心”的意思,是对“散乱心”文义的重复与加强;
而楞严从此改写,为了凑四字句,将最后那个“心”字归到下一句首,造出一句“心忆口持”,文义虽然还勉强可通,但却落下了明显的拼凑痕迹。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顺带提及,楞严此处有“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这里的“精心阴速”四字,从文本直觉上看就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它实际上是对敦煌版传本的简写;
敦煌版原文为“彼诸圣众,诚心覆护,各各分己功德势力,冥资加被,修其精神”,这才是比较标准的佛教用语,被概括简写为“精心阴速”四字,这个改写者的道教背景色彩,由此隐约可见。
再者,大佛顶别行法这里原为诸多圣众,“菩萨金刚声闻缘觉仙人龙神八部”,楞严在抄袭时加以简略,只说为“此诸金刚菩萨藏王”,这个名称也是胡拼乱凑的,本应当为“金刚藏王菩萨”,却搞成“金刚菩萨藏王”,胡乱抄袭改写的痕迹,也由斯可见。


(八)

以上从持咒功德这部分经文着手,我们已经可以得出楞严抄袭了大佛顶别行法的初步结论,接下来看摄心和建立道场这两部分经文的比较结果。
这两部分不属于“白伞盖佛顶之经”,不是从“无畏出”,虽然明知道它是来自于作者对陀罗尼集经的改编和再创造,但它没有明确说是“陀罗尼集经出”,所以与楞严谁先谁后,究竟是谁抄袭谁的问题,只有从抄袭痕迹上去推求。

先看这个地方,敦煌本有“自我出家,恃佛憍奢,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惑”,
楞严经为“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
这里的“憍”,是憍慢贡高的意思。两敦煌本与大正藏本均作“恃佛憍奢,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大正本为“骄奢”),意思很清晰,是“恃佛而憍奢,喜爱求多闻故,没能证得无为”。
但楞严为了凑四字一句的风格,将“奢”字去掉,把“爱”字从下一句拉过来,成了“恃佛憍爱”,这意思就大变而且很费解了。
什么叫“憍爱”?憍慢的宠爱吗?这是很荒唐的,佛会有什么憍慢的宠爱吗?如果没有敦煌本的对照,我们会认为“憍爱”或许是“嬌爱”的笔误,那倒是可以说通,完全没有问题,历来解家也是这样给它解释的。
但现在有了敦煌本的对照,则立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无意义的词,是楞严在抄袭中因拼凑四字句而产生的错误,是拼凑痕迹。

这一痕迹有力地说明,是楞严在抄袭大佛顶别行法而不是相反。

另外,这里遭梵天邪术所惑而引发的附会,也值得顺带分析一下。

大佛顶别行法里,阿难自称曾遭梵天所惑,楞严据此附会出一个“梵天咒”,但即使如此,也应该是“遭彼淫女,邪术所禁”,而不是遭梵天所禁,它不加捡择变通,全盘抄入,引起的差别虽然细微,也颇值得玩味了。
(九)
类似的这种拼凑痕迹,还有几处,比如下面这条:
大正本讲建立道场时说“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方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而楞严中则是“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大正本是“十方比丘等”,是一个泛指,这很易于理解,也合乎情理。

而楞严则是“十比丘等”,是一个确指,就不容易理解了,前面也没有交代什么“十比丘”嘛,也没有道理一定要十个比丘啊。将它和大佛顶别行法一对照,立刻可以知道,原来它是为了凑四字一句,将那个“方”字舍掉了,于是导致文意模棱费解,这同样也是一个拼凑痕迹。

楞严从大佛顶别行法中抄袭,有很多拼凑四字句的地方,有的拼凑没有象上面一样损害文义,这里就不加例举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2 06:52 编辑

(十)
再来看另一情况。
楞严中说“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
这句话在大正藏版大佛顶别行法里则是“彼尚淫女,无心修行,以定力故,爱心永脱”。

一者讲的是神咒之力,一者讲的则是定力。究竟是谁在改头换面地抄袭对方呢?
再来看敦煌本s3783,它与大正藏本有一字之差,为“彼尚淫女,见心修行,以定力故,爱心永脱”,是“见”心修行,不是“无”心修行。原文究竟应该是“见”还是“无”?这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在大佛顶别行法和楞严经里,都是阿难或说多闻而不能心定,问如何摄心入定。大佛顶别行法是说“以定力故,爱心永脱”,如果“无心修行”,又怎么能摄心入定呢?也就更谈不上“以定力故,爱心永脱”了。
只有见心行相,才能摄心入定,也才能“以定力故,爱心永脱”,所以应当是“见”而不是“无”,“无”乃是“见”的误抄,是一个错字。考其原因,极可能是繁体手写的“見”与“无”字相似,因而导致误会,抄成了“無”。

这个错误被楞严不加选择地采用了,别的抄本搞错,它也跟着搞错。谁先谁后,谁在抄袭,便很明白了

况且本来就是应阿难之请而“先说入三摩地”也就是讲入定的,大佛顶别行法里一路讲下来,讲的都是定力修行,而楞严窜改成了靠神咒力修行,使“入三摩地”的话头顿然没了下文,岂非突兀。

楞严由这里的“淫女”之说,附会出的摩登伽女因神咒力而成无学的话头,也值得顺带分析一下。
在实际上,大佛顶别行法所例举的淫女,熟悉佛典的人马上可以想到莲华色比丘尼,她出家前才是真正的淫女,后来证了阿罗汉果。
而摩登伽女并非淫女,只是摩登伽贱种女,种姓虽贱,到底也是良家女子,不过是少女怀春,其家谈不上是什么“淫舍”;而且几种摩登女经都说是其母使用蛊术或咒术来迷惑阿难,楞严却说摩登伽女本人用咒术,她由一个良家女子变成了一个会使蛊咒的淫女,未免过于离谱。

(山先生自评:虽看问题角度不同,但阅文至此,不由叹之:一伪百漏,若学人细心,不去盲从,则得其答案,必其致一也)
========================
(十一)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楞严经第七卷,乃是抄袭改排大佛顶别行法两种不同传本而成。

抄袭,常常会留下漏洞,带来一些前后矛盾,这矛盾则反过来彰示着它的抄袭,下面来看看这种矛盾。

在建立道场这一段,说是要用牛乳和酥护摩以供飨佛与菩萨,这在密法中本是常事,不仅护摩,也自己服用。
楞严抄袭了这一段,却不知道与前面它自定的四种律仪相矛盾了,因为它在自定的杀戒里已经说过,“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覆裘毳乳酪醍醐”,这就自己打了自己嘴巴,说好不服用乳酪醍醐,这里却用它供飨佛与菩萨。
原因无他,这建立道场的一段,本是从大佛顶别行法里原封不动地抄袭来的嘛。

楞严自定四律仪,源于大佛顶别行法(见敦煌本s3783)的“先持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心(s0073误抄为‘必’,为楞严袭取)无因,然后当知十二因缘法”。
这里的“四种律仪”是一专有名词,见于俱舍论、大毗婆娑论等,解释各有不同,但都不是指什么杀盗淫妄这四戒。

楞严从此附会,任情发挥,还按照中国人万恶淫为首的顺序,将淫戒排在第一位,不仅解释得很可笑,无意中也落下了前后矛盾,这个矛盾在无形之中就将其抄袭事实供认出来。
(十二)
最后来谈谈楞严咒,也就是大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

敦煌本的大佛顶白伞盖咒,与楞严经中的并不相同,楞严作者改写了大白伞盖咒,而且前后流出过两种版本。

中华大藏经所收楞严经里面的大白伞盖咒,是赵城金藏的版本,与现在流行的版本差别很大,不仅文字不同,里面还夹有注解;现在流行的版本是以清藏等所收录者为原本的,只有咒文,没有注解。

日本大正藏注意到了其中的不同,将两种版本的楞严咒都收录了进去,并且作了说明:“此陀罗尼宋元明三本与丽本大异,故附于卷末”。

两种楞严咒并行存在,暗示着楞严经曾经先后流出过至少两种版本。

中华大藏经以赵城金藏为底本,八种大藏经相勘对,其校勘记颇为详细。
看楞严经的校勘记,能够较明显地感觉到两种版本的存在,赵城金藏、高丽藏是一种版本(两藏俱以开宝藏为原本),碛砂藏,永乐南藏、径山藏和清藏等则是另一种版本。

历史上关于楞严流传而出的传说有好几种,很可能都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源的。

楞严作者流出楞严经后,或者对其还不满意,又加以了字词上的修改,最重要的是,要更换楞严咒,所以后来又从其他渠道流出了新版本,于是导致了楞严流出传说的纷纭和各藏所收传本的不同。

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要从他前后更换楞严咒中得到一些消息。
(十三)

在赵城金藏版本的楞严经中,楞严咒前面有一行说明:“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菩萨万行品,灌顶部录出一名中印度那兰陀曼茶罗灌顶金刚大道场神咒”,这行说明在另外一个版本里则被删除了。

读过大佛顶别行法后会知道,这个说明,也是从大佛顶别行法里抄袭时无意保留下来的,大佛顶别行法第二品的名称就是“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罗诸菩萨万行品”,但本品内容是讲如何召请各大菩萨的,大白伞盖咒本就应该在第一品里。

大正藏版的大佛顶别行法第一品里面有“我有佛神咒,名曰佛顶如来放光摩诃悉怛他般多罗摄一切咒王最胜金轮帝殊罗金刚大道场陀罗尼”,楞严“金刚大道场神咒”的说法,就是从这里化出。

如此说来呢,这行说明将品次都弄乱了,画蛇添足,很有删除的必要,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楞严作者终于流出了第二版本的楞严经。
两种版本的楞严经出现于世,不仅让我们从中看见了一些改动抄袭的痕迹,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般剌密谛译经传说是杜撰的,根本不可信。

以上就是对于楞严经第七卷经文的考证,更加深入的研究,则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了。

楞严经是杂抄佛经再融合中国本土道教思想和民俗观念的产物,它抄袭的佛经有多种,但多加以了改头换面和增减,惟独这第七卷经文的抄袭,改动不是很大。

这部分的抄袭源头一直湮没于历史尘埃中,幸有日本保存的密教经籍和敦煌遗书的出现,才使我们能掀开它的面纱,一窥真容。


(十四)


附录一,真智译:
出有坏母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余无能敌大回遮母。
以此决断一切出者邪魔。亦能决断余者一切明咒。
亦能回遮非时横夭。亦能令有情解脱一切系缚。亦能回遮一切憎嫌恶梦。亦能摧坏八万四千邪魔。亦能欢悦二十八宿。赤能折伏八大房宿。亦能回遮一切冤仇。亦能摧坏最极暴恶一切憎嫌恶梦。亦能救度毒药器械水火等难。
……
凡有行人。以此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余无能敌大回遮母。或桦皮或白[痓*毛]或树皮上书写已。或戴身上或项颈上。则能直至终身。以毒不能害以器械不能害。以火不能焚以水不能漂。以宝毒不能中以和毒不能害。以咒毒不能坏非时夭寿不能侵。一切冤魔及所有恶友等。凡一切处为悦爱所爱敬也。
又能恒河沙俱胝八万四千金刚种等。亦拥护亦救护亦覆护。彼等作悦意所爱敬之。
又能八万四千大劫之中得宿命智。
又世世生处不受施碍罗刹饿鬼臭及身臭等身。
又不受人中贫穷之身。
又具足无量无数恒河沙数正觉出有坏之福禄也。
又能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余无能敌大回遮母恒受持。则不行梵行亦成梵行。不能忍则亦能成忍。不清净则亦为清净。无近住戒得近住戒。不持斋戒亦成斋戒。设尔所造五无间罪则能清净无余。往昔业障悉皆消灭。
若欲女人求子。则能受持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余无能敌大回遮母者。获得具足寿命福德威力之子。命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
又人病牛病畜病疫病。及损害及惹病碍。及斗战余他一切军兵之中。则能以此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余无能敌大回遮母。安置于幢顶上作广大供养已。将幢置大城门上。或宫宅之中或村坊之中。或聚落之中或川原之中或寂静之处。于余无能敌大回遮母处作广大供养。则能速然国界安宁。亦能柔善疫病碍与损害斗争。余他一切军兵也
(十五)

附录二,沙啰巴译:
婆伽婆帝佛顶大白伞盖无有能敌。般啰(二合)当鸡啰母。能灭一切部多鬼魅。断诸明咒解脱系缚。远离夭横忧恼恶梦。摧坏八万四千妖魔及八执曜。复能使令二十八宿生大欢喜。亦能移回一切冤害所有一切起毒害者。并诸恶梦皆使殄灭。又能救除毒药器械水火等难。
……
若人赍此佛顶大白伞盖般啰(二合)当鸡啰母陀罗尼经。或以桦皮贝叶素[痓*毛]书写是已。或带身上或系于项。当知是人尽其生年毒不能害。并诸器械水火宝毒蛊毒咒诅皆不能害。亦无夭横。所有鬼魅等众。见者无有不生欢喜。
有八万四千金刚部众。生大欢喜常加守护。
于八万四千大劫之中得宿命智。
生生世世不生药叉罗刹富单那迦吒富单那毕部多鬼等诸恶趣中。亦不受生于贫穷下贱。
获得无量无边恒河沙数诸佛福德之聚。
若人持此佛顶大白伞盖般啰(二合)当鸡啰母陀罗尼经者。不梵行者亦成梵行。不持戒者亦成持戒。不清净者亦成清净。不布萨者亦成布萨。不清斋者亦成清斋。若有五无间罪及无始来所有宿殃。旧业陈罪尽灭无余。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能受持斯佛顶大白伞盖般啰(二合)当鸡啰母陀罗尼经者。便生智慧之男。福德寿命色力圆满。命终之后随得往生极乐国土。
若遭人病孳畜病疫疠恼害斗诤逼迫他兵侵扰一切厄难。赉此佛顶大白伞盖无有能敌。般啰(二合)当鸡啰母陀罗尼。系幢顶上广伸供养作大佛事。奉迎斯咒安城四门。或诸聚落都邑村野。礼拜恭敬一心供养。所有兵阵随即消灭。疫疠诸病恼害斗诤。他兵侵扰一切灾厄悉皆消灭。

(十六)

附录三,大佛顶别行法(加下划线者为补入的敦煌本部分):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一切有情,随国所生,华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陀罗尼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读诵,或带身上或书宅中,或书壁上,或在高幢,安城四门,或有厄难之地,刀兵疾病毒恶龙地,但写此陀罗尼神咒,所在之处,皆悉消灭,一切灾害,不能出生。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熟,人民安乐,亦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一切灾障,悉皆不起,人无狂死,杻械枷锁,不着其身,尽夜睡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于世界,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若能持者,获大安稳,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陀罗尼饶益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若我灭后,末劫之时,有能自书,若教人书,自诵,若教人诵,当知如是书写读诵之人,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阿修罗精只魔魅,外道邪术,作诸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定,一切咒咀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虎狼狮子鬼神毒……,悉不能害,如是一切毒气,入此人口,化成甘露味药。一切碜毒恶人,以恶心故,来相恼害,见此诵咒之人,自然休息,转加欢喜,无复嗔恨,毗那药迦大自在天魔王波旬,诸恶魔鬼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阿难,是大神咒所在之处,常有八万四千那庾多克伽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皆有八万四千诸大金刚力士,并其眷属,围绕守护。

阿难若人散乱心,非三摩地心,暂忆持是咒,一切菩萨,金刚,声闻,缘觉,仙人,龙神八部,常来营卫,何况决定菩提心。彼诸圣众,诚心覆护,各各分己功德势力,冥资加被,修其精神,正念不乱,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家,及一切阿修罗家,乃至饿鬼畜生等,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有足无足,蛍蛇蝮蝎,蠢动含灵之类,如是恶处,一经于耳,皆悉不再受是身,若读诵,若书写解说带佩,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所生恒识宿命智,富贵自在,当来得诸天宫中生。

阿难,若诸众生,无有福德善根,诵持是咒者,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皆回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俱只大劫不可说不可说劫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者,戒根清净,不精进者自成精进,无智惠者便成智惠,不净者不斋戒,如是皆悉具足庄严,善男子,未诵咒时,破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间轻重,一时消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能令一切金刚,诸佛菩萨,天仙鬼神,龙王八部,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坐卧净处,及不净处,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但诵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以下脱落,敦煌写本残缺不存)
==========================
*引文说明:所引敦煌文献,出于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
所引楞严经文,出于《中华大藏经》;
所引大佛顶别行法,出于《大正藏》;
附录则出于电子版中华佛典宝库,保持原貌,未与印刷版《大正藏》校对。
凡有引文,不再一一注释说明。
(全文 完)
==================、

来源:
试析《楞严经》、《本际经》与道教的思想渊源--转帖--请各位师兄辩论!,

http://www.bskk.com/thread-2908530-3-1.html,,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6:55 | 只看该作者
有贤友“呆不下去了”
对梵文及印度史很有研究,请看他山之玉:

楞严疑点整理
http://www.tianjian.org/forum.ph ... 4&fromuid=15171
(出处: 天鉴网)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2 07:02 编辑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
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
阿难不卖萌,楞严演不成。一干诸大众,瞻仰带瞪瞢。

剩下的诸位,既然连初果都 没捞着,只好成佛去。成佛,比成声闻果容易得多?

下来,该讲菩萨修行阶次了。

======================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
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 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
你说我听。
==============
【佛言:
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
楞严是在讲第一因么?
轮回无始,谁在性相不分?
怎么看,怎么有“有无相生”的意思 ?

=================

【阿难。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
“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这顺序,无语了!六识的作用,居然有先后!
先有声音,后有物质(色)???
楞严诸君,你们的“法味”,是这么“尝”出来的???!

========================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阿难。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颠倒故,和合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颠倒故,和合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颠倒故,和合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不再标注,读者可以无师自通,这是楞严的文字套路)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
这就是楞严所独有的“众生十二种类”。
不过,楞严在前文,却说有“十类众生”“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卷二)。
还是看十二类吧,这个有详说。
32#
发表于 2019-3-12 1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呆不下去了 于 2019-3-12 15:33 编辑

楼陀罗和那罗延是婆罗门教教主,在婆罗门教中地位和释迦摩尼差不多。楞严咒中释迦摩尼带头归顺婆罗门,按照楞严咒的逻辑释迦摩尼归顺婆罗门,楞严咒算不算婆罗门附属?楞严咒中释迦摩尼要去南无婆罗门教教主,这就很扯了。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6:34 | 只看该作者
呆不下去了 发表于 2019-3-12 15:21
楼陀罗和那罗延是婆罗门教教主,在婆罗门教中地位和释迦摩尼差不多。楞严咒中释迦摩尼带头归顺婆罗门,按照 ...

这个楞严咒,都可以梵汉对照的。

看他们怎么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28 | 只看该作者
在阿含 系中,世界众生,是如何分类呢?

http://www.bskk.com/thread-3032255-4-1.html
72楼起:

《金刚经》众生分类。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
第一种( 4 类): 卵,,,胎,,,湿,,,化。
第二种( 2类 ): 有色(欲界,,,,色界),,,,,无色(无色界)
第三种(3 类):无想(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有想(其余)。。。
===========
解释:
第一种:是依众生出生状态来说的有四种:
1,从母体所产的卵中孵出。
1,从母腹中,成胎而生出。
2,依湿地而受生。
4,变化而生。诸天及色,无色界天之受生方式。
******
第二种:依众生生命之体有无四大之色,而分;

1,有色,指欲界,及色界众生,因有四大之身故。
2,无色,指无色界。此处众生无色法所依之身。
********
第三种,依众生的心识状态(想)而分;
1,无想,指无想天。因修无想定,而受生此处。
2,非有想非无想,同样,修非想非非想定而受生之天。
3,其余的众生,通称有想。
============================
所引经文依据:
(1)
复有四法,谓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长阿含经》卷第八)
“有四种龙。。。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
有四种金翅鸟。。。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
(《长阿含经》卷第十九)
(2)
复有三法,谓三界:
色界。
无色界。
尽界(涅般界)。
(《长阿含经》卷第八)
(3)
梵志白佛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成长,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我说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长成,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说此人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说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
佛言:“且置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
(《长阿含经》卷第十七)

所依论:
(一)《金刚般若论 》
 无著菩萨 造 隋 南印度三藏 达磨笈多  译
“所有众生众生所摄者,总相说也。
 (1) 卵生等者,差别说也。
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摄,差别应知,乃至化生等者,受生别故。
(2) 若有色,若无色者,依止别故。
(3)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境界所摄别故。
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者,谓上种种相住众生界佛施设说也。

「我皆令入涅盘」者,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

  如所说,卵生等生,并入愿数者,彼卵生,湿生,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等则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众生入涅盘也?
有三因缘故:
[一]难处生者待时故,
[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
[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
(三)
窥基:《《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上》
卵生等者。别显三类分三。
初总标差别。显前文总。次略举三别。后配别三。
受生,依止二义可知。
(1)
境界别者。
无所有处,已下乃至,欲界中。除住无想天二无心定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此五有情外。余皆有粗境。有明利想。名为有想。
显五位中,无六识故,不缘境界。皆名无想。
在有顶地。极闇劣故。即以无少所有地法。而为境界。不如于前有想地。境界粗显。心想分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五无心位全无心想。名非无想。有少细想。无粗明想。是故双非。想能取境分齐像貌。对境名想。
外道多计为生死因。故偏说想。不名有心心所等举想。摄余诸非。
(2)
色蕴,色像之身。相状易知。心以想微隐。故对依止,名有色等。不名有心等。
(3)
死灭为终。生起为始。因初有后无。故依生类。名为卵生等。不名卵死等。此显初心愿意所化。


总说一切无不周尽。应依界趣地居止等种种义门分别此三。


***********
(三)《瑜伽师地论》与此同,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2 20:33 编辑

同样是“清净如来藏”,生出了两个“相倾相夺”的众生分类?
一样的名相,不会有不同的解释 。

比如“想”:

有一个分类,是从众生心想的状态来分的。
想,指心中对境的一种攀缘。如果专注,则称为念;若有了别,即是识。先这么理解 一下。
这个分法,比较少见,还是依经典来说:
第三种,依众生的心识状态(想)而分;
1,无想,指无想天。因修无想定,而受生此处。
2,非有想非无想,同样,修非想非非想定而受生之天。
3,其余的众生,通称有想。
===========================
梵志白佛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成长,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我说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长成,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说此人是我。
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说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
佛言:“且置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
(《长阿含经》卷第十七)
===========

《阿毗达磨》中,对无想定,非想非非想,说得很清楚。2315楼:
http://www.bskk.com/thread-3028681-116-1.html
也就是说,对众生以想分,又是一个方法。
同样,用来指导修行。
比如,你想受生无想天,则证无想定就是关键。你想受生于其他众生,由可以具备相应的“想”,来进入 此众生道 。
========================
【佛告比丘:“若有众生奉持龙戒,心意向龙,具龙法者,即生龙中。
若有众生奉持金翅鸟戒,心向金翅鸟,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鸟中。
或有众生持兔枭戒者,心向兔枭,具其法者,堕兔枭中。
(否则)
若有众生奉持狗戒,或持牛戒,或持鹿戒,或持瘂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戒,或持月戒,或持日戒,或持水戒,或持供养火戒,或持苦行秽污法,彼作是念:‘我持瘂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养火法、诸苦行法,我持此功德,欲以生天。’此是邪见。”】
《长阿含 》
==============
同样,作为菩萨,要化身众生,你要知道该众生之“心想”。
比如这个: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你想到人间去,先不说其他,你“横竖乱想”一下,看能跑哪去?或者,看能不能胎中受生?
同样,
翻覆乱想,新故乱想,阴隐乱想,,,,你能想得出来吗?你能依此受生,依此入众生所在世界?


还是别在那胡思乱想了,不如再睡一觉。
也就是说,在佛法中,给众生分类,从易到难,有三种九类分法。
再复习一下,好为后面的楞严系作对比。



一,卵,胎,湿,化四种。
其中,人有卵胎湿化四种生。(《大涅般经》)。
(《佛说入胎经》《瑜伽师地论》。。。。)。

胎中有其五位。
一七日羯罗蓝。二七日頞部陀。三七日闭尸。四七日健南。五七日钵罗奢佉。
是为胎中五位。

羯罗蓝者。唐云凝苏。为父母妄想精血凝流。由如酪上凝脂。状如稠胶结聚。
二七日頞部陀者。汉云胞结。为父母精血之上起诸胞结。状糜粟形如粥皮。
三七日闭尸者。汉云结取。为结精血状如烂肉。若是男子在母左边。上阔下狭。面向其母。若是女人在母右边。上狭下阔。面向其父。
四七日健南者。此云坚肉。为结或肉团。
五七日,钵罗奢佉者。此云支分。为但有人形。未有眼耳鼻舌也。

至六七日从母脐轮有风吹其肉团。乃至眼耳鼻舌上下手足。一切身分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3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的分析,很实际,一点一点看,真想全文照抄,还是小改一下:


楞严十二类生部分,基本上就是一通瞎胡扯。要说清楚,得好几个贴了。
  一点点来吧。
  先是分类。
  金刚经一一举出,是例举的意思,比如A,比如B。。。。。。那并不含有把众生分别分成那么多类的含义。

  实际上,胎卵湿化,就把众生分类完了。
  就如海洋,分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有色无色,是全部众生的另一种两分法,全部众生,要不就是有色,要不就是无色。
  就如海洋,又可以两分为内海和外海。

  有想无想,又是再一种两分法,全部众生,要不就是有想,要不就是无想。
  就如海洋,又可以两分为浅海,和深海。
  还有一个不算实际分类的,非想非非想,是前者有想无想的一种特例,它部分时间属有想,部分时间属无想。
  就如海洋的某个特别区,有半天会是浅水,有半天会是深水。(注:这三类合为一种)

  佛法里的众生分类就全在这里了。
=================================
  楞严首先在分类法上把平行的三种4分/2分/2分的分类法,乱合成一种12分的分类法,乱扯一通。
  同时,楞严臆造出了根本不存在的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4种楞严编篡者穿越梦想中的分类,然后硬拗出一些众生来强加上去。


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水母,温带及寒带水生动物,身体成分以水为主,属有色,有想,湿生。
  水母是有色身的,虽然色身很透明,但依然有身体有颜色,佛可不会把它当成什么不存在的非有色。

  而且除楞严这本怪经外,水母不见于任何佛经。原因是,水母是温寒带水生生物,一般水族馆如果要养水母,温度须保持于15度左右。印度洋岸边部分全属于热带,所以古代印度人是不会知道水母这种东西的,佛当然也不会拿它做例子。(有人处处以佛为正遍知来作借口,但是,缘起法说明,佛说法,是随世人知见相引。比如,当时,不会说电脑;现在,不会给你说火星人怎么样的。)

  最关键的还是,水母以虾为目这种搞笑的说法,其实也是中国古代的传闻,最早见于汉代记载广东一带说法的《汉书-南越志》:《南越志》:"﹝ 水母﹞無耳目, 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 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
  水母其实多是群居,身体边缘部分有感官及小眼,有的水母还有二十四个小眼,说水母无眼纯属中土独有的古人妄传。

  楞严作者跟随古代中土独有传闻的误传,瞎编水母“以虾为目”,还搞个“非有色众生”的说法,实在太搞笑,而且散发出无比浓郁的华夏城乡结合部的土气,
  蒲卢,又名蜾蠃,一种土蜂,属于欲界有色,卵生,有想众生。
  这种蜂,会捕捉并产卵在螟蛉虫身体里,卵孵化后,就以螟蛉虫身体作食物,吃完后长成为成虫。
  中国古人误以为蒲卢捕捉螟蛉,养作其子,并以螟蛉喻为义子,成为螟蛉之子的成语。这是中土独有的误会和说法,这个民间说法从《诗经》里就有记录了。
  问题是,这是一个中国民间妄传的误会,佛智是不可能这样看的,更不可能这样说。

  楞严作者跟随中土那种养义子的误传,指蒲卢“异质相成”,且为“非有想”,不仅搞笑,而且散发出浓浓的华夏城乡结合部的土气,造经造的相当失败啊。

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
  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
  土枭,指猫头鹰,属欲界卵生,有色,有想众生。
  破镜鸟,属于瞎编,破镜这东西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独有,是猛兽,叫獍,在汉代及更前的古文献中与土枭常同时出现,结果楞严作者以为是同一类东西,当成鸟了,例如“《汉书卷二十五》:‘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孟康注:‘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
  这种中国古代的传说猛兽,獍,和枭,之所以在中国古文献中并列,是因为古代妄传的两者会吃父吃母。所以形象也是负面的。
  可是问题来了,所谓吃父吃母的说法,纯属传说和栽赃,佛可不会这么乱讲。
  同时,獍这种根本是中土的传说就不用说了,即便是猫头鹰,在其他佛经中,也是按一般鸟类的身份出现的,并没有这种极负面的形象。
  楞严作者跟随古代中土独有传闻的误传,瞎编破镜和枭“杀父杀母”,还搞个“非无想相的无想众生”的说法,不仅更搞笑,而且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华夏城乡结合部的土气,造 经再次失败!!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首先要解释一下,佛法的无色,不是凡夫看不见就叫无色,像鬼道,天道,凡夫都看不见,但鬼互相能看见,天也互相能看见,那都不叫无色。真的处于等于无色界天的无色果报,才叫无色。

  不过楞严编窜者不懂。他把咒语咒来的看不见的鬼神诸物等,称作自创的非无色相的无色众生。
  其实这类众生同属欲界,欲界不可能有无色果报,所以都是有色众生,此类多属化生,必是有想。

  以上属于不搞乐部分,下面乐子来了:
  楞严作者扯了个"厌生"来作证。这东西又是不见于任何佛经。它是什么呢?原来是通假字的"厌胜"。

  厌胜这东西,在中国民俗迷信传统中的历史,比前几个贴的笑话物都更早,像现在的压岁钱,貔虬等,都是它的化身。以官方使用记录而言,成都都江堰上的古风水物,就是厌胜召唤手法。那是战国时代了。

  当然,佛既不可能编什么非无色相无色众生,更不可能拿饱含华夏泥土气息的民间迷信去为其作证。


“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楞严作者谈无想众生,那真是一个,胡扯得让人叹为观止。
  佛法的无想众生,其实数量极少,仅是四禅果报成就生色界无想天的众生算是。因属色界,无想众生色身光明无量。
  楞严作者不知无想乃是极高的禅定之果,用字面理解无想,瞎编了个枯槁想,还说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要知道,佛法中根本没有有情的精神化成无情的说法。(《大涅般经》)我们的大乘王宝强,是哪里弄来这个讲法的呢?

  原来还是华夏土特风味: 《谭子化书》-虛含虛,神含神,氣含氣,明含明,物含物。達此理者,情可以通,形可以同。同於火者化為火,同于水者化為水,同於日月者化為日,同于金石者化為金石。

  按佛法,精神能不能变成类似无情的状态?刻意压造引导,也有可能,但是那是有情巨大想业造成的精神状态,一来不是无情,二来和佛法的高深禅定中自然舍弃念想,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回事,和佛法的无想全然无关。

  楞严作者跟随道教传言,搞个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硬灌佛法无想,不仅证明他们根本不懂无想,联系过去几贴,更证明他们一旦不懂,都是拿华夏宗教民俗土特产品来搪塞瞎编,真实身份呼之欲出。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无中生有
http://www.bskk.com/thread-2927638-1-1.html
()
=====================
《大般涅盘经》:
  “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是名菩萨。”
  “若有说言,听着摩诃楞伽。一切种子悉听贮畜。草木之属,皆有寿命。佛说是已便入涅盘。若有经律作是说者。当知即是魔之所说。
我说四大无有寿命。若有经律作是说者。是名佛说。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当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随佛所说者。是魔眷属。
 。若有随顺佛经律者。当知是人是大菩萨。”
================
【《楞严经》: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左右手互搏术)】 
=============================
《南本涅盘经.分别邪正品第十》:
“魔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是辈为随魔教。佛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菩萨。言如来听受大人坐法。行止威仪受不言法。投岩饮毒断食杀生。系缚众生自治身体。作茂罗业咒术蛊道。旃陀罗等不男二根支节不具皆听出家。
愍众生故。乳蜜绵缯,珂贝皮革,诸谷米等,悉不服食。于诸草木,作寿命想。慈悲心故。泥洹长灭。如是相貌。当知是为魔说经律。
除大人坐四种威仪。
若言我听饮毒入火断食投岩残杀众生。作茂罗业咒术蛊道。乳蜜绵缯珂贝谷米作熟肉想。一切草木作寿命想。如是说者我所不听。作是说者。当知是辈外道弟子。
随我所听而能行者。是我弟子。
不说四大有寿命想。如是说者。当知是为佛说经律。
如是比说众多无量。魔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是辈为随魔教。佛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菩萨。善男子。如是所说是为魔所说经。佛所说经差别之相。当分别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4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的分析,很实际,一点一点看,真想全文照抄,还是小改一下:


楞严十二类生部分,基本上就是一通瞎胡扯。要说清楚,得好几个贴了。
  一点点来吧。
  先是分类。
  金刚经一一举出,是例举的意思,比如A,比如B。。。。。。那并不含有把众生分别分成那么多类的含义。

  实际上,胎卵湿化,就把众生分类完了。
  就如海洋,分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有色无色,是全部众生的另一种两分法,全部众生,要不就是有色,要不就是无色。
  就如海洋,又可以两分为内海和外海。

  有想无想,又是再一种两分法,全部众生,要不就是有想,要不就是无想。
  就如海洋,又可以两分为浅海,和深海。
  还有一个不算实际分类的,非想非非想,是前者有想无想的一种特例,它部分时间属有想,部分时间属无想。
  就如海洋的某个特别区,有半天会是浅水,有半天会是深水。(注:这三类合为一种)

  佛法里的众生分类就全在这里了。
=================================
  楞严首先在分类法上把平行的三种4分/2分/2分的分类法,乱合成一种12分的分类法,乱扯一通。
  同时,楞严臆造出了根本不存在的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4种楞严编篡者穿越梦想中的分类,然后硬拗出一些众生来强加上去。


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水母,温带及寒带水生动物,身体成分以水为主,属有色,有想,湿生。
  水母是有色身的,虽然色身很透明,但依然有身体有颜色,佛可不会把它当成什么不存在的非有色。

  而且除楞严这本怪经外,水母不见于任何佛经。原因是,水母是温寒带水生生物,一般水族馆如果要养水母,温度须保持于15度左右。印度洋岸边部分全属于热带,所以古代印度人是不会知道水母这种东西的,佛当然也不会拿它做例子。(有人处处以佛为正遍知来作借口,但是,缘起法说明,佛说法,是随世人知见相引。比如,当时,不会说电脑;现在,不会给你说火星人怎么样的。)

  最关键的还是,水母以虾为目这种搞笑的说法,其实也是中国古代的传闻,最早见于汉代记载广东一带说法的《汉书-南越志》:《南越志》:"﹝ 水母﹞無耳目, 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 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
  水母其实多是群居,身体边缘部分有感官及小眼,有的水母还有二十四个小眼,说水母无眼纯属中土独有的古人妄传。

  楞严作者跟随古代中土独有传闻的误传,瞎编水母“以虾为目”,还搞个“非有色众生”的说法,实在太搞笑,而且散发出无比浓郁的华夏城乡结合部的土气,
  蒲卢,又名蜾蠃,一种土蜂,属于欲界有色,卵生,有想众生。
  这种蜂,会捕捉并产卵在螟蛉虫身体里,卵孵化后,就以螟蛉虫身体作食物,吃完后长成为成虫。
  中国古人误以为蒲卢捕捉螟蛉,养作其子,并以螟蛉喻为义子,成为螟蛉之子的成语。这是中土独有的误会和说法,这个民间说法从《诗经》里就有记录了。
  问题是,这是一个中国民间妄传的误会,佛智是不可能这样看的,更不可能这样说。

  楞严作者跟随中土那种养义子的误传,指蒲卢“异质相成”,且为“非有想”,不仅搞笑,而且散发出浓浓的华夏城乡结合部的土气,造经造的相当失败啊。

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
  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
  土枭,指猫头鹰,属欲界卵生,有色,有想众生。
  破镜鸟,属于瞎编,破镜这东西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独有,是猛兽,叫獍,在汉代及更前的古文献中与土枭常同时出现,结果楞严作者以为是同一类东西,当成鸟了,例如“《汉书卷二十五》:‘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孟康注:‘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
  这种中国古代的传说猛兽,獍,和枭,之所以在中国古文献中并列,是因为古代妄传的两者会吃父吃母。所以形象也是负面的。
  可是问题来了,所谓吃父吃母的说法,纯属传说和栽赃,佛可不会这么乱讲。
  同时,獍这种根本是中土的传说就不用说了,即便是猫头鹰,在其他佛经中,也是按一般鸟类的身份出现的,并没有这种极负面的形象。
  楞严作者跟随古代中土独有传闻的误传,瞎编破镜和枭“杀父杀母”,还搞个“非无想相的无想众生”的说法,不仅更搞笑,而且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华夏城乡结合部的土气,造 经再次失败!!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首先要解释一下,佛法的无色,不是凡夫看不见就叫无色,像鬼道,天道,凡夫都看不见,但鬼互相能看见,天也互相能看见,那都不叫无色。真的处于等于无色界天的无色果报,才叫无色。

  不过楞严编窜者不懂。他把咒语咒来的看不见的鬼神诸物等,称作自创的非无色相的无色众生。
  其实这类众生同属欲界,欲界不可能有无色果报,所以都是有色众生,此类多属化生,必是有想。

  以上属于不搞乐部分,下面乐子来了:
  楞严作者扯了个"厌生"来作证。这东西又是不见于任何佛经。它是什么呢?原来是通假字的"厌胜"。

  厌胜这东西,在中国民俗迷信传统中的历史,比前几个贴的笑话物都更早,像现在的压岁钱,貔虬等,都是它的化身。以官方使用记录而言,成都都江堰上的古风水物,就是厌胜召唤手法。那是战国时代了。

  当然,佛既不可能编什么非无色相无色众生,更不可能拿饱含华夏泥土气息的民间迷信去为其作证。


“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楞严作者谈无想众生,那真是一个,胡扯得让人叹为观止。
  佛法的无想众生,其实数量极少,仅是四禅果报成就生色界无想天的众生算是。因属色界,无想众生色身光明无量。
  楞严作者不知无想乃是极高的禅定之果,用字面理解无想,瞎编了个枯槁想,还说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要知道,佛法中根本没有有情的精神化成无情的说法。(《大涅般经》)我们的大乘王宝强,是哪里弄来这个讲法的呢?

  原来还是华夏土特风味: 《谭子化书》-虛含虛,神含神,氣含氣,明含明,物含物。達此理者,情可以通,形可以同。同於火者化為火,同于水者化為水,同於日月者化為日,同于金石者化為金石。

  按佛法,精神能不能变成类似无情的状态?刻意压造引导,也有可能,但是那是有情巨大想业造成的精神状态,一来不是无情,二来和佛法的高深禅定中自然舍弃念想,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回事,和佛法的无想全然无关。

  楞严作者跟随道教传言,搞个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硬灌佛法无想,不仅证明他们根本不懂无想,联系过去几贴,更证明他们一旦不懂,都是拿华夏宗教民俗土特产品来搪塞瞎编,真实身份呼之欲出。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无中生有
http://www.bskk.com/thread-2927638-1-1.html
()
=====================
《大般涅盘经》:
  “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是名菩萨。”
  “若有说言,听着摩诃楞伽。一切种子悉听贮畜。草木之属,皆有寿命。佛说是已便入涅盘。若有经律作是说者。当知即是魔之所说。
我说四大无有寿命。若有经律作是说者。是名佛说。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当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随佛所说者。是魔眷属。
 。若有随顺佛经律者。当知是人是大菩萨。”
================
【《楞严经》: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左右手互搏术)】 
=============================
《南本涅盘经.分别邪正品第十》:
“魔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是辈为随魔教。佛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菩萨。言如来听受大人坐法。行止威仪受不言法。投岩饮毒断食杀生。系缚众生自治身体。作茂罗业咒术蛊道。旃陀罗等不男二根支节不具皆听出家。
愍众生故。乳蜜绵缯,珂贝皮革,诸谷米等,悉不服食。于诸草木,作寿命想。慈悲心故。泥洹长灭。如是相貌。当知是为魔说经律。
除大人坐四种威仪。
若言我听饮毒入火断食投岩残杀众生。作茂罗业咒术蛊道。乳蜜绵缯珂贝谷米作熟肉想。一切草木作寿命想。如是说者我所不听。作是说者。当知是辈外道弟子。
随我所听而能行者。是我弟子。
不说四大有寿命想。如是说者。当知是为佛说经律。
如是比说众多无量。魔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是辈为随魔教。佛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菩萨。善男子。如是所说是为魔所说经。佛所说经差别之相。当分别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44 | 只看该作者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有色,佛法中,除了无色界众生,其他皆是有色。楞严作者则又南辕北辙了,编了个休咎精明出来。
  休咎精明,不见于任何佛经,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看好些人都变聪明了,没猜错,它还是独一份儿只存在于华夏古传说,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太平御覽-休徵>引<周礼>,《礼》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典薮同也。
  原来休,指休徵,即代表徵祥的中国古代凤凰麒麟青龙玄龟等传说动物。

  那么咎呢?
<太平御覽-咎徵>引:
  《尚書大傳》厥咎狂,厥罰常雨,厥極惡。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草妖,時則有倮蟲之孽。。。。時則有鼓妖,時則有豕禍。。。。。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時則有日月亂行、星辰逆行。
  《洪範五行傳》曰:七國植跌戰於梁地,故天狗先降梁壘,見以其像也。天狗,狀大如奔星,有聲。其止地類狗,地望之如火光,炎炎撤覦,其下圓如數頃田,處上甕見則有黃色。
  《淮南子》曰:鯨魚死而彗星出。
  原来只要是中国古人感觉很不良好,认为是灾异之兆的动物,不管是真实的鸡牛猪蛇之类,还是想象的天狗草妖,都可以归入咎徵。
  两类合称,就成了我们这位楞严作者口中的有色众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佛法里的化生,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是不经由胎卵湿的方式,直接生出有情的方式,全部属于化生。从地狱,鬼,少数人,少数畜生例如龙等,部分阿修罗,绝大部分天道,都属于化生。化生的东西,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但昆虫绝对不属于化生。

  楞严作者,依然是全然不懂佛法的化生,蒙着眼睛胡扯一气,把化生按中文字面理解为;生命过程中有变化情况的生物,他说得转蜕飞行,即中土常见的有蜕壳现象的所有蝉,蝴蝶,蜂,蚕,等等一类会飞行的昆虫。
===================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佛法的有想众生:除了无想天无想众生外,全部其他众生,从地狱至天宫。都属于有想众生。

  我们看看楞严的神鬼精灵说的是什么:
  精灵:楞严里指上等妖精,“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
  分析1:
  长寿的动植物和天体,变成精灵的这种概念和分类,绝不见于任何佛经,常见于古代中土传统民俗文化和道家传说。
  鬼:楞严名字有怪鬼。魃鬼。魅鬼。蛊毒鬼。疠鬼。饿鬼。魇鬼。魍魉鬼。役使鬼。传送鬼。
  分析2:
  楞严一共举十种名字。其中,除了饿鬼是佛经有的,其他不见于佛经。但此时的饿鬼概念与佛经不同,佛经里一切鬼道都是饿鬼,这里明显不是(一家之言)。
  其他九种不见于佛经的,其中七种都常见于汉代之前的中土典籍传说:怪,魃,魅,蛊,疠鬼,魇,魍魉。
  总结:
  楞严这里除了有想概念驴唇不对马嘴之外,借用说明的鬼神精灵,虽然假假地顶着佛教名词,但里面的概念含义基本上都是中土民俗的东西填充伪冒。

补充分析3:
  楞严后面的经文,还指,这些个精灵鬼神,还能继续“年老成魔”,扰乱修行人。
  须知佛经里魔道是天道的果报,饿鬼道转生天道,机会是非常少的,因为绝大多数饿鬼都没机会积福。即便偶尔假设有,也必须经过死后重生的阶段。
  这种“无情及动植物长寿成了神鬼,它再长寿还能成魔”的六道转变观念,绝对是反佛教轮回观的,当然也不可能在任何佛教中找到依据。
  楞严就是这么一本充斥着中国古代独特传统习俗观念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作品,能被中土大乘当成根本经典学了这么一千多年,这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太多东西了,对于明白人而言,真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呵呵。
====================
七种汉代或之前的中土传统经典的中土民俗鬼概念--
 1 怪:
  《莊子?逍遙遊》:人妖物孽曰怪。
  2 魃:
  《說文》旱鬼也。
  《詩?大雅》旱魃爲虐。《傳》旱神也。
  3魅
  《左傳?文十八年》投諸四裔,以禦螭魅。
  《註》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爲人害者。
  4 蠱
  《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爲蠱。
  5癘
  《周禮?春官?占夢》遂令始難毆疫。《注》疫,癘鬼也。
  6魇
  《說文》夢驚也。
  7魍魎
  《孔子家语?辨物》:“山林異氣所生夔魍魎。”
 =====================
  其中3和7比较值得注意。
 因为,3的“山林異氣所生”及7的“木石之怪夔魍魎”有不同。
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合和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羯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这段有几个问题。
  1)人
  按佛法,人有胎卵湿化四种生。
  2)畜
  佛法的畜生道概念,含一切不是人天鬼地狱修罗道的各种生物,所以濕生的虫鱼,化生的龙和金翅鸟,卵生的各种飞禽,都是畜生道。
  所以把畜生道单归为胎生,就是笑话了。
  作者把畜放在这里,是把自己习惯了的华夏中土语言中的农牧业畜生概念乱入到了佛法里,于是又露馅了。
  3)龙
  龙,按佛法,龙和龙的天敌金翅鸟,都有胎卵湿化四种生。
  4)仙
  佛法里,仙,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分类,它只指人道中修禅定有成的人,所以它也一样同时有胎卵湿化四种可能性,而且不会单独描述。
  楞严这里,和后面的诸多经文,都把仙描述为超越人的一种独立分类的存在,也是在概念里混杂了中土华夏道家和民俗的仙的概念。
  于是,楞严作者描述胎生,举了四个例子,没有一个是对的。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佛法里的无色众生,指无色界天。
  无色界天,修是世间四禅八定里最高的空无边处等定成就,命终生无色界天。由于是世间最高业报,它有几样其他果报不及的:
  一是纯乐无苦。此等天,连色界天的色身都没有了,纯住禅定,所以没有色界欲界天人的五衰之苦。百千劫后果报结束,直接出定起念就生它界,没有色身生命生死。
  二是果报恒定广大,其果报恒稳的程度以百劫千劫为计,世间你我众生受尽无量生死,他们都一直在恒常禅定之乐里。
  其禅定也是无边无际的广大明净,其他一切人天不能及。
  ---
  反观楞严作者写的这段东西,能称为内容的,只有几个形容词:
  销散,暗成,阴隐,空,散,销沈
由,,虚妄轮回, 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由,,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由,,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软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由,,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这里面出现:
  卵羯逻蓝。。。。胎遏蒱昙。。。湿相蔽尸。。。。化相羯南。。。(之后一直)羯南。。。。。

  作者显然不懂,这几个词,在佛法里,只专指人的胎生过程中,不同的肉胎的生长阶段。每个阶段只是一个星期这样。
  所以单一个词,不可以代表整个生育过程或者出生人物。
  而楞严作者,不仅乱来了个以点代面,这位'大'作者还搞了个指鹿内脏为全马全牛,拿人的几个胎生小阶段,分开,分别去代表胎卵湿化等不同有情生物。

  如果说借用给其他同样的胎生哺乳动物,还勉强说得过去。
  可是卵生湿生完全是不同的生长程序,完全套不上。
  天道等化生,更是完全没有这个生长过程,再用这些词,就是睁眼瞎扯。
结论呢,这十二因缘,四个佛法里根本不存在纯属瞎编。
五个佛法里有,但作者不明白,都在胡扯。
只有三个,大致蒙对,但依然有错漏。
=======================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3 19:37 编辑

所以,楞严系的菩萨们,要想度化众生,去相应的众生道 ,只要这么想一下,就变为这类有情了,你试一试吧:

所修之想 众生种类 众生举例
飞沈乱想。 , 卵羯逻蓝, ,鱼、鸟、龟、蛇,。
 横竖乱想。 ,胎遏蒲昙, ,人、畜、龙、仙,。
 翻覆乱想。 ,湿相蔽尸, ,含蠢蠕动,。
 新故乱想。, 化相羯南, 。转蜕飞行,。
 精耀乱想。 ,色相羯南, 。休咎精明,。
 阴隐乱想。 ,无色羯南, 空散销沈,。
潜结乱想。, 想相羯南, ,神鬼精灵,。
 枯槁乱想。 ,无想羯南,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因依乱想。, 非有色相,成色羯南, 。诸水母等,以虾为目,。
呼召乱想, 非无色相,无色羯南, ,咒诅厌生。。
回互乱想。, 非有想相,成想羯南, 。彼蒲卢等,异质相成,。
食父母想。, 非无想相,无想羯南, 。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

==============
楞严菩萨们,你能“想”出几项来?想不出?则不能与众生同,彼众生无法度啊。。。。。。
休癥,我举的例子,是编给皇帝的《太平御覽》,解释仔细。你需要更古的,也有,简单点:

  《尚书。洪范》:曰休徵。
   孔传释云:叙美行之验。
  《汉书》:故周至成王然后制定,而休徵之应见。
  《汉书》:休徵嘉应,颂声并作。
  《文选》:休徵自至,寿考无疆。
  《后汉书》:有休徵咎徵之应,休,美也,咎,恶也,徵,验也。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
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
这些个不知是“捏”出来的,还是“乱想”出来的众生,要以三渐次,向上求证。
不过,
有一点要存疑,若众生是“捏”出来的,当然,不能再“捏”回去。
但,若是因“乱想”而生,何不对治乱想?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47 | 只看该作者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
开始详说。
============================
【云何助因。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
虽然众生分错了,但,四食说是对的,为何?依真经故。
===============================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
这就是所谓的一说具体,就露马脚:

一切众生,并不同时依四食的。
甘,毒之说,只能用于段食。只有欲界,才有段食,何来一切众生之说?
这是病句。
佛教中的四食
“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食者:“能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能维持众生生命的,才能叫“食”。否则,只能称之为“非食”。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段,触,思,识”都要称之为食。
而且,这四食,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当于乐不生喜,于苦不生嗔,于不苦不乐受不生痴,才能有解脱的希望。

这也是《阿含》《瑜伽论》的意思。

==========================
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
(《长阿含经》卷第八)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嶮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如是观者。抟食断知。。。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唼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若依于地。地虫所食。若依于水。水虫所食。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观察识食。亦复如是。。。。。
(《杂。三七三》)

=== ==================
别用四法为食。一者段。二者顺乐受触。三者有漏意会思。四者能执诸根大种识。
当知此中。。。。。是故苾刍。当观段食如子肉想。不应贪着。。。。当观顺彼六种触处。。。。如无皮牛,触处诸虫之所唼食。多生众苦不安隐住。。。。。当观有漏意会思食,如一分火。观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热恼故。。。。。当观识食如三百鉾之所钻刺。。。
又复若有补特伽罗喜贪未断。便为魔罗来诣其所。以其种种犹如彩色可爱境界。彩画如是补特伽罗。令其变生种种烦恼相貌显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二》)
==========================
四食的分类:

问:若有段物,亦是食耶。设是食者,亦段物耶?
答:如其所应,当作四句:
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谓诸段物,不能长养诸根大种。
或有是食,而非段物:谓若有触,意思,及识。能令诸根大种长养。
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谓诸段物能令诸根大种长养。
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谓若有触意思及识。不能长养诸根大种。
如是所余触乃至识。随其所应,皆作四句。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六》
========================
所以,既然能维持众生生命的才称之为食,哪里来的“食甘故生。食毒故死”?只有发挥“自智慧”,把“甘毒”之物都冒充进段食中去,再发挥到触,思,识中去,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才得出这个不伦不类的说法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51 | 只看该作者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
)《梵网经》卷下等所举五辛为: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
断五辛之说,常 见的,
一个在《梵网经》梵网经下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犯轻垢罪。
四十八轻戒 第四‧食五辛戒
一个在《楞严经》。
=================

就说一下大蒜。其他的,不多说,五辛同列,依此类推。
我们可以在《律》中,找到佛是如何制蒜戒的。

《四分律》卷二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毗舍离猕猴江侧高阁堂上。
时异处有蒜园。偷罗难陀比丘尼去园不远而行。
园主问言。阿姨欲须蒜耶。报言须蒜。即时蒜与。此比丘尼得蒜已。后数数复往去。彼不远而行。其人见已复语言。阿姨更须蒜耶。报言须。我若得蒜便能食。即复与蒜。与蒜已敕守园人言。从今日给比丘尼人各五枚蒜。
时园主留一人守园。自持蒜诣毗舍离卖。
偷罗难陀比丘尼还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尼言。汝等知不。某处某甲檀越。日给比丘尼人各五枚蒜。可往迎取。
时偷罗难陀。将沙弥尼式叉摩那即往蒜园。问守蒜人言。园主何处。
报言。诣毗舍离卖蒜。时守蒜人言。何故问耶。
答言。园主日给比丘尼人各五枚蒜。今可与我。守蒜人言。小住。须园主来。我不得自在。我正可守视而已耳。
比丘尼语言。大家见施,奴不肯与。
偷罗难陀。即敕沙弥尼拔取蒜。数知多少。此与上座次座和上阿阇梨。此与同和上同阿阇梨亲厚知识。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后日食。即时现园蒜取尽。
蒜主还见蒜尽。问守园者言。蒜何故尽。
答言大家。先信乐故。日给比丘尼僧人各五枚蒜。向有沙弥尼式叉摩那来至我所语我言。蒜主今为所在。我答言。入毗舍离卖蒜。我问言何故问。答我言。蒜主日与我人各五枚蒜。今可与我。我答言。小住。待园主还。我正守视而已耳。不得自由。比丘尼言。大家与我蒜。而奴不肯与我。时即敕沙弥尼拔取蒜已。数知多少言。此与上座。此与次座。此与和上。此与阿阇梨。此与同和上同阿阇梨。此与亲厚知识。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后日食。并复并啖。以是故园蒜都尽耳。
园主即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受无厌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正使檀越施与。犹应知足。况不见主而取尽。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等云何。尽拔取他蒜并并啖持去不留遗余。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
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不见主拔取他蒜尽。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
往昔有一婆罗门。年百二十形体羸瘦。此婆罗门妇端政无比多生男女。此婆罗门系心其妇及诸男女。初不舍离。以此爱着情笃遂至命终。便生雁中其身毛羽尽为金色。以前福因缘故自识宿命。内白思惟。我当以何等方便养活此男女使不贫苦。日日来至其家日落一金羽而去。男女得之便自思惟。以何因缘此雁王日来落一金羽与我而去。我等宁可伺其来时方便捉之尽取金羽。如其所谋。即捉拔取金羽。取已即更生白羽。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婆罗门死为雁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即园主是。其端政妇多生男女者。即偷罗难陀比丘尼是。男女者。即式叉摩那沙弥尼等是。以本贪爱故令金羽尽。更生白羽。今复爱故令蒜尽。更得贫穷。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若比丘尼啖生蒜熟蒜若杂蒜者咽咽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以饼裹蒜食。
若余药所不治。唯须服蒜差听服。
若涂疮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竟)。
=====================

《十诵律》
第四十五卷 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
佛在舍卫国。
尔时有守蒜园人。名阿耆达多。是人蒜菜茂盛。请诸比丘尼言。须蒜者来取。时式叉摩尼沙弥尼。一年来拔蒜至二三年蒜园不成。即舍蒜园去。不能复种。
更有居士。于故处种蒜。诸式叉摩尼沙弥尼。以本意故。复来拔蒜。
是园主作是念。谁偷我蒜。我当伺捕。是居士即于屏处伺看。见诸式叉摩尼沙弥尼拔蒜。
居士言。莫取我蒜。
答言。舍卫城阿耆达多居士。请我取蒜。何豫汝事。
是居士言。本田主以汝等因缘故。舍田而去。今我于中种蒜。汝等莫取。
诸式叉摩尼沙弥尼羞。作是言。我等不知。自今以后不敢复取。
诸居士嗔呵责言。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啖蒜如白衣女。
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啖蒜如白衣女。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
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是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
答言。实作世尊。
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
云何名比丘尼。啖蒜如白衣女。
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
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尼啖生蒜熟蒜波夜提。
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
是中犯者。
若比丘尼啖生蒜波夜提。啖熟蒜波夜提。若啖蒜子波夜提若啖茎叶波夜提。
若啖蒜皮蒜须突吉罗。
若治病若涂疮不犯
(第七十二事竟)。
=============
《摩诃僧祇律》
第三十八卷
佛住舍卫城。
尔时有半耆蒜商人。请比丘尼僧与蒜。
时六群比丘尼就园啖蒜。践蹈狼藉。
时商人来行蒜。见此狼藉即问园民。何故乃尔。
答言。前请比丘尼与蒜或就中食或持去。践蹈如是。
商人嫌言。我请与蒜但当食之。何故持去践蹈如是。
诸比丘尼闻已语大爱道。
大爱道即以是事具白世尊。乃至答言实尔。
佛语比丘尼。此是恶事。从今已后不听食蒜。乃至已闻者当重闻。
若比丘尼食蒜者波夜提。
比丘尼者如上说。蒜者种蒜山蒜。如是比一切蒜不听食。熟不听生亦不听。重煮亦不听。烧作灰亦不听。
若身有疮听涂。涂已当在屏处。
疮差净洗已听入。
================
《五分律》第十二卷
尔时诸比丘尼中前中后啖生熟蒜。若空啖若合食啖房舍臭处。
诸居士来看闻蒜臭讥诃言。正似白衣家作食处。
复有诸比丘尼至长者家。长者闻啖蒜臭。便语言。阿姨远去口中蒜臭。
诸比丘尼羞耻。
复有一卖蒜人。请诸比丘尼与蒜。以此致贫饮食不继。
家人语言。若不能与我食放我令去。汝自长与比丘尼作奴。
邻人闻之诃言。汝家自无食。何豫诸比丘尼。具以事答。
有不信乐佛法者语言。由汝亲近比丘尼故致如此苦。若复亲近方当剧是。此等出家本求解脱。而今贪着美味。无沙门行破沙门法。
诸长老比丘尼闻种种诃责。乃至今为诸比丘尼结戒。亦如上说。
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尼啖蒜波逸提。
若啖生蒜咽咽波逸提。啖熟蒜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尼突吉罗。
若病时啖,强力伏令啖不犯。(六十九)

=================
三十八卷都发了,
为何偏偏把三十一卷遗漏呢?
帮山大湿补上——>


  蒜法者。佛住王舍城。尔时弥只居士请僧食蒜。时六群比丘诣园食蒜。狼藉弃地。复持还归。时居士按行蒜园。见已即问园民。何故如是。园民即具说上事。居士言。比丘但当食。何故弃地如是。复持去与谁。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告诸比丘。从今日不听食蒜。

  复次佛住王舍城。尔时世尊为大众说法。时有比丘食蒜在下风而坐。畏熏诸梵行人。佛知而故问。此是何等比丘。独坐一处如斗诤人。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比丘食蒜。畏熏梵行人故在下风独住。佛语诸比丘。当知是比丘若不噉蒜时。当欲得失如是甘露法不。答言不也。佛言。是比丘以食蒜故。失如是不死之法。佛言。从今已后不听食蒜。

  复次佛住迦维罗卫释氏尼拘律精舍。如来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比丘病羸瘦瘀黄。佛知而故问。比丘调适安隐住不。答言世尊。我病不调。本俗人时食蒜便差。世尊制不听食蒜。是故不乐。佛言。从今日听病比丘食蒜。应随顺行。

  蒜者。若种生若山蒜。如是比蒜及余一切。若生若熟若叶若皮悉不得食。

  若痈肿若癣疮得用蒜涂。蒜涂已不得于众中住。应在屏处。差已当净洗浴还入僧中。病时医言。长老。此病比丘服蒜当差。若不服不差。若更无余方治者听服。服已应七日行随顺法。在一边小房中。不得卧僧床褥。不得上僧大小便处行。不得在僧洗脚处洗脚。不得入温室讲堂食屋。不得受僧次差会。不得入僧中食及禅坊。不得入说法布萨僧中。若比丘集处一切不得往。不应绕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风遥礼。七日行随顺法已。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僧中。若比丘不病食蒜病食蒜。不行随顺法。二俱越比尼罪。是名蒜法。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一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53 | 只看该作者
《善见律毗婆沙十六》
(三十事无解。)
蒜者。唯大蒜。食咽咽波夜提。
余细蒜葱不犯。
亦得以大蒜与食中作调和不犯。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六》
缘在室罗伐城。
时有苾刍食啖蒜已。来诣佛所礼佛只足。在一面立。
佛言苾刍。可坐一心听我说法。
时彼苾刍闻佛敕已。重礼世尊一边而坐。佛为说法。彼听法时数便回面。恐有恶气轻触尊仪。如是再三。
佛言。苾刍汝当一心听我所说。苾刍亦复再三向外回面。便礼佛足奉辞而去。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陀何故彼苾刍。听我法时数数回面。
阿难陀言。由彼啖蒜恐触尊仪。故数回面。
佛告阿难陀。诸苾刍辈有食蒜耶。
阿难陀言有。

佛言。由彼食蒜障入圣道。向不食蒜者听我说法。以金刚智杵。摧坏二十身见大山。得预流果。
是故阿难陀。从今以往制诸苾刍。
不应食蒜及葱韭类。食者得越法罪。

于时舍利子在众中坐。便作是念。今此苾刍不得见谛。明当见不。即便观察。明亦无缘能见谛理。即更深入第四静虑。观其后际。亦不见彼证圣之日。即从定起而说颂曰。
由于少时间  散念不专注
令彼未来世  不见真谛理

尔时世尊。知舍利子心所念已。告言。
舍利子。汝今不应于佛境界而辄思量。此乃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
然于未来有佛出世。名一切尊。此人于彼佛法之中。出家修行断尽诸漏得阿罗汉果。

佛作是念。由彼苾刍食啖蒜故。障见真理。是故苾刍不应啖蒜。食者得越法罪。

时有苾刍身婴疾病。诣医人所告言:贤首。我有如是病幸为处方。告言。圣者应可服蒜。患得销除。
报言。贤首。佛不听食。
医曰。此是病药非余能差。
苾刍白佛。
佛言。医云此药非余差者。服之无犯。
苾刍闻已便于寺中。为病食蒜。受用房舍床榻毡席大小行处。及以众中出入往来。或绕制底或礼香台。经过俗人为其说法。或时受请诣施主家。或至园林天庙之处。众人聚集辄往其中。
所到之处诸人咸闻蒜臭。共生嫌贱。作如是语。沙门释子虽复出家。而还啖蒜臭气相熏。与我何别。

苾刍白佛。
佛言。苾刍有病。欲食蒜者。所有行法我今当说。
诸病苾刍若食蒜者。应住寺侧边房。不得用僧卧具及大小行室。不得入众。亦不为俗人说法。不绕制底。不礼香台。不往俗家。园林天庙众人聚处皆不应往。可于屏处而啖服之。设人见时不生讥耻。若服了时。于七日内仍住于此。服葱可停三日。若韭一日。后方洗浴并可洗衣。香熏无气后方入寺。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第一门了)。
======================
《大般涅盘经》第04卷
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
(诸食肉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萨清净之食犹尚不食,况当食肉?)

(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不净法,及坏甚深秘密之教,
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
=====================
《大涅槃经》第12卷 圣行品第七之一
“不食肉不饮酒。五辛荤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无有臭秽。常为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
(卷六)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
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 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 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
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

与诸经律对比,哪一方才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是释迦牟尼佛?
还是楞严佛?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3 20:11 编辑

【云何正性。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睹佛闻法,亲奉圣旨。
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

说实话,看了前面对楞严咒的威力介绍,总觉得这些要求,对楞严乘来说,有点多余?????
这可真是尽信经,不如无经了!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这一节稳当些。
------------
PS:楞严是知道有天眼的。
却把修天眼的阿那律说修成乐见金钢照明三昧!

=========================

看这里吧。。。,,,
何况,世尊成道后十二年,才开始制戒。
而且,晚年才有尼众,可见,蒜戒出现较晚。
难道这中间,吃过蒜的弟子,不能说法?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
你好好看吧。

按楞严的说法,
佛未制蒜戒乃至五辛之前,弟子们都 是这个样子?

---谁爱谤僧谁信去。
【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
什么叫“净食”?百度一下诸《律》:

佛学大词典 对“五种净食”解释如下:
【五种净食】 适于比丘食用之五种清净食物。净者,离过之义。即:
(一)火净食,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待熟然后食。
(二)刀净食,果物宜以刀去其皮与核者,如法去之而后食用。
(三)爪净食,果物宜以指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然后食。
(四)蔫干净食,取果物中之已蔫干而不能更为种子者食之。
(五)鸟啄净食,即取鸟所啄残之物而食之。
[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

三藏法数 对“五种净食”解释如下:
【五种净食】 [出根本有部毗柰耶集] 佛制诸禁戒。令诸比丘勿啖生气。若有草菜瓜果。当以火刀爪等。先净之。方可得食。故有此五种净食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生气。即生物也。)
一火净谓一切瓜果等物。先当以火烧煮令熟。净方食之。是名火净。律云。以火触着。是也。
二刀净谓一切瓜果等物。先当以刀去其皮核。然后食之。是名刀净。律云。以刀损坏。是也。
三爪净谓一切瓜果等物。先当以爪甲去其皮壳。然后食之。是名爪净。律云。以爪甲伤损。是也。
四蔫乾者。物不鲜也。谓一切瓜果等物。自蔫自干。不堪为种。比丘当食。
五鸟啄净谓一切瓜果等物。若因鸟啄残损。比丘可食。是名鸟啄净。律云。鸟嘴啄损。是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种净食”解释如下:
【五种净食】 (名数)诸食物依五事而清净,适于比丘之食,谓之净食。净者离过之义,如净命,净肉。
一、火净,谓食物之宜烧煮者,如法烧煮之,熟方食之也。
二、刀净,谓果物之宜以刀去其皮核者,如法去之,方食也。
三、爪净,谓果物之宜以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方食也。
四、蔫干净,谓果物之蔫干失生气,不堪更为种者,方取食之也。
五、鸟啄净,谓取鸟之啄残者而食之也。已上五种,依火乃至鸟啄而为净食,故谓之火净食乃至鸟啄净食。
见《毗奈耶杂事三十六》。
《四分律》有十种之净法,前五种与上同。一火净,二刀净,三疮净(即爪净),四鸟啄破净,五不中种净(即蔫干净)。见行事钞下二。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五种净食”解释如下:
【五种净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
一、火净,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烧煮的,就应如法用火烧煮之后才食。
二、刀净,即果物如须用刀去其皮核的,就应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后才食。
三、爪净,谓果物如须用爪去其皮壳的,就应如法用爪去其皮壳之后才食。
四、荐干净,谓果物已经荐干失掉生气,不堪再拿来作种的,方可取食。
五、鸟啄净,谓取鸟啄食残余的东西来食。


==========================

【云何现业。
阿难。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
阿含系 里的守护六根,何止是“心不贪淫”。。。

现些内证境界,就是得“无生法忍”?这不是以禅定为解脱?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云(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大智度论》第七十三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阿毗跋致品第五十五
http://www.quanxue.cn/CT_FoJia/DaZhiDuL/DaZhiDuL122.html

======================
【阿难。
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
【阿难。
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
【阿难。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
【阿难。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
=======================
是楞严 干慧地,十心,十住 ,十行,十回向。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0:57 | 只看该作者
华严十住 :


初发心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
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何者为十?所谓:是处非处智、善恶业报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差别智、种种界差别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智、宿命无碍智、天眼无碍智、三世漏普尽智。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于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
何等为十?
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
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
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
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
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余略)13页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何等为十?
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回向:‘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续)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于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回向,非但口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于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于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著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广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复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亦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生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一切智智,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一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一无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集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广度一切众生故,普照一切众生故,示导一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一切众生故,成就一切众生故,令一切众生欢喜故,令一切众生悦乐故,令一切众生断疑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回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回向,于回向无所依、无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不著五蕴相回向,不坏五蕴相回向,不取业回向,不求报回向,不染著因缘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不著名称回向,不著处所回向,不著虚妄法回向,不著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回向,不著语言道回向,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回向,观诸法离贪欲回向。解一切法无,种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回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相,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报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回向。’
“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回向。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赞。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什么是十住,十行,十回向?
以上引《华严经》,可以看出,菩萨修行,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一切均不离六波罗蜜。

如:
“佛子,云何为菩萨法王子住?此菩萨善知十种法。
何者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是为十。”

再看楞严: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
你当佛法中,还真要胎生一个儿子不成?
至于入胎,成长,出胎,成人,
你拿道 家的路子一套一下,就明白是在说什么 了。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2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3 20:43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3-12 20:45
所以,楞严系的菩萨们,要想度化众生,去相应的众生道 ,只要这么想一下,就变为这类有情了,你试一试吧:
...


有趣的是,当慧律法师指出:

【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错误的角度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细腰蜂带进螟蛉的子(幼虫),就是青虫,会蠕动的青虫,带回去,然后就每天念:像我!像我......经过几天以后,一个礼拜,孵化出来的竟然是细腰蜂。这个是诗经上所记载的,而且是完全错误的,这个譬喻不但是错误,而且是违背现在昆虫学的专业知识,、
包括《楞严经讲义》也错,包括《楞严经义贯》也错,包括印光大师也错,统统是引用这个,是完全错误的。…”
===========================
何况,古人也发现,《诗经》说错了:

ZSP 138 发表于 2018-3-24 21:54|只看该作者引用
引用
解缠人 发表于 2018-3-24 21:41
你如果眼中只有地球和月亮你就只了解地月的绕行方式,而这个蜾蠃与螟蛉之间的化变,就如同银河系的绕行方式 ...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
有趣的是,看回复啊,竟然没有人大声说:不要着文字 相,要看法义??????
因为楞严从法义上来说,是大乘的,是了义的,是真经????????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21:2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把这一段的疑点总结一下:
一,楞严咒部分;
1,佛弟子是三归依,而楞严咒中,归依了许多天神,外道 。
2,咒语中出现了世尊的弟子,而菩萨竟是持 此咒成佛的?
十方诸佛也是?
3,佛灭后,证阿罗汉,持 此咒入道 场 ,能免魔事。
4,成佛的咒子,却处处证了声闻果?
5,咒的威力,全靠吹。连四波罗夷都 能还灭持清净。
6,前面建了坛城,仅持咒后的功德,与入坛城一样。。。。。。
7,持 咒万能,就是不灵???否则,如何 解释 人间诸苦难?
二:
8,年岁巡官,中土神祇 出现。
9,无色界天人来法会。
10,大自在天会扰乱修行人?、
三:
11,乱抄大佛顶别行法。而成楞严咒。至于 其中破绽,则有前文引用,不重复。
四:
12,阿能自贬。
13,众生无始,楞严立因。
14,世界是按色声香味触 法的顺序生起的。
15,把众生四生,编成十二类生。
16,借羯逻蓝,蔽尸等 胎中五位,立众生名目 。
17,“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外道 思想。
18,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是四实二。
19,“螟蛉之子”是误传。
20,中土专有词纷纷上场 。
21,人,龙等 有四生而不是只有胎生。
22,基本上,这些众生分类,都 用“想”来“捏”出。
23,四食中有毒食?
24,错说食五辛的原因,再错说食戒。
25,于三渐次中,得“无生法忍” 。
26,别说有干 慧地。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5 , Processed in 0.1047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