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5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整理】: 俗人能否看律?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料汇总:俗人能否看律

在论坛 上,有一种说法,,俗人不能看出家律的。。。。。

果真如此 ?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一)(转)俗人真的不能看佛教戒律吗?

原贴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f5fd650101ho9t.html
 
(1)
这么些年没别的爱好~就好个佛教~闷头没事经书看了一箩筐~《大臧经引要》除了《秘教部》以外都作完了~想当年每写完一部《引要》就贴在某佛教论坛~目前还是精品跟那挂着~只是我自己不想继续~没能善始善终

为什么没有善始善终?因为随着逐渐系统的深入佛教经典~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从朴实无华到华丽的神话世界~差异之巨大令人刺眼~困惑到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佛教”这个问题~不得不重新思考“最初的佛教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能像个搬运工一样不加分别的照搬~这不附和初衷

只有在系统的深入佛教经臧后~才能很明显看出佛教的演变~原本以为是佛陀遗留的教法~却充满了后人狂妄的编纂和篡改

至此~不得不从单纯的学佛被迫走向佛学的道路~不得不像学者一样严谨的考虑问题~不得不翻阅大量古印度宗教文献~不得不在《释教录》里查阅各个经本的年代、译者、背景~如果之前有人告诉我:“佛说过........”便会虔诚信奉的话~现在是:“稍等~请问出处在哪里?出自哪部经?”~大多时候对方也不知道~也是听说的~也没深究过~没关系~我来究其根本~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虽然目前为止~我并不是所谓在正规寺庙受过三皈五戒的佛教居士~起码站在对宗教尊重的立场上~也不能糊里糊涂的以讹传讹

之所以写佛教戒律故事~一来~这些根本戒律是目前为止~无论南北臧各地佛教派别都没有异议的基础部分~也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记载~是还原当时生活修行场景的重要资料~留个白话文字便于日后查找方便;二来~戒律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无论在家出家~持戒守戒都首当其冲~戒、定、慧三无漏~戒字当前~在现如今这个复杂纷乱的佛教界中~有缘看到的人来说~对了解原始佛教有一定的帮助

问题也随之而出~有好心人善意提醒“在家人不可看出家戒律~会下地狱的” 好吓人

“在家人不能看出家戒”的说法由来已久~N久前在某佛教论坛没少跟人辩论过这个主题~不知道澄清过多少遍~没成想这现在还是个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人们见到出家人各种不靠谱的行为后~第一时间就会想:“佛教有戒律么?他们能这么干吗?”~那些善意有心的人~便会出示戒条劝告不靠谱的出家人~也有故意看佛教笑话的人~以戒律对照嬉笑怒骂~无论出于何意~都是对出家行为的监督和鞭策~这点在《佛教戒律故事》中体现的很充分~自古便是如此

批评与自我批评~监督与被监督~本来就是佛教修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佛教发展~这的确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不让别人知道出家戒~则成了最后的遮羞布~完全不顾破戒犯戒的后果~反倒利用信徒对宗教的盲目信仰诅咒吓唬人~别说~这招百试不爽

现在普遍流行的关于在家人不得看出家戒的说法有那么几个~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2 | 只看该作者
(2)

谣传1~据《大智度论》有载:“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

“毗尼”就是“毗奈耶”:律~”白衣“:俗家人~这句话很明白就是“律中说俗家人不得听闻律”

真的是这样吗?《大智度论》里真有这段话吗?~来找一找就知道了~并不复杂

在《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释论第二》的最后一段里有这么一句话

[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

白话过来就是~“这个律里说俗家不能听闻”

不能听闻什么?这句话没有因果阿?~好吧~结合前后文看看这句话在表达什么

[问曰。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是柯逻。何以不说三摩耶。答曰。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诡名。时亦是假名称。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柯逻。少故不应难。如是我闻一时五语各各义略说竟。]

如果对佛教不太了解的话~可能难理解这段内容~《大智度论》的主要作用是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及论证~和后来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基本差不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忌讳就是“不得与习小乘声闻人说大乘般若法”~因为担心他们不具备理解这些大乘教义的能力而生毁谤

这也就是上面那句里[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的意思~先把其他经典弄熟了在看这些~才不会生邪见~所以律中说白衣不得闻

自始自终跟“白衣不得闻律闻戒”没有任何关系

估计有“明白人”意识到这点~干脆~把[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改成“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加了一个“律”字~这句就可以独立完整的存在了~反正那帮傻信徒也不会真自己查这100卷大部头的东西

果然~不幸被那帮孙子言中~这个所谓的出处居然就这么流传下来了~不光在傻信徒里流传~甚至不少著名法师也这么流传~触目惊心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2 | 只看该作者
(3)

谣传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有载:“比丘经典总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得闻。”


这段话比较清楚~白话就是:比丘的经典总共有三藏(经、律、论)~在家俗人可以听闻其中论和经两臧~律臧是出家人的轨仪~俗人不合适听闻

我们知道~佛在制定戒律时都使用决定语~是或不是~行或不行~绝不会模凌两可的用“不合闻”~什么叫不合适阿?直接用“不得闻”不就完了吗?~这里面必有缘由~老规矩~查原文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九/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第四》中的确有这样话~原文如下

[ 问曰。苾刍之众其数已多。所有经典未知多少。报曰。苾刍经典总有三藏。问曰。其一一藏数量如何。报言。一藏颂有十万。问曰在家俗侣颇得闻不。报言。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

白话过来就是~“有人问:你们出家比丘那么多,经典有多少阿?答:总共有三藏~问:每一臧的数量多少?答:一臧酒有十万颂~问:在家俗人能听吗?答:能听经、论两臧,律是出家人的轨仪,俗人不合适听”

是不是很像有人和佛之间的一问一答?其实~这是一个很长的本缘故事中的一小部分~这个故事发生在迦叶佛时代

当时有一个婆罗门论师受国王委托准备参加一个大型辩论会~还没来得及参加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劫比罗代父参加~他妈在家里就怕儿子输~给家族丢人~着急上火~其实劫比罗也是很厉害的~弄的对手[诸立论人咸皆杜口。凡论义不答即堕负处]~国王高兴坏了~虎父无犬子阿~[令乘大象灌顶称尊号曰论王。众所瞻仰]~但他唯独没有赢迦叶佛的声闻弟子

她妈一听~那哪行阿~不能输给迦叶佛的弟子阿~要[挫其锋锐]!便让他去打探虚实~看看这佛教到底都学些什么~怎么那么厉害

劫比罗路上就遇到了一位比丘~那比丘很明白他的用意~便出现了以上那段对话

劫比罗不甘心~说[仁今为我且说少多佛家要义]~多少给我说点贝~这比丘也绝~先试试他深浅~说了一段竭~问他“你能明白吗?给我解释解释”.......

就是这个故事背景里的一段对话~被单独拿出来作为在家人不得看出家戒的依据

故事背景中的[不合闻]变成了[不得闻];故事中迦叶佛的比丘也被有意无意的隐去~让人误解为释迦牟尼所说;并断章取义的把它上升到戒律的高度

事实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是一个系列~包括《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对各个类别戒律的讲解非常详细~详细到不可能有任何漏洞~没有空子可钻的地步 ~所有这些详细规范的戒律中~释迦牟尼并有制定“在家人不得看出家戒”的戒条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3 | 只看该作者
(4)
谣传3~《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

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来看看原文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七/明杂诵跋渠法之五》

[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为未受具足人。说五众罪波罗夷乃至越毗尼罪。后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长老。汝犯波罗夷罪乃至越毗尼罪。诸比丘闻已惭愧。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汝等云何为未受具足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罪。从今日后不听未受具足人说得教语汝不得作非梵行不得盗不得杀生不得妄语。如是比得为说。若为未受具足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名者。越毗尼罪。是名未受具足人。太早者]

白话过来就是:佛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位比丘自己并没有受具足戒,却到处跟人说从波罗夷乃至越毗尼罪的戒律~等他入村的时候~俗人就对他指指点点~你犯波罗夷啦!你犯越毗尼啦!呃哈哈哈哈!弄的其他比丘惭愧不已~便把此事禀白佛~佛:你为什么作为未受具足戒的人~而说戒律五篇罪?从今以后~不准未受具足戒的比丘去教导别人“你这是非梵行、你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妄语等等”~如果自己都没有具足戒还说五篇罪的~犯越毗尼!自己都一屁股屎还教别人?太早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算把“为”(二声)读成“为”(四声)~看到后面经文[汝不得作非梵行不得盗不得杀生不得妄语]的时候也该反应过来了吧?

荒谬的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理解为“俗人干脆就别看了”~这还要脸不要脸阿

~~~~~

以上这三个是被引用最多的~其他还有好多~不是断章取义就是望文生意~更有历代所谓大德法师写的序、论、疏等等~用词就非常绝对了~在家人肯定不能看出家戒~甚至诅咒下地狱这事都出来了~尼玛佛戒律什么时候轮上后人制定了?!

比丘戒是比丘们遵守的轨仪~虽然没有主动传授给俗人的必要~但并不等于俗人就不能知道~不能了解~不能学习

然而这些经典就在那摆着几千年了~没人愿意仔细看~或惧怕大师淫威不敢看~却乐此不疲的此讹传讹

特别奉劝佛教信徒~当你无论从哪个地方哪位大师那看到听到所谓“佛说......”的时候~长点心吧~问一下出处不丢人~查证下相关经典背景来源~只能对学佛有好处~没有一点坏处~所说无误的你会更明白的详细点~所说有误的~在查证的过程中更能学到很多

最可怕的就是糊里糊涂~有精力盲目信仰崇拜~却没心思深入一点点

借用佛呵斥比丘的开场白做结束语最合适~

“愚蠢的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4 | 只看该作者
(二)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
...五逆、贼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难摄。已后不许出家。贼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窃入僧中,共受利养、或盗听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难。
若白衣偷阅僧戒律、或但闻僧中说戒、虽非障难、亦佛制所不许。
如戒疏云、下从无知、多生慢习、制令耳目不属、则重法尊人、生其钦仰。
是盖恐起轻易之心、故制不许。与贼住异也。...]】
=====================
或评:“读读道宣律师的戒本疏就知道了,在家人不得读出家戒源于道宣律师对《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的一句误读。现代大多数研律学的律师都认为,不提倡在家人看出家戒,但也不反对。”


(三)
圣严法师《律制生活》:俗人能看僧律吗?
我们在大律中看到,凡是未受具足戒的人,不得偷听比丘诵戒,否则便是贼住,便成比丘戒障,终身不得出家受比丘戒。后世的高僧,根据这一理由的推断,以为既不得偷听比丘诵戒,自也不得偷看比丘大律,并以为佛陀制定此一规矩,乃在维护比丘的尊严,尤其是在保护未受大戒者的信心,避免知道了比丘戒的内容之后,不能体察佛陀制戒的圣意,便来妄加轻视。此一观点为蕅益大师等所主张。
但是,我们还可看出一项神圣的观点。僧团中于诵戒集合时,小众出家弟子都可参与,唯于开始羯磨法时,才将未受大戒者遣出。另有每做羯磨,皆不许小众参与,即使参与,也得遣置于眼见耳不闻处。再有菩萨戒弟子,规定半月诵戒布萨,并且七众菩萨皆可聚集一处诵戒布萨,但于举行羯磨法时,除了比丘大众,余皆必须退出,原因是只有受了具足戒的人,才有羯磨法。羯磨法之所以成为祕密,主要是在比丘诵戒中的出罪、举罪与悔过,为了防止小众及俗人对比丘的轻慢,所以不许参加。

如以后一观点而论,未受大戒而先看大律,只要是以信敬的心看律,只要不偷听比丘的羯磨法,便不能构成贼心入道的罪名。所以在南传的泰国,不唯不禁止居士看律,并且鼓励居士们看律,当然,泰国的居士,多半也曾出过家的。他们还是可以随时再去出家。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高僧之中,也有好多是在未出家时便看过大律的,许多在家的大善知识,阅藏之时,大律当然也是他们阅读的对象之一。佛法重在制心,若无破坏佛法之心,而来看律,自也不致成为戒障。此一观点,灵芝律师颇有见地,弘一大师亦予同意。(见弘一大师〈征辨学律义八则〉)

不过弘一大师也曾说:「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未受戒或未得戒的白衣,好心看了比丘律,固然未必即成「贼住」的罪名,但是比丘律乃为比丘所制,居士用不着研究,也不必研究。因为凡夫总是凡夫,看了比丘律,难免不将比丘律的尺度用来衡量现前的比丘生活,故也难免不会生起轻忽比丘的心理,若果真是如此,「贼住」的罪名,也就不难构成了。

(摘自: 《法鼓全集》 第五辑 学佛者的入门书籍第五册 《律制生活》)
=-=-=-=-=-=-=-=
(评:)
圣严法师可是禅宗大德。
同样是律。对白衣来说,
南传认为可以看。禅宗认为可以看。

弘一法师认为可以有条件的看。
道宣律师认为不可以看。
支持道宣师的,还认为律不可看,律疏可看。

所以末学说,如果为学习佛法,白衣是可以看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5 | 只看该作者
(四)《僧祇律》
(4,1)“未受具足者”:

佛住舍卫城。
尔时,比丘为(对)未受具足(戒的)人,说(教)五众罪(具足戒):波罗夷乃至越毗尼罪。
后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长老,汝犯波罗夷罪乃至越毗尼罪”。
诸比丘闻已惭愧。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汝等云何为(对)未受具足人,说(教)波罗提木叉五篇罪(具足戒)?从今日后,不听向(对)未受具足人,说得教语:汝不得作非梵行、不得盗、不得杀生、不得妄语。如是比得为说(让其受持具足戒)。若为(对)未受具足人,说(教)波罗提木叉五篇名者,越毗尼罪”。
是名未受具足人。
==================
这样译:
说是比丘对未受具足戒者,让其持(汝不得作)具足戒。后来,有犯戒比丘,入村中,白衣对他们说:长老,你犯某某戒了。(言外之意,你自己具足戒都持不好,为何让我们持 ?)
佛因此制戒,不要让未受具足戒的人,持具足戒。
(这里的说,有说教,让其行的意思)。
=========================
评:
不论怎么译,都 没有白衣不得闻律的意思。
实际上,从名词解释上,及内容上看,这个"未具足者″,应该是指″犯戒比丘″。就是说,犯戒比丘让人受持具足戒(或:给别人说具足戒相)是不应该的。

~~~句子通了,好委婉深奥哦。

======================

(4,2)作他逻咃者。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须达居士语姊言。姊住。是聚落中为我料理。
客僧时瞻波比丘众来。见已欢喜。共相问讯。善来大德。与敷置床褥。请令就座。坐已与洗脚水涂足油非时浆。夜与灯火已。头面礼足胡跪合掌。作是言。大德僧。为我故明日受我食。即受请已。
须臾第二众来。复为敷床褥。请令就坐。与洗脚水涂足油非时浆已。头面礼足胡跪合掌。作是言。大德僧。明日为我故受我食。
此众言。我不共彼食。
问言。何故。
答言。是被举人。
彼言。我非被举。
复言。汝是被举人。
何故言非?如是被举。不被举竟。夜共诤。
邻比俗人发不喜心。
居士姊闻已嫌言。云何沙门竟夜共诤。被举不被举。生不喜心。晨起竟不与前食后食。驾草马车还舍卫城。
诣须达居士所。具说上事。乃至竟不料理。
居士闻已。心怀不乐。语姊言。此是恶事应与。何故不与。是法非法事在沙门。
尔时须达。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具以上事乃至被举不被举。
具白世尊。被举人我等当云何恭敬供养。唯愿世尊。具分别说。

佛告居士:“有义应知,无义亦应知。是法非法。是律非律。皆悉应知。是中有义如法如律。行者应供给。无有方便。
被举比丘得共从事。”


佛告居士。但当行施作诸功德。是法非法。沙门自知时。
=-=-=-=-=
评:同样是《僧祇律》,卷二十六,为什么不引用这一节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7 | 只看该作者
(五)
(5.1)《十诵律。卷四十四》

【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
云何名比丘尼。共斗诤时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不但沙门释子知道。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有惭愧善好乐持戒。我当从彼修梵行。
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斗诤时。作是言。
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非但沙门释子知道。更有余沙门婆罗门。有惭愧善好乐持戒者。我当从彼修梵行。
诸比丘尼应谏是比丘尼言。汝莫共诸比丘尼斗诤时作是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戒。
非但沙门释子知道。更有余沙门婆罗门。有惭愧善好乐持戒者。我当从彼修梵行。汝应佛法中乐修梵行。当舍离自不乐心。
是比丘尼。诸比丘尼如是谏时。坚持是事不舍者。诸比丘尼应第二第三谏令舍是事。】

=====================
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外教(外道 )也有戒,世人都 知道。何以佛戒不许俗知?


(5,2)《善见律毗婆沙。卷六》

【未信心者令信。如来所以结戒。
若善比丘随顺戒律威仪具足。若未信心见之即生信心。而作是言。此沙门释家种子。勤心精进难作能作所作极重。见如是作已而生信心。
若外道见毗尼藏而作是言。佛诸比丘亦有围陀。如我无异。而生敬心。
是故律本所说。未信令信。已信者令增长。】


==========================
评:外道 也有律,且能看佛律,作为佛在家弟子,若不能看律,居士不如外道 ?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8 | 只看该作者
(六)《四分律。卷五。二不定法》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
若比丘共女人独在屏覆处障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
有住信优婆私。于三法中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
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
如住信优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
评:
居士不知律中三法(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这二不定法怎么执行?
如果认为出家律不能看,不看对在家人的影响不大的话,或好处多,那么,
当我们读经时,对于经中所提到 的出家戒(你怎么知这是出家戒?为何经中要说?),就无法正确认识。
另外,诸论中,也有讲到 戒的地方,难道因此,白衣也要看选 读本?
9#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09 | 只看该作者
(七)《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 郁伽长者会第十九

【说是法时,八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诸长者得无生法忍,三万二千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郁伽长者欢喜踊跃,以价值百千衣奉上供佛,白言:“世尊,以此善根普施一切诸众生等,令诸在家菩萨摩诃萨,成就如佛所教戒法;诸出家菩萨愿令满足,一切诸法亦令满足如佛所教。
世尊,云何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学出家戒?”
  如是问已,佛告长者:“在家菩萨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学出家戒。何等为五?
长者,菩萨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财物,与于一切智心相应,不望果报。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净梵行,不习欲想,况二和合?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至于空处,修习四禅,以方便力不入正位。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应极精进学于智慧,一切众生以慈相应。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守护于法,亦劝他人。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学出家戒。”
  尔时,郁伽长者白言:“世尊,我在家中如世尊教,当如是住增广佛道,诸出家戒我亦当学。”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诸佛常法,若微笑时,种种色光,青黄赤白,从面门出,遍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蔽日月光,还绕身三匝入如来顶。
  尔时,阿难见佛微笑,从坐而起,整于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以何缘笑?诸佛世尊非无缘笑。”
  佛告阿难:“汝今见是郁伽长者供如来不?欲修行法作师子吼。”
  阿难白言:“已见,世尊。已见,善逝。”
  “阿难,是郁伽长者,住在家地。是贤劫中,如来应供正遍觉出现于世,常在家供养恭敬是诸如来,护持正法;常在家中住出家戒,广闻如来无上菩提。”
  尔时,大德阿难语郁伽长者:“汝见何利,乐在家中,有圣智不?”
  答言:“大德,不成大悲,不应自谓我是安乐。大德阿难,菩萨摩诃萨,忍一切苦不舍众生。”
  说是语已,佛告阿难:“是郁伽长者,住在家地,是贤劫中多化众生,非出家菩萨百劫、百千劫。何以故?阿难,百千出家菩萨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长者所有功德。”】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11 | 只看该作者

(八)、《征辨学律义八则(弘一律师)》

《灵芝律师资持记》云:
‘问:“私习秉唱,未具忽闻;及未受前,曾披经律,因读羯磨了知言义,成障戒否(即贼住)”?
答:“准前后文,并论僧中正作,诈窃成障。
安有读文而成障戒?”。
古来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时信士,多亦如之;
若皆障戒,无乃太急。
学者详之。——



==================================


(九)《四分律。卷一》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
“须提那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令未信者信。
五已信者令增长。
六难调者令调顺。
七惭愧者得安乐。
八断现在有漏。
九断未来有漏。
十正法得久住。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11 | 只看该作者
(十)南传佛教里面的一篇帖子

问:请问尊者:听说在家人阅读出家人的《律藏》会构成盗法重罪,终生不得出家,是真的吗?

答:并非如此。在不得出家的五十几种人当中,并没有「阅读《律藏》的盗法重罪者」这种人。在佛世时,三藏还没有结集,佛陀所开示的法和所制定的律,只由弟子们展转背诵而流传着,所以佛陀不会制定「阅读《律藏》的盗法重罪者不能出家」这一规定。在不得出家的二十几种人当中,有一种称为「贼住者」。

在注释书解释:「『贼住者』有-外形之贼、共住之贼与(外形和共住)两者之贼三种。
当中,凡自己出家后,没有计算比库的雨安居数、没有依长幼接受比库或沙马内拉顶礼、没有挡住座位,也没有在伍波萨他时出席,这种以非清净的心性而只是外形的盗贼者,称为外形之贼。
凡有沙马内拉前往外国后,计算比库的雨安居数、依长幼接受(比库或沙马内拉)顶礼、挡住座位,并在伍波萨他时出席,这种只是共住的盗贼性者,称为共住之贼。由于他的(袈裟)外形是比库们所给与的,所以不是外形之贼。
凡是自己出家后,前往寺院,依长幼接受(比库或沙马内拉)顶礼、挡住座位、计算比库的雨安居数,并在伍波萨他时出席,这种以外形和共住的盗贼性者,称为(外形和共住)两者之贼
。这三种贼住为这里的意趣。 」

因此,「贼住」与在家人阅读《律藏》无关。
在家居士学习比库戒律,一方面,可以护持比库持戒;
另一方面,也对有心想要终生修梵行者,在出家时有个戒律基础,能尽快进入状况。

《普端严注》在解释制戒十利时谈到:
「『为了令诸无信者生信』-当有制定学处时,假如无信的人们在看见而知道所制定的学处,或者看到依所制定的学处而奉行的比库们时,说:『凡是世间大人的烦恼、污秽、愚昧处,这些沙门释迦子住于离、远离,实在做了难作、实在做了难事!』因此生起信心,就如见了《律藏》圣典的邪见感恩婆罗门一般。以此而说:『为了令诸无信者生信』。

『为了令诸已信者其信增长』-当已信佛教的良家之子,在看见而知道所制定的学处,或者看到依所制定的学处而奉行的比库们时,说:『好啊!尊者们做了难作之事,他们守护终生一食、梵行、摄护维那亚。』如此而生起更多、更多的净信。以此而说:『为了令诸已信者其信增长』。」
“诸比库,这三种东西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的。三者为何?一为明月、二为炎阳、三为如来经、律也。”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藏》·增支部·第3.13.129 经(十一)
《律藏·巴拉基咖》中记载佛陀说:
“诸比库,缘于十义,我为比库们制定学处:为了僧团的优越,为了僧团的安乐;为了折服无耻之人,为了善行比库们的安住;为了防护现法诸漏,为了防御后世诸漏;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为了正法住立,为了资益于律。”(Pr.39)
义注在解释“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时说:

“为了无信者生信:有了学处的制定,那些无信心但却知道学处的制定、或者见到比库们遵照学处而行的智者们会说:‘对于世间上大多数人染着、秽恶、愚昧之事,这些沙门释迦子却能远离、离而安住,他们确实行难行之行,确实行重大之行。’从而生起信心,就像看了律藏后的邪见者三吠陀婆罗门一样。所以说‘为了无信者生信’。

为了已信者增长:那些对佛教有信心的善男子知道了学处的制定,或见到比库们遵照学处而行,[说]:‘啊,这些圣尊行难行之行,他们终生只吃一餐、行梵行、守护律仪。’从而信心越来越增长。以此故说‘为了已信者增长’。”(Pr.A.39)

从佛世尊“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这两项利益而制定诸学处来看,在家人了解和学习比库学处是很有必要的。(转)《南传上座部佛教经藏》·长部·沙门果经( 记载,佛陀向在家人阿迦答沙都王(阿阇世王)详细解说了“比库如何具足戒行”的“小分戒、中分戒、大分戒”。
===================
评:其实,这与之对应的北传是《长阿含 。沙门果经》。( 中国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法乐禅修园)
(十一)提问:在家居士了解比库戒律的五项功德
贤友:
您好,来信收悉,由于近期各种事务繁忙,所以回信晚了,请见谅,来信转导师后回复如下:

1.佛陀在提到制定学处的十种目的时,第七和第八“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就是让懂得戒律的居士增长对佛法僧的净信心。
2.在《法句义注》提到,佛陀在世时,有位名叫Chattapàõi的三果居士能背诵包括律藏在内的三藏而成为三藏持者(Tipiñakadharo),而上座部律藏也从来不会禁止在家人学习。
3.上座部佛教鼓励在家人学习比库的戒律。如果不懂戒律,就可能发生像《比库巴帝摩卡·尼萨耆亚巴吉帝亚》第十条那样的情况。
4.整部律藏,几乎都是因为比库的某些不良行为引起大众的讥嫌,佛陀才制定相应的学处。第一次圣典结集前夕,僧团决定先诵出律藏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学处与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见律藏第四册)在泰国、缅甸,在家人通过适当的语言劝谏轻慢、违越戒律的比库比比皆是。
5.有此僧团和寺院会对准备出家的居士进行戒律学习和培训,就是为了打好戒律基础,做好梵行生活的准备。
------------------
(中国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法住禅林)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4-8 04:18 编辑

还有两个例子。
一,南传地区是鼓励居士阅律的。而他们的律内容,与北传《四分律》大致相同。很多人都有出家经历。
二,佛制,男众一生有七次出家机会。如果闻律为出家障碍,那么,还俗者成为居士,学过的律要忘掉吗?岂不没有再出家机会了?这显然不符佛旨。

========================
再补两个:
(1)有强盗劫持了两个出家人。
走至半路,出家人对强盗说,今天是我们的布萨曰,能让我们单独在一起完成功课吗?
强盗说,你们借机跑了,我们不是白忙?不行!得在边上守看!
二人无法,只能在那里对说自己的不足。
强盗听完,对他们说,你们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亊,还认真忓悔自己的过错。而我杀人放火,也没想过是善恶,你们是真好人,抓你们太不应该了。放你们走吧。。。。

以上这则故事,出自《十诵律。卷六十一。毗尼中杂品第三》
然而 ,网上的《大藏经》,并没有录入此部分内容 。也就是说,对比一版本,只有五十九卷。
连五百,七百结集都 没录入。。。。。。

《十诵律》所失部分的目录:

十诵律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
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第一
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第二之上
十诵律卷六十一(善诵毗尼序卷中)

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第二之余
毗尼中杂品第三
(善诵)毗尼序卷下
因缘品第四


汗。。。。




(2 )还有一个,三藏中的论藏,里边有阿毗达磨。

如《俱舍论》,其中,讲身,口,意三业时,若不对戒有了解,则在理解原文时,会产生很多的障碍。于因果不明,于诸事理不明。
说到 底,阻碍了学佛法之正路。不能深入了知佛法的真实义。
再有一个,《瑜伽师地论》中,于声闻地,菩萨地中相应戒,作了详尽决择,如果不知戒律,有关学习又如何明白?
况且,如今 很多的人。都 学过菩萨戒,对于行者有更高要求,若连佛所制律都 一无所知,无异于空中楼阁了。

不如实知佛法三藏,又如何修证佛法三藏?
成佛证果,岂不成了空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13 | 只看该作者
十一,《摩诃僧祇律卷第一》

若笃信善男子。欲得五事利益者。当尽受持此律。
何等五?
若善男子。欲建立佛法者。当尽受持此律。
欲令正法久住者。当尽受持此律。
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者。当尽受持此律。
诸有比丘比丘尼,犯罪恐怖。为作依怙者。当尽受持此律。
欲游化诸方,而无碍者。当尽受持此律。
是名笃信善男子受持此律,得五事利益。
===============
这里,是要求善男子必需持律的。怎么没说只有出家人才要知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还可以试一试,到 有大藏经的各网站 去 看看。

你会发现,点击“律部”,很多网站 都 能正常浏览,但有的是打不开的。有的则提示:非出家众不能看。

可见,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4:17 | 只看该作者
同样,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这样说:

佛说三藏教  毗奈耶为首
  我于此教中  略申其赞颂
  如树根为最  条干由是生
  佛说律为本  能生诸善法
  譬如大堤防  瀑流不能越
  戒法亦如是  能遮于毁禁


  诸佛证菩提  独觉身心静
  及以阿罗汉  咸由律行成
  三世诸贤圣  远离有为缚
  皆以律为本  能至安隐处



  若此调伏教  安住于世间
  即是诸如来  正法藏不灭
  戒是能安立  如来正法灯
  离此即便无  安隐涅槃路
~~~~~可见,佛所制戒,是三乘共遵的,学佛之人,为佛弟子,安有不知戒律者?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5 , Processed in 0.1118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