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4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名参加研修《杂阿含经》的人,你们在哪?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报名参加修学《杂阿含经》的人,大家的进度如何?有何研修感言?
人生危脆,明日发生什么我们尚且不能预知,还是抓紧时机研修为上。别老病降至,空无所得,徒费人身!
再一次倡议大家,踊跃加入进来。
2#
发表于 2007-7-1 07: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洪七公 于 2007-7-1 00:02 发表
不知报名参加修学《杂阿含经》的人,大家的进度如何?有何研修感言?
人生危脆,明日发生什么我们尚且不能预知,还是抓紧时机研修为上。别老病降至,空无所得,徒费人身!
再一次倡议大家,踊跃加入进来。

我一直在“潜水”啊。赞同洪版主的说法,生命无常,不要在死亡那一刻让自己后悔。
《杂阿含经》之前泛读了一遍,现在想利用假期重新梳理一下。自己读的时候感觉都明白了,其实还遗漏了很多问题。估计象我这样的记忆力,读5遍以上才能“印象深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修,大家可能对经文没有太多的疑义了,或者是认为自己的问题太简单,不好意思问。毛毛有个建议:配合每周贴出一卷的经文,大家应该根据经文至少提一个问题。不论自己的见解有多么的“浅薄”,都不要“羞于启齿”。如果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的话,那么大家一定会从中获益。希望重新回归前几卷时大家踊跃发言的气氛!
3#
发表于 2007-7-3 11:48 | 只看该作者

强烈要求大家都发言。

同意两位版主的看法,在下愿意与大家交流,互相进步。
近期我在读《中阿含经》,读到重要的经文会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4#
发表于 2007-7-24 0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我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而且在别人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想问(被人耻笑都可放一边)又怕人烦。开始问几个问题或许有人解答,问多了,谁有耐心经常讲呢?我也是投石问路,感觉对方愿意讲,就常向他(她)请教,如不愿讲,也就不敢问了。在这里我可没什么能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对佛法我一无所知,只有求大家给予帮助,却无力回报酬谢大家。非我吝啬,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望能谅解!
5#
发表于 2007-7-24 2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7-24 02:13 发表
朋友好!我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而且在别人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想问(被人耻笑都可放一边)又怕人烦。开始问几个问题或许有人解答,问多了,谁有耐心经常讲呢?我也是投石问路,感觉对方愿意讲,就常向他(她)请教,如不愿讲,也就不敢问了。在这里我可没什么能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对佛法我一无所知,只有求大家给予帮助,却无力回报酬谢大家。非我吝啬,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望能谅解!

在下认为您的担心是多余的。不耻下问总比不懂装懂要好得多。我们都期待着别人为自己解答所有的问题,但是修行最终要靠自己。即使其他人讲清楚了修行的道理,也需要个人慢慢理解和消化。在下的研修体会就是:先要攻克佛法最核心的问题(前提要把基本的佛法概念弄清楚),比如四圣谛,然后通过系统地读经深化理解。遇到不懂的经文,先多读几遍,查查字典,一般都能弄清楚。实在不懂的地方,您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问,总会有人在适当的时候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您系统地读一遍杂阿含经,再看其他的经文就会容易一些。祝您每天都有新收获!
6#
发表于 2007-7-30 02:54 | 只看该作者

谢五点三十

朋友好!多谢您帮助和鼓励!
您说:先要攻克佛法最核心的问题(前提要把基本的佛法概念弄清楚),比如四圣谛,然后通过系统地读经深化理解。遇到不懂的经文,先多读几遍,查查字典,一般都能弄清楚。
1、有的佛法概念我能背,如四圣谛——苦(苦处、苦相)、集(惑、业)、灭(灭苦证果)、道(三十七道品),可是对内容不怎么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有用吗?
2、我有一本《佛教辞典》,但很多都查不到。您能介绍一本 对我这种初学者适用的辞典吗?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
7#
发表于 2007-7-30 07: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7-30 02:54 发表
朋友好!多谢您帮助和鼓励!
您说:先要攻克佛法最核心的问题(前提要把基本的佛法概念弄清楚),比如四圣谛,然后通过系统地读经深化理解。遇到不懂的经文,先多读几遍,查查字典,一般都能弄清楚。
1、有的佛法概念我能背,如四圣谛——苦(苦处、苦相)、集(惑、业)、灭(灭苦证果)、道(三十七道品),可是对内容不怎么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有用吗?
2、我有一本《佛教辞典》,但很多都查不到。您能介绍一本 对我这种初学者适用的辞典吗?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

其实,“字典”就在身边——好好浏览天鉴论坛吧。
8#
发表于 2007-8-15 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您的“实在不懂的地方,您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问,总会有人在适当的时候回答您的问题。”这话给了我勇气,使我敢于问下面的问题,我知道有错,但不知错在哪里,请您指出,只要我明白了自己的错,我一定会改的。但愿别凶我。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也不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早就想问,一直不敢,但不问,憋在心里也不是办法,不如鼓足勇气问明白了,也得心开。
为什么觉者会有慈悲心呢?(我知道觉者有慈悲心,特别是佛陀,对弟子、对众生的慈悲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三个理由觉者不应该有慈悲心:
(1)觉者讲无为,慈——与乐,悲——拔苦,都是有为,这不是与“无为”相悖吗?越高的觉者会认为慈悲都是执着。
(2)觉者明了众生受苦乐的因果,受乐受苦都是自己善恶业所致,一切自作自受,就不会干预(这里的干预是减轻或免除人的现实苦难);而不明因果的常人看到别人受苦,因不知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反而还有可能产生为他(她)拔苦的想法,一旦知道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就象不净观一样产生厌离的感觉。
(3)觉者遍知一切,不仅了知人间苦难,还了知地狱苦难,如同外科医生,经常看到开肠破肚,截脚锯手的场面,就会见惯不惊,而一个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的人,偶尔看到,反而会心有不忍的感觉。
麻烦您给我讲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错在哪里?多谢了!
9#
发表于 2007-8-15 18: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15 07:07 发表
朋友好!您的“实在不懂的地方,您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问,总会有人在适当的时候回答您的问题。”这话给了我勇气,使我敢于问下面的问题,我知道有错,但不知错在哪里,请您指出,只要我明白了自己的错,我一定会改的。但愿别凶我。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也不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早就想问,一直不敢,但不问,憋在心里也不是办法,不如鼓足勇气问明白了,也得心开。
为什么觉者会有慈悲心呢?(我知道觉者有慈悲心,特别是佛陀,对弟子、对众生的慈悲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三个理由觉者不应该有慈悲心:
(1)觉者讲无为,慈——与乐,悲——拔苦,都是有为,这不是与“无为”相悖吗?越高的觉者会认为慈悲都是执着。
(2)觉者明了众生受苦乐的因果,受乐受苦都是自己善恶业所致,一切自作自受,就不会干预(这里的干预是减轻或免除人的现实苦难);而不明因果的常人看到别人受苦,因不知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反而还有可能产生为他(她)拔苦的想法,一旦知道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就象不净观一样产生厌离的感觉。
(3)觉者遍知一切,不仅了知人间苦难,还了知地狱苦难,如同外科医生,经常看到开肠破肚,截脚锯手的场面,就会见惯不惊,而一个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的人,偶尔看到,反而会心有不忍的感觉。
麻烦您给我讲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错在哪里?多谢了!

是您认为慈悲是执著。佛陀为什么要干预别人受苦啊?难道佛陀也是执著么?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15 07:07 发表

为什么觉者会有慈悲心呢?(我知道觉者有慈悲心,特别是佛陀,对弟子、对众生的慈悲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三个理由觉者不应该有慈悲心:
(1)觉者讲无为,慈——与乐,悲——拔苦,都是有为,这不是与“无为”相悖吗?越高的觉者会认为慈悲都是执着。
(2)觉者明了众生受苦乐的因果,受乐受苦都是自己善恶业所致,一切自作自受,就不会干预(这里的干预是减轻或免除人的现实苦难);而不明因果的常人看到别人受苦,因不知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反而还有可能产生为他(她)拔苦的想法,一旦知道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就象不净观一样产生厌离的感觉。
(3)觉者遍知一切,不仅了知人间苦难,还了知地狱苦难,如同外科医生,经常看到开肠破肚,截脚锯手的场面,就会见惯不惊,而一个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的人,偶尔看到,反而会心有不忍的感觉。
麻烦您给我讲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错在哪里?多谢了!


所谓“越高的觉者”、“慈悲都是执着”,这明显是李洪志邪说的深深印记。
“无为”的涵义是什么呢?世界是缘起的,我们的慈悲劝善对别人不也是趋向解脱的一个缘起吗?佛陀是医王,对众生应病与药。佛陀不慈悲来讲法,您靠独觉?不是不行,多慢啊!
11#
发表于 2007-8-19 22:01 | 只看该作者

谢五点三十及洪版主

两位朋友好!多谢回帖!可我还是没明白我的三个理由为什么不成立。
12#
发表于 2007-9-6 1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15 07:07 发表
我觉得有三个理由觉者不应该有慈悲心:
(1)觉者讲无为,慈——与乐,悲——拔苦,都是有为,这不是与“无为”相悖吗?越高的觉者会认为慈悲都是执着。
(2)觉者明了众生受苦乐的因果,受乐受苦都是自己善恶业所致,一切自作自受,就不会干预(这里的干预是减轻或免除人的现实苦难);而不明因果的常人看到别人受苦,因不知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反而还有可能产生为他(她)拔苦的想法,一旦知道他(她)过去世所作恶业,就象不净观一样产生厌离的感觉。
(3)觉者遍知一切,不仅了知人间苦难,还了知地狱苦难,如同外科医生,经常看到开肠破肚,截脚锯手的场面,就会见惯不惊,而一个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的人,偶尔看到,反而会心有不忍的感觉。
麻烦您给我讲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错在哪里?多谢了!


严格来说,阿含经理头,没有形容佛陀 = 大慈大悲,慈悲心,
这些只出现在大乘经典。

佛陀出家修行,也不是为了大慈大悲要渡众生而行的,
反而是想找到如何脱离生老病死的轮回而出家修行的。

佛陀证道后,也不是马上兴奋或迫不及待地弘法渡众生,
反而考虑是否要自取灭度,
因为凡夫无明,很难接受佛法,对他们说了佛法,也未必相信,
如果不信又毁谤佛法,更造成未来的苦报,
所以,佛陀沉默了七天,成为独觉的辟之佛。

后来,大梵天恳请佛陀教导世人佛法,好让众生能够证悟解脱轮回之道,
佛陀才再次考虑世人的根性是否能接受佛法,
所以,佛陀自称自己只不过是一位引路者,
指导一条断轮回苦的道路,
要不要走这条路,众生自己决定。

佛陀神通力无边,本可以让他的身体不坏,常驻于世,但是他并不那么做,
他让自己的身体随缘坏灭,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不要执著非我的五蕴六根,
佛陀说:他今生该办的事,已经完毕,今生的五蕴灭度后,就不受后有,不会再轮回了。

基于以上几点,我说佛陀根本不能以( 大慈大悲,慈悲心)来形容。
他是世间上,最伟大的引路者。
13#
发表于 2007-9-12 2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苦 的帖子

苦友好!多谢讲解!
您说:基于以上几点,我说佛陀根本不能以( 大慈大悲,慈悲心)来形容。”
还想问一下:
1、佛陀究竟有没有慈悲心呢?佛陀亲自探望生病比丘,又教导弟子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临灭度还支撑着为须跋陀讲法,算不算慈悲心的表现呢?
2、尊者阿难的慈悲心是不是比佛陀还大?瞿昙弥大爱再三请求出家修行,佛陀都不同意,瞿昙弥大爱对佛陀有养育之恩,佛陀却以“我亦多饶益于瞿昙弥大爱,所以者何?瞿昙弥大爱因我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推脱,还说“至尽形寿,不得报恩”(见《中阿含经》中册第490页)。这种说法,好象生意场中做交易,你给多少,我给多少,彼此扯平了,谁也不欠谁。最后还是尊者阿难帮忙努力争取到了妇女的出家权。世世代代的比丘尼都会无限怀念、感恩尊者阿难!
3、修佛是不是不必修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是不是一样可达到阿罗汉的果位,如尊者薄拘罗“不为人说一句法”(见《杂阿含经》六0四 中册530页)?
4、记得以前看悲智老师的书,上面讲阿罗汉的心都不算慈悲心,要菩萨普度众生的心才算慈悲心(大意,原话记不清)。可有的法师又说,菩萨根本不存在,是后人杜撰的。菩萨真的不存在吗?人们杜撰大慈大悲的菩萨,说明人们渴望这样的大觉者出现,解救生死轮回中的苦难众生。所以人们对舍己度众的大慈大悲的菩萨,如观世音、地藏等菩萨怀有无限崇敬和爱戴之心。在老百姓中,观世音、地藏等菩萨的知名度远远高于释迦牟尼佛。佛陀及其诸大弟子,为什么不愿满足苦难众生的心愿:“悲不入涅盘”呢?
5、佛陀可以住世一劫有余,为什么不自己决定住世呢?佛陀真有住世饶益天、人的心,何必一定要阿难重请?既要阿难重请,又为什么不帮阿难除去魔障?以致“阿难为魔所蔽,懵懵不悟,佛三现相而不知请”(见《长阿含经》第42页)。
6、佛陀为什么要规定女人不得行五事?“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终无是处。”(见《中阿含经》 中册第495页)
不是讲不著相,男女相空吗?为什么这五件事看重男女相呢?
7、佛陀为什么要选阿难作侍者,而不要罗侯罗当侍者?凡人还讲举贤不避亲,佛陀还会有什么顾忌吗?
如是罗侯罗没有阿难好,那更应要他在身边好随时教导,是什么原因不要罗侯罗当侍者呢?
8、“阿难!我以不见提婆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是故我一向记提婆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见《中阿含经》中册 第478页)
佛陀在没成佛之前,曾被歌利王肢解身体,他还发誓第一个度他;怎么成佛后,提婆达哆还没直接伤害佛陀身体,却要一向记他必至恶处,生地狱中?难道肢解身体的罪比提婆达哆所犯的罪还小吗?而且还得到第一个被度!谁都希望自己第一个被度,怎么作恶的人还最先得度呢?这不是鼓励人作恶吗?
9、人作恶要下地狱,为什么魔不下地狱?怎么它还可以在天上得自在,甚至可自由自在地升到梵天上(见《中阿含经》上册 第337、338页)?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9-13 04:32 编辑 ]
14#
发表于 2007-9-14 07:44 | 只看该作者
夔民师兄问题都是许多佛弟子想问的问题,后学也尽量解答,如有错误,多多指教,
在线各位师兄们,如有看法,也不妨多发表

后学一时无法全部解答,只能选择性解答,请多指教,

1、佛陀究竟有没有慈悲心呢?佛陀亲自探望生病比丘,又教导弟子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临灭度还支撑着为须跋陀讲法,算不算慈悲心的表现呢?

对了,能否在阿含经中找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个人比较相信阿含部的说法。
当佛陀或阿罗汉们还没入灭时,还是持着四大五蕴为众生说法,
当宏法时,圣人所用的一切方法,都是根据弟子根性,从中启发他们追求解脱道,
我们不能从圣人所用的一切度人方法,来说圣人的境界,
也就是说圣人探望生病比丘,就是慈悲,
因为佛陀探望生病比丘,也是为了了解他们的修行地步,或许圣人知道此处能够说法,能够启发他们达成解脱道,

举个例子,
舍利佛注意其母亲会有证初果的因缘到了,也就是舍利佛入灭的最后一晚,
然后观察到,自己在这一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所以他决定前往母亲处,入灭,也为了办完今生最后一件任务-帮母亲证初果。

从以上的例子看去,我们不能说舍利佛怀念母亲,孝顺等,
也不能说其他阿罗汉没有帮自己母亲证初果,就是不孝顺等,
如果舍利佛母亲没有证初果的因缘到了,或是舍利佛不能扮演任何角色,他不会回家入灭。
我们只能看见圣人所做的都为了随因缘宏法,当办完了,他们会说:今生该办已办,入灭后,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就是不再拥有来生,又怎会问:佛陀究竟有没有慈悲心呢?

[ 本帖最后由 苦 于 2007-9-14 07:50 编辑 ]
15#
发表于 2007-9-17 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夔民 的帖子

师兄问起为何佛陀不让妇女出家,为何妇女有五事不能?

个人觉得,佛陀原本是让僧团只有男众,不要有女众,
僧团只不过是一艘船,不是代表佛教,
这艘船如果只是单一性别,将会更有效率地把众生带到解脱彼岸,

佛陀也认为在家居士能解脱轮回,那是另一艘船,在家修行的法,
佛陀不然妇女出家,是基于许多因素,让她们以在家居士方式修行,

两艘不同的船,不能合在一起,因为影响船的效率,听说正法寿命会减少五百年,后学觉得这个正法寿命可能是僧团寿命吧!佛灭五百年后,佛教在印度开始没落。
但是,阿难再三请求佛陀让妇女出家,佛陀才制定八敬法给参与僧团的出家女众持守,
不过,今天的八敬法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许多妇女出家,已经成为尼姑,没有和和尚共住在同一间寺庙,所以就不需要什么八敬法了。

至于为何让妇女在僧团出家,会让正法寿命减少五百年,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已经是2500年了。我们也无从知道佛灭五百后,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是否和妇女出家众有关。

为何妇女有五事不能,这个可要看缘起法,
什么因缘会让一个众生成为女性?没有人能准确告诉我们。
众生本来平等,但却因为不同的因缘生起不同的性别,
如果一位众生的成为女性因缘依然存在,他能成为五事的因缘不会出现,
这些只是因缘而已,非我的,无常的。
我们根本不需要在意自己是男还是女,解脱后,没有男女之分。
16#
发表于 2007-9-17 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夔民 的帖子

佛陀不永住于世,是为了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不要执着这个无常五蕴,

佛陀要说的,要做的,都已经完办,没有必要使用神通力让自己的身体不坏,

如果佛陀常住于世,其他弟子,个个都希望学佛能够永恒不灭,那么,连解脱都无法做到,更别说度人。
要解脱轮回,就要从厌离下手,不是从慈悲渡众生下手。

到现在,大乘的慈悲渡众生法门还是无法被确定是否佛说。

理性一点,还是先证道如何能解脱,才来研究是否可以如大乘所说,游戏轮回度众生。
要不然,就是追求天界,修五戒十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经典真伪的事,到时再问,自会有答案。
17#
发表于 2007-9-19 13: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12 23:47 发表
7、佛陀为什么要选阿难作侍者,而不要罗侯罗当侍者?凡人还讲举贤不避亲,佛陀还会有什么顾忌吗?
如是罗侯罗没有阿难好,那更应要他在身边好随时教导,是什么原因不要罗侯罗当侍者呢?
8、“阿难!我以不见提婆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是故我一向记提婆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见《中阿含经》中册 第478页)
佛陀在没成佛之前,曾被歌利王肢解身体,他还发誓第一个度他;怎么成佛后,提婆达哆还没直接伤害佛陀身体,却要一向记他必至恶处,生地狱中?难道肢解身体的罪比提婆达哆所犯的罪还小吗?而且还得到第一个被度!谁都希望自己第一个被度,怎么作恶的人还最先得度呢?这不是鼓励人作恶吗?
9、人作恶要下地狱,为什么魔不下地狱?怎么它还可以在天上得自在,甚至可自由自在地升到梵天上(见《中阿含经》上册 第337、338页)?
...


和我之前所说一样,佛陀洞悉因缘法,他让阿难作侍者,就知道阿难有闻而不忘的能力,也知道阿难很慢证道,所以在这种因缘下,阿难就会不断多闻,所以我们今天有那么多经典,都得感谢阿难。

罗侯罗有他的各自因缘,属于密行,佛陀也会在某些因缘下教导他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很知道自己如何扮演引路者的角色。
------------------
佛陀在没成佛之前,曾被歌利王肢解身体,他还发誓第一个度他;
我不知道以上是否来自经典,不要紧,
我们还是可以从佛陀洞悉因缘,知道谁能被渡,谁会接受佛法,不能看外表,而下定论说佛陀偏心。
----------------

人作恶要下地狱,为什么魔不下地狱?怎么它还可以在天上得自在,甚至可自由自在地升到梵天上(见《中阿含经》上册 第337、338页)?

魔有很多种,有些是天人,鬼,阿修罗,人类等,只要持有邪念,都会成魔。魔当然会下地狱。

另一种魔是内心的假想魔,属于幻觉,是属于非我的五蕴所变,现代人说:精神分裂症。
不管是什么魔,都是非我的,无常的,苦的,空的,不要理会,
所以,魔下不下地狱,不用理会。
18#
发表于 2007-9-19 1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12 23:47 发表

3、修佛是不是不必修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是不是一样可达到阿罗汉的果位,如尊者薄拘罗“不为人说一句法”(见《杂阿含经》六0四 中册530页)?
...


证了阿罗汉果,当然不会再执著五蕴,五蕴包含了心,慈悲心也是属于心,

所以,您可以反问自己?要证阿罗汉果,是否要执著慈悲心?
19#
发表于 2007-10-6 0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对了,能否在阿含经中找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个人比较相信阿含部的说法。
《中阿含经》里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名字不叫“四无量心”,叫“四梵室”。
当佛陀或阿罗汉们还没入灭时,还是持着四大五蕴为众生说法,
当宏法时,圣人所用的一切方法,都是根据弟子根性,从中启发他们追求解脱道,
我们不能从圣人所用的一切度人方法,来说圣人的境界,
也就是说圣人探望生病比丘,就是慈悲,
因为佛陀探望生病比丘,也是为了了解他们的修行地步,或许圣人知道此处能够说法,能够启发他们达成解脱道,

佛陀入灭前支撑着为须跋陀讲法,以及探望生病弟子不叫慈悲, 又不能叫爱,或怜悯,因为爱和怜悯是人的情,那叫什么呢?究竟什么叫“慈悲”呢?
即使有人因缘到了,如佛陀没有慈悲心,不是也可以不讲法吗?如佛陀初成道的时候,就不打算讲法的。
不受后有,就是不再拥有来生,又怎会问:佛陀究竟有没有慈悲心呢?

我没明白您讲的“不受后有”与“慈悲心”有什么关系呀?
20#
发表于 2007-10-6 0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佛陀要说的,要做的,都已经完办,没有必要使用神通力让自己的身体不坏。
1、为什么佛陀又告诉阿难他可住世一劫有余,并三次示现让阿难请呢?他不是为了更多的饶益众生吗?


您说:如果佛陀常住于世,其他弟子,个个都希望学佛能够永恒不灭,那么,连解脱都无法做到,更别说度人。
2、可佛陀为什么又要宾头卢长久住世 ,护持正法,不入灭度?与其叫弟子住世护持正法,还不如佛陀自己住世,正法不是更能常胜不衰吗?
“又复世尊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女,适在于富楼那跋陀那国,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请。时世尊责我:汝哪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
(见《杂阿含经》六0四 卷二十三 中册第534、535页)


3、宾头卢为什么要以神力合大山呢?如是大山挡道,应分开才是呀,怎么反而合呢?
4、宾头卢住世护持正法,怎么又不出来讲法呢?隐居有什么意义?
21#
发表于 2007-10-6 0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 :
证了阿罗汉果,当然不会再执著五蕴,五蕴包含了心,慈悲心也是属于心,
所以,您可以反问自己?要证阿罗汉果,是否要执著慈悲心?

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了,是没有任何执著,但在修的过程中要不要修慈悲心呢?比如“法”,再修的过程中是要依“法”来修,修成了就将“法”如“筏”弃舍了。不是吗?
22#
发表于 2007-10-8 0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6 04:06 发表
。。。
因为佛陀探望生病比丘,也是为了了解他们的修行地步,或许圣人知道此处能够说法,能够启发他们达成解脱道,
佛陀入灭前支撑着为须跋陀讲法,以及探望生病弟子不叫慈悲, 又不能叫爱,或怜悯,因为爱和怜悯是人的情,那叫什么呢?究竟什么叫“慈悲”呢?
即使有人因缘到了,如佛陀没有慈悲心,不是也可以不讲法吗?如佛陀初成道的时候,就不打算讲法的。
。。。
我没明白您讲的“不受后有”与“慈悲心”有什么关系呀?


一直以来,我对“不受后有”的了解 = 没有了来生,
所以,我所了解的圣人境界 = 断欲的,断行的,行灭的。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经文,说到:
佛陀開示道:「同樣的道理,婆蹉!一位完成了梵行、成就正覺的聖者已摒棄了【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內、外、全部或一部有人、我、眾生之謬見與習氣,斷除了對它們的貪愛與執取,猶如截斷的多羅樹頭不復生一般,於未來永不再受生。婆蹉!他就如大海一樣的深廣而不可測度,無論說他『往生』、『不往生』、『既往生、亦不往生』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都是謬妄的說法。」


所以,我不再妄说:“不受后有” = 没有了来生/『不往生』
这些都是謬妄的說法。

同理,虽然聖者已摒棄了【色】、【受】、【想】、【行】、【識】(五蘊),
但是,是否就能说聖者不再拥有五蘊?依然拥有五蘊?既拥有、亦不拥有 或 既非拥有、亦非不拥有?
这些问题都得不到答案,任何解答都是謬妄的說法。

慈悲心,既然是心,就是五蕴的产物,
如果要问,佛陀是否拥有慈悲心?

这和之前的问题,佛陀是否拥有五蕴一样得不到答案,任何解答都是謬妄的說法。

我们学习佛法,要知道我们的方向 = 灭苦,
所有的佛法都是灭苦之筏,

佛法不是科学或哲学,如果我们抱着想了解宇宙万象或追求更高深的学问来学习佛法,
这样只会掉入贪爱更多的“想”和“识”,这些是五蕴的一部分,
佛法是为了解脱对五蕴的贪欲,
所以,佛陀不会解答不管解脱轮回的无记问题,包括了:
無論說他『往生』、『不往生』、『既往生、亦不往生』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都是謬妄的說法。

所以,希望您回想自己的问题是否也掉入了无记问题。
23#
发表于 2007-10-15 0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6 04:53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佛陀要说的,要做的,都已经完办,没有必要使用神通力让自己的身体不坏。
1、为什么佛陀又告诉阿难他可住世一劫有余,并三次示现让阿难请呢?他不是为了更多的饶益众生吗?


您说:如果佛陀常住于世,其他弟子,个个都希望学佛能够永恒不灭,那么,连解脱都无法做到,更别说度人。
2、可佛陀为什么又要宾头卢长久住世 ,护持正法,不入灭度?与其叫弟子住世护持正法,还不如佛陀自己住世,正法不是更能常胜不衰吗?
“又复世尊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女,适在于富楼那跋陀那国,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请。时世尊责我:汝哪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
(见《杂阿含经》六0四 卷二十三 中册第534、535页)


3、宾头卢为什么要以神力合大山呢?如是大山挡道,应分开才是呀,怎么反而合呢?
4、宾头卢住世护持正法,怎么又不出来讲法呢?隐居有什么意义?


慢慢的,我不再认为自己能够回答有关圣人的境界,
之前的贴,無論說佛陀『往生』、『不往生』、『既往生、亦不往生』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都是謬妄的說法。

我也觉得自己还是努力证得圣人境界,才对圣人境界下定论。

佛陀说:他不要求我们一定要相信他的法,他要求我们亲自修证,只有亲自修证才能证明他的法是对的。

不管南传北传的经典,都会有增减,我们读经文,都要抱着卡拉马经文的精神,
不要因为符合逻辑,经典,师父名望等而轻信,
我们要亲自修证后,才能说这个法是对的。

所以,我对您所提出经文质疑,不敢轻信。
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
佛陀又告诉阿难他可住世一劫有余,并三次示现让阿难请


以上两段经文,我不敢轻信。
我只注重能够帮助解脱轮回的佛法,我不能说这些佛法一定是对的,
只有等到我亲自修证了,我才能告诉您,这些佛法是对的,那些佛法是不对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3 , Processed in 0.1162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