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6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禅修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 1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论坛可以找到很多原始佛教修行的真谛的文章。但是还没找到具体如何禅修的文章。毛版主还有诸位佛弟子能否开个专栏或话题谈论具体如何禅修。当然,佛法修炼首先要读佛经,体悟佛陀的教诲,但是真正得道之人,都是经过坐禅修道的。(我个人理解)。
从盘坐姿势开始,来一个入门课程,好让初习佛法之人,能有一个借鉴。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的帖子

谢谢总坛主,我在网上收到“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业余时间,慢慢研读。希望能有收获。
3#
发表于 2008-8-1 12:25 | 只看该作者
还可以看一下《大念处经》长部第22经。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的帖子

谢谢你,空谷兄。《大念处经》网上能搜到吧。可能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
5#
发表于 2008-8-2 16:57 | 只看该作者
在下上贴中是巴利版长部22卷
汉译:(九八)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 ... page%3D1&page=2
您可以参看: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htm
6#
发表于 2008-8-2 18:59 | 只看该作者
禅修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吗?
7#
发表于 2008-8-3 1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8-8-2 18:59 发表
禅修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吗?

在下认为禅修不是得道的必要条件,但是禅修是修行的重要助缘。
1.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具有禅定。如在<须深经>中记载的.
通过深入思维法义,或者听经,讲经都是可以悟道的,但是我认为这是相当有善根的人。
《杂阿含经》(三四七)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也有听到法的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的.
如来为说种种妙法。其闻法已。心开意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如来即复为说诸法。其闻法已。得阿那含果(三果)。时弗迦娑复白佛言。我今欲于佛法出家。佛即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得阿罗汉。”

当于如来说此法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成阿罗汉。虚空诸天。其数四万。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大般涅槃经》)

2.禅修是得道的重要助缘
佛陀在经书中讲了很多禅思的经文,以去除我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quote]《杂阿含经》 (七四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quote]
《杂阿含经》(八○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关于修安那般那念的经文http://buddha-spath.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3.禅修的目的是得定吗?
在下认为定就是止,得定以后才能更如实的观。所以禅修的目的是如实观,也就是修慧。
其次,佛教禅定是止观双运的,不仅要修“止”——定力,还要修“观”——慧力,而解脱轮回的根本在于智慧。佛教修止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观,即通过缘起正见来修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不净观等种种观法,以此才能铲除内心极深处以“我执”为核心的种种执著,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死问题。
——《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
《杂阿含经(四六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上座上座名者所,诣已,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问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时尊者阿难闻上座所说,欢喜随喜。往诣五百比丘所,恭敬问讯,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时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时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难,当以二法专精思惟,乃至灭界。”如上座所说。
  时尊者阿难闻五百比丘所说,欢喜随喜。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佛告阿难:“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二法专精思惟,乃至灭界。”如五百比丘所说。
  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今诣上座名上座者,问如此义,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说。我复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义、此句、此味而问,彼五百比丘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说。是故当知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佛告阿难:“汝知彼上座为何如比丘?”
  阿难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难:“上座者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正智心善解脱。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三六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三六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无量三摩提,专精系念。修无量三摩提,专精系念已,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老死如实显现,乃至行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是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在下认为我们应该是学修相结合,实修实证,通过自己的证悟来体会到法,以达到正智,正解脱。
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师兄多多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8-3 13:13 编辑 ]
8#
发表于 2008-8-3 1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8-3 12:50 发表

在下认为禅修不是得道的必要条件,但是禅修是修行的重要助缘。
1.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具有禅定。如在中记载的.
通过深入思维法义,或者听经,讲经都是可以悟道的,但是我认为这是相当有善根的人。
《杂阿含经》(三四七) 

赞叹精进的空谷回音!
请问,有禅定的阿罗汉还是慧解脱吗?
9#
发表于 2008-8-3 21: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8-8-3 17:54 发表

赞叹精进的空谷回音!
请问,有禅定的阿罗汉还是慧解脱吗?

在下认为慧解脱应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点禅定都没有,另一种是有禅定,但是没有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从《杂阿含经三四七》可以看到彗解脱不具备禅定。
但是俱解脱是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得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如果只具有初禅而没有八解脱具足身作证的慧解脱是否就应该称为俱解脱呢?
慧解脱不一定没有经过禅修,但是不一定有禅定。因为佛陀时代,他们都是禅思的。如: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所以我认为慧解脱不一定有禅定。
个人认识,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10#
发表于 2008-8-3 2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8-3 21:01 发表

在下认为慧解脱应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点禅定都没有,另一种是有禅定,但是没有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从《杂阿含经三四七》可以看到彗解脱不具备禅定。
但是俱解脱是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得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如果只具有初禅而没有八解脱具足身作证的慧解脱是否就应该称为俱解脱呢?
慧解脱不一定没有经过禅修,但是不一定有禅定。因为佛陀时代,他们都是禅思的。如: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所以我认为慧解脱不一定有禅定。
个人认识,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空谷兄能举出慧解脱证初禅的经文吗?
722( 七一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
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嗔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
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
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
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
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
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慧解脱是没有任何禅定的解脱者,证得初禅的解脱者是心解脱,八解脱具足是俱解脱。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3 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的帖子

看了空谷兄和毛版主的留言,受益匪浅。向两位致敬。
12#
发表于 2008-8-4 12: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8-8-3 22:50 发表

空谷兄能举出慧解脱证初禅的经文吗?
722( 七一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
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嗔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
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
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
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
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慧解脱是没有任何禅定的解脱者,证得初禅的解脱者是心解脱,八解脱具足是俱解脱。

谢谢毛版主的指点。在下认为在《杂阿含经》722( 七一0)中提到“修习七法,令其满足。”其中定觉支满足,我认为就是“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在《杂阿含经(六七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
所以,在下认为在(七一0经)中,提到是“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所以我认为没有表明慧解脱一定没有禅定,只是两者侧重的不同。
2.关于慧解脱是否有禅定:
《杂阿含经(五五九)》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禅、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云何无想,有法而不觉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
  尊者迦摩比丘复问尊者阿难:“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在下认为“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这里的智果,智功德就是慧解脱。这里表明的无想心三昧是也具有前面的"有想具足住:初禅..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而达到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8-4 12:45 编辑 ]
13#
发表于 2008-8-5 1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8-4 12:43 发表

谢谢毛版主的指点。在下认为在《杂阿含经》722( 七一0)中提到“修习七法,令其满足。”其中定觉支满足,我认为就是“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在《杂阿含经(六七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
所以,在下认为在(七一0经)中,提到是“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所以我认为没有表明慧解脱一定没有禅定,只是两者侧重的不同。

您举例的须深经已经说明了没有禅定的解脱者即慧解脱,下面经文也说了心解脱和慧解脱的区别。
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

另,七觉支、八圣道都提到了定,但修其未必就是一定有定,而且您举例的经文中也有闻法后当下证得四果的例子(没有修禅)。
2.关于慧解脱是否有禅定:
《杂阿含经(五五九)》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禅、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云何无想,有法而不觉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
  尊者迦摩比丘复问尊者阿难:“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在下认为“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这里的智果,智功德就是慧解脱。这里表明的无想心三昧是也具有前面的"有想具足住:初禅..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而达到的境界".

在下认为,这里的“无想心三昧”是无想定,不同于前面的比丘证得的初禅到无所有处的有想定。
“有法而不觉知”是指证得了禅定,但是没有证得最终解脱。若比丘证得无想定,又证得了涅槃,就是智果、智功德。因为只要有禅定就不是慧解脱了,所以在下认为这篇经文中的“智果、智功德”也不是指慧解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43 , Processed in 0.105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