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1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学习---导读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4 0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译
南传大藏经
律藏一
巴利律藏导读
印顺
南传巴利律藏,依部派的分立言,正是属于重律学派的上座部。上座部思想多遵旧闻,于律学尤甚,故完整保留原始佛教的戒律在制立与实行过程中之实况。这对于苴补北传汉译律藏的阙遗,实具有发覆之功;对于当前中国佛教界的重新审视戒律,更是一深具意义的事。
此一律藏以「波罗提木叉经」为核心,是僧团每半月诵说的要典,学者视之为原始佛教的古戒经,乃一切部派不同诵本的根源。其成立过程,始则经两大结集,终则衍成三大部类。
长行(散文)与偈颂,是原始佛教圣典文学的两大类型。王舍结集(五百结集)时,由优波离所诵出者,长行是波罗提木叉,偈颂是随顺法(分二部)。毗舍离结集(七百结集)时,长行部分则已就波罗提木叉作分别广释,即「经分别」;偈颂部分则示为三分;具足戒、法部、行法部,又依不同僧制事项类集,「犍度」因是而成。「经分别」、「犍度」与大部分成立于部派佛教时期的「附随」,三者共成为上座部铜鍱律的组构支柱。
「经分别」是对「波罗提木叉」(即戒经,或称戒本)的解说,依犯戒因缘、文句分别、犯相分别而条列细绎。其原始类集本仅五法:波罗夷法、僧残法、波逸提法、波罗提提舍尼法、众学法,但因学处(又译作制戒、结戒)还在不断地制立,其中与僧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大的波逸提法,多方限制,故颇为庞杂,遂分成两类:尼萨耆波逸提法(舍堕)、波逸提法(单堕)。又别加不定法与灭诤法而成为今之八法,前者是为适应特殊情况而补充的戒条,与欲事有关;后者则是处理僧事的七项法规,俟僧众清净后,方布萨说戒。总此八法之辖,咸以波罗提木叉为枢纽。
从语言学考察,波罗提木叉之原义,有初、上首、最胜、别解脱诸理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依处,随时随事受持戒条,解脱各别的烦恼与苦果。称波罗提木叉为经者,因「经分别」之学处乃成文法,在佛世时已有一定的文句,为求便于忆诵之故,遂采用简洁的修多罗文体。修多罗是线,学处既有一定的文句,其次第安布能任意变动,当如以线贯穿,风吹不能令散,故得以持久。
然而戒经的集成,与释尊之制立布萨「说波罗提木叉」有关,随犯而制的学处,每半月布萨诵出,名为「说波罗提木叉」,企达僧伽的和合清净及正法久住。其仪轨,由序说、正说、结说三部分组成。布萨作白与说序问清净,是属序说;八法之标名起说、别说学处与结问清净,则为正说;最后则结说劝学。此一简要的仪轨,是部派未分前的原形。但现存正说比丘戒经中的227条学处,较早样式应是学。
在佛法的发展中,先有学而后有学处。释尊未制「说波罗提木叉」前,惟略说教戒加以开导,策励僧众应当如是,并未立有强制性的轨范。学,是在佛法中的学习,内容极广,除三增上学外,并含摄出家众一切应具之威仪,故云「应当学」,若不如是学,当受呵责及训勉,惟尚无制罪之意。逮及教团因历久而庞大,僧众形成特有的威仪,宗教生活问题增多,遂不得不重律治,制立学处轨范。学处的开始制立,在释尊成道十二年后,因迦兰陀子须提那作不净行而启其端。今「经分别」八法中,独「众学法」结句是「应当学」,与他法之结罪不同,可知其成立的时期最早。
制立学处与「说波罗提木叉」,有十事利益,乃各部派所共传。两者是「经分别」的主轴,其辐辏组织次列如下:一、先举制立学处的犯戒因缘。二、依学处文句作分别解说。三、对犯与不犯、轻犯与重犯的分别解说。
就犯戒因缘而制立学处言,略有五端:犯戒地点、犯戒之人、所犯之事、所犯之罪、所因烦恼。然而学处文句之制立,有些并非一次制定,而有初制、再制或者随听之情事,作为修正及定制的依据。这些文句因体式简洁,欲如实理解,必须逐项解说,故释文条目,或就定义而作分别,或就含义而作阐明。其犯相,一为约义分别,依对象、方法、意志(有意或无意、自主或被迫等)、结果,分别犯相的轻重,而以不犯相作结,二为就事分别,乃特殊、疑难之判决实例,仅见于波罗夷与僧残。综观前述,中国律师称为止持门,另一称为作持门的则是「犍度」。
铜鍱律之「犍度」,是依「摩得勒伽」渐次集成,故「摩得勒伽」是「犍度」所据的母体,意译作「戒母」或「戒本」。其原形是偈颂体,只标目作释附于波罗提木叉之后,作为僧伽几个内部规制及惯例诵持,乃一不成文法。今已独立成部。
「犍度」的组织次第,大体上是依「摩得勒伽」之成立过程而编列。上座部的「摩得勒伽」示为三分:第一分具足戒,不称为法,是有关僧制之名称与内容的解说。其率先集出,显示僧制早已受到重视且存在。列于「大品」第一的「大犍度」即是。其中的「十众受具」,是了解受具制度开展的重要资料。第二分法部,则是僧制的结集,依次有「布萨犍度」、「结夏安居犍度」、「自恣犍度」、「迦絺那衣犍度」等,合第一分的具足戒共为佛教内部的五大宗教大典。第三分行法部,亦即威仪法,是僧众行住坐卧的轨范。如「大品」之「皮革犍度」、「药犍度」、「衣犍度」、等及「小品」之「卧座具犍度」、「仪法犍度」、「五百犍度」、「七百犍度」等,都是有关僧伽及个人的重要生活轨范,当是第三阶段的类集编次。而随顺法(四大教法),原是随顺于先结集的「波罗提木叉经」,依据波罗提木叉对新传的法律予以审决。上座部将此随顺法和有争论的净法,皆附编于七百结集之后。
最后,铜鍱律的另一组构支柱---「附随」,是附性于律藏,作为通达「经分别」与「犍度」的补充类集。大部分的集出时间,殆是传入锡兰的部派佛教所成立。在体制上,以问答方式为主,内容则重论守古,缺少新的适应与解说,富有宗派的特色。共十九章。其后附录戒本波罗提木叉、诸部戒本条数和戒条之对照表、南传巴利律藏与北传三汉译律之对照表,裨供参考。
拙文仅就南传巴利律藏的三大组构支柱,略事推究,从其体制组织、编成次第与成立过程,说明各部类的特色,在律学的开展史上,易于溯其原始实态,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观点,了解其整体问题与价值。
民国七十八年十二月 于台中

[ 本帖最后由 悠扬 于 2010-2-14 02:0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47 | 只看该作者

上座部佛教三藏典藏列表

上座部佛教三藏典藏列表

上座部佛教《律藏》(共五部)

1、《巴拉基咖》(经分别)——止持

2、《巴吉帝亚》(经分别)——止持

3、《大品》(犍度)——作持

4、《小品》(犍度)——作持

5、《附随》(附录)——义解



上座部佛教《经藏》(共五部)

1、《长部》(34部经)

2、《中部》(152部经)

3、《相应部》(52相应、7762部经)

4、《增支部》(十一集、9557部经)

5、《小部》(15部,缅甸18部)


上座部佛教《论藏》(共七部)

1、《法集论》(究竟法)

2、《分别论》(法议分析)

3、《界论》(讨论一切法)

4、《人施设论》(概念法)

5、《论事》(破斥邪见)

6、《双论》(解除名相术语)

7、《发起论》(组织法)
3#
发表于 2010-2-14 09:50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新气象啊,希望此次通过对经律的认真学习,能有更多的人对佛陀正法律生起净信而得圣道,赞叹楼主的无量功德!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2: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悲智大德和天鉴各位贤达先进!
后学以为,通过对律典的学习,我们会看到佛陀对僧团、对向解脱者的谆谆教诲和在身口意上非常严格、清净的要求;也可以了解作为佛法传递的圣僧团,一直以来,都在如律如仪地严格执守着佛陀所制的学处。透过这些,我们更能对佛陀、佛法和圣僧团生起净信,并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摄护诸根,过着清净如法的生活。乃至进尔修三摩地,亲近善法、善知识,走八正道,趣向解脱。
后学愿意通过一些些笨拙的努力,为各位修行者,特别是原来误信邪说后走出来的朋友,提供一点点学习上的帮助和参考。
愿正法久住世间!愿一切有情信正法、体圣道、究竟涅槃!

[ 本帖最后由 悠扬 于 2010-2-14 12:41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9:2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藏外文献,故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凡例

本藏经根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出版之日译本重译,并参照Pali Text Society原本,即Hermann Oldenberg刊行本(London,1881),加以修订。

日译本与原巴利文之精义略有出入者,今皆观澜而索源,以巴利圣典为主,抉其奥论,不当者删之,未备者补之。

日译本于经文行端,标有P.T.S.对照码,以示原刊行本之页数,裨便互相对照。今仍沿袭采用,并以阿拉伯数字标出。但原标于戒条后释文条目上之对照码,则因中文语言语序之故而有调动。

戒条后释文条目之次序,因中文语序与巴利文不同,今皆依中文语序而调动。调动符号共三组:a' a、b' b、c' c,皆标于引号上面。凡经调动之释文条目,以a'标示其调动后之位置,然其原位于a前。b' b、c' c依此类推。读者可依此寻检原巴利圣典释文条目之顺序。

经文中[ ]内之辞句,乃为补足行文之语气及助读者了解而加添。

经文中有……或……乃至……者,依原本之省略。[……]或[……乃至……]则是日本译者权宜上之省略。

凡义理深赜(深奥。音“则”。录入者注)之词汇或因直译而辞理不顺者,皆于其下以(……)作简单夹注。

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之音译,尽量采用北传汉译律藏中已有者。然北传汉译律藏主要是依梵文翻译,故其译音,并不完全能符合巴利语。读者可检附中、巴互对索引,以资对照。

术语、名相等之采用,大抵援拈北传汉译律藏之习惯用语。庶几(庶几:差不多,相近 )辞趣一揆(揆:道理,准则),文归雅饰。

目次中括号内所表示之戒名,乃依觉音之巴利善见律注并参照学处而略有更改。
6#
发表于 2010-2-15 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的帖子

随喜赞叹悠扬师兄的无量功德!能在此与天鉴同仁研习律藏,末学十分欢喜!
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23 | 只看该作者

南传律藏之目次(全)

兹将南传律藏之目次(全部)录毕,依此可见整部律藏之梗概。(因非定型之本,故略去页码)

目次

律藏一 经分别一

通妙 译

律藏乃解说僧伽生活之禁制学处及其制度行仪。即北传汉译律藏之广律,含《四分律》六十卷、《五分律》三十卷、《十诵律》六十卷、《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等之有部律与《鼻奈耶》十卷。前四者内容与巴利律完全相同,此即古来所言之四律,又西藏律亦相当于有部广律。此等皆同出一源,内容大体一致,惟因部派传承之不同而有所变异。巴利律和北传汉译律藏中之《四分律》与《五分律》最为类同,各派各传自宗之律藏乃唯一特色,而巴利律藏,于此诸律中最为完整。尤可注意者,其与《四分律》、《五分律》之成立,皆属最古老之律藏。

巴利律藏之内容组织,系由(1)经分别 Sutta-vibhanga (2)犍度 Khandhaka (3)附随 Parivara 三部分组成。

经分别以律藏本文之重要条文为中心,说明其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条文运用之实例等。条文中,比丘戒有227条、比丘尼戒有310条(《四分律》中是250戒和348戒,《五分律》中是250戒和380戒)。说比丘戒者是大分别Mahavibhanga,说比丘尼戒者是比丘尼分别Bhikkhunivibhanga。比丘戒227条中之条文,从波罗夷以下分为八类,比丘尼戒则分为七类。

犍度乃编品之意,于此部中,分篇解说教团之制度规定、重要行仪之方法及对经分别之补遗,分为大品Mahavagga、小品Cullavagga二部,大品十篇、小品十二篇。小品最后二篇乃说明经律编辑(结集)之经纬。

附随是附录,共19章。乃是将前两部所说,组织分类为纲要性之注释,与北传汉译诸律少有一致。

由律藏中抽出根本重要学处,作为读诵之用,即是以波罗提木叉Patimokkha为戒本,每隔半月,集僧众于一处读诵,以笃励修道(布萨)。此戒本有伯希和Paul Peliot于中亚发现之梵本Pratimoksasutra。本书则以黑体字印刷部分为戒本,但原戒本之序及四波罗夷之标题诵词已佚。





经分别
大分别[比丘戒]

波罗夷
波罗夷 Parajika,相当于比丘之极刑罪,犯者,失其比丘资格,并逐出僧团。此有淫、盗、杀、妄四戒。依注,其字义即“已被打破”之意,北传汉译律藏译为“断头、退没、他胜”。
波罗夷一[不净戒]
波罗夷二[不与取戒]
波罗夷三[人体戒]
波罗夷四[上人法戒]



僧残法
僧残 sanghadisesa乃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虽不失其比丘之资格,但须别住六昼夜行摩那埵羯磨,若应自白发露而隐匿者,则应随其隐匿之日数课其别住,其间停止其僧权。其语是sangha(僧团)adi(初)sesa(后、残)之意。由最初之别住至最后复权。皆由僧团处分,非个人或数人所能执行。然北传汉译律藏之僧残,乃从梵文本之sarngha-avasesa(残余)译来,其意为应有由僧伽矫正之余地,解释为尚残比丘生命之意,故僧残虽非正确之巴利语译,但今已成北传汉译律藏之惯用语。此有故意出精等13条。
僧残一[出精戒]
僧残二[身触戒]
僧残三[粗语戒]
僧残四[自赞叹淫欲戒]
僧残五[媒嫁戒]
僧残六[造房舍戒]
僧残七[造精舍戒]
僧残八[第一嗔不满戒]
僧残九[第二嗔不满戒]
僧残十[第一破僧戒]
僧残十一[第二破僧戒]
僧残十二[恶口戒]
僧残十三[污家戒]



不定法
不定aniyata乃不能决定之罪。即在隐蔽或非隐蔽处与女人同坐时,被值得信赖之信徒所见,据其所靠,而可能构成波罗夷、僧残或波逸提罪。此有两条。
不定一[可淫屏处戒]
不定二[非可淫屏处戒]



舍堕法
舍堕nissaggiya pacittiya是持所定衣服坐具等所有物或以上者,或有不法态度时,应将其长物舍弃于僧团或他人,然后行忏悔之罪,计有三十条。其原语nissaggiya为舍之意,pacittiya为赔偿之意,即当舍(财)忏悔偿罪之意。北传汉译律藏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意译为舍堕。堕patayantika是堕地狱罪之意。
舍堕一[第一迦絺那衣戒]
舍堕二[小屋戒]
舍堕三[第三迦絺那衣戒]
舍堕四[故衣戒]
舍堕五[取衣戒]
舍堕六[从非亲里乞戒]
舍堕七[过量戒]
舍堕八[第一预备戒]
舍堕九[第二预备戒]
舍堕一O[王戒]
舍堕一一[绢戒]
舍堕一二[纯黑色羊毛戒]
舍堕一三[二分戒]
舍堕一四[六年戒]
舍堕一五[坐卧具戒]
舍堕一六[羊毛戒]
舍堕一七[洗羊毛戒]
舍堕一八[金银戒]
舍堕一九[金银买卖戒]
舍堕二O[物品交易戒]
舍堕二一[钵戒]
舍堕二二[减五缀戒]
舍堕二三[药戒]
舍堕二四[雨季衣戒]
舍堕二五[夺衣戒]
舍堕二六[乞线戒]
舍堕二七[大织师戒]
舍堕二八[特施衣戒]
舍堕二九[有难戒]
舍堕三O[回入戒]



索引
一、中文、巴利文对照索引
二、巴利文、中文对照索引


律藏二 经分别二


波逸提法
波逸提 pacittiya 如前项之舍堕法,非关财物之罪,为关于妄语、两舌、杀生、饮酒等及烦恼、执着心之罪,计有92条。犯此罪者,于别众gana,即必须在三位比丘前忏悔。其意义如前项所说。北传汉译律藏作“单堕”。
波逸提一[妄语戒]
波逸提二[骂戒]
波逸提三[离间语戒]
波逸提四[堕句戒]
波逸提五[第一共宿戒]
波逸提六[第二共宿戒]
波逸提七[与女人说法戒]
波逸提八[实有而说戒]
波逸提九[说粗罪戒]
波逸提一O[掘地戒]
波逸提一一[草木戒]
波逸提一二[异语戒]
波逸提一三[讥嫌戒]
波逸提一四[第一坐卧具戒]
波逸提一五[第二坐卧具戒]
波逸提一六[挤进戒]
波逸提一七[拖出戒]
波逸提一八[楼上戒]
波逸提一九[大精舍戒]
波逸提二O[有虫水戒]
波逸提二一[教诫戒]
波逸提二二[日没戒]
波逸提二三[比丘尼住处戒]
波逸提二四[利养戒]
波逸提二五[与衣戒]
波逸提二六[缝衣戒]
波逸提二七[预约戒]
波逸提二八[乘船戒]
波逸提二九[周全取食戒]
波逸提三O[秘密处共坐戒]
波逸提三一[施食处食戒]
波逸提三二[别众食戒]
波逸提三三[数数食戒]
波逸提三四[满二、三钵戒]
波逸提三五[第一足食戒]
波逸提三六[第二足食戒]
波逸提三七[非时食戒]
波逸提三八[蓄藏戒]
波逸提三九[美味食戒]
波逸提四O[杨枝戒]
波逸提四一[裸形外道戒]
波逸提四二[驱出戒]
波逸提四三[食事家戒]
波逸提四四[屏处与女坐戒]
波逸提四五[独与女坐戒]
波逸提四六[请食访他家戒]
波逸提四七[摩诃男戒]
波逸提四八[观出征军戒]
波逸提四九[宿军中戒]
波逸提五O[观模拟战戒]
波逸提五一[饮酒戒]
波逸提五二[以指胳肢戒]
波逸提五三[水中戏戒]
波逸提五四[轻侮戒]
波逸提五五[令恐怖戒]
波逸提五六[燃火戒]
波逸提五七[沐浴戒]
波逸提五八[坏色戒]
波逸提五九[净施戒]
波逸提六O[隐藏衣戒]
波逸提六一[故意杀有情戒]
波逸提六二[饮虫水戒]
波逸提六三[发诤戒]
波逸提六四[粗罪戒]
波逸提六五[二十岁未满戒]
波逸提六六[贼队戒]
波逸提六七[与女人期行戒]
波逸提六八[阿利吒戒(恶见违谏)]
波逸提六九[随摈戒]
波逸提七O[骞荼戒(随摈沙弥)]
波逸提七一[如法戒]
波逸提七二[疑惑戒]
波逸提七三[无知戒]
波逸提七四[打比丘戒]
波逸提七五[举手戒]
波逸提七六[无根戒]
波逸提七七[故意戒]
波逸提七八[屏处听戒]
波逸提七九[羯磨不平戒]
波逸提八O[不同意而去戒]
波逸提八一[沓婆戒(与衣后言不平)]
波逸提八二[转施戒]
波逸提八三[王宫戒]
波逸提八四[宝物戒]
波逸提八五[非时入村戒]
波逸提八六[针筒戒]
波逸提八七[卧床戒]
波逸提八八[入绵戒]
波逸提八九[尼师坛戒]
波逸提九O[覆疮衣戒]
波逸提九一[雨衣戒]
波逸提九二[难陀长老戒]



提舍尼法
波罗提提舍尼 patidesaniya 意为“向他自白”,北传汉译律藏作“悔过”,当对他人自白忏悔其罪。关于食事有四条,犯此罪者,必向一比丘忏悔。
提舍尼一[在俗家从非亲里尼取食戒]
提舍尼二[在俗家挑食受食戒]
提舍尼三[学地之家受食戒]
提舍尼四[恐怖阿兰若受食戒]



众学法
众学 sekhiya 原语乃学习之意,此非罪名。食事、说法之方法及接近俗家人时须注意者等,应当学习之威仪作法。其行为违反此者,即为突吉罗,共有75条。北传汉译律藏《四分律》、《五分律》共百条,故古来称为“百众学”。故意犯之者,当对上座比丘忏悔;非故意者,于己心中忏悔即可。
众学一[齐整着涅槃僧戒]
众学二[齐整着三衣戒]
众学三[覆身而行戒]
众学四[覆身而行坐戒]
众学五[正威仪而行戒]
众学六[正威仪而坐戒]
众学七[注视下方而行戒]
众学八[注视下方而坐戒]
众学九[反抄衣而行戒]
众学一O[反抄衣而坐戒]
众学一一[哄笑而行戒]
众学一二[哄笑而坐戒]
众学一三[低声而行戒]
众学一四[低声而坐戒]
众学一五[摇身而行戒]
众学一六[摇身而坐戒]
众学一七[摇臂而行戒]
众学一八[摇臂而坐戒]
众学一九[摇头而行戒]
众学二O[摇头而坐戒]
众学二一[叉腰而行戒]
众学二二[叉腰而坐戒]
众学二三[缠头而行戒]
众学二四[缠头而坐戒]
众学二五[膝行戒]
众学二六[乱姿戒]
众学二七[注意受食戒]
众学二八[注意钵戒]
众学二九[羹食适量戒]
众学三O[满钵受食戒]
众学三一[注意取食戒]
众学三二[注意钵食戒]
众学三三[以次食戒]
众学三四[羹饭适量戒]
众学三五[从中央揉捏而食戒]
众学三六[饭覆羹戒]
众学三七[为己乞羹饭戒]
众学三八[视他钵中戒]
众学三九[大饭球戒]
众学四O[圆饭球戒]
众学四一[大张口待食戒]
众学四二[全手塞入口中戒]
众学四三[含饭语戒]
众学四四[投入食戒]
众学四五[啮食戒]
众学四六[胀颊食戒]
众学四七[摇手食戒]
众学四八[撒落饭粒戒]
众学四九[舌舐食戒]
众学五O[作声食戒]
众学五一[吸食戒]
众学五二[舐手食戒]
众学五三[舐钵食戒]
众学五四[舐唇食戒]
众学五五[污手持水瓶戒]
众学五六[弃洗钵水戒]
众学五七[与持伞者说法戒]
众学五八[与持杖者说法戒]
众学五九[与持刀者说法戒]
众学六O[与持武器者说法戒]
众学六一[与着草履者说法戒]
众学六二[与着革履者说法戒]
众学六三[与乘车者说法戒]
众学六四[与卧床者说法戒]
众学六五[与乱姿坐者说法戒]
众学六六[与缠头者说法戒]
众学六七[与覆头者说法戒]
众学六八[人坐床己坐地上说法戒]
众学六九[人在高座己在低座说法戒]
众学七O[人坐己立说法戒]
众学七一[人前己后说法戒]
众学七二[人在道中己在道外说法戒]
众学七三[立大小便戒]
众学七四[青草上大小便戒]
众学七五[水上大小便唾痰戒]



灭诤法
灭诤法 adhikarana samatha 亦非罪名。为平息将起或已起于僧团中纷议之方法,依此不能适当、解决纷诤时,上座为突吉罗罪。共有七种,常谓七灭诤。经分别只举其名目,在小品第四灭诤篇有详说。



比丘尼分别[比丘尼戒]

波罗夷法
比丘尼戒波罗夷法有八戒,其中四戒同于比丘戒,故省略之,兹举出其余之四戒。其第一为第五戒,顺次而下。
波罗夷一[摩触戒]
波罗夷二[覆比丘尼重罪戒]
波罗夷三[随顺被举比丘违谏戒]
波罗夷四[八事成重戒]



僧残法
比丘尼戒僧残法有十七戒,其中七戒同于比丘戒,故省略之,兹举出其余之十戒。共同之七戒,是比丘戒僧残之五、八、九、一O、一一、一二、一三。十七僧残法之顺序,比丘戒之五、八、九是比丘尼戒之一、二、三、四---一七则出于下列之七--一O。
僧残一[诉讼戒]
僧残二[度贼女戒]
僧残三[四独戒]
僧残四[界外解举戒]
僧残五[受染心男子施食戒]
僧残六[劝受染心男子食戒]
僧残七[嗔心舍三宝违谏戒]
僧残八[发起四诤谤僧违谏戒]
僧残九[亲近而住违谏戒]
僧残十[谤僧劝亲近而住违谏戒]



舍堕法
比丘尼戒舍堕法有三十戒,其中十八戒同于比丘戒,故省略之,兹举出其余之十二戒。共同之十八戒是比丘戒舍堕之一、二、三、六、七、八、九、一O、一八、一九、二O、二二、二三、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三O。其顺序是于此十八戒之后置此十二戒,故其第一为第十三戒。
舍堕一[蓄钵戒]
舍堕二[非时衣戒]
舍堕三[易衣后强夺戒]
舍堕四[乞此后乞彼戒]
舍堕五[购此后购彼戒]
舍堕六[僧伽财他用戒]
舍堕七[自乞僧伽财他用戒]
舍堕八[别众财他用戒]
舍堕九[自乞别众财他用戒]
舍堕一O[自乞别人财他用戒]
舍堕一一[乞重衣戒]
舍堕一二[乞轻衣戒]



波逸提法
比丘尼戒波逸提法有百六十六戒,其中七十戒同于比丘戒,故省略之,兹举出其余之九十六戒。由比丘戒波逸提中之前九十二戒,除去下举二十二戒,其七十戒是共同戒。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O、三三、三五、三六、三九、四一、六四、六五、六七、八三、八五、八九、九一。戒之顺序,以共同戒七十条为第一至第七十戒。以下所列戒之顺次,为第七十一至第百六十六戒。
波逸提一[食蒜戒]
波逸提二[剃除密处毛戒]
波逸提三[相拍戒]
波逸提四[树胶生支戒]
波逸提五[洗净密处戒]
波逸提六[供给饮物或扇戒]
波逸提七[乞生谷戒]
波逸提八[墙外弃不净戒]
波逸提九[青草上弃不净戒]
波逸提一O[歌舞观听戒]
波逸提一一[与男子夜中单独共语戒]
波逸提一二[与男子屏覆处单独共语戒]
波逸提一三[与男子露地单独共语戒]
波逸提一四[遣去伴友比丘尼戒]
波逸提一五[食前入他家不告主人而离去戒]
波逸提一六[食后入不告主人而坐卧戒]
波逸提一七[不告主人而铺戒]
波逸提一八[不善领受师语戒]
波逸提一九[嗔心咒诅戒]
波逸提二O[自打啼泣戒]
波逸提二一[裸体沐浴戒]
波逸提二二[过量沐浴戒]
波逸提二三[缝衣过五日戒]
波逸提二四[不着僧伽梨超过五日戒]
波逸提二五[着他衣戒]
波逸提二六[妨碍众僧得衣戒]
波逸提二七[遮止分衣戒]
波逸提二八[与白衣外道衣戒]
波逸提二九[寄望得衣戒]
波逸提三O[遮止舍德衣戒]
波逸提三一[无衣同床卧戒]
波逸提三二[共被褥戒]
波逸提三三[故意恼乱戒]
波逸提三四[不看同住比丘尼病戒]
波逸提三五[驱他出房戒]
波逸提三六[亲近居士子违谏戒]
波逸提三七[国内恐怖处游行戒]
波逸提三八[国外恐怖处游行戒]
波逸提三九[雨期游行戒]
波逸提四O[安居竟不出游行戒]
波逸提四一[观王宫园林戒]
波逸提四二[高床尾毛床戒]
波逸提四三[纺丝戒]
波逸提四四[为白衣作事戒]
波逸提四五[不为他灭诤戒]
波逸提四六[与白衣外道食戒]
波逸提四七[不舍月华衣戒]
波逸提四八[不舍住处而出游行戒]
波逸提四九[自作咒术戒]
波逸提五O[教人咒术戒]
波逸提五一[有比丘僧团不问而入戒]
波逸提五二[骂比丘戒]
波逸提五三[骂尼众戒]
波逸提五四[背请戒]
波逸提五五[悭嫉俗家戒]
波逸提五六[无比丘住处入安居戒]
波逸提五七[二部僧中不自恣戒]
波逸提五八[不往听诫戒]
波逸提五九[半月不请教诫戒]
波逸提六O[使男子破痈戒]
波逸提六一[度姙妇戒]
波逸提六二[度幼儿妇女戒]
波逸提六三[度不学六法沙弥尼戒]
波逸提六四[不乞僧度学法沙弥尼戒]
波逸提六五[度未满十二曾嫁女戒]
波逸提六六[度不与六法曾嫁女戒]
波逸提六七[不乞僧度学法曾嫁女戒]
波逸提六八[不二年教护弟子戒]
波逸提六九[不二年堕和尚戒]
波逸提七O[度淫女不令远离戒]
波逸提七一[度未满二十岁童女戒]
波逸提七二[度不学法童女戒]
波逸提七三[不乞僧度学法女戒]
波逸提七四[未满十二夏度人戒]
波逸提七五[满十二夏不乞僧度人戒]
波逸提七六[不听度人谤僧戒]
波逸提七七[取他衣不为授具戒]
波逸提七八[令二年堕学不为授具戒]
波逸提七九[度与男子交往学法女戒]
波逸提八O[父母夫主不听度人戒]
波逸提八一[别住者与欲度学法女戒]
波逸提八二[各年度人戒]
波逸提八三[年度二人戒]
波逸提八四[持盖着履戒]
波逸提八五[乘坐物戒]
波逸提八六[着腰布戒]
波逸提八七[着妇女装饰物戒]
波逸提八八[香粉涂身戒]
波逸提八九[胡麻油涂身戒]
波逸提九O[使比丘尼摩身戒]
波逸提九一[使学法女摩身戒]
波逸提九二[使沙弥尼摩身戒]
波逸提九三[使女衣女摩身戒]
波逸提九四[比丘前着座戒]
波逸提九五[不得许可而质问比丘戒]
波逸提九六[不着僧祇支衣戒]



提舍尼法
比丘尼戒提舍尼法有八戒,不同于比丘戒。
提舍尼一[乞酥戒]
提舍尼二---八[乞油、蜜、砂糖、鱼、肉、乳、酪戒]



众学法
比丘尼戒众学法与比丘戒共同,故举其第一及第七十五戒,其他皆省略。
众学一[齐整差涅槃僧戒]
众学七五[水上大小便唾痰戒]



灭诤法
灭诤法亦与比丘戒同,今只举名目,内容见小品第四灭诤篇。



索引
一、中文、巴利文对照索引
二、巴利文、中文对照索引






律藏三 大品


律藏第二部为犍度部,叙说僧伽各种制度、规则、仪式,以及其成立因由。
大品前篇由十犍度构成(对照汉译诸本另见律藏五附录中)。


第一 大犍度
叙说佛陀成道至舍利弗、目犍连出家因缘,并有关授具足戒种种情形及其规则。
诵品一 (一---六)
一 菩提树下因缘
佛陀于菩提树下顺逆忆念十二因缘。
二 阿阇波罗榕树下因缘
为傲慢婆罗门说婆罗门法。
三 目支邻陀树下因缘
目支邻陀守护龙王。
四 罗阇耶他那树下因缘
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供养佛陀。
五 梵天劝请因缘
六 [初转法轮]
至波罗奈国仙人堕处之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

诵品二 (七---一四)
七 耶舍出家因缘
八 耶舍母与其原妻归佛
九 四在家出家因缘
一O 五十人出家
一一 魔缘
佛劝诸比丘游行以及与魔波旬问答
一二 三归依、具足戒因缘
许诸比丘循三归依出家。
一三 魔缘
一四 贤众友事

诵品三 优楼频螺神变(一五---二一)
于优楼频螺示现种种神变以使三迦叶出家。
一五 初神变
一六 第二神变
一七 第三神变
一八 第四神变
一九 第五神变
二O 其他诸神变及三迦叶归佛
二一 炽燃品

诵品四 (二二---二四)
二二 摩竭国洗尼瓶沙五归佛
二三---二四 舍利弗、目犍连出家因缘

诵品五 奉事和尚(二五---三O)
二五 奉事和尚品
二六 承事同修品
二七 弟子规则
二八---二九 依白四羯磨授戒
三O 出家四依

诵品六 (三一---三三)
三一 法腊十岁及其他
三二 奉事阿阇梨品
三三 承事侍者

诵品七 (三四---三八)
三四 侍者之规则
三五 愚痴暗昧之阿阇梨
三六 授具足戒之五分十六事品
三七 授具足戒之六分十六事品
三八 旧外道因缘

诵品八 无畏 (三九---五三)
三九---五O 不得令出家者
五一 前项之例外
五二 不得蓄二沙弥
五三 须依止比丘及不须依止比丘

诵品九 余财(五四---七一)
五四 余财
佛至迦维罗卫城,令求余财之罗睺罗出家。
五五 五一之例外
五六 沙弥十戒
五七---五八 罚(沙弥)事
五九 不得带走所余会众
六O 摈灭沙弥
六一---七O 不得授戒者
七一 不得令出家之三十二种人品

诵品一O (七二---七九)
七二 无耻者
七三 无依止而住
七四 授戒与二、本人
七五 从入胎至二十岁受具足戒
七六 具足戒羯磨
七七 四依品
七八 四非事品
七九 被举而还俗者
摄颂



第二 布萨犍度
诵品一 外道(一---一六)
一 布萨起源
二 布萨说法
三 布萨羯磨
四 布萨日
五 布萨界
六---七 布萨界之选定
八 布萨堂
九 布萨场
一O 长老比丘及新参比丘
一一 布萨之住处
一二 不离衣
一三 二布萨界
一四 布萨种类
一五---一六 读诵波罗提木叉

诵品二 周多那瓦睹(一七---二七)
一七 续读诵波罗提木叉
一八 日数与比丘数
一九 布萨之告示
二O 庄严布萨堂
二一 愚痴暗昧比丘
二二 与清净
二三 与清净欲
二四 布萨日被捕比丘
二五 狂比丘
二六 四乃至一比丘
二七 罪

诵品三 (二八---三六)
七十五事。
二八 无罪十五事
二九 以别众为别众十五事
三O 疑惑十五事
三一 恶作性十五事
三二 愿不和十五事
三三 上项详说
三四 旧比丘与客比丘
三五 布萨日迁居
三六 不得读诵波罗提木叉事
摄颂



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
诵品一 雨安居诵品(一---八)
一 雨安居起源
二 入雨安居时期
三 安居中不得游行
四 不得不入安居
五---八 三例外

诵品二(九---一四)
九---一一 续三例外
一二 安居之处
一三 安居中出家
一四 安居之约
摄颂



第四 自恣犍度
诵品一 (一---六)
一 自恣起源
二 自恣时应蹲踞
三 自恣日
四 自恣被捕之比丘
五 五乃至一比丘
六 罪

诵品二 (七---一八)
七十五事。
七 无罪十五事
八 以别众为别众十五事
九 疑惑十五事
一O 恶作性十五事
一一 愿不和十五事
一二 上项详说
一三 旧比丘与客比丘
一四 不得不自恣
一五 自恣危害
一六 禁自恣事
一七 诤讼比丘
一八 和合比丘
摄颂



第五 皮革犍度
一 首楼那二十亿之出家及许履
二 禁种种履
三 许旧履
四 禁履
五 伤足比丘
六 禁木履
七---八 禁种种履
九 禁戏牛、车
一O 乘车及兽皮床具
一一 皮革之使用
一二 着履入村
一三 首楼那亿耳
摄颂



第六 药犍度
诵品一 药法(一---一五)
一 五种药
二---八 种种药
九 药粉
一O 药粉及生肉生血
一一 涂药香料
一二 涂药筐
一三---一五 毕邻陀婆蹉

诵品二 隶车人(一六---三O)
一六 疑离越
一七 藏于屋内等
一八 新胡麻蜜
一九 跋难陀
二O 莲根
二一 果实
二二 刀法
二三 苏卑供养及肉食
二四 粥与蜜丸
二五 粥食
二六 毗罗吒迦旃供养砂糖
二七 砂糖
二八 巴连弗邑居士及摩竭国之二大臣
二九 拘利村
三O 淫女菴婆婆梨与隶车人

诵品三 二十四事(三一---三三)
三一 私呵将军
三二 废止一七---二O
三三 相应地

诵品四 (三四---四O)
三四 旻(mín)荼居士
三五 翅(少/兔,音nou二声)
三六 卢夷
三七 老出家
三八 果实
三九 种子
四O 许不许及时分药等
摄颂



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
诵品一 所持(一---七)
一 波利邑比丘与迦絺那衣之制定
二 持七事
三 受持七事
四 持六事
五 受持六事
六---七 舍迦絺那衣

诵品二 (八---一三)
八 非望十二事
九 望十二事
一O 有事十二事
一一 储藏九事
一二 安乐住处五事
一三 迦絺那衣之执受
摄颂



第八 衣犍度
诵品一 (一)
一 受衣
收载自名医耆婆童子出生至医佛、献布等故事。

诵品二 毗舍佉(二---一五)
二---三 受衣
四 糞扫衣
五 衣之受纳人
六 衣之收藏人
七 衣库
八 守库人
九 衣之分配
一O 染料
一一 染法
一二 三衣制法
一三 三衣制定
一四 补缀
一五 毘舍佉鹿母之供养

诵品三 (一六---三二)
一六 梦
一七 覆疮布
一八 擦面巾
一九 委托
二O 个人所有与僧伽所胡
二一 说三衣制法
二二 与父母
二三 说脱三衣
二四 施僧伽
二五 跋难陀
二六 病比丘与看病比丘
二七 圆寂比丘之衣钵
二八 裸形及种种衣
二九 种种衣
三O 说衣之分配
三一 亲厚意
三二 与衣
摄颂



第九 瞻波犍度
诵品一 婆娑婆村(一---四)
一 迦叶姓比丘
二---三 非法别众等羯磨
四 五种僧伽羯磨

诵品二 优波离所问(五---六)
五 不见罪等羯磨
六 优波离所问

诵品三 (七)
七 非法别众等羯磨之种种情形
摄颂



第十 憍赏犍度
诵品一 长生王子(一---二)
一---二 憍赏弥比丘之分裂
此中载有长生王子故事

诵品二 (三---六)
三 佛偈
四 婆咎等
五 憍赏比丘之和合
六 优婆离所问
摄颂

索引
一、中文、巴利文对照索引
二、巴利文、中文对照索引






律藏四 小品
续大品,为犍度之后半部,分为十二犍度。



第一 羯磨犍度
说明呵责羯磨、依止羯磨、驱出羯磨、下意羯磨及制立三种举罪羯磨之因缘和方法。

诵品一 呵责羯磨(一---八)
一 因缘
盤那、卢醯之徒比丘众行诉讼,因不稳当而制立呵责羯磨。
二 非法羯磨十二事
三 如法羯磨十二事
四 “若欲者”六事
五 呵责羯磨十八事
六 不得解十八事
七 可解十八事
八 解除

诵品二 依止羯磨(九---一二)
九 因缘
施越比丘愚痴而多作非行,常受惩罪,故制立依止羯磨。
一O 依止羯磨十八事
一一 可解十八事
一二 解除

诵品三 驱出羯磨(一三---一七)
一三 因缘
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诸比丘暴戾、多非行,故制立驱出羯磨。
一四 非法羯磨乃至若欲者
一五 驱出羯磨十八事
一六 不得解十八事
一七 解除

诵品四 下意羯磨(一八---二四)
一八 因缘
善法侮辱质多罗居士,故制立下意羯磨。
一九 非法羯磨乃至若欲者
二O 若欲者二十事
二一 下意羯磨十八事
二二 同伴比丘
二三 可解十八事
二四 解除

诵品五 依不见罪之举罪羯磨(二五---三O)
二五 因缘
阐陀犯罪而不认罪,故制立不见罪羯磨。
二六 “非法羯磨乃至若欲者”六事
二七 举罪羯磨四十三事
二八 不得解四十三事
二九 可解四十三事
二O 解除

诵品六 依不忏悔罪之举罪羯磨(三一)

诵品七 依不舍恶见之举罪羯磨(三二---三五)
三二 因缘
因阿利吒诬谤世尊所说之法,故制立之。
三三 十八事
三四 可解十八事
三五 解除
摄颂



第二 别住犍度
说明比丘受别住等处罚之行法。
一---三 别住行法
四 应受本日治比丘之行法
五 当受摩那埵比丘之行法
六---八 受摩那埵比丘之行法
九 当受出罪比丘之行法
摄颂



第三 集犍度
说明对犯僧残罪比丘之处分。
一 摩那埵
二 出罪
三 别住
四 摩那埵
五 出罪
六 别住
七---八 本日治
九 摩那埵
一O---一一 本日治和摩那埵
一二 出罪
一三 覆藏半月
一四---一五 本日治和合一别住
一六 摩那埵
一七---一八 本日治、合一别住和摩那埵
一九 出罪
二O---二一 合一别住
二二---二三 二月别住
二四---二五 第二月别住
二六 清净边别住
二七 四十事
二八 三十六事
二九---三O 摩那埵百事
三一---三三 中途还俗等
三四 二比丘
三五 根本未清净九事
三六 未清净和清净
摄颂



第四 灭诤犍度
说明灭僧伽内诤事之种种方法。
一 六群比丘之非法羯磨
二 黑分九事
三 白分九事
四 忆念毘尼
摩罗子陀骠当选僧伽之差配,受慈比丘、地比之诽谤;依此因缘,制立忆念毘尼。
五---六 不痴毘尼
伽伽比丘因发狂而常有非行,之后被非难;依此因缘,制立不痴毘尼。
七---八 自言
九 多觅毘尼
一O 行筹之非法与如法
一一---一二 觅罪相羯磨
一三 如草履地法
一四 诤事之种种情况



第五 小事犍度
集有关比丘生活之资具及其他事项之规定。
诵品一及诵品二 (一---二一)
一 沐浴之资具
二 装饰身
三 读诵
四 毛衣
五 菴婆果
六 对蛇之护咒
七 断男根
八 栴檀木钵
九 钵
一O 瓠壶
一一 衣
一二 袋
一三 滤水囊及其他
一四 经行及温浴
一五 裸形
一六 浴用暖房
一七 沐浴
一八 六群比丘
一九 毡布、枕及其他
二O 覆钵
离车子瓦达受慈比丘、地比丘之煽动而诽谤摩罗子陀骠,被令与僧伽绝交。
二一 踏布
菩提王子建立库加那堂,乞请世尊踏布。

诵品三 (二二---三七)
二二 毘舍佉鹿母
二三 蚊拂及其他
二四 杖与网袋
二五 反刍
二六 落食
二七 爪、发及其他
二八 金属器及其他
二九 腰带
三O 天秤棒
三一 杨枝
三二 草木
三三 雅语及其他
三四 蒜
三五 大、小便所
三六 非行
三七 器物
摄颂



第六 卧坐具犍度
叙述有关精舍建立及卧坐具之因缘规定。
诵品一 (一---三)
一 建立精舍之因缘
王舍城一长者为僧伽建立精舍。
二 精舍之家具
三 壁、床及其他

诵品二 (四---一一)
四 给孤独居士之皈依
五 营事
六 第一座、第一水及第一食
含括鵽(音“跺”)、猕猴、象之本生谭。
七 为僧伽所调之廷堂
八 高床大床
九 祇树林
一O 僧次食之座
一一 分卧坐具人

诵品三 (一二---二一)
一二 一人取二卧坐具
一三 优波离持律
一四 殿楼与不相应物
一五 不可舍物
一六 不可分物
一七 与营事
一八 移卧坐具
一九 卧坐具之资具
二O 踏卧坐具
二一 食事及其他之差配
摄颂



第七 破僧犍度
说明释迦族之诸童子出家因缘及提婆达多破僧之事。
诵品一 (一---二)
一 释种诸童子出家
世尊许跋提、阿那律、阿难、婆咎、金毘罗、提婆达多、优波离等七人出家。
二 提婆达多与阿阇世王

诵品二 (三)
三 提婆达多之暴戾

诵品三 (四---五)
四 提婆达多之破僧
五 优波离所闻
摄颂



第八 仪法犍度
集僧团行仪作法之事例。
诵品一 (一---四)
一 客比丘
二 旧比丘
三 远行比丘
四 食堂

诵品二 (五---一二)
五 乞食比丘
六 阿兰若比丘
七 卧坐具
八 浴用暖房
九 洗净
一O 大小便
一一 弟子
一二 和尚

诵品三 (一三---一四)
一三 侍者
一四 阿阇梨
摄颂



第九 遮说戒犍度
不许对犯罪比丘说戒。
诵品一 (一---三)
诵品二 优波离所问 (四---五)
摄颂



第十 比丘尼犍度
诵品一 (一---八)
一 比丘尼八敬法
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出家因缘与八敬法。
二 诸释女出家
三 对女人敬礼等
四 比丘尼之学处
五 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所问
六 说戒及其他
七 灭诤
八 莲花色比丘尼

诵品二 (九---一六)
九 比丘与比丘尼
一O 装饰身
一一 资具
一二 摩罗女
一三 钵中之胎儿
一四 男根
一五 饮食
一六 卧坐具

诵品三 (一七---二七)
一七 二十四障法
一八 座之次序
一九 自恣
二O 比丘与比丘尼
二一 车乘
二二 受使比丘尼
二三 阿兰若
二四 小屋及其他
二五 随伴比丘尼
二六 还俗及其他
二七 杂法
摄颂



第十一 五百(结集)犍度
世尊入灭度后之雨安居,摩诃迦叶为上座,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成立律藏与经藏。
摄颂



第十二 七百(结集)犍度
世尊灭度后百年,毘舍离之跋耆子比丘等说十事非法,诸比丘集会于毘舍离,论断其是非。
诵品一 (一)
诵品二 (二)
摄颂


索引
一、中文、巴利文对照索引
二、巴利文、中文对照索引


律藏五 附随
附随 Parivara 为巴利律藏之第三部(参照律藏一目次中跟解)。律藏附随,主要在举说经分别及犍度二部之纲要,并以论书方式集律学上之诸问题,多以偈颂记述;亦称为律藏便览,内容分十九章。汉译律相当于此者,虽可举四分律之调部、毘尼增一、十诵律之比丘诵、增一法、优波离问部、毘尼中杂品、因缘品等,但其内容与前二部有差异或完全不同。因此,本(附随)部之成立不得不视为较前二部之更后者。依卷末偈文,本书乃提婆 Dipa 大德为供诸弟子之便而作。巴黎末罗 Parlvara 乃名围绕 Parivareti 教法故也。



第一 大分别
经分别中之大分别即说比丘戒(二百二十戒---除七灭诤)之纲要。分十六章,从各方面叙述一一之戒法。
(依读诵道而说八章)
一 制处章
二 罪数章
三 失坏章
四 摄在章
五 等起章
六 诤事章
七 灭诤章
八 集合章
(附“缘”语八章)
九 制处章
一O 罪数章
一一 失坏章
一二 摄在章
一三 等起章
一四 诤事章
一五 灭诤章
一六 集合章



第二 比丘尼分别
经分别中比丘尼戒(一百三十戒---除与比丘共通者外)与前章同,亦分十六章。



第三 等起摄颂
关于比丘、比丘尼两部之各戒,其罪依如何之等起法(参照本书四.一二)而生起,以摄颂说之。



第四 (一)无间省略
一 问数章
二 六种犯罪等起章
三 六种犯罪等起罪数章
四 犯罪等起论章
五 失坏缘章
六 诤事缘章

(二)灭诤分解
七 方便章
八 结合章
九 同分章
一O 灭法结合章
一一 灭法同分章
一二 灭法现前毘尼章
一三 毘尼章
一四 善(恶)章
一五 处章
一六 时章
一七 亲近章
一八 灭法章
一九 灭不灭章
二O 灭诤章
二一 等起章
二二 随伴章



第五 问犍度章
问关于犍度二十二章(大品、小品)之罪数。



第六 增一法
依增一法,说明律藏中所说之诸事项。
一 一法
二 二法
三 三法
四 四法
五 五法
六 六法
七 七法
八 八法
九 九法
一O 十法
一一 十一法



第七 (一)布萨初(中后)解答章
(二)(制戒)义利论



第八 伽陀集
以伽陀制戒处之七城,于各城所说戒之数,说其他种种事项。



第九 诤事分解
于四种诤事,由各方面解说。



第十 别伽陀集
主要在说明呵责及检问。



第十一 呵责品
说明呵责及检问。



第十二 小诤
说明关于僧伽诤论,裁决者之注意。



第十三 大诤
同前,叙说裁决者之仪法。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说明迦絺那衣之受持、弃舍等法。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
说明佛答优波离问律中之诸问题。以“具五分者”、“五种”之……等,汇集五法而说,故称五法,有十四品。



第十六 等起
关于比丘戒之各条,说明犯罪等起法,于(三)中之内容,述说同一事项,故有省略。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问关于戒律上事项之数,集伽陀而答此。



第十八 发汗偈
集问难之伽陀而不提出解答。



第十九 五品
一 羯磨品
二 义利品
三 制戒品
四 所制品
五 九聚会品


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亦名为戒本,集成比丘、比丘尼当守之法典条文(学处)。于七日或二七日一次之布萨,集合地区僧团,由上座读诵,听闻而觉有触犯戒条者,则令告白。内容分为八项目:
一、波罗夷(驱逐不共住罪),犯此极罪者,即驱出僧团。
二、僧残(停止罪),乃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之者,处以隔离僧团而别住,期间停止僧权。
三、不定(认定罪),乃凭信优婆夷目睹其犯罪之申述,以判断其罪者,限比丘戒。
四、尼萨耆波逸提(没收罪),所有之衣钵等资具违规,又有不法态度时,其物品为僧团没收。
五、波逸提(悔过罪),乃于三比丘前忏悔,因而免其罪者。
六、提舍尼(共白罪),乃必向一比丘行告白者。
七、众学非罪名,规定威仪之作法,犯此者为突吉罗;故犯者,应向上座比丘忏悔;非故犯,可自行心中忏悔除之。
八、灭诤法亦非罪名,治理教团起纷诤之方法;依此不能适当治理,上座为突吉罗。
南传巴利律,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十一条;但北传诸部,与梵本及西藏所传有相异,详见附录之对照表。

比丘波罗提木叉

四波罗夷法
十三僧残法
二不定法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九十二波逸提法
四提舍尼法
七十五众学法
七灭诤法
比丘尼波罗提木叉

八波罗夷法
十七僧残法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八提舍尼法
七十五众学法
七灭诤法

附表
诸部戒本条数对照表
诸部戒本戒条对照表
南传律藏与三汉译律之对照表(犍度部)


索引
一、中文、巴利文对照索引
二、巴利文、中文对照索引

[ 本帖最后由 悠扬 于 2010-2-22 15:44 编辑 ]
8#
发表于 2010-3-7 16:50 | 只看该作者
僧团每半月诵戒一次,可以发露忏悔使身心清净,请教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忏悔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0:45 | 只看该作者
三皈五戒是在家佛弟子都应当遵行的。如果一名居士故意违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条学处,即意味着他已不能履行自己的诺言,则该学处将成为无效。上座部佛教并没有要求在家人在违犯学处后必须忏悔的做法,如果他想继续持守完整的五戒,则必须重新再受三皈依以及五戒。
上座部佛教的在家信众在作布施、禅修、闻法等功德之前,传统上都会先向比库请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净,从而使所作之功德更加殊胜。若条件允许者,更可求受三皈依和八戒。同时,守持净戒本身也是一种功德。
后学在后面会提供在家自受持三皈五戒及八戒的方法。
10#
发表于 2010-3-8 11: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悠扬仁兄的解答,南传和北传对忏悔好象不同,南传犯戒必须在比库前或自己在佛像前重新受戒.在北传佛教中就比较提倡忏悔,如发露忏悔和实相忏悔.发露忏悔包括在佛像前忏悔,在众中忏悔和在僧团前忏悔等。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6 00:00 , Processed in 0.0910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