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欲的出离与修断(转)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28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这在《杂阿含》七五二经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为何去思念它呢?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佛在《杂阿含》六十四经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识)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受想行识)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 (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下经佛指出不要生欲,莫着于欲,和不住于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者:

「世尊告曰:强耆(尊者卢夷强耆),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广说其义。尊者卢夷强耆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不思念)彼,大苦灾患终,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Bhaddekaratta)。

强耆,云何比丘念过去耶?若比丘乐过去色,欲着住,乐过去觉(受)、想、行、识,欲着住。如是比丘念过去也。强耆,云何比丘不念过去?若比丘不乐过去色,不欲不着不住,不乐过去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如是比丘不念过去。

强耆,云何比丘愿未来耶?若比丘乐未来色,欲着住,乐未来觉(受)、想、行、识,欲着住。如是比丘愿未来也。强耆,云何比丘不愿未来?若比丘不乐未来色,不欲不着不住,不乐未来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如是比丘不愿未来。

强耆,云何比丘受现在法?若比丘乐现在色,欲着住,乐现在觉(受)、想、行、识,欲着住。如是比丘受现在法。强耆,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若比丘不乐现在色,不欲不着不住,不乐现在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 中阿含》:《释中禅室尊经》)

在《如是语 Itivuttaka》经里,下面列举数则耽欲的害处,佛言:「贪婪有情,依贪行恶,胜观之人,正知断贪,断于此世,决不再来」

「痴之有情,依痴行恶,胜观之人,正知断痴,断于此世,决不再来」

「他无一法,有覆群生,日夜流转,如为痴(无明)覆,然如舍痴,破除闇聚,更不流转,亦无他因。」

「爱为第二,长夜流转。生此生彼,不超轮回,知此轮回,知此灾祸,爱之生时,无执爱心,比丘游行。」

人若不冷静思惟观察,常会着于欲,因为长久熏习的结果,已经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欲的害处,并且会贪得而不厌,以致害了自己。



欲的过患

欲有什么过患呢?为欲思念辛劳是过患;为欲所驱,广为敛财是过患,敛财已恐财富为子所败是过患;又恐失财于水火,失财于贼等,以至心乱是过患;又缘于欲,与他人斗争,乃至国与国战,杀死众多人是过患。这在《增壹阿含》二十一第九经中有详细说明。

在《中阿含经》《阿梨吒经》( 大正藏1册, p763b)里记载:「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诸比丘訶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恶见也。-----世尊叹曰:善哉! 善哉! 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 我亦如是说,欲有障碍,我说欲有障碍。欲如骨锁! 我说欲如骨锁。欲如肉臠! 我说欲如肉臠。欲如把炬! 我说欲如把炬。欲如火坑! 我说欲如火坑。欲如毒蛇! 我说欲如毒蛇。欲如梦! 我说欲如梦。欲如假借! 我说欲如假借。欲如树果! 我说欲如树果。-----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迴举头,或蜇手足及餘支节,彼人所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 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碍,骨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等,因为都是短暂的快乐。

还有的是,欲将使我们长久轮回,不得出离,这个苦头就大了。三界与三恶道将是我们长久涉留之处,与生老病死结不了之缘。

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为了竭止欲,佛陀曾说过∶“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贪欲是广义的对三界里一切的爱执,由此可见欲的严重性。佛陀並不是要我们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谋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没有大碍的,但世人贪求不厌,有了还要多,好的还要更好,纵欲不竭,要死时还不捨得,因此终要回來继续受苦。



欲的出离与修断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若能断欲念,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

「诸贤,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盘。」 (《中阿含》﹐八十八经﹐求法经)

每一位行者对‘欲’都得下一番苦功去认知它。无论它是普通的欲念或是为了生存而起的欲念,断了欲念心才能安宁;恶欲更非要断除它不可。只要下决心去观察心,经过一段时间都能分辨心里的欲念。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心里所生之念大部分是跟欲有关,而且都是为了要满足这个身体的需要而生起的,我们简直就是欲念的奴隶,为了它生起恶欲伤害别人,造作诸恶业,将来要尝受苦果。

依上面所引的经文思惟应知;欲的生起是从触开始,当根门触境时它对我们身心产生乐受,心中认知它是乐受是想,想后有思,思后生爱,意念对爱反复思念,不肯舍离。是故佛说:「欲从思想生。」。

它的生起过程是:触→受→想→思→爱。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知欲→离欲→灭欲→断欲→无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观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修不净观,无常观,思惟欲的过患,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思惟恶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一次成功灭欲之后,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算是断欲。

这只是断我们心里的一种欲而已,我们六个根门对可爱境的欲是很多的,要踏实的修,修到无欲的成果叫做“心解脱”,是心对欲不再思念,如实地知道它会带来苦而放下它,免得被它烧着了。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这是断欲的成果。

能够做到这种地歩确是要花许多时间与精神,所以要培养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的念力,要用四正勤,要知五根,培养五力,才能成就四神足,要能修成无欲,真要有欲愿成佛的如意足心愿,勤如意足,澈底的知道自己的心的心神足,能成就心神足还要靠正思惟的观如意足,故达到心解脱那真是有大神力了。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


www.geocities.com/dhammadhatu

www.groups.yahoo.com/group/dhammavaro2002

www.groups.msn.com/middlepath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6 , Processed in 0.0958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