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含中的三乘解脱之道浅述

[本贴链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8: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5 08:37
依《俱舍论。卷22。分别贤圣品》,看一下从凡夫到证道是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当一个人认知到三界不安 ...

3,
踏入修行,有两条入门下手之处:
一是不净观。
因为人乃欲界所生,故对治淫欲的生起,需要种种不净观来破除,直至系心眉间,专注一缘。
二是安般念。
心如猿猴,攀缘不止,散乱之念不能入定,需要修习安般念来对治。
通过数,随,止,观,转,净六个步骤,转入下一步修习。
此时,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修习,心已能初步得定。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9: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5 08:45
3,
踏入修行,有两条入门下手之处:
一是不净观。


4,
由心已得定,在定的基础上修观(毗钵舍那)。
修四念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同时,对治常乐我净四颠倒。
通过不断观察,认知其非常,苦,空,无我的本质。得暖法。
5,
不断观察四圣谛十六行相,依次得顶,忍,世第一法。也就是(见道)顺(益)决(断)(简)择分(断)之意,即顺决择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11: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5 20:09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5 09:26
4,
由心已得定,在定的基础上修观(毗钵舍那)。
修四念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6,
前面,行者已修顺决择分,至世第一法,至此,巳修完加行道
下面,行者缘欲界,依苦圣谛,生起苦法智忍。再顺次生起苦法智,即入正性离生,又名入正性决定,已进入圣者之列,必能证入涅槃。
行者依苦圣谛,缘余界(色界,无色界)生起苦类智忍,及苦类智
这样,依集圣谛,缘欲界生起集法智忍,集法智;缘余界生起集类智忍集类智
依灭圣谛,则生起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
依道圣谛,则生起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总计十六心,总称圣谛现观

其中,前十五心属见道,最后心属修道。

依此十六心,分别立初须陀洹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11: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6 05:31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5 11:04
6,
前面,行者已修顺决择分,至世第一法,至此,巳修完加行道。
下面,行者缘欲界,依苦圣谛,生起苦法 ...


以上,说了凡夫至阿罗汉的修证次序。
那么,从发心到证涅般,三乘之道,最快速度是多长时间呢?

对于声闻,《俱舍》说,最快三生。
第一生发心入涅槃,称顺解脱分,第二生顺抉择分,第三生入圣。

缘觉呢,诸处所说未详,不过,若是须陀洹果在最后一世,于人间无佛法时成道,则不会超过一劫吧。

佛道呢,以成佛最快的本师释迦牟尼为例,则是三大阿僧祗劫。


而三乘共依的,都是修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

(《长阿含 。游行经》)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6 05:41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5 11:17
以上,说了凡夫至阿罗汉的修证次序。
那么,从发心到证涅般,三乘之道,最快速度是多长时间呢?


3,浅说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


学习佛法,成就佛道,当从本师学,当知本师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本师自证,自述的成佛之道,是最可靠的信息,也是最可信的成佛之道 。
那么,三藏经典中,有没有记载佛说自己成佛之道 呢?

当然 有。
只不过比较散,而且,各处所说,都 不详尽而已。
先找了一下,这么几部书中,有介绍 。
如果把它们相同的地方给找出来 ,则最好不过了。

1,《俱舍论》:
2,《根本 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3,《六度集经》;
4,《南传菩萨道》;
5,《长阿含 》。
6,《阿毗达磨大毗婆娑》
7,《佛本行集经》

还有许多,以后慢慢补充。。。。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41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39
3,浅说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

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八
分别业品第四之六,




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

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

  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故

  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异熟果业。菩萨方得立住定名。

以从此时,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贵家等。生善趣者。谓生人天。趣妙可称,故名善趣。
于善趣内,常生贵家。谓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家。
于贵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萨,恒具胜根。恒受男身,尚不为女。何况有受,扇搋等身。
生生常能,忆念宿命。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有情事中。众苦逼身,皆能堪忍。虽他种种,恶行违逆。而彼菩萨,心无厌倦。如世传有,无价驮娑。
当知此言,目彼菩萨。由彼大士,虽已成就,一切殊胜,圆满功德。而由久习,无缘大悲。任运恒时,系属他故。普于一切有情类中。以无慢心,皆摄同己。或常观己,如彼仆使。故于一切,难求事中,皆能堪忍。及于一切,劳迫事中,皆能荷负。

修妙相业,其相云何?颂曰。

  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论曰。
菩萨要在赡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业。此洲觉慧最明利故。
唯是男子非女等身。尔时已超女等位故。
唯现对佛。缘佛起思,是思所成。非闻修类。
唯余百劫,造修非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
唯薄伽梵释迦牟尼。精进炽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业成。是故如来告聚落主。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家,因施我食,有少伤损。唯成大利。从此自性,恒忆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


宿旧师说。菩萨出初无数劫来。离四过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辩。
一一妙相百福庄严。何等名为一一福量?
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名一福量。
有说。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为一福量。
有说。此量唯佛乃知。

今我大师,昔菩萨位,于三无数劫,供养几佛耶?
颂曰。
  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论曰。初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五千佛。
次无数劫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七千佛。

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
颂曰。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论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

谓于第三无数劫满,所逢事佛,名为胜观。
第二劫满,所逢事佛,名曰然灯。
第一劫满,所逢事佛,名为宝髻。
最初发心位,逢释迦牟尼。谓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一佛,号释迦牟尼。遂对其前,发弘誓愿。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于末劫出世。灭后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

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颂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圆德彼岸。

故此六名曰波罗蜜多。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43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41
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八
分别业品第 ...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五 》

(1)
佛告大王,于意云何。彼时名光明王者。岂异人乎。即我身是。我于尔时。初发无上菩提之意

尔时胜光王,复白世尊曰。最初于谁行施,得证无上菩提?

佛告大王。乃往古昔,无量劫时。有城名曰毗诃彼地。其城有一陶轮工师。有佛出世。号曰释迦牟尼。证无上正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亦有声闻弟子。名舍利弗。大目乾连。及侍者阿难陀。
时释迦牟尼佛正真等正觉。共无量苾刍众。俱游行人间。至彼城中。
尔时彼佛忽有风患。即告阿难陀曰。汝可往彼陶轮家,乞酥油蜜浆。尔时阿难陀闻佛教敕。即往诣陶轮家。在门外立。
白言:长者。世尊患风强病。今须酥油蜜浆。
时陶轮师。闻具寿阿难陀所说。即将酥油蜜等。长者共儿相随。俱往佛所。以酥蜜等,遍涂佛身。温水沐浴。持沙糖水。奉上世尊。为疗病故。即得痊愈。尔时陶师,长跪发愿。说伽他曰:


 我以苏蜜施如来  愿获广大功德利
 种族名号声闻众  悉如今日释迦尊
 善能调伏有情类  远离众苦归圆寂 

其陶轮子。亦发是言。愿我当来,如佛侍者。

佛告大王。我于尔时。初施释迦如来。得证无上菩提。其子者。即阿难陀是。


王复问世尊曰。从初乃至成佛,供养几许诸佛,而证无上菩提?

佛告大王。我从释迦如来,最初阿僧企耶。乃至护世佛,时以清净心。如是供养,七万五千佛,于尔许时供养,不曾心异。唯求无上正等菩提。

大王。第二僧企耶。我初供养燃灯佛,乃至宝髻佛,以清净心。如是供养,七万六千佛。我虽经历多生。心无有异。常以清信,供养诸佛。

大王。第三阿僧企耶。初供养宝髻佛。乃至安隐佛。如是供养,七万七千佛。
如是又至迦摄波佛。我虽供养,无有异心。常以净信。供养诸佛。

为菩萨时如是供养。皆蒙诸佛为我受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满我所愿。思求正觉。坚固释持。慈摄一切有情故。


尔时胜光王闻佛说已。心大欢喜。顶礼双足。奉辞而去。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49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43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五 》

...

(2)


时具寿阿难陀,即以伽陀。请世尊曰:

 唯愿世间尊  为我分别说
 何处初发意  为求大菩提
 更愿无上士  为说本事缘
 曾供养几佛  复经几许时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无上两足尊  慈愍有情者
  于彼发菩提  誓度三有海  
闻佛心离欲  广说醉象缘
 厌离贪欲习  因发菩提心
 坚固发誓愿  惠施如河沙
 光明王世时  专求正觉等


 初见释迦佛  我作陶轮师
 酥油蜜浆等  最初为供养

 亦曾为上女  正信三宝尊
 我见憍陈佛  以灯油奉施


 无胜佛世时  我曾作三藏
 共大众相竞  恶骂僧为女
 由斯口恶业  变我身为女
 却回心净已  还变为丈夫


 乃往过去世  曾为王子时
 宝髻佛兄弟  我以灯明施


 三月曾供养  安隐佛世尊
 佛灭度之后  以舍利起塔

 曾作富长者  三月供养佛
 世尊灭度后  建塔九十肘

 后见有胜佛  梵志中为最
 举手合掌敬  供养人中尊

 昔时作梵志  书论悉明解
 我逢利益佛  施座奉如来


 往修苦行时  曾住仙人法
 见憍陈世尊  捉身欲山下

 我曾作仙人  遇逢乐见佛
 诸佛至居处  以根果供养

 往昔作仙人  见善眼世尊
 以著树皮衣  持施覆其身

 昔曾作人王  供养勒叉佛
 顿舍四兵众  求无上菩提

 从初释迦佛  至于护世佛
 七万五千佛  我皆尽供养
 此是一僧祇
  如是行供养
 一心无异别  恒发菩提愿



 次见燃灯佛  多闻甚可爱
 以七青莲花  作梵志持供

 我曾作国王  见佛名有相
 于佛修行处  供养此如来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住修
 以妙色珍宝  音声而供养


 我曾作国王  佛号超师子
 我以宝幡盖  供养此如来

 我曾作国王  佛名安隐日
 王有一千城  皆令修供养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梵志
 以浴室香汤  依时沐浴佛

 我昔作国王  城中而供养
 三千梵志佛  及一尸弃佛

 我曾作长者  于财增城中
 供二十五佛  修行于梵行

 我曾作长者  于彼大城中
 供养尸弃佛  建立寺舍塔
 其寺供七佛  奉施珍宝具
 及以奴婢等  庄宅花园林
 曾作王信敬  于尸弃佛所
 复在彼城中  唯求正等觉

 昔曾作梵志  有佛名欢喜
 为求菩提故  以果先供养

 曾作长者时  有佛名善眼
 我以摩尼宝  供养此如来

 亦曾作商主  有佛名善生
 坐于菩提树  以饼先供养

 于千商人中  曾作千商主
 见佛坐菩提  号名善意佛
 香泥涂佛上  复以扇招凉
 佛边坐听法  闻法心开悟

 昔作商人主  有佛名释迦
 我以众宝花  以花散佛上

 昔作商人主  有佛名高登
 以幡花音乐  供养如是佛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最上
 超越诸有海  当施众车辂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最尊
 佛行百里内  地散诸妙花

 我于过去世  闻佛欲来过
 远将胜幡盖  并四兵围绕
 有佛欲渡河  我当作舡师
 见佛心欢喜  渡佛到彼岸

 我曾作商主  有佛名贤车
 为佛造桥梁  令佛安隐渡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大梵
 牛头香造寺  以供养于尊
 著僧伽胝衣  以覆如来上
 俭世檀香浴  降雨人归佛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净月
 国有多疾疫  供佛疫皆除

 我昔作王时  有佛名调帝
 请佛说妙法  为求菩提道

 我昔作王时  有佛名梵尊
 施佛僧伽胝  用覆如来上
 当时国中俭  我以旃檀汤
 沐浴如来体  丰乐人归佛


 我昔作王时  有佛名帝释
 其国有灾起  王发慈止息

 我昔作王时  供养调帝佛
 用诸百万宝  造食献如来

 昔为梵志信  见佛名悉达
 以百千颂赞  供养天人师

 昔为梵志时  佛名帝释幢
 合掌以正信  当来愿如佛

 始从燃灯佛  至于帝释幢
 七万六千佛  我皆尽供养
 满二阿僧祇 
 供养于诸佛
 不曾心有异  志愿菩提处





 第三阿僧祇  亦为王供养
 佛名安隐日  灭度而起塔

 我昔为国王  种种供养佛
 满足皆随意  起塔名法王


 昔为大商主  见佛名悉供
 我以众金花  散佛呈供养

 昔为商人时  见佛名宝髻
 为佛作金网  以覆大师上

 昔为商人时  佛名上莲花
 作银花供养  散布如来上

 昔为商人时  见佛名上称
 我以上妙室  供养于如来

 昔为大国王  佛号名胜论
 正证菩提日  我以四兵护

 昔为商人时  见佛名无垢
 造塔并浴室  及以燃灯明

 我昔作王时  见佛名合觉
 坐石而入定  音乐以供养

 昔为商人时  见佛名修行
 降怨度人众  扫地令佛过

 昔为商人时  闻佛名净住
 欲来造寺舍  园苑毗诃罗

 昔为大国王  有佛名相师
 摩尼宝供养  我时为菩萨

 昔为大国王  有佛名系都
 我造法王塔  缯幡以供养

 昔为大国王  有佛名舍重
 我以瓶杖施  起塔并设会

 我昔为商主  有佛名见义
 以金宝真珠  种种香供养

 我为大国王  佛名诸兵义
 佛游于人间  四兵迎供养


 我为大国王  佛名他利见
 欲入于城内  设乐香花供

 我昔为商主  有佛名底沙
 以诸茎木香  根香散供佛 


 我昔曾为大仙人  见晨宿佛在宝龛
 但一伽他而赞佛  超过九劫修苦行



 昔为梵志名最上  见佛名曰毗婆尸
 两手持苣发菩提  欢喜布散如来上

 菩萨昔为商主时  见佛世尊名尸弃
 并有弟子声闻众  三月衣食而供给

 昔为商人深正信  于彼毗婆尸佛所
 并诸弟子声闻众  三月衣食而供给

 昔为商人深正信  佛名迦留村陀佛
 请佛家资尽布施  随佛出家持梵行

 昔为商人深正信  见佛迦耶迦牟尼
 先造立寺生恭敬  后乃方随佛出家

 昔为梵志名最胜  于两足尊迦叶佛
 由闻喜护所说语  乃得出家修净意

 菩萨昔作国王时  于弥勒仙修供养
 入定见我当作佛  时仙却来供养我

 从安隐佛至迦叶  供养七万七千佛
 一切如来皆奉侍  乃能数满三僧祇

 皆悉欢喜而供事  未曾少许心别异
 皆发无上菩提愿  为菩萨时供养佛
 一切示现而授记  对众咸言当作佛
 我先求愿皆满足  如先所愿今思忖
 此愿皆令得满足  彼佛世尊诸大德
 授我无上菩提记 

(六度)
 我昔曾作尸毗王  复为一切施主时
  并及尾滥大王身  舍身舍宝行檀度

  昔为商主入大海  持戒专求趣彼岸
  能害自身令众乐  皆令得度于苦海

  往昔曾作仙人时  常行忍辱波罗蜜
  身体手足被支解  由行忍辱心无退

  如紧那罗本生说  我曾欲竭于大海
  以满精进波罗蜜  皆由口业真实语

  昔名药物大臣时  牛出梵志共论义
  当满般若波罗蜜  诸天击鼓而助喜

  昔为梵志名生然  勤修胜禅波罗蜜
  头上鸟生男女卵  定中不起鸟能飞

  修行满六波罗蜜  慈心常有思念处
  我广心求尊重愿  发愿愿求皆满足

  彼诸大德一切佛  我皆供养天人师
  三有苦海诸众生  一切皆归涅槃路


  我为菩萨修供养  从彼光明王身后
  乃至帝幢佛世尊  度得一千俱胝众



  况复成佛度无边  世间之尊大导师
  已度未度人天众  我已置立桥船筏
  坚固度于诸有情  我若入于圆寂后
  由能济度无边人  诸有能修福德者
  当来皆入涅槃城  我若入于圆寂后
  而能修集于佛事  少许供养于形像
  即得生天无量乐  我若入于圆寂后
  遗留法宝甘露味  如若有情闻此者
  皆能修习出离去 


 (已上诸佛名)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0 | 只看该作者


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七十六》

齐何名菩萨。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虽作是说,而不分别。
齐何名菩萨。得何名菩萨。彼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复次,为断实非菩萨,起菩萨增上慢故,而作斯论。
所以者何。有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处。乃至或以一杨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诵一伽他。或一摄心观不净等。便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当作佛。为断如是增上慢故。
显虽经于三无数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若未修习妙相业者,犹未应言,我是菩萨。况彼极劣增上慢者。

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
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
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

齐何名菩萨?
答: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


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为菩萨。何故乃至造作增长相异熟业,方名菩萨耶?
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
复次,修妙相业时。若人若天,共识知彼,是菩萨故,名真菩萨。未修妙相业时,唯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萨。
复次,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
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
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
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
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
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实菩萨。
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

问:菩萨得此自性生念,有何利益耶?
答:菩萨得此自性生念,离有情过。积集多闻,深信因果。善摄徒众,所说教诫,终不唐捐。菩提资粮转复圆满,是为利益。

得何名菩萨?
答:得相异熟业。
问:何故复作此论。
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先作是说。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名为菩萨。勿有生疑。虽齐此位名为菩萨。而菩萨名,或由证得其余胜法。欲显即由相异熟业,得菩萨名,不由余法。故作斯论。

问: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萨埵。何故未证得时,此名随转。及证得已,便不随转,而更名佛陀耶?
答:由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是故名为,菩提萨埵。

彼既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求菩提意乐加行,并皆止息。唯于成就觉义为胜。一切染污不染污痴,皆永断故,觉了一切胜义,世俗,诸尔焰故,复能觉悟。无量有情,随根欲性,作饶益故。由如是等觉义胜故。名为佛陀。不名菩萨。
复次萨埵,是勇猛者义。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是故名为,菩提萨埵。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便于菩提,勇猛心息。唯觉义胜,故名佛陀。以能成就,最胜觉故。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0
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七十六》

齐何名菩萨。乃至广说。

4,《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七》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


(1)

问:此相异熟业,经于几时,修习圆满?
答:多分经百大劫。唯除释迦菩萨。以释迦菩萨,极精进故,超九大劫。但经九十一劫,修习圆满。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其事云何?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号曰底砂。或曰补砂。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药。
尔时彼佛观二弟子,谁先根熟?即如实知慈氏先熟。能寂后熟。
复观二士所化有情,谁根先熟?又如实知释迦所化,应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机感相会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则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释迦。吾欲游山汝可随去。
尔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释迦须臾亦往山上,处处寻佛。如犊求母。展转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见佛,威仪端肃,光明照曜。专诚恳发喜叹不堪。于行无间,忘下一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经七昼夜。以一伽他,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无上觉。

问:近佛地菩萨,必于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妙自在。应以别颂,异门赞佛。何故经七昼夜,唯以一颂而赞佛耶?
答:菩萨尔时思愿胜故,不重文颂。若改文颂,则思愿不淳。
复次,菩萨尔时,怖畏散乱。如颂差别,心亦异故。云何而得一心流注。
复次,菩萨显己心无厌倦,能于一颂,新新发起,胜思愿故。

问:何故慈氏菩萨,自根先熟,所化后熟。释迦菩萨,则与此相违耶?
答:慈氏菩萨多自饶益,少饶益他。释迦菩萨多饶益他,少自饶益。是故皆与所化不并。

问:如契经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行四波罗蜜多,方得圆满。此是何等劫耶?
答:有说。是中劫。
有说。是成劫。
有说。是坏劫。
如是说者,此是大劫。积此大劫至一阿僧企耶。如是至三阿僧企耶,修习圆满。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4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2
4,《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七》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 ...

(2)

有说。依所逢事佛,分别三劫阿僧企耶量。
谓过去久远,人寿百岁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出现于世。生刹帝利,释迦种中。母名摩诃摩耶。父名净饭。子名罗怙罗。城名劫比罗筏窣睹多诸释种。侍者弟子,名阿难陀。第一双弟子,名舍利子,大目揵连。
尔时世间五浊增盛。为生老死之所逼迫。愚痴盲瞑,无将导者。彼佛世尊,以悲愿力,于中出现。精进增上,化导有情,未曾暂息。由如此故,为风所薄。肩背有疾。

时有陶师,名曰广炽。佛知时至,即告侍者阿难陀言。吾今身疾不安。汝可往广炽陶师家,求胡麻油及暖水。为吾涂洗。

侍者敬诺,往陶师家。住广炽前,爱语问讯已。方便赞佛,种种功德,胜戒定慧。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光赫奕。智见无碍,辩才无滞。
复告广炽。如是世尊,若不出家。当为轮王,王四洲界。我及汝等,一切世间,皆为仆使。然今弃舍如是王位,出家苦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一切智见。断一切疑网。施一切决定。能尽一切问论源底。视诸有情犹如一子。今者在此不远而住。
然为拔济汝等苦故,恒涉道路。为风所薄,肩背劳积。须油暖水,故相造诣。颇能施耶?

尔时,广炽闻已踊跃,叹未曾有。如何人间,有是功德。
即报尊者。仁今且还。我当如命,自往佛所。其去未久。广炽即办生胡麻油,及暖香水,持往佛所。
佛遥见之。为令彼人,种善根故,脱去余衣。唯留衬身,踞机而待。广炽到已,发淳净心。以所持油,恭敬善巧。涂佛肩背,种种摩搦。复以暖水香汤灌洗。
佛时风疾,释然除愈。以慈软音,慰喻广炽。彼闻欢喜,即发愿言。愿我未来,当得作佛。名号眷属,时处弟子。如今世尊等无有异。
当知彼陶师者,即释迦菩萨。由本愿故,今名号等,如昔不异。

然从彼佛发是愿后。乃至逢事宝髻如来。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满。

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

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

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至逢事迦葉波佛时,方得圆满。


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5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4
(2)

有说。依所逢事佛,分别三劫阿僧企 ...

5,《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八》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

(1)


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
答:有说。若菩萨行布施时。不为悭吝之所屈伏。当言施波罗蜜多圆满。持净戒时不为恶戒之所陵杂。当言戒波罗蜜多圆满。起精进时不为懈怠之所退败。当言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修般若时不为恶慧之所娆浊。当言般若波罗蜜多圆满。

有说。若时菩萨,但以悲心能施一切一切种物。乃至身命头目髓脑,都无少许恋着之心。齐此名为施波罗蜜多圆满。若时菩萨横被有情斩截手足。割劓耳鼻。或斫身分。乃至无完如芥子许。尔时无有一念嗔心。况欲加报。齐此名为戒波罗蜜多圆满。若时菩萨心勇猛故。经七昼夜一足而立不瞚而视。以一伽他赞叹于佛。而无一念懈倦之心。齐此名为精进波罗蜜多圆满。若时菩萨名瞿频陀精求菩提。聪慧第一论难无敌。世共称仰。齐此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圆满。

或说。乃至坐金刚座入金刚喻定。将证无上正等菩提。齐此方名般若波罗蜜多圆满。

如是说者。此等所说皆依一时。一行增上说为圆满。

如实义者。得尽智时此四波罗蜜多方得圆满。


外国师说。有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

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蜜多,即前四所摄。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


复有别说。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闻及忍。
若时菩萨能遍受持如来所说十二分教。齐此闻波罗蜜多名为圆满。
若时菩萨自称忍辱,被羯利王割截支体。曾无一念忿恨之心。反以慈言誓饶益彼。齐此忍波罗蜜多名为圆满。
此二亦在前四中摄。
忍如前说,闻摄在慧。虽诸功德,皆可名为波罗蜜多。
而依显了增上义说。故唯有四。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6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5
5,《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八》
...

(2)

问:修此四波罗蜜多时。于一一劫阿僧企耶,逢事几佛?
答: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

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即宝髻,最后名然灯。

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七千佛。最初即然灯,最后名胜观。

于修相异熟业,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胜观,最后名迦葉波。

当知此依释迦菩萨说。若余菩萨不定。

如是释迦菩萨,于迦葉波佛时。四波罗蜜多,先随分满。相异熟业,今善圆满。
从此赡部洲殁生睹史多天。受天趣最后异熟。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6
(2)

问:修此四波罗蜜多时。于一一 ...

6, 《南传菩萨道》
(1)

目 錄 上


作者簡介 i
中譯序 iii
第一章:禮敬與原意 1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3
第三章:須彌陀婆羅門 29
第四章:須彌陀出家 31
第五章:授記 39
第六章:省察諸波羅蜜 51
第七章:雜集 61
第八章:十八不生處 173


目 錄 下 頁
作者簡介 i
中譯序 iii
第一章:佈施波羅蜜 1
第二章:持戒波羅蜜 73
第三章:出離波羅蜜 141
第四章:智慧波羅蜜 147
第五章:精進波羅蜜 161
第六章:忍辱波羅蜜 171
第七章:真實波羅蜜 181
第八章:決意波羅蜜 219
第九章:慈波羅蜜 235
第十章:捨波羅蜜 249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8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7
6, 《南传菩萨道》
...

(2)

禮敬佛法僧之後,我應該以不太短也不太長,不太簡單也不太難懂的文法,

主要根據經典中的《佛史》或《佛種姓經》 (Buddhavamsa)和它的註疏,以及其他有關的經典與註疏,著作這部《大佛史》(Maha-Buddhavamsa)──一本有關過去多過恆河沙數的無數量佛之中的二十五尊佛的生平之書,始於授記 須彌陀隱士(妙智,Sumedha)為菩薩的燃燈佛(Buddha Dipavkara)。
願那些欲尋求善業與智慧的有德之士,已具備信心地歸依了佛法僧三寶,正確與正直的培育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三學的人,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5:59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5:58
(2)

禮敬佛法僧之 ...

(3)


更詳細的解釋:在菩薩被授記時已可分為三類:
一、 敏知者菩薩(略開智者菩薩,ugghatitabbu bodhisatta);
二、 廣演知者菩薩(vipabcitabbu bodhisatta);
三、 所引導者菩薩(neyya bodhisatta)。

(一)如果「敏知者菩薩」有意在他被授記的那一世證得弟子菩提(savaka-bodhi),即成為阿羅漢,他有能力在佛陀還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 與四無礙解智 (patisambhidabana)。這是被授記的八條件之一。

(二)如果「廣演知者菩薩」有意在他被授記的那一世證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還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三)如果「所引導者菩薩」有意在他被授記的那一世證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剛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敏知者菩薩的「導致解脫之波羅蜜的成熟程度」已經強到他只須在被授記之後,再修習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即可成佛。

廣演知者菩薩的「導致解脫之波羅蜜的成熟程度」只是中等而已,因此在被授記之後,還須再修習八阿僧祗與十萬大劫方能成佛。

所引導者菩薩的「導致解脫之波羅蜜的成熟程度」很弱,因此他在被授記之後,還須再修習十六阿僧祗與十萬大劫方能成佛。


於此,
敏知者菩薩即是慧者菩薩;
廣演知者菩薩即是信者菩薩;
所引導者菩薩即是精進者菩薩。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6:01 | 只看该作者

(4)

即使欲成為菩薩也是非常艱難的
莫說成為一位正等正覺者,即使想要達到有如須彌陀隱士能夠獲得被授記的境界,也需要具備以下八項條件:


一、 是人
二、 是男人
三、 波羅蜜已經圓滿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證得阿罗漢果。
四、 遇到一尊活著的佛陀
五、 是一位相信業力的隱士(佛教以外 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 具備四禪八定與五神通。
七、 有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修波羅蜜的非凡精進力。
八、 善欲足夠強大至令他發願成佛。

只有具備了這八條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記之冠」。因此,莫說成為佛陀,即使想要達到有如須彌陀隱士可以獲得授記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難的。
若欲被授記成為菩薩已是如此困難,對於在被授記之後還要以至少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的期限,通過四成就的方式,圓滿諸波羅蜜,才能成佛的難度,是如何才能形容呢?成佛是真正很困難的。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6:0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6:01
(4)

即使欲成為菩薩也是非 ...

也就是说,南传认为,当速度最快的慧者修行,他的能力,在达到被佛陀授记后,比如释迦佛前世的须弥陀隐士,布发迎燃灯佛,并以花供养,发愿成佛时。
还需要修四阿僧祗又十万大劫,以圆满他的十巴拉蜜(波罗蜜),到维山达拉王子时,生兜率天,为一生补处菩萨,再下降人间(阎浮提)才走完成佛之道。

同时,它又指出,若修得辟支佛,至少也需要2阿僧祗劫又十万大劫的时间。



这里,与各处说法明显不一致的是,菩萨被燃灯佛授记后,又修四大阿僧祗又十万大劫。而余处则说,是(第三个)一阿僧祗劫。
为了统一辨别,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劫的定义不同而产生的说法差异。

它并不影响后面的继续分析。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6:0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6:02
也就是说,南传认为,当速度最快的慧者修行,他的能力,在达到被佛陀授记后,比如释迦佛前世的须弥陀隐 ...

这样一来,就可以以释迦牟尼佛为例,理出一条快速成佛之道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他佛,都在人寿几万岁时降临人间,那才是人间净土 ,到人寿百岁时,巳属五浊恶世了。释迦于此成佛,固有其大愿,更是他精进修行的结果。 所以,释迦佛能以百岁下劣人身成就。本师也称,自己在诸佛中,精进第一。后面还有具体事例。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6 20:01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6:02
这样一来,就可以以释迦牟尼佛为例,理出一条快速成佛之道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他佛, ...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大部分,其中,有其明显的标志,作为分界点。
以《根有律》所说最久,《俱舍论》《大毗婆沙》所说最详。

1,不定地。在轮回中的众生,具有聪明,善行的那些人或动物,则有可能成为菩萨修行者。

2,发心出离生死。这是个从轮回到求证菩提的转折点。
以本师作光明王,闻佛能制心而向佛是标志。 以上,均在三大阿僧祗劫乃至更远之前,才是。

3,发成佛的愿心,并开始修行。此时犹可能入恶趣。
以作陶师遇释迦牟尼佛为开始,经历一阿僧祗大劫,供养过七万五千佛,到宝髻佛为一段。

4,在第二阿僧祗劫,从宝髻佛到燃灯佛为一段。 中间供养过七万六千佛。且修行各种佛法,乃至为法忘躯。
其中,因赞底沙如来,精进超九劫。

5,在第三阿僧祗劫。从燃灯佛到胜观佛为一段。 供养七万七千佛,。
其中,在燃灯佛处,菩萨(须弥陀隐士)因布发迎佛而被授记,将来必定成佛。

6,修相好用百劫。(本师用91劫)。从胜观佛到迦叶佛。中间供养六佛。

7,一生补处。住兜率天宫。

8,世间最后生。于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以三乘法教化,度生已毕,入无余涅槃。

9,与此同步,菩萨的六波罗蜜(按大多数分类),也在树下证道成佛时,修行圆满。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0:08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06:05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大部分,其中,有其明显的标志,作为分界点。
以《根有律》所说最久,《俱舍论 ...

也就是说,除了 对菩萨的定义不同之外,各处所说的本师成佛之路是一样的。

其中的几个典型事件也记载一致。
如,作陶师,遇释迦牟尼佛,初发成佛之愿。
遇然灯佛,以花供养,以发布地迎佛,(初)得授记。
只是,
北传以到第三阿僧祇劫满,修三十二相时,才称为菩萨。
南传则以第二阿僧祇劫满,遇到佛陀授记,才称为菩萨。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06:33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20:08
也就是说,除了 对菩萨的定义不同之外,各处所说的本师成佛之路是一样的。

其中的几个典型事件也记载一 ...

这样分析之后,好象也没什么用处的样子,似乎与个人修行挂不上号,靠不上边。
不如以此为线索,在经典中,找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通过佛陀之口,告诉我们,如何行一条无上正觉之路。

还是从前往后,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
首先,讲菩萨在恶趣中所经历的那些事。
去发现,有哪些特质的众生,才是主角。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06:34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4 06:33
这样分析之后,好象也没什么用处的样子,似乎与个人修行挂不上号,靠不上边。
不如以此为线索,在经典中 ...

以下选 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先说菩萨在恶趣的经历,这些故事,最少是在二大阿僧祇乃至三大阿僧祇劫前发生的。

卷15 1, 师子王本生

【复次大王。又为求无上菩提故。摄受有情。
菩萨尔时在不定聚。舍自身命。饶益一切有情。
大王。乃往古昔。于一方处大丛林中。有师子王。于中居止。复有五百商人。经过险路。由语声故。有大蟒蛇。惊动睡觉。五百商人。悉被蟒蛇围绕。尔时商人甚大惊怕。发声号叫。求诸天神。
其师子王。闻此叫声来至。乃见蟒蛇围彼商人。去此不远。有少年象。尔时师子即往象边告言:“此诸商人。今被蟒蛇围绕欲食。汝能舍命。救彼商人耶?”其象答曰:“欲遣如何?”师子答曰:“我须上汝头上。后脚捉头。以我双爪。打彼蛇脑。后之两足。入汝头中。汝当必死。我打蛇脑。蛇当定死。其蛇口吐毒气。我亦应死”。象曰:“且为利益拔济多人。宁顾身命!”时师子王升象头上。掷身打彼蟒蛇。师子按足。象便命过。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气。师子身亡。三个一时并皆舍报。诸商人等遂全身命。
商人欲发。空中诸天告商人曰:此师子王。是贤劫菩萨。今为汝等。舍自身命。拔救诸人。汝等宜应供养菩萨。然后进发。时诸商人。即以种种供具。供养师子王身。绕已而去。

佛告大王:"尔时师子王者。勿作异观。即我身是。我于尔时。在傍生趣。能救五百商人。舍自身命。害彼毒蛇。由我慈心摄受有情。功德因缘。积集善根。正信力故。而证无上菩提" 。】

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06:35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4 06:34
以下选 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先说菩萨在恶趣的经历,这些故事,最少是在二大阿僧祇乃至三 ...

2,鸟王本生


【乃往古昔。于一方处。有好流池。菩萨尔时于不定聚。作其鸟身。于五百鸟中。而为鸟王。
其中有一老鸟。不能远求食饮。常食小鸟及诸鸟卵。徐劣而行。既食饱已一足而立。时诸小鸟。常被食啖。心大愁苦。共诣王边。作鸟语声。白言鸟王。具说如前。愁悲苦恼。
鸟王即为寻访斯事。是谁食啖诸鸟子等?菩萨虽在恶趣。心常无异。如是访察。乃见老鸟诈劣徐行。在池岸边。翘足而立。于时鸟王菩萨。即便觉知,是损害之者。而说颂曰:
 食啖诸鸟卵  并余小鸟等 
翘足一脚立  犹如持戒者

 徐徐而缩脚  微劣诈言谈 
曲项娇为斯  必是多奸诈 
尔时老鸟便作是念:今者鸟王既察知我。我今归依。
鸟王告曰:“汝可设计。勿令诸鸟知汝怨事”。
老鸟闻已速即逃去。于时众鸟安隐无忧。

佛告大王:“尔时鸟王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
我为鸟王之时。由能慈摄一切有情。由彼因缘。积集善根正见力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06:36 | 只看该作者

3, 鹦鹉本生
【乃往古昔。于一方所丛林之中。
菩萨尔时在不定聚。作鹦鹉鸟。常解人语。
然于彼时。婆罗痆斯有王。名曰梵德。正绍王位。以法化世。而有一鸟。欲害鹦鹉。鹦鹉飞投大王手中。告言大王:“莫非法化世”。
时王见鸟来投手中。心生怜念。即于鹦鹉边。而受五戒。以法化世。敕群臣曰:“今于一切鸟兽。以无畏施”。

佛告大王“:莫作异见。尔时鹦鹉。解为人语者。见善根故。而证无上菩提”。】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1120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