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索达吉之邪见错说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9 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12-9 16:49 编辑

索达吉错说鹿野苑为“六大城”之一

索达吉在《<金刚经>开示录》中说:“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城、鹿野苑等)。”

在佛陀传法时期的古印度,有六座比较著名的大城市,分别为室罗伐城、迦维罗卫城、占波城、婆罗痆斯城、广严城、王舍城等。
比如:
“六大都城随意说  纵令差互并无愆
室罗伐城娑鸡多  婆罗痆斯及占波
薜舍离城与王舍  此六大城随处说”(《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于十七跋窣睹等中述其要事》)
“佛在舍卫国。长老优波离问佛。世尊。我等不知佛在何处说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我等不知云何。佛言。在六大城。瞻波国。舍卫国。毗舍离国。王舍城。波罗奈。迦维罗卫城。何以故。我多在彼住。种种变化皆在是处”。(《十诵律•六诵•11.杂诵•2.杂法之五》)
“于此地中有六大城。所谓室罗伐城。娑鸡多城。占波城。婆罗痆斯城。广严城。王舍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十七卷》)
此六大城,皆为各国之都城,其所属之国也各有所长。例如室罗伐城为北憍萨罗国都城,也称为舍卫城、舍卫国。
王舍城为摩揭陀国都城,摩竭陀国国法胜于他国,故称其都为王舍城,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迦维罗卫城为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国的王城,释迦族之射箭术在诸国中最为第一。
婆罗痆斯城为迦尸国之都城,也译作波罗奈,所以有时也以都城之名代国名,称其为波罗奈国。又此国所产棉布以细软著称,此布也被称作迦尸劫贝,亦即经律中常见之白氎,著名之波罗奈衣,又称迦尸衣,即产于此国。
比如:
“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四种衣服。所谓迦尸细衣.刍摩衣.头鸠罗衣.拘沾婆衣。”(《杂阿含经•264.小土抟经》)
“若有士夫以迦尸劫贝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遂尽。劫犹不竟。”(《杂阿含经•949.山经》)
“八万四千亿衣。初摩衣.迦尸衣.劫波衣为第一。”(《长阿含经•2.游行经•中》)
同时,著名的佛教圣地、佛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之地鹿野苑,亦在迦尸国境内,其位置在婆罗痆斯城东北十余里处。
比如,据法显佛国记曰:“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国波罗捺城之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世尊成道以后,人于此处起精舍。”
而且,住于鹿野苑中的比丘,也要到波罗奈城乞食。
比如:
“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杂阿含经•262.阐陀经》)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勒叉那比丘晨朝共入波罗奈城乞食。于路中。尊者大目犍连思惟顾念。欣然微笑。”(《杂阿含经•523.卖色经》)
可见,波罗奈城(婆罗痆斯城)与鹿野苑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鹿野苑根本就不是六大城之一,索达吉纯粹是因其于史实无知而乱说。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6:54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错说佛陀教法的结集


索达吉在《<金刚经>开示录》中说:
“佛的教法共有三次结集:第一次是佛涅槃后第二年;第二次是涅槃后一百一十年;第三次有两种说法,一是涅槃后一百八十年,一是涅槃后三百年。经过这三次结集,三藏全部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关于佛陀教法的结集,历史上究竟举行过多少次结集,众说不一,有说甚至达到了9次以上。为了防止纠缠不清,本文仅探讨经律中有据可查的,被广泛认可的第一次结集。
索达吉说第一次圣典结集发生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二年,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历史上第一次佛陀教法的结集,发生在佛陀涅槃后三个月的后安居时期,由大迦叶尊者组织,在阿阇世王的护持下,于王舍城举行。此次参与佛陀教法的结集者为五百位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所以史称五百结集。
佛陀是于当年的二月八日入涅槃。
比如:
“八日成最上道 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 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 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 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二月入涅槃城”(《长阿含经》)
此时,距离安居开始还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依律,比丘在安居夏坐前,应当先修治房舍。
比如:
“佛告诸比丘。若欲入夏坐者。先修治房舍。”(《善见律毗婆沙》)
“佛言。从今日后。安居时房舍应如是治。云何治。若安居时欲至。不得看房舍破坏不治而言安居人自当治。若草房者当草覆。乃至泥房者应泥补。壁孔应泥治。当塞鼠孔泥治地。”(《摩诃僧祇律》)
所以,参与圣典结集的五百阿罗汉也是如此,在安居前首先进行修治房舍、整治卧具等准备工作,三个月后,后安居开始时,开始进行圣典的结集。
比如:
“诸大德比丘作是思惟。在何处集法藏。唯王舍城众事具足。我等宜往王舍城中。安居三月出毗尼藏。莫令余比丘在此安居。所以者何。恐余比丘不顺从故。是以遣出。于是大德迦叶白二羯磨。于僧耆品中广明。于是从如来涅槃。后七日大会。复七日中供养舍利。过半月已。余夏一月半在。迦叶已知安居已近。迦叶语诸长老。我等去时已至。往王舍城。大德迦叶。将二百五十比丘逐一路去。大德阿那楼驮。将二百五十比丘。复逐一路去。”
“众共论言。此中应集三明六通德力自在从世尊面受诵二部比尼者。从声闻受二部比尼者。集已数少二人。不满五百。复议言。应满五百。长老阿那律后到。犹少一人。”(《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
“是时尊者复作是念。于前夏中可修营房舍卧具。至后夏时当为结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于是迦叶作是念。何许多有饮食床坐卧具。可得以资给集比尼。唯见王舍城足以资给。便于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罗汉应往王舍城安居。余人一不得去。
作是制已。五百罗汉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补治房舍卧具。二月游戏诸禅解脱。三月然后共集一处。于是迦叶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于僧中问优波离比尼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
可见,佛陀教法的第一次结集,亦即五百结集,是发生在佛陀涅槃当年的雨安居(后安居)中,根本不是发生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二年。索达吉因其于戒律无知,妄说于佛陀涅槃后的第二年进行圣典的结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00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讹传、诽谤佛陀没有内脏


索达吉在《<金刚经>开示录》中说:
“《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云:‘佛陀体内没有内脏,犹如金丸。’《金光经》中也说:‘释迦牟尼佛显现上是在化缘,但并没有享用这些食物,因为佛陀从来没有饥饿。’”

佛陀由于宿世因缘福报所感,身体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其体紫磨金色,但是,佛陀的身体也是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躯”,佛陀因伤也会流血。
比如:
“……石打我足流血如是不绝。
世尊忍痛。尔时医王侍缚迦。每日三时来诣佛所。”
“尔时世尊。摄神足力还经行头立。石堕佛足上。伤足上血出。”(《十诵律•六诵•11.杂诵•1.调达事》)
而且佛陀在成佛前后,是同样的要饮食,要消化,要排便的,足见佛陀是具有现代生理学所说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是具有内脏的。
比如:
“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为无病、无恼有均齐之消化力、不过冷、不过热、为堪中庸之精勤。”(《中部•85.菩提王子经》)
“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无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体温]不过冷不过热,适宜、精勤、无搅乱。成为佛陀有如是得。”(《长部•30.三十二相经》)
而且,佛陀的消化能力特别强大,一次可以消化二斤酥,提婆达多不自量力,想效仿佛陀,却遭受苦果。
比如:
“尔时侍缚迦而作是念。如来大金刚体。微少酥膏何以为足。应用二斤。作是念已。即量取二斤熟酥膏。置佛钵中。世尊食已而残少许。与诸苾刍。苾刍礼谢世尊。于时提婆达多见此事已。而作是念。我应食酥。而问侍缚迦言。沙门乔答摩。苏食几多。侍缚迦答曰。正有二斤。告言。我亦欲食二斤。侍缚迦曰。如来世尊大金刚体。所食酥量能使消化。非汝所及。提婆达多曰。我今亦是大金刚体。何不能消。即取二斤而便食之。至明清旦。佛所食酥皆悉消化。侍缚迦持粥来奉世尊。如来即食。提婆达多酥犹在腹。亦食其粥。腹即大痛。旋转叫唤昼夜不安。阿难陀于自亲族心有顾恋。闻其受痛情生悲愍。诣世尊所而白佛言。提婆达多。为多食酥未消吃粥。腹痛不安。尔时如来。即舒百福庄严功德千辐轮臂无畏相手。通彻山壁按提婆达多顶。告诸苾刍曰。我于提婆达多及罗怙罗。心生平等更无有异。提婆达多诸痛苦剧皆悉除灭。作是语已。时提婆达多众苦顿除。从死得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四卷》)
同时,在佛陀成佛前,关于佛陀排便,经中如是记说:
“若我以手按摩腹时。便值脊骨。若按脊时。复值腹皮。身体羸弱者。皆由不食故。
我尔时。复以一麻一米。以此为食。竟无所益。亦复不得上尊之法。若我意中欲大小便者。即便倒地不能自起居。”(《增一阿含经》)
关于佛陀成佛后排便,经中如是记说:
“第七七日 其后佛赴罗阇耶达那(王处)树之所,于此处享解脱之乐,续坐七日之间,至此七七日圆满。此七七日间佛无洗面、大小便及食事,唯依禅定之乐、道之乐、向果之乐而渡过。佛于七七最终第四十九日坐于其处时,浮起洗面之思,帝释天王持阿伽陀、诃梨勒(药果)来献佛。佛用之,此依而通便。帝释天献那伽曼树之齿杨枝及洗面用水。佛嚼齿杨枝及以阿耨达池之水洗面后,又复坐于罗阇耶达那树下。”(《小部》)
“尔时佛过七日已从禅定起。天帝释奉呵罗勒果。如来受食已便利。天帝释复授杨枝净水。”(《善见律毗婆沙•舍利弗品之十二》)
“佛在王舍城。佛身冷湿须服下药。佛告阿难。我身冷湿。是事汝自知。阿难受教。往耆婆药师所。语耆婆言。佛身冷湿须服下药。是事汝自知。耆婆言。长老还去我随后往。耆婆思惟。佛德尊重。不宜进木药苦药如余人法。当取青莲华以下药草熏之持用上佛。即取青莲华以下药熏作已。持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是优钵罗华熏以下药。可以治身。愿佛受之。此药一嗅十下。二嗅二十下。三嗅三十下。佛受已默然。耆婆欲还。具教阿难侍病节度而去。佛一嗅其药十下。二嗅二十下。三嗅二十九下。耆婆明识时数复来。瞻佛问讯。世尊。不审下不。佛言。向嗅汝药二十九下。耆婆知佛身病未尽。白佛言。须饮少暖水。饮已更一下。如是随顺满三十下。耆婆还家办随病药饮食软饭粥羹。尝伽罗药奉进所须。起居轻利无复患苦。佛得瞻力。还复本色。”(《十诵律》)
“尊于此入雨安居时,忽患激痛之痢病,几乎近于绝命。”(《长部》)
综上可知,佛陀是有消化器官,是有内脏的,甚至佛陀的消化系统也会生病。索达吉纯粹是无知的以讹传讹,诽谤佛陀,妄说“佛陀没有内脏”。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07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妄说比丘可以更食


索达吉在《<金刚经>开示录》中说:
“比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每天一食,是佛陀为比丘所设的戒律,依此戒而行,比丘可得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等利益。
比如:
“一时。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中阿含经•195.阿湿贝经》)
若比丘已用饭结束,之后再吃,得波逸提罪。
比如:
“佛言。比丘汝云何食足已起。离坐而更食。从今以后不听食足已离坐更食”
“若比丘足食竟更食者。波逸提”(《解脱戒经》)
“如世尊说苾刍不应饱足食已更复受食。时六众苾刍随足未足更复噉食。少欲苾刍闻之嫌耻作如是语。云何苾刍违佛所教。随足不足更受而食。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问答知实。广说如上种种呵责。告诸苾刍。乃至十利故为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足食竟更食者波逸底迦。”(《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5.九十波逸底迦法•34.足食学处》)
比丘尼戒律亦复如是,食竟更食也同样是有违戒律。
比如:
“时吐罗难陀尼。晨朝持钵入城乞食。乞得食已置于房中随意而食便即经行。经行既讫复来噉食。钵中食尽纵身而卧。诸尼告曰。圣者食竟经行。行竟更食食饱而卧耶。吐罗难陀闻已。恶骂诃责余尼。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问诃责。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食竟更食者。波逸底迦。尼谓吐罗难陀。或复余尼。食竟更食者。谓饱食后重食。”(《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4.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137.食竟更食学处》)
可见,依律,无论是比丘还是比丘尼,饱食后再食,都是波逸提罪,此为共戒。
所以,索达吉所说,比丘“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显然是于戒律无知而乱说。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10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错说千二百五十比丘


索达吉在《藏传净土法5》中说:
“所谓‘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即经常随行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圣众:其中三迦叶及其眷属一千人[ 三迦叶以前是外道首领,他们师徒共一千人,后来都皈依了佛陀。],目犍连、舍利子及其眷属二百人,耶舍[ 佛陀度化五比丘后,紧接着度化了耶舍,之后度化了耶舍的父母家人。在佛教的历史上,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及其眷属五十人,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索达吉作为深通经典之“堪布”,却对众所周知、天下闻名的千二百五十比丘解释得错乱不堪,足见此等“不堪”之“堪布”,实为因久习邪法,障蔽智慧之凡夫人。

一、舍利弗、目犍连及其眷属共二百五十人
舍利弗、目犍连作为佛陀上首的第一双贤弟子,本为外道时有其眷属共二百五十人,后皆归佛,并非如索达吉所说的二百人,此为诸多经律之共说。
比如:
“有故梵志名曰沙然。受学弟子二百五十。门徒之中有二高足。一名优波提舍(舍利弗)。二名拘律陀(目揵连)。”(《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三分•1.初受戒法中》)
“舍利弗目揵连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家学道。”(《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三分•1.初受戒法中》)
“罗阅城。时城中有删若梵志。有二百五十弟子。优波提舍拘律陀为上首。”(《四分律•第二分•5.受戒揵度之三》)

二、千二百五十比丘的组成
作为长随佛行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其实是由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及舍利弗、目揵连的弟子二百五十人共同组成,根本就不包括耶舍及其眷属。
比如:
“郁鞞罗迦叶兄弟及千弟子。舍利弗目揵连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家学道。”(《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三分•1.初受戒法中》)
“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此等徒众千人。优波提舍驹律陀而为上首。徒众二百五十人”(《毗尼母经•第一卷》)
“次后优楼频螺迦叶兄弟门徒千人。舍利弗。目连等门徒二百五十人。合千二百五十人。尽是善来。所以常偏称千二百五十人者。以是诸人同是婆罗门中出家故。又以门徒师众大故。又俱是善来故。又以皆是阿罗汉故。”(《萨婆多毗尼毗婆沙•1.总序•2.七种得戒法》)

三、耶舍及其眷属未在千二百五十比丘之列
耶舍及与眷属其实共五十五人,并非如索达吉所说的五十人。其出家及得道,是在佛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之后不久,要早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团的建立。此五十五人得道后,连同五比丘共六十人,被佛陀遣往各地弘法度众,并且要求“汝等不得双行”,即每个地方都是单独一人。所以此五十五人并未在千二百五十比丘之列,这在律中记录得清清楚楚。
比如:
“时波罗痆斯城诸长者等。闻第一长者子耶舍剃除须发被于法服随佛世尊而作弟子。其第二长者子。名曰富楼那。其第三长者子。名曰无垢。第四长者子。名曰骄梵拔提。第五长者子。名曰妙肩。闻耶舍出家。咸作是念。今耶舍童子生于贵家。富有珍宝身体端严。恒受快乐。舍其所好为佛弟子。将知如来甚大威德法亦微妙。我等应当剃除须发侍养如来学受胜法。作是议已即共同心。从波罗痆斯城至世尊所。礼世尊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愿与妙法。我等出家为佛弟子。依如来教奉持梵行
佛告诸长者子曰。今正是时。善来苾刍。汝便出家修诸梵行。作是语已彼长者子等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苾刍相。如经七日曾出家者。其所悟解如百岁苾刍。尔时世尊重为说法。汝等苾刍。独一静处远离喧杂。常守自心勤修苦行。今既出家应求梵行。度于彼岸证自正智。得佛神通尽于生死。梵行建立办于所作。勿受后有。如斯修者得无生果。时四苾刍闻佛此言。即便悟解证阿罗汉果。时此世间有十一阿罗汉。佛为第一。
波罗痆斯城中有五十豪族家。闻此五长者子咸皆出家剃除须发而被法服证阿罗汉果。各作是言。如来教法甚为深妙。令彼五长者子各舍豪富而为出家。我等诸人亦宜诣佛而为弟子。作是议已咸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愿听我等于善法律中出家而为苾刍常修梵行。佛言。善来苾刍。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如经七日曾出家者。佛言。具寿。夫出家者。独处山林远离喧杂。常守自心勤修苦行。度于彼岸证自正智。得佛静力尽生死际。勿受后有。如斯修者得无生果。时五十苾刍。闻佛言已心获无碍。证阿罗汉果。时此世间有六十一阿罗汉。佛为第一
尔时佛住波罗痆斯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六十苾刍前后围绕。……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曰。我于天人系缚中而得解脱。汝等亦得解脱。汝等应往余方作诸利益哀愍世间。为诸天人得安乐故。汝等不得双行。我今亦往优楼频螺聚落。诸苾刍等咸奉佛教。唯然而去。”(《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六卷》)
可见,佛陀与耶舍及五比丘等人分别后,便独自一人前往优楼频螺聚落,才有之后度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千人及舍利弗、目犍连二百五十弟子组成千二百五十比丘之事,索达吉之所说错乱不堪,实为于戒律无知之乱说也。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06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妄说阿罗汉不通达空性


索达吉在《<金刚经>开示录》中说:
“当然,作为小乘阿罗汉,不可能完全通达空性,智慧肯定与大乘菩萨有极大差别。”

所谓空性,即是指诸法乃因缘所生,无有自性,缘起性空。
索达吉为了故意抬高所谓的“大乘”,贬低实已深达诸法的所谓“小乘”之究极圣者阿罗汉,竟然妄言阿罗汉不通达空性。实际上初果须陀洹即已于空性、缘起法极其通达,断疑度惑,于法得无所畏,证得初果就已经证得一切法毕竟空寂。
比如: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杂阿含经?262.阐陀经》)
“居士优波离即于其座,远尘离垢,生起法眼,即:‘凡由缘生起法,彼一切亦由缘离散而归于灭法也’。”(《中部》)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经》)
“实从世尊又说‘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中部》)
“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于诸谛实得不坏信。超越爱河断诸疑网。自然通达诸微妙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皆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亦复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一切希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诸圣智慧定然正向增上,四果阿罗汉烦恼永尽,其智慧必定高于初果须陀洹,所以烦恼永尽的四果阿罗汉亦必定通达空、通达一切法,
比如:
“如何是通达空?于通达出离而欲欲是空,于通达无嗔而嗔是空,于通达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通达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通达法决定而疑是空,于通达智而无明是空,于通达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通达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通达阿罗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通达空。”(《小部?12集.无碍解道?21.俱存品第十 空论》)
“诸比丘!今了悟、通达苦圣谛,了悟、通达苦集圣谛,了悟、通达苦灭圣谛,了悟、通达顺苦灭道圣谛,断有爱、尽有索、更不受后有。”(《南传律》)
“已断生与死 净行又全整
卸重无系缚 作已作无漏
通达一切法 无执著心安”( 《增支部》)
大迦叶尊者作为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亦曾经明确记说自己已经通达诸法空性。
比如:
“尔时迦叶即白佛言。诸比丘虽如此谤亦无忧恼。世尊今时。虽复种种赞叹之德亦不欣悦。何以故。我观能赞所赞是二皆空。所以者何。我得一切无我无人诸法空观故。”(《毗尼母经?第一卷》)
而且,阿罗汉从解脱的智慧这一点来说,已经与佛陀毫无差别。
比如:
“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中阿含经?145.瞿默目揵连经》)
可见,索达吉妄说阿罗汉不完全通达空性,实为对阿罗汉进行诽谤而无知乱说。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09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讹传富楼那为囚禁中的频婆娑罗王说法


索达吉在《净土三经释》中说:
“大王(频婆娑罗王)吃了炒面喝了葡萄浆并且用净水漱口,漱口后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这样说道:大目犍连是我的好朋友,希望您以大慈大悲心给我授八关斋戒。当时目犍连像鹰隼一样迅速飞到国王所在之处,每天都这样来为国王授八关斋戒。世尊也派遣富楼那尊者为国王说法。这样经过了二十一天,由于食用炒面蜂蜜并且得闻正法,国王一直颜色和悦。”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作为极具代表性之伪经,其所说多有与佛理不合、与史实相违之处,其中所说富楼那为狱中的频婆娑罗王说法之事,即是伪造佛经者所编造的与历史事实相违背之典型代表事件。索达吉不具法眼,无有智慧辨明真相,继之以讹传讹。
富楼那作为著名的阿罗汉弟子,被世尊记为“说法第一”,其本为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的仆人,在给孤独长者建立祇树给孤独园后,奉命入海寻宝,归来后请求出家,长者许之。此时当距佛陀成道后约十年左右。
比如:
“尔时阿那邠坻闻此偈已。倍生敬信。寻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白佛言。世尊。我欲还舍卫城起立精舍。请佛及僧。唯愿世尊哀受我请。复愿世尊遣一比丘监理处分。如比罗经中广说。乃至佛告舍利弗目连。汝等往彼观地形势。随僧住便料理处分。安置房舍。舍利弗目连受教。即往至彼。时居士邠坻以十八亿金买地。十八亿金作僧房舍。十八亿金供养众僧。合五十四亿金。是居士方欲更兴供养故。遣富楼那入海采宝。佛威神护念故。四大天王帝释。及梵天王卫护此人。往还七反。大获珍宝。不遭留难。富楼那白邠坻言。唯愿居士听我出家。居士即许。将至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此人欲出家。唯愿世尊哀愍度脱。佛即度之。既出家已。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略说教诫。我欲到输那国土。如说修行。佛即为随顺教诫。如綖经中广说。富楼那受教诫已。到输那国。”(《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一》)
富楼那出家后,于佛陀之处领受教法,即往边方国土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并于当年之雨安居中入涅槃。
比如: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杂阿含经》)
“如是尊者富楼那!真正住西方输那国。时尊者富楼那于雨安居中,令五百优婆塞修行。于其雨安居中,令五百之优婆夷修行。于其雨安居中自证三明。于是尊者富楼那后至般涅槃。”(《中部》)
可见,富楼那尊者定然不可能以阿罗汉的身份与佛陀及常随比丘众一起参加集会。故而,如此等之富楼那以神通力入狱中为频婆娑罗王说法等“故事”,必定为晚世伪作。
祇树给孤独园的建立以及富楼那出家、涅槃,皆为发生在佛陀成道后最初十年中之事。而提婆达多联合阿阇世王害佛、弑父则为发生于佛陀老年时期之事,此亦足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及索达吉所说皆为不实之说。
比如:
“尔时提婆达闻瓶沙王将从七百乘车朝暮问讯世尊并供七百釜饮食。闻已以利养故生嫉妒心即失神通。便作是念。我今当伺候佛大众集时。往至佛所求哀请言。世尊年已老迈。寿过于人。学道亦久。宜居闲静默然自守。世尊是诸法之主。宜可以僧付嘱于我。我当将护。尔时提婆达伺大众集。即如所念具白世尊。”(《四分律?初分?2.十三僧残法之三》)
“调达前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及四弟子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年已老耄。可以众僧付我。佛但独受现法乐。令僧属我。我当将导。佛言。舍利弗目连有大智慧神通。佛尚不以众僧付之。况汝噉唾痴人死人。而当付嘱
尔时调达。闻佛说噉唾痴人死人如是名字。即便大瞋欲毁世尊。两眉垂下忧戚低头默然无说。作是思惟已即便起去。”(《十诵律?六诵?11.杂诵?1.调达事》)
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又译为影坚王、影胜王,实际上,真正到狱中为频婆娑罗王说法者,仅有尊者目揵连一人。
比如:
“尔时世尊告大目揵连曰。汝往影胜王所可传我语。愿王无病。作如是言。佛告大王。如善知识。应所作者我已作。我今救汝。离三恶趣。令汝常得在天人中过于生死处。闻佛所说即入三摩地。从耆闍崛山没。于王舍城王禁闭所。在王面前白言大王。佛告大王。愿无病恼。时王礼敬尊者大目揵连。时大目连白王曰。佛告大王。如善知识。我于王处所作已办。令离地狱傍生饿鬼建立人天。具如前说。由业因缘。是故大王。当知依于业因。此在于禁闭脚被刺破。又不得食苦害其身。王问大目连曰。何处有好食饮。于时目连答曰。于四天王处有好食饮。具报王已。即便化身而去。往耆闍崛山。”(《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七卷》)
不久后,频婆娑罗王命终,生于四天王天上。
比如:
“其老王(频婆娑罗王)远闻走声极众。在狱惊惧。作是思惟。必当唤我种种苦刑。长叹喘息迷闷于地。便即舍命。于北方天王宫。在天膝上忽然化生。时薜室罗末拏天问曰。汝是谁耶。曰我名胜仙。何故名曰胜仙。有天饮食常在面前随念而食。是故长号名曰胜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七卷》)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13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妄说圣者比丘照镜子


索达吉在《前行广释》中说:
“还有个比丘,虽然已得圣者果位,但却经常喜欢照镜子,原因是他前世当过妓女。”

诸圣必定皆圣戒成就,哪怕初果须陀洹,亦必定成就包括圣戒成就在内的四不坏净。
比如:
“何等为四。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当建立余人。令成就。”(《杂阿含经?836.四不坏净经》)
“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杂阿含经?1044.鞞纽多罗经》)
依律,比丘不可以照镜子,若照镜子则违律得罪。
比如:
“时六众苾刍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城乞食。时诸俗人。于箱箧中开诸庄具。六众见已。便持彼镜照面观形。难陀邬波难陀互相告曰。我甚端正。俗旅见讥作如是语。圣者头上无发腋下毛长。何处得有容仪端正。彼便默然苾刍白佛。佛言苾刍不应照镜。若照面者得越法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卷》)
“云何镜。世尊不听诸比丘照镜。”(《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24.毗尼摩得勒伽杂事之四》)
“镜法者。比丘不应镜中观面。不应钵中水中自看面。除面上有疮。是名镜法。”(《十诵律?十诵?15.比丘诵》)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照镜。”(《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一》)
“为好故照镜。越比尼罪。是名镜法”(《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一》)
同样,比丘尼也不可以照镜。
比如:
“尔时诸比丘尼照镜生不乐道心。乃至今为诸比丘尼结戒。亦如上说。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照镜波逸提。”(《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二分?4.第二分之四》)
甚至不可以用水、油等当镜子照。
比如: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照镜。镜者。油中水中镜中。不得为好故照面自看。”(《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一》)
“若水中照突吉罗。”(《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二分?4.第二分之四》)
“如佛所说不应照镜。即便照水同前讥笑。佛言亦复不应临水照面。”(《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卷》)
圣弟子皆是宁舍身命必定不会故意破戒。
比如:
“诸比丘!为我诸声闻所制之学处,即使我诸声闻乃至有失命之因缘,亦不超越。”(《增支部?八集?20经/布萨经》)
“佛赞持戒言。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正随顺直信出家。乃至失命因缘不应故犯戒。”(《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4.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之二》)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等信心出家。法正应尔。乃至失命不故犯戒。”(《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4.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之三》)
索达吉因其于戒律之无知,妄说圣者比丘经常照镜子,亦即是说圣者经常违律犯戒,实为对圣者的诽谤。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20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错说牛主比丘


一、错说舍利子度牛主比丘出家
索达吉在《前世今生论》中说:
“牛主年岁渐长后,……其后,此最后有者即跟随舍利子出家求道。彼严守比丘诸戒,专一精进于道,最终即获阿罗汉果位。
牛主长有双囊,一为进食之用,一为反刍之用。世尊未制订非时而食戒之前,牛主竟日进食、反刍不停;世尊定下此条律仪后,牛主即停止反刍,其身体较前即明显瘦弱。因此说,此条戒律制订之缘起,和这位比丘大有关系。”

尊者舍利子又名舍利弗,为“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尊者目犍连为佛陀上首第一双贤弟子,由于尊者舍利弗为众所周知,知名度极高,伪谬之说多愿意用尊者舍利弗入话,以便取信于人。致使尊者经常蒙以不白之冤,无辜背黑锅,可叹愚痴世人,徒造口业尔!
尊者舍利弗虽然曾经度化了数以万计的众生,还曾经做过如大纯陀及罗睺罗等著名阿罗汉比丘的和上,但是要说其度牛主比丘出家,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牛主比丘出家得阿罗汉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舍利弗。
牛主比丘,梵名Gava^m!pati ,巴利名Gavam!pati 。又作憍梵跋提、憍梵钵提、骄梵拔提等。意译牛主、牛王、牛齝等,本为波罗痆斯城长者之子,在耶舍之后,与其他三个好友一同随佛出家,证阿罗汉。
后人一般合称“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犍连、“多闻第一”阿难、“头陀第一”大迦叶等十人为“十大弟子”,但是,如果按照出家先后的顺序,行尊卑法,则长老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和耶舍、牛主等好友五人,共十人,才是真正的“十大弟子”、“十大长老”、十大最早的比丘、十大最早之阿罗汉弟子。
比如:
“尔时耶舍有四友人。一名满足。二名善博。三名离垢。四名牛主。闻耶舍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共议言。其道必胜。……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受戒未久勤修不懈得阿罗汉。尔时世间有十一阿罗汉。”(《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三分?1.初受戒法上》)
“时,具寿耶舍有四在家友,乃波罗捺国长者、随长者族姓子,〔名〕离垢、善臂、满胜、牛主,闻:「族姓子耶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闻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故。……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诸比丘。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彼等之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十一阿罗汉矣。」”(《南传律?犍度?大品?第一.大犍度?9.四在家出家因缘》)
“尔时世尊。游波罗奈国。时耶输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罗奈住。一名无垢。二名善臂。三名满愿。四名伽梵婆提。……前白佛言。我等欲从如来所修梵行。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即名为出家受具足戒。即如先所见重观察。便得尽有漏心得解脱无碍解脱智生。时此世间有十阿罗汉弟子。如来为十一。”(《四分律?第二分?5.受戒揵度之二》)
“时波罗痆斯城诸长者等。闻第一长者子耶舍剃除须发被于法服随佛世尊而作弟子。其第二长者子。名曰富楼那。其第三长者子。名曰无垢。第四长者子。名曰骄梵拔提。第五长者子。名曰妙肩。闻耶舍出家。咸作是念。……世尊。愿与妙法。我等出家为佛弟子。依如来教奉持梵行
  佛告诸长者子曰。今正是时。善来苾刍。汝便出家修诸梵行。作是语已彼长者子等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苾刍相。如经七日曾出家者。其所悟解如百岁苾刍。尔时世尊重为说法。……时四苾刍闻佛此言。即便悟解证阿罗汉果。时此世间有十一阿罗汉。佛为第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六卷》)
其后,波罗痆斯城中的其他五十豪族亦皆出家得阿罗汉。
比如:
“波罗痆斯城中有五十豪族家。闻此五长者子咸皆出家剃除须发而被法服证阿罗汉果。各作是言。如来教法甚为深妙。……如斯修者得无生果。时五十苾刍。闻佛言已心获无碍。证阿罗汉果。时此世间有六十一阿罗汉。佛为第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六卷》)
之后佛陀遣此六十阿罗汉比丘人各一方往各处弘扬佛法,佛陀则根据因缘独自一人由波罗奈国前往摩羯陀境内度化三迦叶及舍利弗、目犍连等人,组成千二百五十比丘僧团。
而且,诸多经律在呼名时,皆是将牛主比丘列为舍利弗之上座。
比如:
“时憍陈如颇发耆贤跋沟摩诃南耶舍那毗摩罗牛齝尊者舍利弗摩诃目连摩诃迦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难陀迦尊者钳比罗耶舍赊罗俱毗诃富那拘毗罗拘婆尼泥迦他毗罗。如是等辈及诸余大声闻。各于草庵诸窟中住。于月十五日布萨。”(《别译杂阿含经?第256经》)
“大声闻众围绕世尊。不远而住。所谓上坐阿若憍陈那。具寿马胜。具寿贤子。长气苾刍。大名苾刍。耶舍苾刍。圆满苾刍。无垢苾刍。牛王苾刍。妙臂苾刍。具寿舍利弗。具寿大目揵连。具寿大迦叶波。具寿俱絺罗。具寿劫宾那。阿尼楼陀。难地迦。金卑罗。住婆罗村住。妙枕苾刍及阿难陀等。无量苾刍大声闻众。于日午后来诣佛所。顶礼佛足次第而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卷》)
“及观上座尊者解了憍陈如。尊者婆涩波。尊者无胜。尊者贤善。尊者大名。尊者名称。尊者圆满。尊者无垢。尊者牛王。尊者善臂。尊者身子。尊者大目乾连。尊者俱耻罗。尊者大准陀。尊者大迦多演那。尊者频蠡迦摄。尊者那他迦摄。尊者伽耶迦摄。尊者大迦摄。尊者难提。如是等诸大苾刍。汝当观察。又复观大苾刍尼。准陀尼。民陀尼。波吒婆尼。波吒折罗尼。阿吒毗迦尼。佉闪摩尼。明月尼。瘦乔答弥尼。莲花色尼。大世主尼。如是等诸大尼众。汝当观察。时彼告令苾刍尼。应于俗家如是告已即出其舍。”(《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4.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7.向未圆具说粗罪学处》)
提婆达多求学神通法亦按照此顺序参访诸大声闻。
比如:
“时提婆达多便作是念。上座阿若憍陈如亦不为我说神通事。便舍之而去。复往诣彼马胜苾刍跋陀罗婆涩波大名称圆满无垢牛王妙臂。如是乃至五百上座。皆诣其所请神通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2.十三僧伽伐尸沙法?10.破僧违谏学处》)
以及外道之欲来与佛陀之弟子辩论者,亦按照此顺序参访诸大声闻。
比如:
“尔时南方有一外道论师。名邬陀夷。是卢迦臾多说无后世为求论议来至室罗伐城。入逝多林。诣尊者了教憍陈如处作如是语。苾刍我曾师边受少学业。欲于仁处共立论端。时尊者憍陈如报言。婆罗门诸乐论议者。汝可共论。此之言谈非我所爱。时婆罗门遍皆至彼诸大德所。尊者马胜。尊者贤善。尊者大名。尊者名称。尊者圆满。尊者无垢。尊者牛王。尊者妙臂等。既至其所求申论议。皆如尊者憍陈如不共言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5.九十波逸底迦法?32.施一食处过受学处》)
可见,索达吉说舍利子度牛主出家,纯粹是颠倒先后顺序之乱说,根本不足为信。

二、讹传牛主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
索达吉在《藏传净土法》讲记中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耨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由于伪造“大乘”佛经者不知史实,不明佛理,致使其所编造之伪经破绽百出,多有错谬之处,而后世之一干所谓的大法师、堪布等,因少于智慧,不具正见,进而人云亦云,讹传诸多之邪见错说。索达吉讹传憍梵波提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即是典型案例。
伪经编造者为显其所伪造之经“真实不虚”,其通常所采用之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于经题、经名中加入“佛说”二字;其二,于经文中加入众所知识的阿罗汉比丘众与会。由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为释迦牟尼之最具代表之弟子众,所以广为诸多伪经所借用,以证其真。
岂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由于伪造者不明所以,往往弄巧成拙,漏出狐狸尾巴。
其实,上文所出之诸多大阿罗汉,除了舍利弗、目犍连二大声闻之外,全都不在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列。
作为长随佛行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其实是由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及舍利弗、目揵连的弟子二百五十人共同组成,根本就不包上文所出之诸多大阿罗汉。
比如:
“郁鞞罗迦叶兄弟及千弟子。舍利弗目揵连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家学道。”(《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三分?1.初受戒法中》)
“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此等徒众千人。优波提舍驹律陀而为上首。徒众二百五十人”(《毗尼母经?第一卷》)
“次后优楼频螺迦叶兄弟门徒千人。舍利弗。目连等门徒二百五十人。合千二百五十人。尽是善来。所以常偏称千二百五十人者。以是诸人同是婆罗门中出家故。又以门徒师众大故。又俱是善来故。又以皆是阿罗汉故。”(《萨婆多毗尼毗婆沙?1.总序?2.七种得戒法》)
憍梵波提尊者,又名牛王、牛主、牛齝等,因其先世多生为牛,故有反刍之余习。
比如:
“佛在舍卫国。有比丘名牛齝。食已更齝。诸比丘见非时嚼食。各相谓言。是比丘过中食。闻已心愁不乐。是事白佛。佛以是因缘集比丘僧。语诸比丘。莫谓是比丘过中食。何以故。是比丘先五百世时。常生牛中。是比丘虽得人身。余习故在。佛言。若更有如是齝食者。应在屏覆处。不应众人前齝”
因牛主尊者久已证阿罗汉,为防止无知众生对其诽谤,所以佛陀遣其至三十三天尸利沙翅宫中居住。
比如:
“居乐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增一阿含经?4.弟子品第四?第1经》)
因为牛主比丘的这个特点,在佛陀的知名弟子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其名亦被伪造佛经者采录,以证其实。
在“索达吉错说舍利子度牛主比丘出家”一文中已经清楚的交待过,牛主尊者本为最早随佛出家之十阿罗汉比丘之一,根本就不在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列,索达吉因于史实无知,讹传牛主等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亦可悲之人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25 | 只看该作者
索达吉讹传阿那律修持“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得天眼


索达吉说:
“后来阿那律因疲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世尊便教他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通过修持他获得了天眼通,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天眼第一。”(《藏传净土法4》)
“阿耨楼驮刚出家时昏沉特别厉害,甚至听佛说法时都打瞌睡,后来佛陀严厉呵斥他。他生起了大惭愧心,连续七天七夜不睡觉,结果双眼失明。佛陀悲悯他,为他传授金刚照明三昧,他通过精进修持开了天眼。”(《藏传净土法5》)
“阿尼楼驮就是阿那律尊者。他原来很爱睡觉,后来佛陀严厉呵斥他,他心生大惭愧,便一直精进不睡觉,以致眼睛都瞎了。佛陀哀悯他,为他传授金刚照明三昧,他通过修持开了天眼,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天眼第一。”(《佛说无量寿经广释(上)》)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这一名词,始见于《楞严经》中,伪造该经者妄称阿那律尊者依此三昧得第一殊胜之天眼,索达吉不明就里,继之以讹传讹,而且还在此错说之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称其为“金刚照明三昧”,其实不过是素描初学者的画——越描越黑。
关于《楞严经》中阿那律并非依此“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得天眼,实因修习四念处得天眼的问题,天鉴悲智仁者已在其著作《楞严伪经》中予以详尽破斥,此不赘述。
在真实的佛法中虽然没有“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金刚照明三昧”此等伪造之三昧,但是“金刚三昧”却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的“金刚三昧”,其实就是经律中常见的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想知灭定、灭尽三昧、灭谛三昧等。索达吉不明于佛理,对换了一个名字的灭尽定就不认识了,其结果就是以讹传讹,错乱的借题发挥,胡编乱造出子虚乌有的“金刚照明三昧”等。
灭尽定之所以又被称为“金刚三昧”,乃是由于入此灭尽定者不能被杀害、毁伤,坚固犹如金刚,难以破坏,所以称此灭尽定为“金刚三昧”。
比如:
“入灭尽定……若有大力天神守护。则不能害。”(《十诵律?初诵?1.四波罗夷法之二》)
“彼罗汉入灭尽正受。王作无量方便。杀彼圣人。终不能得。入灭尽三昧力故。不伤其体。”(《杂阿含经》)
“时邬波离遥见诸尼疾疾而来。便作是念。观此诸尼形势匆速。必有异意欲害于我。宜可观察即便入定。观见诸尼各怀嗔恚欲来相害。于时尊者情生匆速。不以神力加被大衣。便即敛心入灭尽定。诸尼既至以刀乱斫。铁锥木钻遍体镵刺。尔时尊者由定力故。更无喘息与死不殊。诸尼议曰。我等已杀恶行怨家。报仇既了宜可归寺。作此语已舍之而去。时具寿邬波离从定而出。见衣损坏即还住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十三卷》)
“有四人不可杀。入灭尽定。无想定。佛使。入慈三昧”(《萨婆多毗尼毗婆沙?2.四波罗夷?3.杀戒因缘》)
“入金刚三昧。不可沮坏。所谓无畏比丘是。”(《增一阿含经?4.弟子品第四?第9经》)
“若有比丘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如是。比丘。金刚三昧威德如是。”(《增一阿含经?48.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6经》)
往昔觉砾拘荀(拘屡孙)如来的上首第一双贤弟子之一,尊者想,又名等寿,亦曾经因入此金刚三昧(想知灭定),免于伤害。
比如:
“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二大弟子。一者名音。二者名想。……尊者想所依游行村邑。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乞食已。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山林树下。或至闲居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速入想知灭定。彼时。若有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见入想知灭定。便作是念。今此沙门于无事处坐而命终。我等宁可以燥樵、草拾已。积聚覆其身上而耶维之。即拾樵、草积覆其身。以火然之。便舍而去。彼尊者想过夜平旦。从定寤起。抖擞衣服。所依村邑游行。如常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摄诸根。立于正念。彼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先见者。便作是念。今此沙门在无事处坐而命终。我等昨已拾燥樵.草积覆其身。以火烧之。然已而去。然此贤者更复想也。波旬。以是义故。尊者想名想也。”(《中阿含经》
“于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彼佛有二大声闻。一名等寿。二名大智。比丘等寿。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连神足第一。尔时。等寿.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刚三昧。当于一时。等寿比丘在闲静之处。入金刚三昧。时。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见此比丘坐禅。各各自相谓言。此沙门今日以取无常。是时。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诸草木。积比丘身上。以火烧已。而舍之去。
是时。等寿比丘即从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时。比丘即以其日。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时。诸取薪草人见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谓言。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终。我等以火焚烧。今日复还活。今当立字。字曰还活。” (《增一阿含经?48.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6经》)
同时,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双贤弟子之大智舍利弗尊者,同样亦因入此金刚三昧,免于被伤害。此事,经律中曾经多次出现,即舍利弗尊者入定,有两个夜叉鬼看到了,其中一个夜叉鬼以摧山裂石之大力打击舍利弗尊者的事迹。前后两尊佛之上首双贤弟子皆因入金刚三昧(灭尽定)而免于伤害,遥相呼应,实可为一时之佳话也。
比如:
“诸天去未远。舍利弗即入金刚三昧。
是时有二鬼。一名伽罗。二名优婆伽罗。毗沙门天王使遣至毗留勒天王所。欲论人.天之事。是时。二鬼从彼虚空而过。遥见舍利弗结加趺坐。系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罗鬼谓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门头。……时。彼恶鬼即以手打舍利弗头。是时。天地大动。四面有暴风疾雨。寻时来至。地即分为二分。此恶鬼即以全身堕地狱中。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从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阇崛山。往诣竹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体无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
世尊告曰。伽罗鬼以手打汝头。若当彼鬼以手打须弥山者。即时须弥山便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报故。全身入阿鼻地狱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昧力乃至于斯。由此三昧力故无所伤害。正使须弥山打其头者。终不能动其毫毛。” (《增一阿含经?48.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6经》)
可见,金刚三昧完全就是灭尽定,入此定可“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索达吉无有智慧辨别,捕风捉影,依之编造出根本不存在的“金刚照明三昧”。
而且,从空无边处定往上的四空定,以及包括灭尽定(金刚三昧)在内,皆已经超越色法,根本不可能依之发起诸如天眼、天耳等可以见色、可以闻声的各种神通。
比如:
“若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十诵律?初诵?1.四波罗夷法之二》)
而且,入灭尽定(金刚三昧)相当于入于世间涅槃,几近于无为法,更加不可能依之发起天眼、天耳等神通。
比如:
“入灭谛三昧已。七日入灭尽定。此世间涅槃。我念取七日乐。此是灭谛地。”(《善见律毗婆沙?3.阿育王品之五》)
“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6.九十事?30.第三十事》)
所以,在“金刚三昧”之前加上“乐见照明”的定语,就好比说有一个装满了西瓜和苹果的空箱子、修习的是能见色闻声的空无边处定等一样荒谬。
此亦可证明索达吉所说之阿那律通过修持“金刚照明三昧”得殊胜天眼,实为不明佛理之讹传也。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1:06 , Processed in 0.0944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