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78|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五)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6 06:26 编辑

前面说到,楞严为了让" 不得二空“的阿罗汉,及”定性声闻“”回小向大“,时时提点。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四)

http://www.tianjian.org/forum.ph ... 7&fromuid=15171

意犹未尽: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
评:
原来,众生轮回,都 是四大惹 祸!
不过,先不说对错,楞严忘了,还有无色界众生呢。那里众生,没有四大所成之身啊。

楞严往往把人间当成了三界之世间,才时不时地顾此失彼。这里又出现了一次。
(看上下文 ,因为楞严是在说众生,所以,说法对象不仅仅是阿难。)


======================
【云何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
评:
不用说,还是按楞严理论,“瞪”发“劳”相,“摇”出来的。
不要抠字眼,这是比喻,比喻,比喻 !比喻懂不?

不过,水与波的比喻,器与金的比喻 ,是楞严所不用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33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
楞严五浊:
一, 空见不分,劫浊。
二,四大相隔,见浊。
三,识,知,性,见,成烦恼浊。
四,染着轮回,众生浊。
五,性同相异,命浊。

******************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看 ,阿含 系 经论中的五浊:
一,《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有诸秽浊,浊世增时,无诸秽浊;
浊世减时,谓依五浊。
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

如于今时,人寿短促,极长寿者,不过百年。昔时不尔,是名寿浊

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不识父母,不识沙门,若婆罗门,不识家长,可尊敬者,作义利者,作所作者,于今世罪,及后世罪,不见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昔时不尔,是名有情浊。

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习非法贪,不平等贪,执持刀剑,执持器仗,斗讼诤竞,多行谄诳,诈伪妄语,摄受邪法,有无量种,恶不善法,现可了知,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

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为坏正法,为灭正法,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义,以为先故,昔时不尔,是名见浊。

如于今时,渐次趣入,饥馑中劫,现有众多,饥馑可得;渐次趣入,疫病中劫,现有众多,疫病可得;渐次趣入,刀兵中劫,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昔时不尔,是名劫浊。

是名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

****************************
二,《俱舍论》卷第十二
何缘增位,无佛出耶。有情乐增,难教厌故。何缘减百,无佛出耶。五浊极增,难可化故。
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

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
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寿,劫
由次二浊。善品衰损。以耽欲乐,自苦行故。或损在家出家善故。(烦恼,见)
由后一浊,衰损自身。谓坏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有情)
****************************
三,《杂阿含 》卷三十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葉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葉,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

迦葉,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葉,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

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
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
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

还有多种说法,不再一一举例,大同小异。

也就是说,楞严在独立阿含系 之外,非法说法,别解五浊。


他又忘了,五浊,只是对减劫说,才有的现象!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34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


楞严说大道 理,还是一套一套的。中间再用上“圆”“湛”“明”“精”“妙”“还”地来一通,让语文不好的你去脑补一下,从后往前看,从前往后看,只要不看其他经论就行,直到你自认为明白为止。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
“虚空”还没有开始“烂坏”。
准备,超越“器世间”。

=============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
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阿难。
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
楞严修行理论 。先明六根。

当然,此世界之“界”非彼十八界之“界”。法种族义是界义(《俱舍论。分别界品第一》)


========================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
就是这个,不再帖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6 06:48 编辑

【阿难白佛言:
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
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
(评:)
这里,阿难是已得“须陀洹果”,初果。
楞严嘴说三界,实不知三界


==============
【阿难。
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
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
(评)
其实,在前面,讲“识大”之时,已初步说了,阿含系中,根,境,(心,意)识之间的关系。
这里不再重复。
只看他所说,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50 | 只看该作者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
评:
这是他的“六根”观。
你掌握了他的句式,抓关键词。
不过就是“明”“妙”“精”“圆”给你“摇”一通。等你脑补通了,楞严也就“懂”了。
还是那句话,你白话一个试试?

白话出,楞严亡。
如此而已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6 06:58 编辑

我们再看,什么是根。
在阿含系 中,不但说有六根,还有五根,,,,,,未知根,当知根,已知根等。
而在诸论中,则共讲了二十二根。
《阿含 》《俱舍》《清净道论》《瑜伽师地论》等 ,所载一致,又一次见证了,阿含 系的完整,与传承,是不分南北与大小乘的。这才是唯 有一乘。)

根:指于事特有增上义。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等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之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
------------------
(1)《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八》
略由六处,增上义故。当知建立,二十二根。
何等为六?
一,能取境界,增上义故。
二,继嗣家族,增上义故。
三,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增上义故。
四,受用先世诸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增上义故。
五,趣向世间离欲,增上义故。
六,趣向出世离欲,增上义故。

当知此中。
眼根最初意根为后。如是六根。于取境界有增上义。

男女二根,于能继嗣家族子孙。有增上义。
命根一种,于爱命者,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有增上义。
乐最为初,舍为其后。如是五根。于其受用先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有增上义。
信为最初,慧为其后。如是五根。于能趣向世间离欲。有增上义。
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于能趣向出世离欲,最极究竟。有增上义。
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其唯此量。当知是义,能究竟者。无出于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摄。

(2 、不如实知五根集灭灭道迹者,不得出离,不得菩提,如实知者则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实观察故,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正智如实观察故,我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卷26》

楞严只说了六根,是什么意思 呢?

你再抓住他说话的另一特点:
那就是:

以凡夫思维,立足人间,去解三界,托名佛法。


就能不断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所在。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6 07:02 编辑

这是楞严说前五根所成的体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
前面已讲,佛法,是佛陀在观察三界现象之后,为众生所说之法,虽然主体是人间之人,就是他的声闻弟子,但,我们在经典记述中,知道,前来听法的,还有诸天龙八部等 :
比如《华严》《大涅般经》《长阿含。众集经》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解深密经》

你再看,楞严所说,他的对身体的描述,除了人能对上些号以外,哪 里有什么三界众生的影子?
比如,
你找个有“新卷叶”的鸟耳朵来?
大象的鼻子如“双垂爪”?
你再以“腰鼓颡”(颡,额;脑门子)的形状,去看一下众生的身体?


===================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这个呢?
意,属于心法,楞严硬扯到“清净四大”!

=================

你们懂楞严的,福报大的,大修行人,过来辩!看谁在那叽歪?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16 | 只看该作者
【阿难。
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

楞严将六根不逐外境,作为一门深入,进而“拨”一除六。就“归真”“发明”“圆脱”了,跟道 家用语何其相似!
能达到什么境界呢?

“六根互用”呗。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2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
汝岂不知,今此会中,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

再看一看,楞严法会中,阿难是请法者,与会中大众同为听法者,故,佛对阿难说,也是对大众说,大众 不是阿难的陪衬。
所以,楞严佛就以此会中的弟子为例,来解释“六根互用”。
有人要怼山先生,说佛在为阿难说法,山先生 在曲解经文,有意延伸 ,那请他来解释一下,此中会众是什么角色?佛所说法,有没有他们的份?何况,这一节,正是从上文引出。

=============
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一切见闻觉知,皆属六识。必缘眼根与色尘,才有眼识见觉生起。若有所见,必为眼见。
若无眼根,必无所见。
闻、嗅、尝、觉、知等诸分别觉受,亦复如是。若妄执有常住“见性”,
则已堕萨迦耶见。

事实上,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人身肉眼虽坏,犹有天眼可见诸色,并
非无眼而见。
阿那律尊者人身肉眼虽坏,犹有天眼,并非无眼。
比如:
“阿那律缝故衣裳。是时。眼遂败坏。而得天眼。无有瑕秽。”(《增一阿含经》)
即使肉眼不可见之色,依其天眼,亦可得见。
比如:
“阿那律报曰。设当得天眼者。便能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
(《增一阿含经》)
“彼等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此世、他世、有化生之有情。王族!应如是见他世非如
卿所思惟之此肉眼。”(《长部》)
详见前文《楞严伪谬1-25.无眼根者,亦有所见》。(http://www.bskk.com/thread-3028681-109-1.html)
============
后面他又说: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
说白了,楞严并不知什么是天眼,以及如何 修得。
前文,他说依初禅 所得天眼,已错说其境。
何止如此 ,五眼六通,他都 未必知道。
-------------
原以为他的“六根互用”是要“耳看鼻听”之类的,
原来,是分不清肉眼与天眼之间的关系!

而且,楞严又把眼耳等扶尘根,当作六根。
浮尘根就是我们说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
而佛法中说的眼根,耳根等,是指净色根。

对比一下

【云何眼等,诸根极微,安布差别。
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荾花。清澈映覆,令无分散。
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澈故。如颇胝迦,(因名眼体,如蒲萄朵)。不相障碍。

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花鬘。
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

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毗婆 娑 》同。
==============

如果将此节与楞严前说,放在括号内的,对比,是不是发现,他老兄又抄错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24 | 只看该作者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
一切见闻觉知,皆属六识。必缘耳根与声尘,才有耳识听觉生起。若有听闻,必为耳闻。若无耳根,必无所闻。见、嗅、尝、觉、知等诸分别觉受,亦复如是。若妄执有常住“闻性”,则已堕萨迦耶见。
 跋难陀,是Upananda的音译,又音译为优盘难陀或优波难陀等,意译则是善喜、贤喜、善欢喜等。其中,难陀名欢喜,跋名善。
跋难陀龙王并非无耳。
比如:“世尊。可至三十三天与母说法。是时。世尊默然受之。尔时。难陀.优盘难陀龙王便作是念。此诸秃沙门在我上飞。当作方便。使不陵易。是时。龙王便兴嗔恚。放大火风。使阎浮里内。洞然火燃……尊者大目连便作是念。凡龙战斗以火霹雳。设我以火霹雳共战斗者。阎浮里内人民之类。及三十三天皆当被害。我今化形极小。当与战斗。是时。目连即化形使小。便入龙口中。从鼻中出。或从鼻入。从耳中出。或入耳中。从眼中出。”(《增一阿含经》)

(出处同上)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
这个没找到出处,只见种种传抄。。。。
~~~~~~~~~~~~~~~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
骄梵钵提,此生应是牛的余习,就算是牛舌,也是舌,舌与舌也算互用?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
这个“舜若多神”,又是什么意思?
先百度,各种解释:

1,“空性”的梵语是“舜若多(shunyata)”,字面的意思就是“空”、“空性”、“空间”,空无任何概念化的心态。

2,禀识者非有色四蕴而无形质,如四空天,舜若多神等类是也。

3,〔五、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

4,空神:名舜若多。舜若多者,梵语也,译作空性。(空性有二义:一曰虚空之实体,名空性;一曰诸法之空无,名空性。真如为空性,而真如之本体实非空也。此正与凡情之见相反:凡情执虚妄相以为有,而实空也;凡情不见真如理体之相以为空,而实有也。)此处指掌管虚空之神。

=============
又是各说各的,是不是很乱?
这个舜若多神,到底有没有身,是属何天?
还是让楞严兄来自己解释吧,
我们从前往后看,从后往前看,跳跃式地看,,,,找到了,在这里: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卷十)
===========
原来,“舜若多神”,是属“无想天”界的。
若按阿含 系经典,不用说,无想天属色界四禅天,为修无想定外道受生之处,照 样有属于色法四大的身体,照 样能(天眼等)看得见“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长阿含。世纪品》,。
***********************
不过,有人解释,这个无想天,“这一种执著就是在无想天,可是这不是四禅天那个无想天,是非非想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天)”。
“无想天,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
于是,无想天,成了无色界的非非想天。
问题来了:
无色界“天人”本来就没有身体,只有四蕴,他用什么来触?
~~~~~~~~~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
如来放的光,也是色法,上,只能照到色究竟天。
一,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法华经》
二:
【经】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论】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佛 《杂阿含》 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瞿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大智度论》

多看看真经,你就不会相信,用佛光照出一个“无色界的身体”来。
~~~~~~~~~~~~
【“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风也是四大之一,楞严前面,说世界形成,便 有“风轮”,如今,却不见“风体”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29 | 只看该作者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
这里,要清楚以下几个词:
灭尽定。
意,意根。
心。
念 。
怎么?又碰上名词解释了?
就是这样,当你把佛经中的名相,其含义,作用范围,至少大致弄清之后,对佛法说的是什么,也就明白了。
更容易辨别真伪。
同样,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里,说到“灭尽定”。
前面,楞严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http://www.bskk.com/thread-3035091-36-1.html 702楼
实际上,灭尽定即是九次第定之最高定。
这里,又用已证灭尽定的,阿罗汉大迦叶来谈“六根互用”之“久灭意根”。

经典中,对灭尽定的描述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复问:“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属于心想转,是故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尊者,有几法——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
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复问:“尊者,云何入灭正受?”
答言:“长者,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复问:“尊者,入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言:“长者,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复问:“尊者,云何为出灭正受?”
答言:“长者,出灭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当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复问:“尊者,起灭正受者,何法先起?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言:“长者,从灭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后口行。”
复问:“尊者,入灭正受者,云何顺趣、流注、浚输?”
答言:“长者,入灭正受者,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复问:“尊者,住灭正受时,为触几触?”
答言:“长者,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
复问:“尊者,入灭正受时,为作几法?”
答言:“长者,此应先问,何故今问?然当为汝说。
比丘入灭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以观。”
时,质多罗长者闻尊者迦摩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卷2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 /7539747?fr=aladdin


什么是 无想定?灭尽定?
这些论著太长,有心人慢慢看。。。。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二
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 ... ID=848&Page=152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http://www.quanxue.cn/CT_FoJia/YuJiaShiD/YuJiaShiD15.html

============
什么是心,意,识:
一,《瑜伽师地论》第一卷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http://www.quanxue.cn/CT_FoJia/YuJiaShiD/YuJiaShiD04.html

二,《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
http://www.ebaifo.com/fojiao-620156.html


三: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二
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 ... eID=848&Page=72
===============
(转)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这句话几乎无论那部经典都有,真算得佛家基本的理论,意思说是“眼睛与外界的颜色相缘,才能发生所谓眼误者。”省略说,便是“根尘生识”(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尘)。这句话怎么讲呢?
《顺正理论》(卷十)说:
“眼、色、识三俱起时,眼不待二,色亦如是,识生必托所依所缘故眼识生,故眼识生要待余二。……然彼所依复有二种:一是和合所依,谓识。二是相离所依,谓眼。或识是彼亲密所依,眼根是彼系属所依,所缘即是彼所取境,故彼生时必待三法,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者,谓眼与色和合为缘生于眼识。……”
  说眼根,我们或者可以想象他独立存在。说色尘,我们或者可以相象他独立存在。至于能别颜色的眼识,一定要面上的眼睛和外界的颜色起了交涉时才能发生,但了别颜色的并不是面上眼睛,乃是眼睛的识。
比如瞎子,或睡觉的人,或初死的人眼睛虽然如故,却不了别颜色,因为他没有了眼识,耳、鼻、舌、身识可以类推,所以说“识从三和合生”。前五识的性质大略如是。

意识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统一态。一方面“无对色”专靠意识了别他,是意识特别的任务。一方面,前五识所了别的“有对色”也靠意识来整理他、保持他,是意识总揽的任务。初期佛法,仅提纲领,所以泛言意识,后来把意识内容愈剖析愈精细。
《成实论》(卷五)说:
“心、意、识体一而异名,若法能缘,是名为心。”
《顺正理论》(卷十一)说:
“心、意、识三,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顺正》是小乘著作,虽示立六、七、八识等名目,其义实与后来大乘唯识家相通。集起的心即第八识,思量的意即第七识,了别的识即第六识。
为什么要立出这许多异名,有这许多分析呢?
《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说: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
又说:
“前意已灭,云何能生后识?答曰: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
当时未将识分析立名,所以或名为意,或名为心,其实所指只是一物。我们的心、意、识,有随灭和相续两种状态,是确的。试稍加内省工夫,自然察觉,这两种状态,本来是一件东西的两面。但据粗心或幼稚的哲学家看来,那“念念生灭心”,刹那不停,新陈代谢,容易看出他无常不实,所以公认他是心理上所研究的对象,会给他“意识之流”或其他名目。至于“次第相续心”,他递嬗的变化很微细,不易察见。表面上像是常住的,而且他又能贮藏过去的经验,令他再现,很像总持我身心的一个主宰,像是能有一切、能知一切的主人翁,所以一般人的常识乃至一部分哲学家,多半起“我思故我存”等妄见,认这个为“自我”。据佛法看来,其实不过五蕴中之一蕴。
《显扬圣教论》(卷一)引佛说(出《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亦名第八名,他是次第相续心的集合体,能将刹那生灭心所积经验执持保藏。因为执藏且相续故,常人把他构成自我的观念,其实他与前六识相依相缘,并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佛家将他的和诸识通为一聚,名为识蕴。
  若要了达识相,非把《唯识》、《瑜伽》诸论真真读通不可。我既没有这种学力,只能粗述大概,说识药的话止于此。

十三年三月九日,梁启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30 | 只看该作者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
明白了什么是灭尽定,心,意,识。心意识实一而详三。
再看楞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是在说: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就从此 灭了意根,不从心念而知一切?

实际上,灭尽定中,已无心识作用。出定后,意识照 样生起。
而了知事物,正是心的功能 。

心不了知,用什么了知呢?

很显然 ,楞严把心,当成了一个独立的,能知一切的存在。才会说,灭了意根,不因念而知。
不过,这样一说,“六根互用”又成了空话,既不用意根,又不是前五根,这样的了知,是互用的什么根 ?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31 | 只看该作者
总结 :
楞严会众中,六根互用的几个例子: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没弄清肉眼与天眼与眼根的关系。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此龙有耳,,,,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大家都 不知道的事,只有这个,能脑补上“六根互用”,,,,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人家只是舌如牛,有牛的习性,,,,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不论你怎么想象,怎么解释,这个都 不成立,,,,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不知什么是灭尽定,不知心,意,识,与灭定之间的关系 ,,,,,

================
呜呼!怪哉楞严,予欲无言!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33 | 只看该作者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
根尘既销,就觉明圆妙了?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
============

对,心心所是同时生起的。
摩登伽女事件,阿难脱险,多闻无力,似乎“实证派”占到上风,又以回小向大,成无上觉自居。

不过,一说具体事,楞严兄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只要多闻,不必如阿难,都 能看出来,楞严时时显出断灭见来,还常错说境界,甚至连常 识都 不顾,某些根本性的问题,还不得不用道 家的用语去“捏”他一番。


为什么会这样?
自许的大乘,不知道 什么是小乘,什么是大乘。他以为,明心即能成佛(那只是其一)。所说的基本法相,定义,完全来自于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四阿含 中,被 他以下劣之见抛弃了,
看懂阿含了吗?试试阿毗达磨
以自已的证量,参考所学诸经,脑补出一个一个“大乘版” 的,实际 上是山寨的“佛法”出来。

正因为借用了佛法名相,他才敢说是在学佛。

正因为他也在实证,他说的某些境界与道理,对他人,还是自己,都 是真的,因为,你还只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简单的办法,多闻,多识真正的佛法,分辨能力自会提高 。

正因为他的理论与实践,与佛法中的教导有差异,才处处与佛教中所说相似相左。

不要放弃质疑。对比经律论,就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34 | 只看该作者
【佛告阿难。
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
这一节,老调重弹,略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7 06:42 编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
楞严法会,太真实了!
谁敢说它是伪经?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经过,还有更更重要的义理,都 在这里。
不增,不减,不来,不去。
汝作么生疑?
魔子魔孙地干活?!

================
先说一下“钟”与“佛法”,其实,就是常识:
(先行百度):
(一)

〈名〉
(1) (形声。左形,右声。钟: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2) 同本义 钟,乐钟也。——东汉•许慎[2]《说文》[3]。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
钟,铃也。——《广雅•释器》
垂之和钟。——《礼记•明堂位》
钟音之器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古钟

大钟鼎。——《淮南子•本经》
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国语•周语》
声如洪钟。——宋•苏轼《石钟山记》
喤喤考钟,坎坎击鼓。——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3) 钟磬置水中。
(4) 独以此钟名。
(5) 如钟鼓不绝。
(6) 又如:钟磬(两种古代乐器);钟鼎之家(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古代贵族家庭);钟石(指乐器中的钟和磬);钟板(钟和云板);钟乳(古钟面隆起的饰物。在钟带间,形似乳,故叫钟乳);钟室(悬钟之室);钟师(古官名。掌击钟奏乐);钟鼓(钟和鼓,两种乐器名。指演奏音乐);钟吕(乐钟);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钟鼓之色(欢欣喜乐的面色);钟铭(钟上的铭文)


(7) 专指佛寺悬挂的钟。用以作报时、报警、集合的信号。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pre]客枕依然半夜钟—— 明人唐寅“客船夜半钟声渡”、清人王士镇“疏钟夜火寒山寺”。
(8) 又如:钟定(寺庙在一日既终以后,钟声止息不再敲打);钟鱼(形同鲸鱼的撞钟大木);钟梵(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
(9) 泛指一般报时的钟。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唐•李商隐《无题》
(10) 又如:时钟;石英钟;警钟;挂钟;摆钟;钟漏(古代报时的漏刻和钟声)
(11) 指时间、钟点。如:早晨七点钟
(12)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13)现代“钟”代表着话语权,文化主导权。

======================
(二)
寺院钟楼的简介
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古时与经楼相对,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之两翼。

盖钟楼虽渊源于印度祇园精舍无常堂之悬挂颇梨钟,
然印度及锡兰等地并无其制,唯中国与日本别设之。
此外,依寺塔记平康坊菩萨寺条载,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

梵钟的外形一般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
增一阿含经曰: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


http://www.bskk.com/thread-3025087-1-1.html


(三)
钟(古代打击乐器)
[url=]编辑[/url]最早的钟原本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打击乐器,形状扁圆而中空,起源于商朝,多为青铜制,又叫“编钟”,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法器的代称,又叫“梵钟”或“半钟”原本叫“犍稚”又叫“信鼓”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之用。
寺院里的钟--钟的来历与分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20/00/824277_286662473.shtml
=====================

也就是说:
古印度并没有钟。钟是中国的特产。
楞严法会上,说佛及弟子们,竟然用子虚乌有的钟,给大家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佛法课。
是不是很有蒙太奇的手法?就是中印混搭。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的真实。
============
云何 世间极成真实?
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

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涂香华鬘、歌舞伎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
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

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


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为什么要承认历史等等真实 ?

《真实义品》接着说: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
所言二者。谓有非有。
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
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
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
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

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
================
否则 ,否认了这个世间,不但不成佛道 ,恐怕,学佛人,连释迦牟尼是否真正受生于人间,他都 会迷惑的,还学什么佛法?

正是楞严中,出现了大批当时印度所不曾有的人与物,如前面的“城隍郭门”“阳燧”“方诸”


(在网上搜一搜:更多可见:琴瑟箜篌琵琶: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方圆丈六,十二时辰,纸,“魑魅”、“魍魉”、“魍象”、“魃”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枭,破镜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下面,从2472楼看http://www.bskk.com/thread-3028681-124-1.html

才让人觉得,它的产生地,是在中国,作者,是当时的一个或一些人。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7 06:57 编辑

当然了,会有人说,这是翻译的原因!
这不是一对一直译,要让中国人懂,中土化用语多一些。你不能因此就说楞严是伪经。
那么,意译就对么?
请问,以上诸事,物,对应的是印度何事物呢?梵文又是怎么说的呢?
把楞严再翻译成梵文,会是什么样子?还是佛经嘛 ?
既然是翻译,从上文看,译者肯定是中国通了。那么,译文如此微妙的译者,对当时的印度,及释迦一代佛教的知识,又知道 多少呢?
一,人文地理上: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

二, 佛陀及弟子的事:
http://www.bskk.com/thread-3028681-12-1.html
憍陈那五比丘,周利盘特迦,优波离,大目犍连,舍利弗。。。

这个可以说是大乘版的佛传了: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676-02.htm#j0676-02-27

这里,
随太子出家的,还是车匿。
太子一人于树下成道。
优波离随诸释种出家。
鹿野苑转法轮,讲的是四谛。
舍利子见马师比丘,目连入道因缘。

值得注意的是,该经最后,是诸部一致的说法。
或问曰:当何名此经?
答曰:
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
  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
  迦葉维师。名为佛生因缘。
  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
  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


还有那个无法自圆其说,神通补救的,坐祗园观恒河,六十岁时说八十岁的琉璃王事,,,,,

========================
有问:
现在的“英文歌曲”,被翻唱成“中文歌曲”,

山大湿,你觉得,到底该怎样翻译来对应???

《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到底该怎样翻译才好???据说曾经被翻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红楼梦》曾经被翻译为《石头和草的恋爱》!!!

《西游记》曾经被翻译为《一个和尚和女妖的情事》!!!

山大湿,不知你对此怎么看???

答:

呵呵……
照 仁兄的意思,那就翻译成《山版佛经和段子手们的那点事》吧。。。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53 | 只看该作者
若没看错的话,试读下这个,对比一下一马与七鸭

【一切有情心。当言等起。等住。等灭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当广分别。
问;何故作此论。
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
谓诸有情,或有身形广大。或有身形狭小。
身形广大者。如大海中,有诸有情,所得自体,其量广大。或百踰缮那。或二三四五六七百。或乃至二十一百踰缮那。如曷逻呼阿素洛帝,形量广大。长十六千踰缮那。如色究竟天身量。
身形狭小者,如蚊蚁蠛蠓,水醋细虫。诸明眼人,虽极作意,亦不能见。
勿有生疑。身广大者,心亦广大。身狭小者,心亦狭小。

欲令此疑,得决定故。

显有情类,大种所造色。虽有多少,而心皆等,故作斯论。

又诸有情或有行动捷速。或有行动迟缓。行动捷速者。如马鹿猫狸等。行动迟缓者。如蛴螬蚯蚓等。勿有生疑。行动速者心生灭速。行动迟者心生灭迟。为令此疑得决定故。

显诸有情,虽大种所造色,动有迟速。而心生灭,无不皆等。

又诸有情,或有威仪轻躁。犹若风颷觉慧漂转如波上日。或有威仪敦重犹如山岳。觉慧沉静如密室灯。勿有生疑。威仪轻躁觉慧漂转者心生灭速。威仪敦重觉慧沉静者心生灭迟。为令此疑得,决定故。

显诸有情,虽威仪有轻重,觉慧有浮沉。而心无不等生等灭。。。。。】
(《大毗婆 娑 》)


面对如此之多的,与常识相悖的东西,脑补真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没办法,飞飞牛太多,都 是与常 识不合。不住相的太多,都是不分吃的什么啊。。。
这样一想,倒也不失一对治办法。

话说回来,若对楞严一句一句地分析,有时未免太碎,若综合起来说,又得顾及具体句子,跨度太大。
既然是漫话,还是随意些,想到哪说到哪。


印度无钟,是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要不管这些,那叫名相,表相,要看法义!

法义,你懂么?

对,住 在外婆屋里,躺在外婆床上,口称外婆,不是外婆又是谁?是谁是谁是谁?虽然眼是红的,手是毛的,牙是尖利的,但那是表相!一定要验证一下,它的DNA,那才是外婆的!

好的,我们就看一下,“你们的楞严,我们的楞严,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楞严”,这里钟的外衣下的法义,就是---DNA,都 是些什么吧。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7 19:30 编辑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
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阿难。
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又是made in china ?)。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阿难。
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

(我说,你楞严兄老提那劳什子钟钟钟钟干什么?)

看见了么?
如果还记得前文,这个“击钟验常” ,与那个“闭眼见暗”,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不知何故,楞严兄闭上眼,找到了“见大”,这里竟没整出个“闻大”来,估计是没想起,耳朵怎么不长的也可以能自己堵上?
======================

差点忘了,有了各种回帖者的配合,这样译:《山版佛经和段子手及拉拉队们的那点事儿》

等聪明的,大乘的,可敬的,学海无边的,漫画的,关于山先生的,降魔的,大作出来后,作为备选书名

1,漫画《山高云飞》之一
http://www.bskk.com/thread-3044152-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
8,《漫画山高云飞》之八
http://www.bskk.com/thread-3050788-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不错。

原来,楞严认为,因为“明觉”有“妄”,迷而生六根,拔根归元,则六根互用,守于真常,心光现前,菩提之道成。
这里,托出了楞严系的DNA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9:46 | 只看该作者
(一)
《中阿含 。长寿王品。迦絺那经第九》

(1)
【彼时,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诸贤,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厌生老病死、啼哭懊恼、悲泣忧戚,欲断此大苦聚。诸贤,我厌已而作是观:‘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我于两舌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粗言,断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我于粗言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我于绮语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治生,断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不受财贷,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我于治生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我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奴婢,断受奴婢,我于受奴婢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我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鸡、猪,断受鸡、猪,我于受鸡、猪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我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我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酒,断酒,我于饮酒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我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诸贤,我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我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我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我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当复学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诸贤,我亦如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当复学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
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
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当复学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蘘𧂐[zì],或至林中,或在冢间。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诸贤,我得无量如意足,谓分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不碍石壁,犹如行空,没地如水,履水如地,结跏趺坐,上升虚空,犹如鸟翔。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天耳智通作证。诸贤,我以天耳闻人、非人音声,近远、妙与不妙。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他心智通作证。诸贤,我为他众生所念、所思、所为、所行,以他心智知他心如真;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无秽、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通作证。诸贤,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生死智通作证。
诸贤,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上生天中。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2)

【“诸贤,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磴,或十二磴。若有人来,求愿欲得升彼堂阁,若不登此梯第一磴上,欲登第二磴者,终无是处。若不登第二磴,欲登第三、四,至升堂阁者,终无是处。诸贤,如是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诸贤,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磴,或十二磴。若有人来,求愿欲得升彼堂阁,若登此梯第一磴上,欲登第二磴者,必有是处。若登第二磴,欲登第三、四,至升堂阁者,必有是处。诸贤,如是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我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诸贤,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以小方便观下露地,见千土墩。诸贤,我亦如是,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诸贤,若王大象,或有七宝,或复减八,以多罗叶覆之,如我覆藏于此六通。



“诸贤,若于我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于是,尊者阿难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今娑罗逻岩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但我等长夜以心识尊者阿那律陀心,如尊者阿那律陀,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于是,世尊所患已差,而得安隐,即时便起,结跏趺坐。世尊坐已,叹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极善!阿那律陀,谓汝为诸比丘说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复为诸比丘说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为诸比丘数数说迦絺那法。”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比丘,汝等受迦絺那法,诵习迦絺那法,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迦絺那法与法相应,为梵行本,致通致觉,亦致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应当至心受迦絺那法,善受善持迦絺那法。 所以者何?我不见过去时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不见未来、现在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所以者何?谓今娑罗逻岩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如是阿那律陀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佛说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就是阿含系的戒,定,慧之DNA。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9:47 | 只看该作者
(二)

还有
http://www.quanxue.cn/CT_FoJia/YuJiaShiD/YuJiaShiD37.html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一
===================
   
(三)
《清净道论》
(论修定的结语)为了详示修定的方法,前面曾经提出这些问题:
「什么是定?什么是定的语义」等。在那些问题中,(第七)
「怎样修习」的一句,曾以各方面的意义解释完毕。

  在这里(的定)包括两种,即近行定与安止定。此中于(除了身至念及安般念的八随念而加食厌想及四界差别的)十业处中(的一境性)及于安止定的前分心的一境性为近行定;于其余的(三十)业处中的心一境性为安止定。因为修习了彼等(四十)业处,亦即是修习了这(安止定和近行定的)两种,所以说「怎样修习」的一句,曾以各方面的意义解释完毕。

  八、修定有什么功德
  其次对于所说的「修定有什么功德」的问题,有现法乐住等五种修定的功德。即:
  (一)(现法乐住)诸漏尽阿拉汉既已入定,念「我以一境心于一日中乐住」而修定,由于他们修习安止定,故得现法乐住的功德。所以世尊说「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名为损减(烦恼),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二)(毗钵舍那)有学、凡夫,从定而出,修习:「我将以彼定心而观察」,因为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观)的足处(近因),亦因为修习近行定而于(烦恼)障碍中有(得利的)机会,故得毗钵舍那的功德。所以世尊说:「诸比库!汝应修定,诸比库!得定的比库如实而知」。

  (三)(神通)其次曾生八等至,入于为神通基础的禅那,出定之后,希求及产生所谓「一成为多」的神通的人,他有获得神通的理由,因为修习安止定是神通的足处,故得神通的功德。所以世尊说:「他倾心于彼彼神通作证法,具有理由,必能成就于神通作证之法」。

  (四)(胜有)「不舍禅那,我等将生于梵天」──那些这样希求生于梵天的人,或者虽无希求而不舍于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胜有,而得胜有的功德。所以世尊说:「曾少修初禅的人生于何处?生为梵众天的伴侣」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五)(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槃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如是现法乐住等是修定的五种功德。

  是故智者,
  对于这样──
  多有功德能净烦恼之垢的禅定,
  当作不放逸之行。

  以上是说明以「有慧人住戒」一偈中的戒定慧三门而示清净之道中的定门。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十一品,定名为定的解释。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9:49 | 只看该作者
(四)世尊亲证:
====
《增一。卷23》
【比丘当知。
尔时。吉祥躬自执草诣树王所。
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结加趺坐。计念在前。尔时。贪欲意解。除诸恶法。有觉.有观。游志初禅。有觉.有观除尽。游志二.三禅。护念清净。忧喜除尽。游志四禅。

我尔时以清净之心。除诸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来变。我便自忆无数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无数成败之劫。我曾死此生彼。从彼命终而来生此。无其本末因缘所从。忆如此无数世事
  我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终者。善趣.善色。恶趣.恶色。若好.若丑。随其行本。皆悉知之。或有众生身修恶行。口修恶行。意修恶行。诽谤贤圣。造邪业本。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有众生之类。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于人间。是谓此众生身.口.意行无有邪业。
我以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即成无上正真之道 】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9:51 | 只看该作者
(五)
基础知识:头陀支
http://www.bskk.com/thread-3001975-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再补:
(六)
《瑜伽师地论》对淫欲,神通,佛果的介绍
http://www.bskk.com/thread-3002868-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很清楚的一个序列:
厌生老病死、 出家学道,

修行禁戒, 守护从解脱, 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极知足,守护诸根, 学正知出入,

学独住远离, 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学如意足智通作证。天耳智通作证。他心智通作证。忆宿命智通作证,生死智通作证,


清净天眼,学漏尽智通作证。

=======================
同样,这个序列,也能从根,境,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148楼以后


http://www.bskk.com/thread-3038255-8-1.html

也就是说,这是从心的认知功能,从粗浅到微细的过程说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1269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