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51|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六)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面说到,楞严在令人眼花缭乱 的错误中,又夹了个子虚乌有的“击钟验常”: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五)
http://www.tianjian.org/forum.ph ... 1&fromuid=15171

(出处: 天鉴网)


那,我们也只好接着验下去 ,听一听这“祇 园钟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
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
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
楞严为了强调此事,又和大家玩起抠字眼的游戏。

谁承认了?
我是说,那时,那里的“楗棰”,为便 于理解,被翻译成汉地独有的“钟”。

但是,楞严的作者,缺乏印度历史知识,真的以为,有实实在在的钟在祇园。
才在文中,处处以钟为例,大谈如何如何。

=======================
【阿难。
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
声是外尘,耳是根,由此生起耳识,三者互相为依为缘,缺一不可。

楞严错把(尚未生起的)“耳识”当成了一个可以离诸动静闭塞开通,独立存在的“闻性”。
同前面,他说闭上眼,有一个“见”在一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18 | 只看该作者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
楞严又以梦中闻声为例,说了闻性不昏 这个道理。
实际上,此例中,睡人并不是深睡。第六识意识仍然依耳根,生起耳识,只是,这个过程,微弱而混乱,才有误听。
所以,楞严说眼,可以闭上看那个“见性”。说耳,没法自己堵上,只好来个“痴人说梦”,找那个“闻性”。

但,一直没说清,那个见出的“见大”,为何无闻出的“闻大”?

他在以此为例,说明,不用耳,有闻性,,,,,
同前所说,不用眼,有见性,,以及“非鼻闻香,异舌知味,无身有触,久灭意根”一样,不用六根,更易见性,“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生死之中,六根虽坏,但有一个“真常”,并以此,来成“无上知觉”。
所以,他认为,六根是一大碍。
这里,他应是把“见大”,改成了“见(之)性”,以与闻性,,,相统一,以找出那个“真性”“真常 ”来。
楞严的这种状态,其实,《坛经》中的一个偈子,就与此相似: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
【阿难。
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
楞严此说,即;自己的“闻性”通过耳朵,听到了声。如果没有声,那么,这个“闻性”是存在的。

实际上,声(尘,境)通过耳(根),产生耳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21 | 只看该作者
耳识的生起过程:

这钟声,都 是耳所缘的外境(业的景象)。
通过耳根的拾取,在心中呈现这一个景象。(也叫率尔心)
如果不作意,这个景象是连续过去的(心是在有分状态)。

若有相应的意识行起,即有转向心等生起(这是由耳所听到 ),生推度心(开始判断),寻求心(与心中的以前经验对比)。
通过意识用以往的经验对比判断,作出结论,即是确定心,决定心(这是钟声)。
这时,耳识产生。


同样的,眼,鼻,舌,身,对外境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这都 是意识的作用,只是随根取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而已。

所依经典:
一,(《楞伽经》第二卷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
========
二,(《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
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
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
三,(《杂阿含 。卷8》)
=“于眼当如实知、如实见,若眼、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如实见;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
四,( 《中阿含 .21》)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阿难,此六内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内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
五,。(《瑜伽师地论》第一卷)
云何眼识自性。
谓依眼了别色。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
眼谓四大种所造。
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
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
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
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
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
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
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
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
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
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
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
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
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
六,(《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八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此中根与境  许即十处界
受领纳随触  想取像为体
四余名行蕴  如是受等三
及无表无为  名法处法界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
七, (《阿毗达摩讲要》第 15 讲、五门心路)
大所缘的眼门心路
颜色所缘在两三个过去有分生灭之后,才撞击眼净色和有分,并令有分波动两下。随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执行转向的作用,把心流转向于该颜色所缘;五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眼识,执行看的作用;眼识灭去之后,生起一个领受心,执行领受的作用;领受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推度心,执行推度的作用;推度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确定心,执行确定的作用;确定心灭去之后,接着生起七个速行心,执行跑向所缘的作用;在速行心灭去的同时,颜色所缘也灭去。因为是大所缘,所以两个彼所缘不会生起。在速行之后,心流又落入有分。
上面是以“眼门心路看颜色”为例子,对于耳门心路听声音、鼻门心路嗅气味、舌门心路尝味道、身门心路碰触地火风三种触所缘,它们的运作规律都是相似的。这些是五门心路。

========================

也就是说,阿含 系诸处所说,一致认为,由境,根,产生了识。

那么,楞严这里,外部钟声响起,人听到了钟声,这个钟声的判断,即是耳识。与诸说一致。
但,他说,在什么也没听到时,“听”出来的闻性,与识是什么关系?
如果是识,它的境在何处?
如果不是识,何以用“闻”(这是耳的作用)来命名?
为了更清楚,楞严的断灭见在什么地方,可以重新梳理一下。

楞严把"境""根″"识″三者,依缘起法而生的关系,认成"非因缘,非自然性″。
从而去离诸境,才会"闭眼见暗″,"问道于盲,″"声绝显闻″以至"闻声说梦″,来证明,他说的有个离诸境的"见大″(后又改成见性),闻性。。。以推出个不生不灭的"真常"之性来。
为了增强说服力,又用"阿那律无眼而见″,,,,,等,来说明,可以不用六根,来显"心"之妙用。之所以能看,是得"╳X三昧″。
实际上,阿那律是天眼所见,仍遵循缘起法则,即根境识三者相依。
可见,楞严对五神通的产生与运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这不奇怪,没有一个系统的,正确的修定,就不会产生正确的知见。

余五同例。只要认真与经典对比,就会发现,他在乱说一通什么"六根互用″。
当然,他的观察还是很周全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人死之时,六根总算没用了吧?但是,你的真性不还在吗?
楞严,你又错了,人死,四大之身灭,那第八识还在啊。那不是你的真常,真心。

区别,就在微细之处,什么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结论,在断灭见中,否认了六根,把轮回之因,算在了六根之处!
楞严注意到了六根在证得自心时的局限,才一个劲地"离″。却忽略了六根,正是依缘起法而起用,诸缘不生,空性自现。


证得缘起法,你已走向成功。
但,"大乘人″不稀罕"小乘法″,那是小学课程,我要上大学!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22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 卷五】


阿难白佛言。
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
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

老调重弹。
不过,看最后一句,好象全场的人都 在哭?其他经中,如来说法,众人闻之,“皆大欢喜”,一至楞严,怎么阿难成领哭 的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26 | 只看该作者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善哉阿难。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
诸佛同宣此法,厉害了我的哥!

问题是:
一,此法是对阿难及会中有学,及未来众生的,不知以前那些有学,菩萨所学是否不值?
二,“俱生无明”与“清净如来藏”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是心中的无明与贪爱,关六根什么事?

1、不如实知五根集灭灭道迹者,不得出离,不得菩提,如实知者则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实观察故,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正智如实观察故,我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卷26 )
======================

原来 ,阿含 系里,成无上菩提的,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而楞严所说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阿含中,是什么意思 呢?

一,《阿毗达磨俱舍论》
又经中说二十二根。
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最胜,自在,光显,名根。
由此总成,根增上义。
==========
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

意根二者。谓能续后有及自在随行。
能续后有者。如契经言。时健达缚,于一心内,随一现前。谓或爱俱。或恚俱等。
自在随行者。如契经言。
  心能导世间  心能遍摄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随行。

============
二,《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八》

【略由六处,增上义故。当知建立,二十二根。
何等为六。
一能取境界增上义故。
二继嗣家族增上义故。
三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增上义故。
四受用先世诸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增上义故。
五趣向世间离欲增上义故。
六趣向出世离欲增上义故。

当知此中。
眼根最初,意根为后。如是六根。于取境界,有增上义。

男女二根于能继嗣家族子孙。有增上义。命根一种于爱命者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有增上义。乐最为初舍为其后。如是五根。于其受用先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有增上义。

信为最初,慧为其后。如是五根。于能趣向,世间离欲。有增上义。

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于能趣向出世离欲最极究竟。有增上义。

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其唯此量。当知是义能究竟者。无出于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摄。】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8 20:33 编辑

接上文:
【复次,或有一类。作是思惟。若无内我,托六根门,行六境界。如是六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然此六根,唯能领受,自所行境。谁能领受,如是六根,所行境性。当知此由,不能了达,缘起道理,故于诸行,起邪分别。】
《瑜伽论。卷98 》
=================
再看那个说有个“真常”的,与此说何其相似!

=========================
“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中间有欲贪者。随彼系也。譬如
二牛。一黑一白。驾以轭鞅。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彼轭鞅是其系也。”
(《杂阿含经》卷21 )

“诸恶不善法。比丘。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
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
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
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杂阿含经》卷28 )

=============
《缘起经》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chù。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云何名为缘起差别。
谓无明缘行者。

=======
也就是说,楞严不知轮回之正因,是心中的贪嗔 痴 ,误以六根为解脱之路。
那么,以他之见,则闭眼见暗,眠中闻声,乃至阿那律无目 而见,则盲人,聋子等 ,六根不具,岂不更易入道 ?

==============
《杂阿含 。298经》
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
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
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
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àn。是谓无明。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35 | 只看该作者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
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
常识:
祇夜,义译为「应颂」、「重颂」。
伽陀, 义译为「讽颂」,亦称「孤起颂」。
-----------
这祇夜伽陀,杂糅的,把“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给灵活运用的妙理,实未曾有。
===============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

“此阿毗达磨”?????楞严要以此宝,镇全经么?

此帖召唤"xiuu"老兄,你要怼的“阿毗达磨”出现了!这才是你的菜!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37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
=========================
多闻一下,搜:
劫波罗,不是劫波罗天,而是劫波罗树,或是由劫波罗树之华絮所织白细布。
劫波罗,常常音译为劫贝,是树名,也可以直接作为布名,即以劫波罗树之华絮所织白色细布。
比如:
“世尊告诸比丘。譬如铁丸投着火中。与火同色。盛着劫贝绵中。云何。比丘。当速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杂阿含经》)
“施与众僧绢及劫贝。”(《杂阿含经》)
“即舍麻布而取劫贝。”(《长阿含经》)
“若有士夫以迦尸劫贝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遂尽。劫犹不竟。”(《杂阿含经》)其中,迦尸劫贝,指的是迦尸国的白细布。
------------------
劫波罗天是作楞严者信手独创,后世还有人,说是时分天。
然而,善时分天,是巴利语 Yàma 的意译,简称时分天,是欲界六欲天中之第三层天,音译为夜摩天,整部大
藏经、上下两千五百年,再也没有人敢译为劫波罗天,可谓绝无仅有。
---------------
劫波罗(又名嘎巴拉),梵语 kapāla 的音译,指用信徒或者得道高僧圆寂后的骨头做成的法器,佛教密宗的法器之一,有嘎巴拉念珠,嘎巴拉骨圈,嘎巴拉碗之分。
***********************************


【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
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
清净如来藏,狂劳出颠倒华相????
有人说,这是比喻。请问,这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
楞严佛洗脑成功!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38 | 只看该作者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
牵结问解。。。。。。。。?挺高大上的,好在我也看懂了。
继续。

=====================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
阿难成司仪了。及诸大众,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
------------
退藏:“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41 | 只看该作者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
阿罗汉是无学位。
大菩萨也是无学位?什么道理?
什么是无学?
==============
佛学术语,‘有学’之对称。又称无学位、无学果、无学道、无学地。指断尽一切烦恼,已得阿罗汉果者。
若已知佛之教法,但未断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
反之,已究佛之教法,无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则称为‘无学’。
声闻四向四果中,唯阿罗汉果为无学,余四向三果为有学。

《俱舍论》卷二十四云(大正29•126c)︰
‘如是尽智,至已生时,便成无学阿罗汉果。已得无学应果法故,为得别果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得无学名。’
此即将解脱一切烦恼,证尽智、无生智,更无可学的阿罗汉果称为无学。
又,阿罗汉依根之利钝分为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等七种,又依所离之障而分慧解脱、俱解脱二种。总共合称‘九无学’。此外,也有人将前者加上缘觉及佛,而合称九无学。
因为缘觉及佛亦断尽一切烦恼,无可学,故亦称无学。

◎附︰〈十无学支〉(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无学支,指得阿罗汉果的无学人所成就的十种无漏法。又名‘十无学法’。
即(1)无学正见︰指与无漏作意相应之慧。
(2)无学正思惟︰指与正见俱起之思惟。
(3)无学正语︰指依无漏作意所生的四种语业。
(4)无学正业︰指依无漏作意所生的三种身业。
(5)无学正命︰指远离诸邪命,如法活命。
(6)无学正精进︰谓欲乐正勤,勇猛堪任。
(7)无学正念︰指心中明了,于诸法不忘失。
(8)无学正定︰谓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无散乱。
(9)无学正解脱︰指离烦恼之束缚的有为解脱。
(10)无学正智︰指尽智及无生智。此中,金刚喻定之后,知诸漏尽灭名尽智;依诸漏断尽,缘后有之无生,名无生智。凡此,前八支即八正道,加上至无学位始得的解脱与正智,合称为无学之十支。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则将此十支依止于无学之五蕴,以正语、正业、正命为无学之戒蕴;正念、正定为无学之定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为无学之慧蕴;正解脱为无学之解脱蕴;正智为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九十四、卷一0一;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
《显扬圣教论》卷三;
《俱舍论》卷二十五;
《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四、卷二十五;
《大乘义章》卷十七;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1]

[url=]FROM 百度。[/url]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4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菩萨所学?
我们来看诸经中,对登地菩萨以上的,这才是大菩萨的要求:

【佛言:「菩萨摩诃萨,具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具足是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十地已,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非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 度论》引《般若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解深密经》)
再帖全一些: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
“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解深密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44 | 只看该作者
"大乘″楞严教果不一般那。
在"小乘″阿含系里,乃至常人都看出的污言秽语,泼妇骂街,在楞严弟子中,就是妙语如珠,舌灿莲花了。
且一帖花开不算,帖帖花开,乃至遍法界帖,遍法界花开。

看,山先生又住相了不是?
你不懂,这都是妙明真心的产物!你要知,骂性真空,真空性骂。有此分别,即非不二,于不二中显二,于二中显不二,这才是微妙之处!


不过,有一点还是能分别的。
那就是,阿含系里的真空妙有,是缘起法生出来的。
楞严教里的空有不二,是菩提久"瞪″,生"劳″发相,"摇″出来的!
不过,对如此深奥的"大乘楞严经″,看不懂怎么办呢?
只好多读经典了。就是"多闻″,不过,又与楞严佛"多闻不如实修″之教诲相背。
怎么办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读法,叫"脑补″。
比如。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
可以这样解:
汝,是你。听法者是(剎帝利种)阿难。

婆罗门,要按《大唐西域记》讲,指婆罗门国,就是五印。

这个地方"地多蒸湿″。你看,《西域记》也这么说。

但,《西域记》说佛所化地,恒河流域,很多地方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呢?
你又不懂了吧?什么叫"沧海桑田″?唐时印度气候能是佛时印度吗?你不能只凭《西域记》来证明!

知道不?

这个方法,美其名曰"花式脑补″!
要扒就扒到底。

《西域记》同一节载,见引文,时印度"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原来,再往事越千年,这个"蒸湿″的"桑田″,居然是不变的。
变的只是"加以沙石,草菜不生″。
(据说,今人之所以不能"前对恒河″,是恒河(!!!!)历史改道故!


佛陀居然受生于这种地方,果然是无缘大悲。理由之一嘛,好为了楞严弟子们以神力化点肉吃吃。

至于佛世时印度什么气候,还是在《律》中找吧。
只要不是各种花样脑补,多闻,总是有益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5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
阿毗达磨,大佛顶首楞严经 里的无学位的,阿罗汉大菩萨们,各自的证道 过程 。
=================

在说这事之前,先看一下其他经典,这样,你就更易作对比 。
1,佛说一法,从生因发心而成三乘。

【尔时世尊,见斯事已。为欲遮其人天愿故。随彼机缘,为说妙法。

彼闻法已得豫流果。
或一来果及不还果。
或有出家断诸烦恼获阿罗汉果。
或发声闻菩提心者。
或发独觉菩提心者。
或发无上大菩提心者。
或发暖顶所有善根。
或发中下忍心。

皆令大众归信三宝。尔时世尊,即以此缘,而说颂曰。
  设作转轮王,或复生天上
  虽得于胜定,不如预流果】

《第二十九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佛教 历史: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
http://www.bskk.com/thread-3044136-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
这个可以说是大乘版的佛传了: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676-02.htm#j0676-02-27
**********************************
这里,
随太子出家的,还是车匿。
太子一人于树下成道。
优波离随诸释种出家。
鹿野苑转法轮,讲的是四谛。
舍利子见马师比丘,目连入道因缘。

值得注意的是,该经最后,是诸部一致的说法。
或问曰:当何名此经?
答曰:
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
  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
  迦葉维师。名为佛生因缘。
  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
  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
=============

网上大家抄来抄去,大同小异,没一个支持楞严,难道这些人都 是小乘人?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个个都是旷世奇才
http://fo.ifeng.com/changshi/detail_2014_01/25/33361881_0.shtml


==================

再看这个“大乘版”的楞严兄,你的弟子入道因缘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20:51 | 只看该作者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
根据《律》,我们知道:
佛一人在菩提伽耶成正觉。然后到二百公里外的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说四谛,三转十二行。乔陈如悟四谛得果。这就是有名的“初转法轮"。学佛人所必知的。
这一节,白话过来,将它按最顺的译,就是:
这时,乔陈那五个比丘(五人之一),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在鹿野苑,还有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 (的样子)。
听佛的声音(不是讲法的内容),悟了四谛而证果。佛问五比丘,我先说已解。如来印可我,称(我)阿若多。
(佛的)梵音微妙深密圆满,我从声音这个现象悟得四谛,证阿罗汉果。
佛问如何证圆通法门,以我的证道 过程,从声音悟入为上。
==========
意思大变。
这,是初转法轮?
乔陈如第一次竟然没懂,还在二百公里外的鸡园又听了一次?直接解四谛的内容不行,还得再思考下佛的声音,哦,合四谛,我证得了。

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多么美的经文。深奥吧?所以,不能译成白话。要不你试试?
===============
纠结不?
佛初为五比丘说三转十二行法轮,即示,劝,证那苦,集,灭,道 四谛,乔陈如先明白理解四谛,从而入道。
诸佛常法: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听法者)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长阿含》
--------------
这里,又多出个乔陈如从声音里悟入证果来。
就好象是上课后,学生对老师说:老师你讲课时,我专心地听着你的美妙的声音,(是你的声音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而不是声音表达的内容)。
就说那个初转法轮处。

【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
佛得道时,神力如是;
转法轮时,度人如是;
临灭度时,遗法如是。
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长阿含 。游行经》。
=============
若后世,有佛弟子礼初转法轮处。
大家都 去 了鹿野苑,而有那么一批人,又跑到了二百公里外的鸡园。
为什么?这是依“大乘”版的楞严“初转法轮”!
15#
发表于 2019-3-8 2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呆不下去了 于 2019-3-8 22:19 编辑

关于印度有没有作物,以摩揭陀国为例。
《西域记》:摩揭陀国。周五千余里。城少居人邑多编户。地沃壤滋稼穑。有异稻种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谓之供大人米。土地垫湿邑居高原。孟夏之后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风俗淳质气序温暑。

印度地貌西高东低,多数河流发源自喜马拉雅山脉,自西向东流淌,恒河想要改道180公里流经舍卫城,就要与格尔纳利河合流,格尔纳利河尚且没有流淌舍卫城,恒河如何流淌?恒河和格尔纳利河合流,水流如何保证不被带跑?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07:37 | 只看该作者
呆不下去了 发表于 2019-3-8 22:10
关于印度有没有作物,以摩揭陀国为例。
《西域记》:摩揭陀国。周五千余里。城少居人邑多编户。地沃壤滋稼 ...

等到楞严佛讲到化肉时,咱们一起来8他的老底。。。。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24 | 只看该作者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
说过“声”,这个说“色”。

“微尘归于虚空”?怎么个归法?不用脑补,翻翻 前面的帖,
“四大何由永灭”?
对,“识灭则名色灭”。正是十二缘起啊。

======================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
这个是“香”。

===================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
不用说,是“味”。
*******************


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超过老师傅。
要不要你也来个“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上”?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9 19:28 编辑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
(说触)

不过,
贤护菩萨,(梵名B---,藏文B----)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汉语音译为跋陀罗波罗,又作拔陂、颰陀和、跋陀和、跋陀罗、跋陀婆罗、颰陀婆罗、跋陀罗波梨、发捺罗播逻。又意译善守、仁贤,及贤护胜上童真。

1,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
2,据《大宝积经》卷一〇九载,此贤护长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释天王所不及。

3,《般舟三昧经》卷上云 贤护菩萨
(大正13•902c)︰‘尔时有菩萨,名颰陀和,与五百菩萨俱。皆持五戒晡时至佛所。

4,《大智度论》卷七谓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且云(大正25•111a)
︰‘善守菩萨是王舍城旧人,白衣菩萨中最大。’

5,又,《八吉祥神咒经》言,若有急疾,称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便会飞往迎之。
=====================

跋陀婆罗:一个说是出家的无学阿罗汉,一个说是居家菩萨?

当然 ,你可以说,此跋陀婆罗非彼跋陀婆罗!


是不是又看出点门道?
此跋陀婆罗非彼跋陀婆罗。
此阿那律非彼阿那律,
此朱利盘特非彼朱利盘特,
此舍利弗非彼舍利弗,
此五浊非彼五浊,
此初禅 非彼初禅 ,
此灭尽非彼灭尽,
此重阁讲堂非彼重阁讲堂,
此印度非彼印度,
。。。。。。。。。。。。。。
此大乘非彼大乘,
此阿毗达磨非彼阿毗达磨,
此佛说非彼佛说,
此楞严非彼楞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0 | 只看该作者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
阿那律的天眼,是由四禅而发五通,天眼通是其一。
阿那律如何证得,前文已述。
http://www.bskk.com/thread-3042109-5-1.html 92楼
http://www.bskk.com/thread-3043019-5-1.html 95楼以后至102楼

证阿罗汉必由四谛。而不是什么“旋见循元”,明心见性可以,与声闻果位没太多关系。

===================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
周利槃特迦,就是朱利盘特。
尊者的证道 过程,在《增一阿含.卷十一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清净道 论》等 等经典中,都 有述及,是佛陀让其做有关打扫卫生的事,而知净心的,从而渐次证得阿罗汉。并说其前世之因果。

同样,
对治愚观缘起,
观呼吸,对治的是心散乱。

也只有对佛法修行不了解的人,才去用数息观对治愚钝。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2 | 只看该作者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
(味。)

===========
百度广告:
什么是“三有”:
(一)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与‘三界’同义。
‘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称为‘三有’。
《菩萨善戒经》卷一(大正30 •966b)︰‘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
《大智度论》卷三(大正25•82a)︰‘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

(二)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
生称为生有;从生到死之间称为本有;死称为死有。此说不立中有,与小乘有部宗等所立之‘四有说’不同。
根据《异部宗轮论》所载,小乘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等,主张此‘三有说’,以为在死于此、生于彼之际,即使时与处相隔,其间亦无一有。

(三)有漏的异名︰
有漏是三有之因,为其所依,系其所摄,故名为三有。

==============我是分隔线===========
某大修行者言:
什么是"三有″。
"答,我的理解
1,有轮回。
2,有″执着″。
3,有大无明。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2 | 只看该作者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剌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
(触)

===========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
{空和无,还是有区别的}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4 | 只看该作者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
这两个,本是一件连贯的事,放在一起说,看跟诸《律》有何不同。

舍利弗与目建连本为好友,先师外道,为上首弟子,二人相约,谁先得道,相互告知。
阿说示尊者入王舍城乞食,舍利弗被其威仪所引,遂就问师法何人?
阿说示答:我师如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即是大师说。
舍利弗得法见法,即往大目建连处,为目连说此因缘要法。
二人即商定,往世尊处修学,二百五十弟子相随。
世尊在竹园,见二人及众而来,告诉大家:此中二人,为我二上首弟子,神通,智慧第一。

~~~~~~
而迦叶三兄弟,则是世尊回王舍城的途中,以神变教化而归的,(见《律》,《增一》)更与此事无关。

~~~~~~~~~~~~~~
不巧的是,楞严佛前面说: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卷四)
(尔时具寿须菩提。在一树下昼日闲居。遥见世尊诸天大众恭敬围绕威德尊重从三十三天而来至此。便作是念。所有此等大德诸天。悉皆辞佛当往天处。此诸人众百年之中。并皆身死。佛化缘尽亦复涅盘。斯等威严无不磨灭。善哉世尊。处处殷勤作如是语。诸行无常体恒变易。生灭之法是可恶事。我今于此深起厌心。于五取蕴观察无常苦空无我。如是知已。以智金刚杵摧二十种有身见山。获预流果,得不坏信。{第二十九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最早受佛教 化的迦叶三兄弟,这里,又变回了“老梵志”!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5 | 只看该作者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
这是心闻。
其实,阿含 系里有一个词,简单明了:他心通。如此 而已。

------------------------------------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

孙陀罗难陀

一,释尊之异母弟又作难努、难屠、难提。娶妻孙陀利。
为别于牧牛难陀,而称之为孙陀罗难陀()。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貌端正,具三十相(唯缺佛相中之白毫相,又耳垂较佛稍短)。佛陀于尼拘律园度其出家,然出家后犹难忘其妻,屡归妻处。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于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者。
马鸣()之名著孙陀罗难陀诗(),即以难陀及其妻之故事为题材。
[增一阿含经卷三、
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六、
大宝积经卷十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
巴利文本生经、
巴利文长老偈第一五七至第一五八偈]

二,
佛弟子之一 为西印度嗢逝尼城大商主难陀之子。
以容貌殊妙,得名孙陀罗难陀。及长,承父之应许,与五百商贾至舍卫城,然为淫女贤首所惑,荡尽货资。从者遂归家禀告其父,同时,淫女于其资财用尽后,亦舍之不顾,难陀因而彷徨于街头。适遇一行乞比丘,乃随比丘入寺出家。后行乞至淫女家时,复受其惑而犯戒。佛陀为此而垂施教诲,难陀乃深自忏诲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卷二]


三,
六群比丘之一系跋难陀之兄弟。
佛世时,难陀常与其余五位恶比丘聚众滋事,成为佛陀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二戒之因缘。(参阅‘六群比丘’1297、‘难陀跋难陀’6723)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
法音降魔。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6 | 只看该作者
------------------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

按诸《律》:
随佛逾城出家的,是车匿与一匹马,已连夜返回了。
证道前曾是五比丘随佛六年苦行,然后离开。
证道时是佛一人,直至鹿苑。
而优波离,是在佛成道后的第六年,回到故乡教化,诸王子出家,优波离是他们的理发师。也跟随诸人出家,并先受大戒。
~~~~~
此楞严信口开河,又一不靠谱处。


=====================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

淫欲属贪,以不净观对治。也可以观内心淫念生起之处。
这个化淫心为智慧火而入火光三昧的修法,可有人明白?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9:37 | 只看该作者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

“本如来藏,虚妄发尘”,还是久劳瞪出来 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5 , Processed in 0.1034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