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夔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

[本贴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 苦 的帖子

苦友好!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下面的问题。谢谢!
1、您说:佛说圣者不会对苦受生厌,跋迦梨不是因为无法承受病痛而自杀,而是厌倦了这个色身,所以早证涅磐,凡夫不可以效法
可是,尊者阐陀言:“我今身病,极患苦痛,难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无损,唯欲执刀自杀,不了苦活。”
(见《杂阿含经》下册 第1097页)
这算不算圣者对苦受生厌?圣者对色身厌离,好像也不应该,圣者不是对一切都不迎不拒,随顺自然吗?
怎么逆自然,而强为自杀呢?
2、那些不需要得未得,证未证的无学位圣者,会不会因为无所追求了,无所事事,而百无聊赖,感到空虚呢?
那些自杀的圣者是否与空虚有关?一个有追求、负有使命的人,只要没到绝望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以达到追求的目的,完成自己未尽的使命。不是吗?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有问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一、您说:3、后世亦善是指以后涅磐才是善,并不是说下一世。
可《长阿含经》第55页“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盘”,佛时颂曰:“……汝所作已办,今宜知是时。”
而此书第51页佛却说周那“死得生天”。“生天”与“涅盘”不是一回事吧。“生天”不是再受生吗?怎么佛陀前后所说不一致呢?
二、佛告阿难:“此二老夫妇,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见《杂阿含经》下册 第980页)
一个人有无福报不是取决于过去世所种的因吗?如阿育王因过去世施佛一捧沙而得大福报,此二老夫妇贫困潦倒,应是过去世没种得福报的因,怎么又可能“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呢?这不违背因果吗?
三、魔波旬及三女娆乱佛陀(见《杂阿含经》下册 第904—908页)是真有其事呢,还是比喻佛陀成道过程中以意志力摧毁各种烦恼的状况呢?
四、1、前面讲随信行、随法行是向初果,见到是初果,家家是初果向二果,一种是二果向三果,怎么《中阿含经》中册
第520—521页把它们排在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的前面呢?
2、信解脱、身证是什么意思?都是初果吗?
3、“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见《中阿含经》中册 第520—521页)
(1)上面这九种无学人各有什么不同,差别在哪里?
(2)怎么无学人还有“退法”呢?怎么还存在“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的问题?
五、“异学 摩那修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异学 摩那修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断疑度惑,无有犹 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见《中阿含经》下册 第988页)
1、“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是什么意思?与前面讲的初果——法眼净是一回事吗?
2、“见法得法,觉白净法”也是证得了初果吗?
3、“已住果证”是什么意思?
4、“不复由他”是什么意思?“他”指谁?
5、“于世尊法得无所畏”怎么理解?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9-29 02:46 编辑 ]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先烈们信仰什么?是三法印、四谛么?不了解三法印、四谛的道理无明如何断?
先烈们不信佛,他们信共产主义。觉者不是去我执,破无明吗?他们不是也讲无私无我吗?没有我了,就没有执着,
没有贪爱执着,不就可去无明了吗?没有无明不就是觉者了?老子、耶稣算不算觉者?他们不是没修佛吗?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9-29 03:14 编辑 ]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3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5、修行不是以人能承受苦的限度来衡量的,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既然“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为什么弥勒日巴修行又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呢? 如果说是因为他曾学邪法杀生造业的原因,按证果是断惑而不是断业来讲,他也不必吃苦还业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修行那么艰难呢?

您说:“您要是问具体的因缘,实在是难为在下了。只能说个人有个各自的因缘,即便是佛陀,其成道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是要难为您呀!非常感激您这么久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问题!可我没弄清楚的事情,就想把它弄清楚。见您有耐心,就无数次地麻烦您,有好多问题我都还只是懂一个大概,不好意思就一个问题问得太多。我现在还只是问的我能提得出的问题,还有好多经文整篇整段的不明白,那种,我连问题都不知怎么提,到时只有请求您帮忙翻译一下,那确实太麻烦了!
望您的耐心能一直保持下去啊!再次感激您!

我是想明白:既然修行不是受苦,证果又是断惑而不是断业,为什么修行还要受那么多苦呢?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0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明白了十二缘起,我们就可以针对只要执着五蕴是我的,乐的,常的,这些无明错误知见,就会轮回
十二缘起顺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个好像还看得明白,可是我在阿含经中看到有逆推的(记不清在经中的哪个地方了),我看不懂,
麻烦您帮忙讲一下十二缘起的逆推,行吗?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1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这经文哪里说因果律是谁制定了呀?您到底哪里不清楚呢?
就是没说是谁制定的,所以我才问。就按因果律来说,有因才有果,那产生因果律的“因”是什么呢?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4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建议您好好参悟缘起法则。
QUOTE:
313( 三三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
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凡夫不了道,如何能说没有无明?断除了无明,哪有我们?因为不了道,所以才会被无名所遮蔽啊。

可是,我还是悟不明白:无明遮蔽之前我们在哪里?



83#
发表于 2007-9-29 0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6:30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这经文哪里说因果律是谁制定了呀?您到底哪里不清楚呢?
就是没说是谁制定的,所以我才问。就按因果律来说,有因才有果,那产生因果律的“因”是什么呢?

佛陀发现了因果律。产生因果律的因追问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有有为法就有因果。就如同佛的无记说,无穷的追问只会浪费生命,还是多多关注四圣谛吧。
84#
发表于 2007-9-29 09: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6:48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建议您好好参悟缘起法则。
QUOTE:
313( 三三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
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凡夫不了道,如何能说没有无明?断除了无明,哪有我们?因为不了道,所以才会被无名所遮蔽啊。

可是,我还是悟不明白:无明遮蔽之前我们在哪里?

有无明才有我,才有我们(无明生,万物生),断除了无明哪有我们啊(无明灭,一切苦俱灭。)?断除了无明就是道啊!您再好好读读以上经文,一定要弄明白俗数法。
85#
发表于 2007-9-29 09: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2:54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有问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一、您说:3、后世亦善是指以后涅磐才是善,并不是说下一世。
可《长阿含经》第55页“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盘”,佛时颂曰:“……汝所作已办,今宜知是时。”
而此书第51页佛却说周那“死得生天”。“生天”与“涅盘”不是一回事吧。“生天”不是再受生吗?怎么佛陀前后所说不一致呢?

在下没有找到您说的周那“死得生天”的经文。您出示一下上下文吧。
二、佛告阿难:“此二老夫妇,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见《杂阿含经》下册 第980页)
一个人有无福报不是取决于过去世所种的因吗?如阿育王因过去世施佛一捧沙而得大福报,此二老夫妇贫困潦倒,应是过去世没种得福报的因,怎么又可能“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呢?这不违背因果吗?

在下认为这里的经文是说此世不修梵行,此世不获果证的因果道理。一个人有无福报怎么能仅凭过去世所种的因来决定呢?即便有宿世的因,如果此生不精进修行也不能证果。
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勇猛精进修行而先于弥勒佛而成佛。
弥勒菩萨应
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
力超越成佛。阿那律知之。诸佛世尊皆同
一类
。同其戒律.解脱.智慧而无有异。亦复
同空。无相.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
其身。视无厌足。无能见顶者。皆悉不异。
有精进不同。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
者。吾最为胜

三、魔波旬及三女娆乱佛陀(见《杂阿含经》下册 第904—908页)是真有其事呢,还是比喻佛陀成道过程中以意志力摧毁各种烦恼的状况呢?

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四、1、前面讲随信行、随法行是向初果,见到是初果,家家是初果向二果,一种是二果向三果,怎么《中阿含经》中册
第520—521页把它们排在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的前面呢?
2、信解脱、身证是什么意思?都是初果吗?

见到不是初果啊!信解脱“信根是上”,见到(见至)“慧根是上”,身证“定根是上”。身证、见到、信解脱有多种情况,或为一来、三果或向四果,一向不易记。
这个问题已经在讨论过了: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4137&extra=page%3D1

3、“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见《中阿含经》中册 第520—521页)
(1)上面这九种无学人各有什么不同,差别在哪里?
(2)怎么无学人还有“退法”呢?怎么还存在“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的问题?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证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以上是字典的解释。另外,这个退法的解释好像有问题,大家还有其他确凿的说法么?
不退法阿罗汉没有查到,应该是相对退法阿罗汉而言的。
慧解脱阿罗汉是依智慧解脱的、没有禅定的阿罗汉。
俱解脱阿罗汉是证得了四禅八定的漏尽阿罗汉。

五、“异学 摩那修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异学 摩那修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更无余尊,不复
由他,断疑度惑,无有犹 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见《中阿含经》下册 第988页)
1、“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是什么意思?与前面讲的初果——法眼净是一回事吗?
2、“见法得法,觉白净法”也是证得了初果吗?
3、“已住果证”是什么意思?
4、“不复由他”是什么意思?“他”指谁?
5、“于世尊法得无所畏”怎么理解?

1、法眼生、法眼净都是初果,您可以从前面的经文判断啊!
2、“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是初果
3、“已住果证”就是得初果了
4、“他”指别人,所有的证果都不依赖由于他人,自依止!
5、对佛法的理解、知见没有疑惑、不生怖畏。
86#
发表于 2007-9-29 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5:26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先烈们信仰什么?是三法印、四谛么?不了解三法印、四谛的道理无明如何断?”
先烈们不信佛,他们信共产主义。觉者不是去我执,破无明吗?他们不是也讲无私无我吗?没有我了,就没有执着,
没有贪爱执着,不就可去无明了吗?没有无明不就是觉者了?老子、耶稣算不算觉者?他们不是没修佛吗?

您怎么啦?共产主义是无我么?您不要掺杂自己想法。共产主义能破除无明么?信共产主义能知道四圣谛么?
只要彻底断除无明就是觉者!老子《道德经》很多说法都与佛经吻合,老子是圣人!耶稣在下不了解。
87#
发表于 2007-9-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6:01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5、修行不是以人能承受苦的限度来衡量的,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既然“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为什么弥勒日巴修行又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呢? 如果说是因为他曾学邪法杀生造业的原因,按证果是断惑而不是断业来讲,他也不必吃苦还业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修行那么艰难呢?
您说:“您要是问具体的因缘,实在是难为在下了。只能说个人有个各自的因缘,即便是佛陀,其成道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是要难为您呀!非常感激您这么久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问题!可我没弄清楚的事情,就想把它弄清楚。见您有耐心,就无数次地麻烦您,有好多问题我都还只是懂一个大概,不好意思就一个问题问得太多。我现在还只是问的我能提得出的问题,还有好多经文整篇整段的不明白,那种,我连问题都不知怎么提,到时只有请求您帮忙翻译一下,那确实太麻烦了!
望您的耐心能一直保持下去啊!再次感激您!
我是想明白:既然修行不是受苦,证果又是断惑而不是断业,为什么修行还要受那么多苦呢?

修行不是受苦是相对于外道以苦行断烦恼的错误行为而言。不是说修行就不会有苦、不会受苦,诸行皆苦,哪能不受苦呢?
最珍贵、无上的道怎么能那么容易就得啊?从佛陀证道的经历、二祖断臂求法等等事实来看,很多大彻大悟的人都是为了求道而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当然也有很多比丘听闻几句佛法就“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而证得阿罗汉。试问当下修佛的人又有多少能忍受“独一静处”之苦呢?
在下认为您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知见,一定要参透三法印、四圣谛之佛法的核心问题,不然您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增益您的烦恼。
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三法印”的精彩讨论(ZT)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64&extra=page%3D1
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四圣谛”的精彩讨论(ZT)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61&extra=page%3D1
俗数法的内容:
(三三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外,在下建议您看看悲智老师批判净空邪师的文章。文章对学佛者肃清知见上的错谬极为有益,在下每次读都很有收获。
最后祝您早日解脱!自利利他!
8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4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您说:有无明才有我,才有我们(无明生,万物生),断除了无明哪有我们啊(无明灭,一切苦俱灭。)?断除了无明就是道啊!您再好好读读以上经文,一定要弄明白俗数法。

俗数法就是您讲的俱时因果,是吗?“除俗数法”中的“除”不是除去、排除的意思吗?
“眼生时无有来处”,我们也是生无有来处吗?但总有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我见有经文(记不清哪一篇了)用火的生灭比喻众生生死,我觉得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火没有识,火生前灭后,都不存在识投胎转世的问题,可人不一样,生前死后都有投胎识,还存在业力轮报,不是吗?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5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一、您说:3、后世亦善是指以后涅磐才是善,并不是说下一世。
可《长阿含经》第55页“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盘”,佛时颂曰:“……汝所作已办,今宜知是时。”
而此书第51页佛却说周那“死得生天”。“生天”与“涅盘”不是一回事吧。“生天”不是再受生吗?怎么佛陀前后所说不一致呢?

在下没有找到您说的周那“死得生天”的经文。您出示一下上下文吧。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见《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中 第51页)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3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指导!辛苦您了!祝您节日快乐!
您说:“佛陀发现了因果律。产生因果律的因追问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有有为法就有因果。就如同佛的无记说,无穷的追问只会浪费生命,还是多多关注四圣谛吧。”
好吧,不问因果律的起因了。四圣谛怎么关注法呀?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我象背《九九表》一样的死记硬背的勉强记下了,可不怎么理解呀!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5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您节日快乐!
您说:“见到不是初果啊!信解脱“信根是上”,见到(见至)“慧根是上”,身证“定根是上”。身证、见到、信解脱有多种情况,或为一来、三果或向四果,一向不易记。
这个问题已经在讨论过了: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4137&extra=page%3D1

实在对不起呀!让您多劳神了!我是看过,可我记忆力太差,看过的内容,不一会儿就忘了,有的看好多遍都记不住。望您能原谅我!我年纪大了,又加天生愚笨,学习很困难,象我这么大年纪,头发都白了的人,还从零开始学,很少了吧,可我年轻时没机缘修佛,老了才得遇佛缘,又不愿放弃,勉力而为。常有可能重复,再遇重复您提一下就是了,多谢您!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1 02:54 编辑 ]
9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5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记得您好象讲过,得初果就不会退了,怎么四果阿罗汉还会退呢?四果已破无明,怎么还会出现: “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这些事?

慧解脱阿罗汉是依智慧解脱的、没有禅定的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禅定吗?

俱解脱阿罗汉是证得了四禅八定的漏尽阿罗汉。
不只是俱解脱阿罗汉才得漏尽吧?所有的阿罗汉都是漏尽阿罗汉,是吗?

另: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50#帖上的问题,可以吗?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1 04:09 编辑 ]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三法印”的精彩讨论(ZT)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64&extra=page%3D1
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四圣谛”的精彩讨论(ZT)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61&extra=page%3D1

此外,在下建议您看看悲智老师批判净空邪师的文章。文章对学佛者肃清知见上的错谬极为有益,在下每次读都很有收获。
最后祝您早日解脱!自利利他!

您说的内容我看过的,最后一个内容以前也看过一点点,可不怎么懂,谢谢您!
您的“最后”这两个字,让我好害怕!象告别语,千万不要告别呀!我还有好多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您帮忙讲解呢!望能长期得到您的帮助!多谢您!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1 05:28 编辑 ]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0 苦 的帖子

朋友好!您在哪里呀? 今天国庆,祝您节日快乐!
95#
发表于 2007-10-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1 03:49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俗数法就是您讲的俱时因果,是吗?“除俗数法”中的“除”不是除去、排除的意思吗?
“眼生时无有来处”,我们也是生无有来处吗?但总有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我见有经文(记不清哪一篇了)用火的生灭比喻众生生死,我觉得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火没有识,火生前灭后,都不存在识投胎转世的问题,可人不一样,生前死后都有投胎识,还存在业力轮报,不是吗?

俗数法就是俱时因果,因其不同于相续因果,所以说了“除”(就是排除的意思)。
您搞不懂生的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您不懂缘起法则。不灭无明,轮回有终始么?无始轮回中哪有开始的一刻?哪有开始的第一个因啊?轮回就是因果相续不断的过程,就是“眼生时无有来处”,“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轮回如何形成?无明才是“第一因”,因为无明缘行,行缘识......一切苦(诸行、名色、万物)皆生(同时升起,不是先有一个再有另一个),只要无明灭掉,一切苦(诸行、名色、万物)皆灭(同时灭掉,不是先灭一个再灭另一个),就是涅磐。所以要想解脱轮回,必须灭无明。
实际上缘起法则包含了四谛解脱的道理。俗数法也是集、灭谛的核心内容。
凡夫之人死哪能如火灭?不断除无明,必定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只有阿罗汉才是一切俱灭,不受后有。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0-1 10:00 编辑 ]
96#
发表于 2007-10-1 1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1 04:10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一、您说:3、后世亦善是指以后涅磐才是善,并不是说下一世。
可《长阿含经》第55页“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盘”,佛时颂曰:“……汝所作已办,今宜知是时。”
而此书第51页佛却说周那“死得生天”。“生天”与“涅盘”不是一回事吧。“生天”不是再受生吗?怎么佛陀前后所说不一致呢?

在下没有找到您说的周那“死得生天”的经文。您出示一下上下文吧。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见《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中 第51页)

这不矛盾。佛说周那能升天,是因为在佛涅磐前供养了佛。这里佛在强调涅磐前供养佛陀的利益。而周那先于佛尔涅磐,说明周那已经证得了四果。
97#
发表于 2007-10-1 1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1 04:29 发表
朋友好!多谢指导!辛苦您了!祝您节日快乐!
您说:“佛陀发现了因果律。产生因果律的因追问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有有为法就有因果。就如同佛的无记说,无穷的追问只会浪费生命,还是多多关注四圣谛吧。”
好吧,不问因果律的起因了。四圣谛怎么关注法呀?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我象背《九九表》一样的死记硬背的勉强记下了,可不怎么理解呀!
发表于 2007-10-1 06: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回复 #8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您说的内容我看过的,最后一个内容以前也看过一点点,可不怎么懂,谢谢您!
您的“最后”这两个字,让我好害怕!象告别语,千万不要告别呀!我还有好多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您帮忙讲解呢!望能长期得到您的帮助!多谢您!

仅仅能背诵四圣谛还不行,要如实知见!您看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四圣谛”的精彩讨论了吧?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61&extra=page%3D1
他们就是在逐一敲定四谛,如果八苦讹说、诸行即苦还有疑问的话,就是不了解苦谛。集、灭二谛要参俗数法。如果四谛能如实知见了,“法眼”清静矣!
98#
发表于 2007-10-1 1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1 05:37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节日快乐!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记得您好象讲过,得初果就不会退了,怎么四果阿罗汉还会退呢?四果已破无明,怎么还会出现: “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这些事?

慧解脱阿罗汉是依智慧解脱的、没有禅定的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禅定吗?

俱解脱阿罗汉是证得了四禅八定的漏尽阿罗汉。
不只是俱解脱阿罗汉才得漏尽吧?所有的阿罗汉都是漏尽阿罗汉,是吗?

另: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50#帖上的问题,可以吗?

退法阿罗汉的解释,在下也有疑问,大家帮忙解答吧!
慧解脱阿罗汉可以不修禅定依智慧解脱。
所有的阿罗汉都是漏尽阿罗汉。
99#
发表于 2007-10-1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1 05:07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辛苦您了!祝您节日快乐!
您说:“见到不是初果啊!信解脱“信根是上”,见到(见至)“慧根是上”,身证“定根是上”。身证、见到、信解脱有多种情况,或为一来、三果或向四果,一向不易记。
这个问题已经在讨论过了: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4137&extra=page%3D1
实在对不起呀!让您多劳神了!我是看过,可我记忆力太差,看过的内容,不一会儿就忘了,有的看好多遍都记不住。望您能原谅我!我年纪大了,又加天生愚笨,学习很困难,象我这么大年纪,头发都白了的人,还从零开始学,很少了吧,可我年轻时没机缘修佛,老了才得遇佛缘,又不愿放弃,勉力而为。常有可能重复,再遇重复您提一下就是了,多谢您!

年纪不是问题,阿含经中就有年纪大的长者听闻佛法,认真修行,照样证果。
109( 一0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婆只国设首婆罗山鹿野深林中。尔时、有那拘罗长者,百二十岁,年耆根熟,
羸劣苦病,
而欲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
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励,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安乐’!
尔时、世尊告那拘罗长者:‘善哉长者!汝实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觐见如来并余宗重知识比
丘。长者!当知于苦患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尔时、世尊为那拘罗长者,示教、照喜,默然而住。
那拘罗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去。
  时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远,坐一树下。那拘罗长者往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
尊者舍利弗问长者言:‘汝今诸根和悦,貌色鲜明,于世尊所得闻深法耶’?那拘罗长者白舍利弗:
‘今日世尊为我说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诸根和悦、颜貌鲜明’。尊者舍利弗
问长者言:‘世尊为汝说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润泽’?那拘罗长者白舍利弗:‘我向诣世尊所,
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来,觐见世尊及所宗重知识比丘。佛告我言:善哉长者!汝实
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诣我及见先所宗重比丘。汝今于此苦患之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世尊为我
说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润泽’。尊者舍利弗问长者言:‘汝向何不重问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
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长者答言:‘我以是义故,来诣尊者,唯愿为我略说法要’!尊者舍利
弗语长者言:‘善哉长者!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
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
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
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
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那拘罗长者得法眼净
尔时、那拘罗长者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整衣
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归依佛、法、僧宝,为优婆塞,证知我!我今尽
寿归依三宝’。尔时、那拘罗长者闻尊者舍利弗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中部经典三 一四四

第五品 婆罗门品
第九一 梵摩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于毗提诃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尔时,于弥萨罗住有梵摩婆
罗门,已年老、长寿、高龄、经多岁月,已至颓龄,年纪百二十岁。通达三吠陀、
语汇、法式、语分别及第五之古传说,能语,通文法,得达于世间论及大人相。
.......世尊知梵摩婆罗门之从顺心、柔软心、无盖心、欣喜
心、欢喜心,说示诸佛所称扬之说法,即苦集灭道者是。譬如清净无垢之布,易于
染色。梵摩婆罗门于自座生起离尘离垢之法眼。即‘任何之集法、皆是灭法。’当时,
梵摩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惑、除疑、得无畏、不依他、住师之教而
白世尊言:‘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覆者复
现、对迷者教之以道,于有眼者使得见色,如于暗中齍来之明灯。如是尊者瞿昙以
种种方便说法,我此归依尊者瞿昙、与法、与比丘僧伽。尊者瞿昙请允我自今以后
第九一 梵摩经 一五五

中部经典三
一五六
为终生归依之优婆塞,请尊者瞿昙明日与比丘僧伽俱,受我食事之供养。’
佛默然受允。彼时,梵摩婆罗门知世尊已予诺受,由座起立,敬礼世尊而离去。
梵摩婆罗门翌晨于自己之住居,准备殊妙之嚼食、啖食,向世尊报时曰:‘尊者瞿
146 昙!时至矣,食事已调备。’彼时,世尊清晨朝着衣,持钵,向梵摩婆罗门住居行去,
至已,与大比丘众俱坐于所设之座。彼时,梵摩婆罗门七日间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
将殊妙之嚼食、啖食,亲手以为供养,并充分劝进。时,世尊过七日便向毗提诃游
方而去。
梵摩婆罗门于世尊离去之后,不久死去。彼时,多数之比丘来至世尊处。至已,
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向世尊言:‘世尊!梵摩婆罗门死矣,彼赴如何
之趣耶?彼得如何之生耶?’
汝比丘众!梵摩婆罗门为贤者。得达法、随法。汝等比丘!梵摩婆罗门因断尽
五下分结,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不由彼处还来者。’
世尊为是说已,彼诸比丘
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100#
发表于 2007-10-3 17: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8 22:57 发表
朋友好!多谢讲解!
您说:记得有位阿罗汉曾经说过,识缘起于名色,名色也缘起于识,结果舍利佛问他这两者如何说起?

这位阿罗汉说了一个比喻: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
他把三支芦苇比喻成:
1)识
2)色受想行
3)无明贪欲
1、他把三支芦苇比喻的是:名、色、识吧,您怎么说是比喻成识、色受想行、无明贪欲?
2、“色”与“受想行”可合为一支吗?那“识”与“受想行”、“无明贪欲”更接近吧,那不是更要合为一支了?
3、“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可人死之后,没有了“名、色”,“识”怎么还是能单独“立足”,并去投胎转生呢?


1、他把三支芦苇比喻的是:名、色、识吧,您怎么说是比喻成识、色受想行、无明贪欲?
对不起,我把以下的经文合在一起了,

064.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植物利用五种方式繁殖,哪五种呢?有从根部繁殖的,称为根种子;有从茎部繁殖的,称为茎种子;有从节处繁殖的,称为节种子;有从落叶直接生根的,称为自落种子,有从种子发芽繁殖的,称为实种子。  
这五种种子如果不坏、不腐,足够成熟,一遇到有土壤与水分的环境,就能发芽成长而繁殖开来。  
比丘们!那些种子,就如同纠取诸蕴聚集的识。  
土壤就如同四个识所安住处。  
水分呢?就像识的贪喜攀缘。  
识在哪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在那里经由喜贪润泽,而生长增广。  
比丘们!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经验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们!如果能于色处断贪爱,一旦离贪爱后,色的安住处就被封锁,识与色的系缚就断了。系缚一断,攀缘就断了,识就失去了安住处。一旦失去安住处,识就不能生长增广。同样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个识的安住处也一样,只要断了贪爱,识与四个安住处就失去了联系,就没有安住处。没有安住处的识,因不能生长增广而解脱了。解脱了以后,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取着。无所取着的缘故,所以自知已证得涅盘而说:我的生死已到了尽头,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下一生了。  
不再攀缘执取下一生的识,我说不会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到处攀缘,只会看到缘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盘、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佛陀把以下三者:
1) 色、受、想、行 = 泥土
2)识 = 种子
3)贪喜攀缘 = 水份

由于以上三者有缘和合,就会繁殖出生死苦海,

再看看以下经文: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分,禅修告一段落后,去见尊者摩诃拘絺罗。两人见面,问讯寒暄后,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说:  
「拘絺罗学友!老会发生吗?」  
「舍利弗学友!会啊!」  
「拘絺罗学友!死会发生吗?」  
「舍利弗学友!会啊!」  
「拘絺罗学友!老与死的发生,是由于自作?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  
「舍利弗学友!老与死的发生,不是由于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无因缘,而是因为诞生了的缘故。」  

「拘絺罗学友!那诞生,是由于自作?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  
「舍利弗学友!诞生是因为『有』的业力蓄积成熟缘故。」  
就这样,尊者舍利弗一路追问,尊者拘絺罗一路解答:「有」的形成,是因为「取」;取的形成,是因为「爱」;爱的生成,是因为「受」;受的生成,是因为「触」;触的形成,是因为有「六入处」;六入处的生成,是因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为「识」。  
「拘絺罗学友!那识的生成,是由于自作?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  
「舍利弗学友!识的生成,是因为名色的身心和合缘故。」  
「拘絺罗学友!前面你说名色的生成,是因为识的缘故,后面又说识的生成,是因为名色的缘故,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应当怎么来理解呢?」  
「舍利弗学友!我来打个比方,这样比较好理解。譬如,如果要将三根芦苇在空地上竖立,则三根芦苇必须辗转相依,才能鼎立起来。如果拿掉一根,其它两根就会立不住,而拿掉的那一根,也同样立不起来。识依于名、色的情形,就像这样,三者必须辗转相依,才能生长。」  
听了尊者摩诃拘絺罗的这番解说,尊者舍利弗心中十分佩服,就以种种的赞叹来称扬他,并且说:  
「拘絺罗学友,如果比丘能依于对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等的厌患、离欲、灭尽而说法,可以称他为法师比丘了。如果依着对老死等厌患、离欲、灭尽而修,则可以称他为依法次第修行比丘了。如果对老死等厌患、离欲、灭尽,不取着而解脱,则可以称他为现法涅盘比丘了。」


的确如你所说:三支芦苇 = 识,名,色。

那么,要把三支芦苇和合竖立起来,就应该如之前佛陀那篇经文所说,泥土,种子,水份吧!

“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可人死之后,没有了“名、色”,“识”怎么还是能单独“立足”,并去投胎转生呢?

佛陀并不提倡同一个“识”在轮回
请看看:
063.同一个识在轮回吗?   

──嗏帝比丘的邪见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同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附近的比丘们中,有一位原为渔夫儿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诉其它比丘说:  

「我确实听世尊说过,在生死中流转的识,是不变的。」  

其它比丘们知道了,纷纷来规劝他说:  
「嗏帝学友!不要这样说,不要诽谤世尊,世尊不曾这样说。世尊用各种方法,都在教导我们『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怎么会像你说的那样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坚持己见,听不进其它比丘的纠正劝导。大家没办法,只好去禀告佛陀。  
佛陀请人叫嗏帝比丘来当面确认,嗏帝比丘还是那样说。于是,佛陀便更进一步追问嗏帝比丘:  

「嗏帝!你说的识,指的是什么?」  
「世尊!就是那能说、能感受、能到处经历善、恶行而受业报者。」  
「你这个愚痴人啊!究竟从谁那里听我这样说的?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明『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吗?你这个愚痴人啊!我不曾这样说,而你自己却作这样的曲解与诽谤,这会伤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过,会让你长远受苦的。」  

于是,佛陀转问在场的其它比丘,其它比丘都同声回答:  
「世尊!您确实用各种方法教导『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记得我所说的『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所以,识随着所引生的因缘,就有不同的名称,如从眼睛看见东西所生起的识,就称为『眼识』;从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触物、意识法的因缘而生起的识,就分别名为『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像火,其名称可以从所引生的燃料来称呼一样,如烧木柴的火,称为木火;烧一捆捆柴的火,称为薪火;烧干草的火,称为草火;烧干粪的火,称为粪火;烧谷壳的火,称为谷壳火;烧垃圾的火,称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记得我所说的。只有这个愚痴的嗏帝比丘,颠倒了文句与含义,既诽谤了我,也伤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过。你这个愚痴人!知错了吗?」  
受佛陀这般责备,嗏帝比丘内心忧戚,无言地低头,若有所思。  

佛陀责备过嗏帝比丘后,继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你们看到众生了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你们看到众生需要依赖食物提供的营养,才能生存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你们看到当食物供给的条件消失了,众生就会死亡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如果不确定以上说的这一些,那么就会有怀疑,不是吗?」  
「的确,世尊!」  
「比丘们!如果以正慧如实见以上所说的这一些,那么就不会有所怀疑了,不是吗?」  
「是的,世尊!」  
「比丘们!如果你们对这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起了执着:珍爱它、宝贝它、拥有它,那算了解我教导过你们的筏喻法:筏是用来渡河,不是用来喜爱执着的吗?」  
「不算了解,世尊!」  
「比丘们!如果有外道问你们:『道友!你们确知这样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功德呢?』你们应当怎么回答?」  
「世尊!我们会这样回答:『道友!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是为了厌离欲贪,是为了离欲,是为了如实知的缘故』。」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确实应该这样回答。  

比丘们!众生当生与来生,都需要四种食物来维持与延续生命。哪四种呢?即物质性的抟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触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缘执取的识食。  
比丘们!这四种食物的需求从何而来呢?其根源的『集』是什么?从哪里生起,从哪里制造出来的呢?  
那是『爱』!  
爱又是从何而来?其根源的『集』是什么?从哪里生起,从哪里制造出来的呢?是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这就是从无明而有行,从行而起识,从识而起名色,从名色而起六入处,从六入处而起触,从触而起受,从受而起爱,从爱而起取,从取而起有,从有而起生,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因此,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比丘们!有了这样的知见,还会耽湎于过去,想着:『我过去存在或不存在?我过去是什么?后来又变成怎样?过去如何?』吗?」  
「不会的,世尊!」  
「有这样的知见,还会飞驰于将来,想着:『我将来会存在或不会存在?我将来会是什么?之后又会变成怎样?我将来会如何?』吗?」  
「不会的,世尊!」  
「有这样的知见,还会困惑着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么?如何存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这样的知见,还会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让如来流血』等五大重罪吗?还会故意犯戒、舍戒、放弃在僧团中修学吗?或者,转向跟随外道修学、求福、持咒,以求离苦息苦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这样的知见,还会有第八次的轮回受生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这样的知见,还会因尊敬老师而说吗?会因大沙门世尊这样说就跟着说吗?还会去追随其它人为老师吗?还会献身于尊奉一般沙门、婆罗门,重返他们的喧闹讨论,以及求吉祥的符号仪式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你们只会说自己所知、所见,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是吗?」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们!我以『当生可见证、可直接领受、劝引验证、向上引导、智者内证』的正法来教导大家,我为大家说的,就是这样的法。  
比丘们!有『健康』的『精卵结合』,以及有相应的『识』三个因缘俱足了,才会有胎儿。经九个月或十个月的怀孕,婴儿才会出生。婴儿出生后渐渐养育长大,生理上诸根也渐渐成熟。  
生理上诸根成熟以后,由于不具正念,对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所以,当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时,遇到喜欢的就乐着,不喜欢的就憎恶,因而罪恶的行为就在其中不断地发生。这样,从觉受的乐爱,就有了执取;有了执取,就有蓄势待发的有;然后是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苦聚集。比丘们!这一切,不都是以具足爱,由爱所系缚而形成的一连串相接续的吗?」  
「是啊,世尊!」  
「比丘们!正等正觉的如来,心具正念,对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所以对每一个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喜欢的不会乐着,不喜欢的也不会憎恶。这样,对觉受不会有乐爱,乐爱止息了,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苦,也就止息了。比丘们!这一切,不都是以爱的息灭,而达到解脱的吗?」  
「是啊,世尊!」  
「比丘们!要记住这爱尽解脱的简要教导,也要记得嗏帝比丘,这个被困在爱之大网束缚中的渔夫子之例子。」

[ 本帖最后由 苦 于 2007-10-3 17:20 编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3 , Processed in 0.11449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