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夔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

[本贴链接]
101#
发表于 2007-10-3 17: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6:21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明白了十二缘起,我们就可以针对只要执着五蕴是我的,乐的,常的,这些无明错误知见,就会轮回
十二缘起顺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个好像还看得明白,可是我在阿含经中看到有逆推的(记不清在经中的哪个地方了),我看不懂,
麻烦您帮忙讲一下十二缘起的逆推,行吗?


以下是属于个人对佛陀解说十二缘起的看法:

佛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是顺方向解说无明如何缘起生死苦海,这里也解说了此生故彼生的重要缘起法,更解说了四圣谛中的苦谛和集谛,

如果逆方向看,
要断老死,就得断生,
要断生,就得断有,
要断有,就得断取,
要断取,就得断爱,
要断爱,就得断受,
要断受,就得断六入,
要断六入,就得断名色,
要断名色,就得断识,
要断识,就得断无明,

以上也解说了四圣谛中的“灭谛”和“道谛”了。
以上是我个人觉得属于:十二缘起的逆推

如果外道说:要断有,就得受尽所有业报,修苦行等,
你就会知道这不是佛陀所说的:要断有,就得断取。。。无明

再看看之前我给你的经文:无明 = 水份 = 贪欲。
没有了无明贪欲,“识种子”无法依附或安住在“色受想行泥土”上了。

[ 本帖最后由 苦 于 2007-10-3 17:37 编辑 ]
102#
发表于 2007-10-3 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29 01:34 发表
苦友好!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下面的问题。谢谢!
1、您说:佛说圣者不会对苦受生厌,跋迦梨不是因为无法承受病痛而自杀,而是厌倦了这个色身,所以早证涅磐,凡夫不可以效法。
可是,尊者阐陀言:“我今身病,极患苦痛,难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无损,唯欲执刀自杀,不了苦活。”
(见《杂阿含经》下册 第1097页)
这算不算圣者对苦受生厌?圣者对色身厌离,好像也不应该,圣者不是对一切都不迎不拒,随顺自然吗?
怎么逆自然,而强为自杀呢?
2、那些不需要得未得,证未证的无学位圣者,会不会因为无所追求了,无所事事,而百无聊赖,感到空虚呢?
那些自杀的圣者是否与空虚有关?一个有追求、负有使命的人,只要没到绝望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以达到追求的目的,完成自己未尽的使命。不是吗?

经典的翻译是否完全正确,值得我们考虑,以上形容圣者痛苦的文字,我并不那么注重,
我不可以凭这些文字,胡乱猜测圣人解脱后的境界,

如果真想了解圣人解脱后的境界,只有通过亲自修证,文字的形容不可尽信。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6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您怎么啦?共产主义是无我么?您不要掺杂自己想法。共产主义能破除无明么?信共产主义能知道四圣谛么?
只要彻底断除无明就是觉者!老子《道德经》很多说法都与佛经吻合,老子是圣人!耶稣在下不了解。

真是对不起!给您添太多麻烦,再次感谢您!
我是想,那些先烈们无私无我,完全是为着别人——普天下劳苦大众,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所以希望他们能象觉者一样,入涅盘,得长夜安乐。


另:有一个请求,您在帮我讲题的时候,可不可以不用“在下”,我每次看到都很难受,因为我是这里最矮的人,我不但不能承受别人这样谦虚,我自己连这样谦虚的资格都没有。我也不懂礼节,所以每次向您请教,就是直白的称“我”,望您谅解!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指导!
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的精彩讨论,我以前看过,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想请您帮忙讲一下:

诸行”完全是“五阴”,“五阴”完全是“诸行”!
“诸行”之外再也没有“阴”,“五阴”之外再没有“行”。

1、“诸行”包括一切有为法,那么事物的变化,如石头风化,怎么也是“无阴”呢?“无阴”不是人的色、受、想、行、识吗?石头没有受、想、行、识吧?怎么是五阴啊?
2、“诸行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从“有情”这个角度来讲,我好像还能懂一点,但如针对无情器世间,我就不明白了。“苦”是指三受的一种——“苦受”吧?“无情”没有觉受,怎么有苦呢?如石头不管怎么变化,它都感觉不到苦吧?

“诸行”=“五阴”=“缘起法”=“有为法”=“世间法”=“生灭法”=“无常法”吗?
这个等式,就是第一个等号,我在上面问了,后面的几个等号好像都成立,是吗?


另:净土讲念佛号,一念代万念,对于去杂念应该还是有作用吧?杂念去了,不就可以入静吗?静下之后入初禅,这样不行吗?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9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我会努力的!但愿我今生能得解脱!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0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讲解!
您说:佛陀并不提倡同一个“识”在轮回
“识”是变化的,这点我好像能懂。我是不明白:说“识”离名、色二支不能存在,而人死之后,名色没有了,“识”离开了名色二支,虽然不停地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它总在变化中仍然存在着,不是吗?
这与“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不是相矛盾吗?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1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如果逆方向看,
要断老死,就得断生,
要断生,就得断有,
要断有,就得断取,
要断取,就得断爱,
要断爱,就得断受,
要断受,就得断六入,
要断六入,就得断名色,
要断名色,就得断识,
要断识,就得断无明,

以上也解说了四圣谛中的“灭谛”和“道谛”了。
以上是我个人觉得属于:十二缘起的逆推

如果外道说:要断有,就得受尽所有业报,修苦行等,
你就会知道这不是佛陀所说的:要断有,就得断取。。。无明

您讲的这种逆推方式,我好像也能明白。我是不明白那种,如:因“取”而生“爱”,因“爱”而生“受”,因“受”而“触”,这样的逆推,我看不懂,是怎么回事?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2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想请您帮忙讲一下:
三○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
  第二亦如是说。
  第三复问:“瞿昙,何为我作留难?瞿昙,云何有异?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叶:“随汝所问,”
……
     迦叶白佛言:“善哉瞿昙!说有此苦。为我说法,令我知苦见苦。”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

1、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这段经文怎么讲?
2、一个人得法,是取决于自己的善根福德深厚,而具有必然性呢,还是与善根福德无关偶然得法呢?
怎么感觉阿支罗迦叶象是偶然得法,因为佛陀开始并不打算给他讲法,如果他善根福德深厚,该必然得法,佛陀不会推托,是吗?经他再三请求,佛陀才给他讲法,讲之后不久,他就被牛触杀,当时他不再三请求,他就再没机会得法了,所以觉得他是偶然得法,是吗?
3、一个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偶然得法的人,怎么又那么快证得了阿罗汉呢?
4、佛陀正遍知,能预知未来,为什么知道阿支罗迦叶不久将被牛触杀,以后没有机会了,却还要推托给他讲法呢?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4 03:25 编辑 ]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5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您引用的:“涅槃经明五缘”中的“明”是什么意思?
“四乐近在家”是指住在出家前的家附近吗?
“五乐多游行”怎么理解?佛陀不是经常带弟子游行人间吗?怎么又成了违缘呢?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6 01:11 编辑 ]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4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您引用的:“饶益诸子等与大车”中的“大车”是什么意思?“诸子”是指诸佛弟子吗?
111#
发表于 2007-10-4 0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4 02:09 发表
朋友好!多谢指导!
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的精彩讨论,我以前看过,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想请您帮忙讲一下:

“诸行”完全是“五阴”,“五阴”完全是“诸行”!
“诸行”之外再也没有“阴”,“五阴”之外再没有“行”。
1、“诸行”包括一切有为法,那么事物的变化,如石头风化,怎么也是“无阴”呢?“无阴”不是人的色、受、想、行、识吗?石头没有受、想、行、识吧?怎么是五阴啊?

五阴有内外之分,石头就是外在的色。
22( 二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劫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
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比丘心得善解脱,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脱’?尔时、世尊告劫波曰:‘善
哉!善哉!能问如来心善解脱。善哉劫波!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
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
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
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2、“诸行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从“有情”这个角度来讲,我好像还能懂一点,但如针对无情器世间,我就不明白了。“苦”是指三受的一种——“苦受”吧?“无情”没有觉受,怎么有苦呢?如石头不管怎么变化,它都感觉不到苦吧?
“诸行”=“五阴”=“缘起法”=“有为法”=“世间法”=“生灭法”=“无常法”吗?
这个等式,就是第一个等号,我在上面问了,后面的几个等号好像都成立,是吗?

只要是无常的,就一定是苦的。苦不单单指苦受,变异就是苦、轮回就是苦。因为乐无常,所以乐也是“苦”!
另:净土讲念佛号,一念代万念,对于去杂念应该还是有作用吧?杂念去了,不就可以入静吗?静下之后入初禅,这样不行吗?

您再好好看看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的讨论。口中喃喃地念佛根本不能得定!佛陀都依照安般念入定,为什么不直接学“原汁原味”的方法呀?
112#
发表于 2007-10-4 0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4 07:30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您引用的:“饶益诸子等与大车”中的“大车”是什么意思?“诸子”是指诸佛弟子吗?

上下文在哪里?这应该不是重要的概念。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1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讲解!可我还是不明白。
您说:“五阴有内外之分,石头就是外在的色。”可石头作为色也只是五阴之一的色阴,它没有受、想、行、识阴吧?怎么“诸行=五阴”?

只要是无常的,就一定是苦的。苦不单单指苦受,变异就是苦、轮回就是苦。因为乐无常,所以乐也是“苦”!
不管“苦受”、“乐受”,总要有觉知才能感受,不是吗?石头是无常的,但石头都没有觉知,它怎么会有“苦”呢?


QUOTE:
另:净土讲念佛号,一念代万念,对于去杂念应该还是有作用吧?杂念去了,不就可以入静吗?静下之后入初禅,这样不行吗?

您再好好看看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的讨论。口中喃喃地念佛根本不能得定!佛陀都依照安般念入定,为什么不直接学“原汁原味”的方法呀?
我肯定是要学“原汁原味”的方法。只是觉得,念佛号(可不出声,心中默念吧?)好像与数息差不多,所以认为可以通过念佛静下后入初禅。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引用的:“饶益诸子等与大车”中的“大车”是什么意思?“诸子”是指诸佛弟子吗?

您问:上下文在哪里?这应该不是重要的概念。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在下理解“义”指法义,“法”指佛法。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9-13 20:32 编辑 ]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您引用的:“涅槃经明五缘”中的“明”是什么意思?
“四乐近在家”是指住在出家前的家附近吗?
“五乐多游行”怎么理解?佛陀不是经常带弟子游行人间吗?怎么又成了违缘呢?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6 01:14 编辑 ]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爱、行,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见《杂阿含经》五七 卷二 上册 第43页)
1、麻烦您帮忙讲一下上面这段经文。
2、“心缘起法”怎么讲?
3、经文第四行末“如是观者”之后,怎么如是观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呢?
4、“受集”、“触集”、“六入处集”各是什么意思?“集”在里面怎么讲?

另:“念觉支分”(见《杂阿含经导读》136页)中的“支”和“分”各是什么意思?怎么有的地方叫“七觉支”,有的地方又叫“七觉分”,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意义吗?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10-6 03:46 编辑 ]
116#
发表于 2007-10-6 08: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6 02:48 发表
朋友好!多谢讲解!可我还是不明白。
您说:“五阴有内外之分,石头就是外在的色。”可石头作为色也只是五阴之一的色阴,它没有受、想、行、识阴吧?怎么“诸行=五阴”?

只要是无常的,就一定是苦的。苦不单单指苦受,变异就是苦、轮回就是苦。因为乐无常,所以乐也是“苦”!
不管“苦受”、“乐受”,总要有觉知才能感受,不是吗?石头是无常的,但石头都没有觉知,它怎么会有“苦”呢?

认真思考、反复思考,想不明白就别往下进行:
只要是无常的,就一定是苦的。苦不单单指苦受,变异就是苦、轮回就是苦。因为乐无常,所以乐也是“苦”!

另:净土讲念佛号,一念代万念,对于去杂念应该还是有作用吧?杂念去了,不就可以入静吗?静下之后入初禅,这样不行吗?

您再好好看看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的讨论。口中喃喃地念佛根本不能得定!佛陀都依照安般念入定,为什么不直接学“原汁原味”的方法呀?
我肯定是要学“原汁原味”的方法。只是觉得,念佛号(可不出声,心中默念吧?)好像与数息差不多,所以认为可以通过念佛静下后入初禅。

您别猜了,依法吧!
117#
发表于 2007-10-6 0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6 03:00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引用的:“饶益诸子等与大车”中的“大车”是什么意思?“诸子”是指诸佛弟子吗?

您问:上下文在哪里?这应该不是重要的概念。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在下理解“义”指法义,“法”指佛法。

“诸子”是指经文中长者之诸子,“大车”就是广大、豪华的车乘。这里比喻佛陀与弟子说无上之法就像长者给自己的儿子豪华的车乘,令其安逸。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您引用的:“涅槃经明五缘”中的“明”是什么意思?
“四乐近在家”是指住在出家前的家附近吗?
“五乐多游行”怎么理解?佛陀不是经常带弟子游行人间吗?怎么又成了违缘呢?

明即说明、表明。
“在家”一般是“在家人”的简称。
这个“游行”显然不是游行教化的意思,而是四处游走,类似游山玩水。
这个“退法阿罗汉”的含义好像有问题(阿罗汉能退回初果呢?因该是退失禅定吧?),在下也想向大家请教。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0-6 09:19 编辑 ]
118#
发表于 2007-10-6 0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6 05:45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爱、行,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见《杂阿含经》五七 卷二 上册 第43页)
1、麻烦您帮忙讲一下上面这段经文。
2、“心缘起法”怎么讲?
3、经文第四行末“如是观者”之后,怎么如是观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呢?
4、“受集”、“触集”、“六入处集”各是什么意思?“集”在里面怎么讲?

另:“念觉支分”(见《杂阿含经导读》136页)中的“支”和“分”各是什么意思?怎么有的地方叫“七觉支”,有的地方又叫“七觉分”,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意义吗? ...

合为一答:这篇经文首先指出“见我即是行”(有我见、我执就不能断业,这里的行就是十二缘起中的行即业),然后指出行之缘起——无明触生爱,爱缘行,受缘爱,触缘受,六入缘受。接着从六入解析,依次指出六入、触、受、爱、行为无常、有为、心缘起法(缘起法则)。最后,以此、依次观五蕴非我、非我所、五蕴在我、我不在五蕴、不作断见、坏有见(常见)、离我慢而断行(不见我),这样观就会“疾得漏尽”。
您对“集”的含义还不了解么?好好参悟“集谛”和“俗数法”,读不懂就不能往下进行。
119#
发表于 2007-10-7 02: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4 05:30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想请您帮忙讲一下:
(三○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
  第二亦如是说。
  第三复问:“瞿昙,何为我作留难?瞿昙,云何有异?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叶:“随汝所问,”
……
     迦叶白佛言:“善哉瞿昙!说有此苦。为我说法,令我知苦见苦。”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
1、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这段经文怎么讲?
2、一个人得法,是取决于自己的善根福德深厚,而具有必然性呢,还是与善根福德无关偶然得法呢?
怎么感觉阿支罗迦叶象是偶然得法,因为佛陀开始并不打算给他讲法,如果他善根福德深厚,该必然得法,佛陀不会推托,是吗?经他再三请求,佛陀才给他讲法,讲之后不久,他就被牛触杀,当时他不再三请求,他就再没机会得法了,所以觉得他是偶然得法,是吗?
3、一个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偶然得法的人,怎么又那么快证得了阿罗汉呢?
4、佛陀正遍知,能预知未来,为什么知道阿支罗迦叶不久将被牛触杀,以后没有机会了,却还要推托给他讲法呢?
...


以上经文白话文如下:

088.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盘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是有的。」
  「瞿昙!那你是不知苦、不见苦,所以无法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喽?」
  「迦叶!我不是不知苦、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见苦。」
  「瞿昙!那请为我解说苦,让我也能知苦、见苦。」
  「迦叶!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同一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恒常不变,这不符合无常的事实,是错误的『常见』。
  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相异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他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可以没有关联,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是错误的『断见』。
  如果前面说的自作、他作能成立,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他共作的』。然而,自作、他作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不说苦是自、他共作的。
  如果因为不是自、他共作,而说苦是无因而生的,我也不会这么说。
  离开这种种极端的错误想法,从合于事实的角度来说,那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详细来说,即是: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
  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无明灭尽无余,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随着灭了;识灭了,名色就随着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随着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随着灭了;触灭了,受就随着灭了;受灭了,爱就随着灭了,爱灭了,取就随着灭了;取灭了,有就随着灭了;有灭了,生就随着灭了,生灭了,所有的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就随着灭了。」
  阿支罗迦叶听了这样的解说后,深受震撼,打破了过去错误的思惟,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惧,合掌对佛陀说:
  「世尊!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伽,愿意终身为佛弟子,请为我见证。」
  说完之后,阿支罗迦叶就拜别佛陀,去做他的工作了。但离开佛陀不久,阿支罗迦叶遭到一头保护小牛的母牛攻击,受伤而死了。死的时候,面貌安详平和。
  世尊则继续他的王舍城乞食,不知道阿支罗迦叶在离开他不久后就死了。
  其它比丘听说阿支罗迦叶遭到牛只攻击而死,就在用餐完毕后,来向佛陀报告,并好奇地请问佛陀,阿支罗迦叶得了什么成就,往生到哪里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死时无所执着,已经入涅盘解脱了。这样,佛陀为阿支罗迦叶授证得解脱的「第一记」。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二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
  二、阿支罗迦叶的「朝闻法,朝入涅盘」,让我们联想到《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么说,表示了听闻真理的可贵,以及对真理的向往,而阿支罗迦叶的闻法、证法、入灭,却是实际上的体验者。此外,从闻法到证入涅盘,时间可以这么短,阿支罗迦叶也印证了佛法修学的「非时得证」。
  三、《杂阿含第三○○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与本则故事的教说内涵是相同的。以为生命中有常住不变的主体,在前后世中贯穿着,这是常见;不见生命无明与贪爱的流转因缘,以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见,两者都不是缘起的事实,都是错误的一边。这常见与断见,正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都与缘起的事实不合。而后两者其实只是自作、他作的延伸,只要自作、他作是错的,自他共作、无因作就不必再论了。什么是自作、他作呢?例如:有说过去我所做的恶业,都要受报完毕才能解脱,这即是自作自受错误说法的一类。有说父亲所做的恶业,会由儿子来受报,这则是他(父亲)作他(儿子)受错误说法的一类。
  五、佛陀对阿支罗迦叶问题的回答,《杂阿含第三○二经》作「此是无记」,《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作「并不然」,两者稍有差异。「无记」,表示问题本身的背景基础是错误的,问题不能成立,所以也「无从论起」。「并不然」的含意,是对所提问的问题不以为然,但也可以解读为是对问题内容的直接否定。
  六、佛陀对阿支罗迦叶的教导,主要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起法的定义,「缘无明行,……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是缘起法的内容,这是佛陀证入解脱的关键,也是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证入解脱的关键。缘起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法的特质。
  七、《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中,并没有阿支罗迦叶被牛攻击受伤致死的情节,而说他随佛陀出家,后来证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1、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这段经文怎么讲?

如果认为现在能承受果报的我,和以前造此业的我,是属于同样的一个我,就是认同常见。

如果认为现在能承受果报的我,和以前造此业的我,是属于不一样的一个我,就是认同断见。

离开这些种种常见和断见,不取二边,才能解脱。


2、一个人得法,是取决于自己的善根福德深厚,而具有必然性呢,还是与善根福德无关偶然得法呢?
怎么感觉阿支罗迦叶象是偶然得法,因为佛陀开始并不打算给他讲法,如果他善根福德深厚,该必然得法,佛陀不会推托,是吗?经他再三请求,佛陀才给他讲法,讲之后不久,他就被牛触杀,当时他不再三请求,他就再没机会得法了,所以觉得他是偶然得法,是吗?
3、一个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偶然得法的人,怎么又那么快证得了阿罗汉呢?
4、佛陀正遍知,能预知未来,为什么知道阿支罗迦叶不久将被牛触杀,以后没有机会了,却还要推托给他讲法呢?

个人觉得,佛陀说法时,很在乎因缘,
有时候,会让人再三请求,才说,
佛陀为何要等到再三请求,才肯说呢?
个人觉得,这是佛陀的另一种教导弟子证果方式。

例如:
舍利佛知道其母亲的证初果机缘,就是看见大梵天也要亲自拜访舍利佛,因而对佛法生起恭敬心,
舍利佛也就趁着母亲的这一股恭敬心,乘机讲解佛法的含义,
因此,他母亲就借着对佛法的恭敬心,不放逆一心向佛,因而证得初果。

很多时候,佛陀也会使用这些方式来让弟子证的解脱,

你可以从佛陀告诉阿难,如果阿难出家修行,可以往生天界,有仙女为伴等,
阿难看见天女,才会舍得放弃现任的新婚妻子,随佛陀出家,
当时的阿难就是为了往生天界而出家的,

以上是圣人的弘法方式,他们拥有宿命通,可以使用我们凡夫所不能理解的方式渡人,
凡夫不可以随便效法。
120#
发表于 2007-10-7 02: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10-4 02:44 发表
朋友好!多谢讲解!
您说:佛陀并不提倡同一个“识”在轮回
“识”是变化的,这点我好像能懂。我是不明白:说“识”离名、色二支不能存在,而人死之后,名色没有了,“识”离开了名色二支,虽然不停地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它总在变化中仍然存在着,不是吗?
这与“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不是相矛盾吗?


如果您在从看我之前的贴:

自作自受 = 常见

自作他受= 断见

您还需要问:“识”离开了名色二支,虽然不停地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它总在变化中仍然存在着,不是吗?
您的问题是否就是在追究到底是常还是断。

佛陀说这些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对解脱轮回没有意义。

佛陀说五蕴无我等,就是要帮助我们解脱轮回,这些识,名,色都是非我,
我们最重要是想办法解脱这些五蕴,
不是追究这些识,名,色的变化和来源。
这些对解脱没有帮助。
只会增加你对识/知见的更深入追求,也就是对五蕴更加执著。

[ 本帖最后由 苦 于 2007-10-7 02:51 编辑 ]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0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千雷齐震的这个等式:

“一切有为法=一切有相法=一切缘起法=一切五阴之法=名色”
我不明白无情器世间怎么有五阴中的“受、想、行、识”四阴?“名色”中的“名”是指精神活动吧?如沙土、山石怎么有精神活动呢?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0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您看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四圣谛”的精彩讨论了吧?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61&extra=page%3D1
他们就是在逐一敲定四谛,如果八苦讹说、诸行即苦还有疑问的话,就是不了解苦谛。集、灭二谛要参俗数法。如果四谛能如实知见了,“法眼”清静矣!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0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前面那个帖子我是想试一下,看发的帖子能否看见,当时我没想到看不见就不能编辑,所以那帖子如果什么时候可以看见了,您千万别生气,在此专门向您说明,望您原谅!

您说:您看千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四圣谛”的精彩讨论了吧?
他们就是在逐一敲定四谛,如果八苦讹说、诸行即苦还有疑问的话,就是不了解苦谛。集、灭二谛要参俗数 法。如果四谛能如实知见了,“法眼”清静矣!
我看过了雷齐震与正法之依关于“四圣谛”的精彩讨论,他们关于“三法印”的讨论也看过了,可有些不懂。
就如诸行即苦我就没弄懂。我不明白无情物不管怎么变化,它如何知“苦”?这个问题我先在您的标题为“什么人才是善知识”中问了。
要如实知见四谛,得修禅定吧?禅定我又修不了,我又不知道不修禅定用哪种方法如实知见四谛,麻烦您详细给我讲一下吧。多谢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3 , Processed in 0.1166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