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如是我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含经》中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异同探讨

[本贴链接]
126#
发表于 2009-12-2 14: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今天好好看看
127#
发表于 2010-9-25 08:52 | 只看该作者
辟支佛和阿罗汉所证得的涅盘智,即解脱,平等平等,无有差异。其间差异在于菩提智。辟支佛能自行领悟缘生法,但不善演说佛法,因此辟支佛应世时,世间不知有佛法。而阿罗汉是声闻弟子,若不听闻佛的教戒教授,绝无可能自行领悟缘生法而证得解脱,这在阿含经中处处可见。
128#
发表于 2010-9-25 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迷失行者 于 2010-9-25 08:52 发表
辟支佛和阿罗汉所证得的涅盘智,即解脱,平等平等,无有差异。其间差异在于菩提智。辟支佛能自行领悟缘生法,但不善演说佛法,因此辟支佛应世时,世间不知有佛法。而阿罗汉是声闻弟子,若不听闻佛的教戒教授,绝无可能自行领悟缘生法而证得解脱,这在阿含经中处处可见。



阿罗汉是声闻弟子,若不听闻佛的教戒教授,绝对有可能自行领悟缘生法而证得解脱,这在阿含经中处处可见,比如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明确说如果佛陀不出世他将成为独觉的辟支佛。
129#
发表于 2010-9-25 13:48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浊世清流 于 2010-9-25 10:07 发表



阿罗汉是声闻弟子,若不听闻佛的教戒教授,绝对有可能自行领悟缘生法而证得解脱,这在阿含经中处处可见,比如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明确说如果佛陀不出世他将成为独觉的辟支佛。

阿含经中确实有迦叶尊者的这段自我表白,却未曾得到世尊的认可,不足以采信。声闻就是声闻,他在因地的因缘就是声闻种姓,不可能同时具备声闻和缘觉种姓。


[ 本帖最后由 迷失行者 于 2010-9-25 13:50 编辑 ]
130#
发表于 2010-9-25 15: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迷失行者 于 2010-9-25 13:48 发表
[quote]原帖由 浊世清流 于 2010-9-25 10:07 发表



阿罗汉是声闻弟子,若不听闻佛的教戒教授,绝对有可能自行领悟缘生法而证得解脱,这在阿含经中处处可见,比如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明确说如果佛陀不出世他将成为独觉的辟支佛。

阿含经中确实有迦叶尊者的这段自我表白,却未曾得到世尊的认可,不足以采信。声闻就是声闻,他在因地的因缘就是声闻种姓,不可能同时具备声闻和缘觉种姓。

这样的例子很多啊,另外缘觉圣者也是可以随缘讲法的。

引:既然佛陀在世时得阿罗汉道的人如此之多,得三果、二果乃至初果的就更数不胜数了。抛开不再来世间受生的三果不算,佛陀在世时有多少人证得初果、二果呢?可以保守估计,证得初果、二果的人至少也有几十万之多,那些证得初果、二果的天人或饿鬼等其他众生就更无法估算了。佛陀在世时(也包括过去诸佛弟子中的)那些只证初果、二果的众生,还要回到人间继续修行的。而以上这些还不包括佛陀入灭直到现在这两千多年中,由凡夫而修成初果、二果的众生。可见,我们现在这个时期,人世间是绝对不会缺少圣者的。即使到了末法万年、佛法都灭尽了以后,此前只证得了初果、二果的众生,依然还会到人间来受生。比如,天人寿尽转来人间受生时,人间已经数千万年过去了,因为此时佛法早已灭尽而不得不独自修行,他们将成为佛陀所说的那种无佛出世时独自觉悟的缘觉圣者(又名独觉,或名辟支佛),所独自觉悟的法,依然是不同层次的圣者所共同觉悟的四圣谛,比如,“阿罗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若得无上等正觉(佛陀),彼一切知四圣谛故。”(《阿含经》)

  除了往昔得道圣者会再来人间之外,也有曾经听闻佛陀教法却没有得道的众生,其中乃至有因种种恶因而堕入地狱者,也可能于将来转生到没有佛法住世的人间,独自觉悟成为缘觉圣者。比如,在《阿含经》中记载,听闻过佛陀教法,却因犯下五逆重罪而堕入地狱的阿阇世王,将于很久以后转生于人间,独自觉悟成为缘觉圣者。缘觉圣者虽然只是自觉觉者,不会像佛陀那样广度有情,可是,他们依然会随缘救度与己有缘的众生。比如,在《阿含经》中记载,过去世时有一位名叫善目的辟支佛,托钵化缘时为某长者之女讲说无常无我之理,该女后来得证三果,生于梵天之上。可见,佛法灭尽之后的众生,依然可以有机会听闻佛法而得道。
转自:《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
131#
发表于 2010-11-25 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迷失行者 于 2010-9-25 13:48 发表
[quote]原帖由 浊世清流 于 2010-9-25 10:07 发表



阿罗汉是声闻弟子,若不听闻佛的教戒教授,绝对有可能自行领悟缘生法而证得解脱,这在阿含经中处处可见,比如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明确说如果佛陀不出世他将成为独觉的辟支佛。

阿含经中确实有迦叶尊者的这段自我表白,却未曾得到世尊的认可,不足以采信。声闻就是声闻,他在因地的因缘就是声闻种姓,不可能同时具备声闻和缘觉种姓。


不知你的根據是從何得來的,大迦葉尊者自信佛陀即是未成正覺,他自身亦能,故佛陀說法時,大迦葉尊者來,佛陀則讓席半座,這與你說的未得世尊認可在記載上有所不同。且佛世,聲聞乃聽聞佛陀說法而修行入聖流的意思,並非是什麼種類根性的說法,此乃後世發展之語,因審慎思考來源,以此正本清源。
132#
发表于 2011-2-10 15:24 | 只看该作者
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此言何解?盼指教.
133#
发表于 2011-2-11 15: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军门 于 2011-2-10 15:24 发表
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此言何解?盼指教.

末学理解这里阿练若是指十二头陀行。
《大日经疏》卷三云(大正39·616a)∶‘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
尔时。难陀受佛教已。修阿兰若行。乞食。着粪扫衣。亦常赞叹着粪扫衣者。乐处山泽。不顾爱欲。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难陀何见汝  修习阿兰若
 家家行乞食  身着粪扫衣
 乐处于山泽  不顾于五欲 
——阿含经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11-2-11 16:02 编辑 ]
134#
发表于 2011-5-14 07:56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有诸佛同时出现

《譬喻经*佛陀品*佛陀之譬喻》记载:
诸佛问诸佛,执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这首偈语说明,同时存在诸佛而且互相之间有交流问答。
此经又记载:
多佛及罗汉,遍集咸来聚,对此佛罗汉,礼敬应归命。
这首偈语说明,的确有多位佛陀集会的情况,可见多位佛陀同时代是可能的。
135#
发表于 2011-5-14 08:01 | 只看该作者

辟支佛是佛,佛不一定是辟支佛

辟支佛是佛,佛不一定是辟支佛,佛有二种,一种是辟支佛,无师无弟子,另一种是如来,虽然如同辟支佛独觉自证,但有同时为佛法之导师,教化弟子同证涅槃。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记载: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盘。所以然者。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
由此义可知:辟支佛是佛,辟支佛境界是“一佛境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九》记载:即於座上得辟支佛时。须菩提辟支佛以觉成佛。
由此义可知:辟支佛是佛,得辟支佛就是“以觉成佛”。


《巴利三藏.经藏.小部.譬喻经.辟支佛之譬喻》记载:释迦佛住在只多森林中,韩提诃牟尼那丹伽问彼,“世有辟支佛者耶,彼等缘何如是贤”。是曰一切智者佛,妙音说示阿难陀,“彼等奉事佛己尽,未得解脱胜者说”。彼等贤者希厌离,虽无诸佛锐智慧,若有些少之所缘,彼等将达辟支位。此世之中除吾外,实则无能较独觉,彼大牟尼有住地,吾宜说明彼阶境。诚然自成伟大仙,记取诸佛之善言,些蜜希冀无上药,心净诸人倾耳听。几多辟支佛来集,彼等其语如得悟,吾今继传其诸说,径含过患离欲事。爱欲诸事弃欲想,欲乐世界断乐心,摒弃妄想克战栗,彼等就地即得悟。“生者一切收拄杖,其中一人亦无恼,同情慈心深挚富,应如犀角独步行。生者一切收拄杖,其中一人亦无恼,不求子弟况求友,应如犀角独步行。接触生处有爱执,追逐爱执现苦趣,观由受执生过患,应如犀角独步行。亲者友者同情深,心为所执致失利,观于亲爱斯可怖,应如犀角独步行。如蔓竹枝互错综,宛若妻子爱着强,如竹之梢无执者,应如犀角独步行。恰如森中无缚鹿,觅取饵食如意行,贤人善观本具性,应如犀角独步行。友中糜集或住家,行旅共语乞机缘,善观无贪本具性,应如犀角独步行。友牛欢愉共游戏,面对子等大爱着,起爱着者厌离别,应如犀角独步行。不论何方住四方,心常满足无障碍,纵临险境无恐怖,应如犀角独步行。或为出家难融和,或为俗人有眷家,他人子等不措意,应如犀角独步行。俱毗陀罗树叶断,在家所持标帜除,勇者断除家束缚,应如犀角独步行。若得坚固之友情,彼得正生得贤友,战胜一切诸危险,俱行正念彼欢喜。不得坚固之友情,彼正生不得贤友,如王国土被征服,弃位独行如龙象。友应赞诸德完具,应交同等之善友,如得斯友生无过,应如犀角独步行。铁工之子运匠心,打造黄金二腕环,两腕共同见相击,应如犀角独步行。第二之者与吾共,戏论之言执着生,观果畏怖于未来,应如犀角独步行。爱欲艳丽甘美乐,几多变形拨扰心,见诸爱欲有危险,应如犀角独步行。锲疽厄事为吾患,病苦毒箭为怖畏,见诸爱欲畏其果,应如犀角独步行。犹如寒暑与渴饥,及风阳光虻与蛇,克胜此等及一切,应如犀角独步行。巨大斑象肩负盛,犹如离却彼象群,如己之意住林中,应如犀角独步行。虽然假得之解脱,善社交者无是处,日种之言深植心,应如犀角独步行。摒弃牵强几谬见,立于正道始得悟,常思自立吾生智,应如犀角独步行。不贪渴爱不行诈,不犯恶德弃愚痴,不欲世界相比并,应如犀角独步行。邪恶之事思不利,回避心恶之伴侣,勿交追恶放逸者,应如犀角独步行。博识伟大持正法,亲交友人富其智,知利以之断疑惑,应如犀角独步行。此世游戏与愉乐,不索爱恋心不满,远避华美语真实,应如犀角独步行。父母妻子诸眷属,财宝谷类缘者等,彼等诸爱皆弃舍,应如犀角独步行。执着于彼幸福鲜,其处少味苦更多,智者辨彼毒之箭,应如犀角独步行。不论几多破诸结,犹如河鱼突破网,己烧之处火不返,应如犀角独步行。不动贪心目下垂,防制诸根须护意,怒火不烧无烦恼,应如犀角独步行。除去在家之标帜,如摘昼度树之叶,身缠袈裟为出离,应如犀角独步行。不贪诸味无烦扰,次第乞食不他养,于各家门心无执,应如犀角独步行。心之五盖弃无遗,一切烦恼除无余,无执弃舍爱之罪,应如犀角独步行。舍弃一切乐与苦,先去心中喜与忧,领会清静无苦乐,应如犀角独步行。为得一义谛精进,行无懈怠心无执,具足体智胜精进,应如犀角独步行。勿弃独居与禅思,常于诸法如法行,于三界中悟过患,应如犀角独步行。唯座灭爱常不懈,贤明正智圣教通,悟得正法圣道定,应如犀角独步行。闻声不惊如狮子,以网难捕犹如风,泥水不污如莲华,应如犀角独步行。兽王狮子牙坚强,恰如威服诸兽状,远离市集为住处,应如犀角独步行。慈悲喜舍四等心,解脱修行适机缘,世界众生皆无碍,应如犀角独步行。摒弃贪欲与嗔痴,不论破几多诸结,临命终时无恐怖,应如犀角独步行。人为趋利多奔劳,不逐利养友难得,见己利者不清净,应如犀角独步行。持戒清净智亦净,安静觉醒唯专念,胜观须达法分别,知达道支菩提分。修习胜者诸佛教,智慧与愿如实相,贤者彼等非弟子,彼乃自存辟支佛。体会多法伟大法,统心渡越泛苦海,第一义谛心高扬,如彼狮子如犀角。入定镇意镇诸根,边土众生用深心,他世此世燃灯火,辟支佛等常利人。彼等人王除覆障,世界灯明固金辉,祛疑应受世尊敬,辟支佛等常利人。辟支佛等善言辞,人天界中诸人闻,如实闻法不愚行,彼等徘徊诸苦界。辟支佛等善言辞,恰如少许甜蜜流,如实闻法励行者,具足智慧悟真谛。辟支佛等诸胜者,讽颂几偈赞出离,人中狮子释迦佛,如法领解为此说。此等数多辟支佛,为怜世人多变化,厌离执着增智慧,自存狮子佛为说。
  由此义可知:辟支佛的智慧比不上佛陀的智慧锐利。
136#
发表于 2011-5-14 09: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蒋志云 于 2011-5-14 07:56 发表
《譬喻经*佛陀品*佛陀之譬喻》记载:
诸佛问诸佛,执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这首偈语说明,同时存在诸佛而且互相之间有交流问答。
此经又记载:
多佛及罗汉,遍集咸来聚,对此佛罗汉,礼敬应归命。
这首偈语说明,的确有多位佛陀集会的情况,可见多位佛陀同时代是可能的。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记载: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盘。所以然者。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quote]《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记载: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盘。所以然者。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

这与楼主自己引用的二佛不共世的经文矛盾了。如果诸佛共世的话,有违无上士的称谓。
楼主引用的经文提到的诸佛、多佛应该是指过去诸佛,就如经文下面注解所说:
注 1 暹罗本中在此之前有tristubh调之三偈,此与辟支佛之譬喻情形相同、为佛应阿难之问
(在此就一切知之诸佛者,如何……问)所说。又在此一偈之前半,暹罗本中有:“过去
诸佛前,吾希得佛位”,以下相同。
类似的经文还有
一切过去正等觉 复有未来诸佛等
无复更有多忧虑 现前增上正等觉
咸共尊重于正法 曾住于今亦复住6
且又当来更应住 此是诸法之教法
如是于己犹爱好 心希求望伟大者
常自思念诸佛教 诚宜尊重于正法

6 住(viharanti)字在复数,意即于现在有多佛之存在,于教义有违,放在注释鉴于(前
之)“大德!世尊亦现是应供、正等觉者”(单数),当不可以复数作解云云。但于暹本之
此句,则予变更作viharimsu vihati ca,如此即为单数,成为:现在佛只有一位。

彼忆持诸多佛语,达成年后,受具足戒,专心修行,达阿罗汉果。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11-5-14 12:04 编辑 ]
137#
发表于 2011-5-14 11:22 | 只看该作者
那么,请解释一下,为什么经中会记载“诸佛问诸佛”?这很明确是有问有答的交流行为,是诸佛之间的问答行为,如果没有两位佛或多位佛的同时出现,怎么可能发生“诸佛问诸佛”的现象?
我对《三藏》历来是存疑的,即使是上座部传承的《巴利三藏》也不例外。
二佛不共世的说法,来自《增壹阿含经》,我只是例证一下经典有这个说法,“诸佛问诸佛”的说法,来自《譬喻经》,我也只是例证一下经典有这个说法。
因为我看论坛上的朋友们,并非是讲道理的人,而是讲依据的人,某人提出的道理,都必须要有佛教经典依据,所以我才例出。
就我本人而言,以上两段经文都不可信。我也都不信。
但是,引“诸佛问诸佛”,正好可以破斥只有一佛出世的谬论,引二佛不共世却可以破斥某些人认为辟支佛不是佛的谬论。如果从经证而言,的确有多佛共世,辟支佛也的确是佛。
只因此执取经典,所以才会有这类过失,如果可以丢下经典,只从法的特质去讲道理,论证解脱的可行性,才是真正的声闻,否则,凡事都要依据经典,一旦出现了两部内容有矛盾的经典,又该依据哪部经典呢?
138#
发表于 2011-5-14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1# 的帖子

朋友认为该经记载的大迦叶尊者此语没有得到世尊的认可,但朋友可拿得出依据论证世尊是否否认大迦叶此语?
大迦叶尊者是阿拉汉尊者,受具足戒,不会妄语,如果他的此语是妄语,实际上即使世尊不成无上正真之道,他也不能自证辟支佛,那么,他说如果世尊不成无上正真之道,他也可以自己成为辟支佛,这一说法就属于妄语。
如果此经记载大迦叶尊者此语属实,那么,朋友的言行则是对阿拉汉尊者的冒犯,是会障碍自己的修行的。
当然,探讨中发生质疑,不等同诽谤,然而,大迦叶尊者是阿拉汉尊者,不妄语,但有所说,皆是真实,这个也不可否认。对于阿拉汉尊者而言,如果是自己不能确认的事,他们是不会轻易作出有关言论的。
如果大迦叶尊者不能做到即使如来不成无上正真之道,就自证辟支佛,那么极有可能是:
1、此经记载错误。可能是翻译时出错,也可能是所依据的印度版本本身记载错误。
2、此经是伪经。是某些为了推崇头陀行的行者别有用心而伪造。
139#
发表于 2011-5-14 17:24 | 只看该作者
达到寂静涅槃就是阿罗汉,阿罗汉都是佛,佛都是阿罗汉,法界无常,自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佛和阿罗汉,自然有不同,这个树叶和那个样子一样,可是,它们并不一样。
140#
发表于 2011-5-14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蒋志云 于 2011-5-14 11:22 发表
那么,请解释一下,为什么经中会记载“诸佛问诸佛”?这很明确是有问有答的交流行为,是诸佛之间的问答行为,如果没有两位佛或多位佛的同时出现,怎么可能发生“诸佛问诸佛”的现象?
我对《三藏》历来是存疑的,即使是上座部传承的《巴利三藏》也不例外。
二佛不共世的说法,来自《增壹阿含经》,我只是例证一下经典有这个说法,“诸佛问诸佛”的说法,来自《譬喻经》,我也只是例证一下经典有这个说法。
因为我看论坛上的朋友们,并非是讲道理的人,而是讲依据的人,某人提出的道理,都必须要有佛教经典依据,所以我才例出。
就我本人而言,以上两段经文都不可信。我也都不信。
但是,引“诸佛问诸佛”,正好可以破斥只有一佛出世的谬论,引二佛不共世却可以破斥某些人认为辟支佛不是佛的谬论。如果从经证而言,的确有多佛共世,辟支佛也的确是佛。
只因此执取经典,所以才会有这类过失,如果可以丢下经典,只从法的特质去讲道理,论证解脱的可行性,才是真正的声闻,否则,凡事都要依据经典,一旦出现了两部内容有矛盾的经典,又该依据哪部经典呢?

呵呵,论坛倡导有理有据、依法依律地研讨修行问题,并非您说的不讲道理啊。
请问楼主四部阿含经中可有类似“诸佛问诸佛”的内容?
小部中这段经文确实很特殊,在下也是第一次看到,您还看到过类似经文吗?这段经文中也没有具体说明在何地,诸佛问诸佛何事以及具体情境等,为此在下也存疑。
如楼主所说一旦两部经文有矛盾,该依哪部经?在下觉着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下也同意您的说法应该依法依律的精神去判断。比如二佛不共世这个问题,诸佛共世就不合法理,您认为呢?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11-5-14 19:12 编辑 ]
141#
发表于 2011-5-14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心豪迈 于 2011-5-14 17:24 发表
达到寂静涅槃就是阿罗汉,阿罗汉都是佛,佛都是阿罗汉,法界无常,自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佛和阿罗汉,自然有不同,这个树叶和那个样子一样,可是,它们并不一样。

别逗了,阿罗汉可不是佛。楼主把前面的内容好好看看吧。
142#
发表于 2011-5-15 2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2# 的帖子

“诸佛问诸佛”,出自小部譬喻经,也无非是“闻如是”罢了,朋友所言四部阿含经,也无非是“闻如是”罢了,对于传闻,岂可定执其就是真理,或其绝非真理?
善自思维吧,朋友。
“闻如是”传闻来的《三藏》,难免传承中发生流变,若朋友不见四谛,终不知彼内涵是真是伪,是对是错。
143#
发表于 2011-5-15 2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蒋志云 于 2011-5-15 20:22 发表
“诸佛问诸佛”,出自小部譬喻经,也无非是“闻如是”罢了,朋友所言四部阿含经,也无非是“闻如是”罢了,对于传闻,岂可定执其就是真理,或其绝非真理?
善自思维吧,朋友。
“闻如是”传闻来的《三藏》,难免传承中发生流变,若朋友不见四谛,终不知彼内涵是真是伪,是对是错。

请问小部譬喻经的经文中有“闻如是”吗?
听你的意思,是说由五百大阿罗汉所集结而成的圣典,只是“传闻来”的罢了?

[ 本帖最后由 雷人 于 2011-5-15 22:13 编辑 ]
144#
发表于 2011-5-15 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4# 的帖子

您说的对,若对三法印,四圣谛这些佛法核心不了解便与佛法远矣,更别说辨别真伪正邪了。但如果因为佛法有流变就对所有经文都存疑,甚至正反矛盾之处不加区分,那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还是要强调依正法律精神,而不是死在经文上。
145#
发表于 2011-5-16 0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5# 的帖子

就算是参与结集《三藏》的五百阿拉汉尊者,说诸经时,也是谨慎地,是“闻如是”,代表这些是他们从佛陀那里听闻而来的,他们只是一个传闻者。
无论任何一部经,不管有没有“闻如是”这句话作为开头,都避免不了“闻如是”的事实。即使六祖坛经,也只是对六祖而言是“实如是”,对于他人而言也仍然是“闻如是”。
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开头有“闻如是”这句话的经典才是“闻如是”。
146#
发表于 2011-5-16 1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蒋志云 于 2011-5-16 08:24 发表
就算是参与结集《三藏》的五百阿拉汉尊者,说诸经时,也是谨慎地,是“闻如是”,代表这些是他们从佛陀那里听闻而来的,他们只是一个传闻者。
无论任何一部经,不管有没有“闻如是”这句话作为开头,都避免不了“闻如是”的事实。即使六祖坛经,也只是对六祖而言是“实如是”,对于他人而言也仍然是“闻如是”。
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开头有“闻如是”这句话的经典才是“闻如是”。

你把经由亲随佛陀证果的五百大阿罗汉集结的经典说成“传闻”,说“对于传闻,岂可定执其就是真理,或其绝非真理?”
难道你认为“闻如是”的“闻”是传闻吗?
你说“任何一部经”,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开头有“闻如是”这句话的经典才是“闻如是”。
又说“就算是参与结集《三藏》的五百阿拉汉尊者,说诸经时,也是谨慎地,是“闻如是”。
但是,佛陀明确交待过经典“当言闻如是”,并不是五百阿罗汉因为谨慎才说“闻如是”,更不是不说也是“闻如是”,你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 本帖最后由 雷人 于 2011-5-16 10:44 编辑 ]
147#
发表于 2011-5-16 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8# 的帖子

既然如此,夏莲居把无量寿经汇集成会集本,开头也是“如是我闻”,为什么没有人承认那是真的佛经,而不断攻击呢?
为什么北传佛教的大部分佛经都有“如是我闻”开头,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却要认定这些北传佛经基本上是伪造的呢?
根据“闻如是”这句话去鉴别一部经的真伪,本身就是愚蠢的行为。
148#
发表于 2011-5-16 1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蒋志云 于 2011-5-16 11:08 发表
既然如此,夏莲居把无量寿经汇集成会集本,开头也是“如是我闻”,为什么没有人承认那是真的佛经,而不断攻击呢?
为什么北传佛教的大部分佛经都有“如是我闻”开头,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却要认定这些北传佛经基本上是伪造的呢?
根据“闻如是”这句话去鉴别一部经的真伪,本身就是愚蠢的行为。

首先,会集本是“经”吗?
其次,谁说“根据‘闻如是’这句话去鉴别一部经的真伪”了?
请问你:
1、你把经由亲随佛陀证果的五百大阿罗汉集结的经典说成“传闻”,说“对于传闻,岂可定执其就是真理,或其绝非真理”。。难道你认为“闻如是”的“闻”是传闻吗?
2、你承不承认佛陀明确交待过经典“当言闻如是”,并不是五百阿罗汉因为谨慎才说“闻如是”,更不是不说“闻如是”也是“闻如是”?
3、小部《譬喻经》的经首是不是没有“闻如是”?即,未按佛嘱言“闻如是”。

我同意毛毛刘版主的意见: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11-5-15 22:06 发表
若对三法印,四圣谛这些佛法核心不了解便与佛法远矣,更别说辨别真伪正邪了。但如果因为佛法有流变就对所有经文都存疑,甚至正反矛盾之处不加区分,那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还是要强调依正法律精神,而不是死在经文上。
149#
发表于 2011-5-16 1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蒋志云 于 2011-5-16 11:08 发表
既然如此,夏莲居把无量寿经汇集成会集本,开头也是“如是我闻”,为什么没有人承认那是真的佛经,而不断攻击呢?
为什么北传佛教的大部分佛经都有“如是我闻”开头,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却要认定这些北传佛经基本上是伪造的呢?
根据“闻如是”这句话去鉴别一部经的真伪,本身就是愚蠢的行为。

请不要在胡说了!有“如是我闻”是世尊制定的法则。不可否认有“如是我闻”的经典存疑,但是没有“如是我闻”的经典更应该以正法律的精神去判断。不能因为有存疑的“如是我闻”经典,就否认“如是我闻”的重要性,这点要搞清楚。
150#
发表于 2011-5-16 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0# 的帖子

闻如是,不是传闻,则应该是实如是,而不是闻如是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2 , Processed in 0.1116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